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多奈哌齐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P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rTMS+多奈哌齐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假磁刺激+多奈哌齐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行为记忆量表(RBM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记忆能力及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2组患者听觉事件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及波幅。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MoCA、RBMT、MBI评分、P300潜伏期及波幅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MoCA总分[(23.13±3.23)分]、RBMT评分[(17.15±3.08)分]、MBI评分[(72.3±13.6)分]及P300潜伏期[(346.60±14.54)ms]、波幅[(7.19±0.53)μV]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联合多奈哌齐能进一步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训练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共选取VCIND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TMS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脂代谢、营养脑神经及改善微循环等)及康复训练(如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及认知训练等),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经颅磁刺激治疗,采用CCY-I型经颅磁刺激仪,磁刺激部位为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磁刺激频率为10Hz,刺激强度为患者100%运动阈值水平,每日给予3000个脉冲刺激,治疗5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d,共治疗4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2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及波幅。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P300潜伏期、波幅及MMSE、MoCA、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300潜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波幅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并且rTMS组P300潜伏期[(344.48±20.10)ms]亦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波幅[(8.49±1.49)μV]则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MoCA总分、MMS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2组患者MoCA抽象概括、定向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rTMS组MoCA总分[(23.47±1.53)分]、MMSE评分[(22.50±1.53)分]及MBI评分[(80.17±4.04)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与单纯康复训练比较,rTMS联合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VCIND患者认知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上肢机器人虚拟情景训练联合头针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头针组、综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认知和康复训练,头针组给予常规认知和康复训练联合头针治疗,综合组给予常规认知和康复训练、头针治疗和上肢机器人虚拟情景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易精神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3组患者认知功能,同时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估3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MMSE评分、MoCA评分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头针组治疗后,仅MMSE评分和M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综合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为(22.03±0.96)分,MoCA评分为(15.07±1.48)分,MBI评分为(73.10±8.45)分,均显著优于头针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 上肢机器人虚拟情景训练联合头针可显著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次执行功能综合训练对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多层次执行功能综合训练,包括工作记忆训练、抑制性控制和定势转换训练、中枢执行功能训练等,共持续治疗3周。于训练前、治疗3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筛查患者认知功能,采用数字广度测试(DST)、数字颜色连线测验(CTT)、复杂词语流畅性和简单词语流畅性测验评定患者执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训练前2组患者MoCA、DST、CTT、复杂和简单词语流畅性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与训练前比较,其MoCA评分[分别为(20.67±5.67)分和(16.06±7.03)分]、DST评分[分别为(12.17±2.57)分和(10.22±2.73)分]、CTT评分[分别为(330.64±185.07)分和(573.45±386.01)分]、复杂词语流畅性评分[分别为(13.11±4.36)分和(8.55±4.22)分]和简单词语流畅性评分[分别为(8.39±3.60)分和(6.00±4.31)分]均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训练后仅MoCA评分[(15.39±4.64)分]较训练前提高(P<0.05)。与训练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oCA评分、DST评分、复杂词语流畅性和简单词语流畅性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 结论 多层次执行功能综合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执行功能子成分(包括工作记忆、定势转换能力和词语流畅性等),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频及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外伤(TBI)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TBI后认知障碍患者分为低频组、高频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认知功能训练及高压氧治疗等),低频组、高频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分别给予低频(1 Hz)、高频(5 Hz)rTMS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rTMS假刺激治疗,3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MoCA、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发现3组患者MoCA、MBI评分均较入组时显著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低频组、高频组MoCA评分[分别为(28.3±4.2)分、(27.8±4.5)分]、MBI评分[分别为(58.2±5.2)分、(57.8±5.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23.3±4.6)分、(51.6±5.3)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频组、高频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 Hz及5 Hz rTMS干预均能有效改善TBI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注意力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连线测验(TMT)、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P300潜伏期、波幅、TMT-A、TMT-B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300潜伏期[(368.29±31.69)ms]、波幅[(3.01±0.18)μV]、TMT-A[(90.21±32.75)s]、TMT-B[(253.41±110.45)s]及MBI评分[(73.33±7.69)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注意力、ADL能力及P300潜伏期、波幅,对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丰富家庭康复环境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门诊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丰富家庭康复环境干预,对照组患者则在常规门诊康复训练基础上遵医嘱自行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75.5±6.5)分]及MBI评分[(83.6±7.5)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患者FMA评分[(54.8±5.3)分]及MBI评分[(70.2±6.8)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 结论在常规门诊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丰富家庭康复环境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经颅直流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及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定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情况,采用MoCA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MoCA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MoCA评分及MBI评分[分别为(42.9±5.4)分、(35.8±4.7)分、(26.4±2.7)分和(78.8±7.4)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PSCI患者分为低频组、高频组及伪刺激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认知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低频组、高频组患者分别辅以1 Hz、10 Hz rTMS治疗,伪刺激组患者则辅以假磁刺激治疗。上述rTM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次。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对3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低频组、高频组和伪刺激组MoCA评分[分别为(20.40±3.18)分、(21.67±4.13)分和(17.27±4.01)分]及LOTCA评分[分别为(95.73±8.09)分、(96.53±15.08)分和(85.53±12.8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低频组及高频组MoCA、LOTCA评分亦显著高于伪刺激组水平 (P<0.05),并且高频组MoCA、LOTCA评分均较低频组有进一步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及高频rTMS均能有效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且二者疗效相当,故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rTMS刺激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52例VC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BO+rTMS组(25例)和rTMS组(27例)。2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常规康复治疗和rTMS治疗,HBO+rTMS组在此基础上增加HBO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MoCA、LOTC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HBO+rTMS组MMSE、MBI评分优于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除命名外,其他项目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HBO+rTMS组各项分值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rTMS组知觉、思维、视运动和总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HBO+rTMS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HBO+rTMS组的视空间执行[(2.48±0.78)分]、抽象[(1.91±0.78)分]、延迟回忆[(2.67±0.90)分]、定向分值[(3.46±1.05)分]及总分[(17.52±2.53)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HBO+rTMS组患者的定向[(5.20±1.26)分]、知觉[(20.02±1.65)分]、思维能力[(18.59±2.81)分]和总分[(62.33±8.13)分]均高于rTMS组(P<0.05)。 结论 HBO联合rTMS可显著提高非痴呆型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时机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43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A(online治疗组)、试验组B(offline治疗组)以及对照组C(sham组)。试验组A患者在进行认知训练的同时进行2mA的阳极tDCS刺激;试验组B在认知训练结束4h以后进行相同tDCS刺激;对照组C在进行认知训练的同时进行tDCS假刺激。tDCS与认知康复训练均为30min/次,5次/周,连续2周。在治疗前、2周治疗后(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三个时间点进行蒙特利尔认识评估量表(MoCA)、数字广度测试(DST)、连线测试A部分(TMT-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的评估。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为41例(2例脱落)。治疗后、随访时3组患者的MoCA、DST、TMT-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A在治疗后、随访时MoCA评分的改善差值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C(P<0.05);试验组B在治疗后、随访时MoCA评分的改善差值均优于对照组C,但仅在随访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A与试验组B MoCA改善差值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A治疗后、随访时数字广度正序、倒序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试验组B在随访时数字广度倒序有显著性提高(P<0.05),对照组C治疗后数字广度的改善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DCS联合认知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PSCI患者的工作记忆等认知功能以及ADL能力,其效果可以维持到治疗结束后1个月。tDCS治疗与认知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可能比tDCS与认知康复训练分开进行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Valpar系统联合计算机辅助技术治疗早期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疗效。 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V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认知康复训练和计算机辅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Valpar系统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8周后,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和ADL能力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LOTCA评分和M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及8周后,LOTCA各项评分、LOTCA总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定向能力[(3.50±0.89)分]、视知觉[(13.50±1.43)分]、空间知觉[(2.40±0.50)分]、视运动组织[(24.00±1.17)分]及注意力评分[(2.30±0.87)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8周后LOTCA各项评分、LOTCA总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及8周后LOTCA各项评分、LOTCA总分、MBI评分均较为优异(P<0.05)。 结论Valpar系统联合计算机辅助技术能显著改善早期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ADL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tDCS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tDCS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及TOMT治疗,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MCT、CL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同时观察组CMCT、CL[分别为(12.71±0.71)ms和(25.76±0.85)ms]亦显著短于对照组、tDCS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FMA-UE评分、MBI评分[分别为(38.3±7.4)分和(61.6±8.0)分]亦显著高于tDCS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OMT及tDCS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神经元训练系统(MNS)对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33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rTMS+MNS组(n=17)和rTMS组(n=16),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rTMS+MNS组在此基础上叠加MNS治疗。rTMS治疗采用经颅磁刺激仪,刺激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刺激频率10Hz,刺激强度为90%静息运动阈值,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d,每周5d,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及波幅。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MoCA、MMS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rTMS+MNS组MoCA评分[(25.06±1.43)分]、MMSE评分[(25.71±1.69)分]及MBI评分[(74.71±5.44)分]亦优于rTMS组(P<0.05)。两组患者P300潜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波幅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rTMS+MNS组P300潜伏期[(346.94±14.00)ms]短于rTMS组(P<0.05),波幅[(7.65±0.85)μv]则高于rTMS组(P<0.05)。 结论 rTMS联合MNS治疗能有效地改善VCIND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作为认知障碍的治疗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康复机械手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10例)、神经机械手治疗组(10例)和强化神经机械手治疗组(12例),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性康复训练,每日40min,每周5d,神经机械手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组基础上增加机械手康复训练,每日20min,每周5d,强化神经机械手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组基础上增加机械手康复训练,每日40min,每周5d,所有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结果进行评估比较。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UE、MBI、AR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MA-UE、MBI、ARAT均有所改善(P<0.05)。与常规康复训练组比较,神经机械手治疗组治疗后FMA-UE[(47.0±2.6)分]、ARAT[(47.0±3.5)分]较高(P<0.05),强化神经机械手治疗组FMA-UE、MBI、ARAT均较高(P<0.05)。与神经机械手治疗组比较,强化神经机械手治疗组FMA-UE[(51.0±1.8)分]、MBI[(78.0±4.5)分]、ARAT[(51.0±2.3)分]均较高(P<0.05)。 结论 神经康复机械手强化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以及与外周血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性。 方法 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DCS,强度2.0 mA,每次20 min,每日1次,共14次,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BI、MMSE、HAMD、SDS评分及外周血BDNF、N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MBI评分[(68.00±14.81)分]、MMSE评分[(24.85±3.12)分]较高(P<0.05),HAMD评分[(19.70±2.11)分]较低(P<0.05),外周血BDNF水平[(108.20±36.96)pg/ml]、NGF水平[(2.90±1.03)pg/ml]较高(P<0.05)。 结论 tDCS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减轻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频3Hz与低频0.5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低频(0.5Hz)rTMS组、高频(3Hz)rTMS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认知功能训练,低频rTMS组、高频rTMS组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相应频率rTMS治疗,对照组则给予rTMS假刺激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入选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及波幅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MoCA、MBI评分、P300潜伏期及波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MoCA、MBI评分及P300潜伏期、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高频rTMS组、低频rTMS组MoCA评分[分别为(29.6±6.6)分、(28.2±6.7)分]、MBI评分[分别为(55.7±6.1)分、(54.3±6.3)分]、P300潜伏期[分别为(346.4±18.5)ms、(348.7±18.4)ms]及P300波幅[分别为(9.8±3.5)μV、(9.1±3.6)μV]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高频rTMS组与低频rTMS组上述指标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0.5Hz及3Hz rTMS均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ADL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髋置换术(THA)后普拉提训练与传统康复训练的疗效差异。 方法选取经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手术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普拉提训练组(观察组)及传统康复训练组(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给予普拉提康复训练持续6个月,对照组术后在医院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1~2个月,出院后继续自行锻炼。于手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对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记录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1个月时发现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59.78±6.2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51.26±3.42)分](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分别为(82.12±3.32)分、(91.42±5.91)分]及对照组Harris评分[分别为(79.31±6.93)分、(90.67±6.13)分]均显著优于术后1个月时评分(P<0.05)。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患者MBI评分[(52.56±16.6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MBI评分[(45.63±15.24)分](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MBI评分[分别为(58.39±13.32)分、(81.17±13.87)分]及对照组MBI评分[分别为(56.46±16.93)分、(80.67±15.13)分]均显著优于术后1个月时评分(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2组患者Harris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0±1.3)d]、住院天数[(6.3±1.4)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小切口微创THA后采用普拉提康复训练能进一步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较传统康复训练起效更快、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认知-运动控制双重任务训练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老年PSCI患者13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5例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基本认知训练,观察组6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认知-运动控制双重任务训练,比较2组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Rivermead行为记忆能力测验(RBMT)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 2组训练前MoCA、RBM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训练前比较,2组训练后MoCA、RBMT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训练前ADL、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训练前比较,2组训练后(2周末、4周末)ADL、MBI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认知-运动控制双重任务训练可提升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