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系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化的影响.方法 将THP-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两性霉素B组(分别加入2、4、8mg/L两性霉素B处理);阳性对照组(用100 μg/L β葡聚糖或者100 mg/L脂多糖处理).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不同刺激物和THP-1细胞作用一定时间后TNF-α、IL-8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8 mg/L两性霉素B刺激THP-1细胞24 h后上清液中TNF-α分泌量.Western印迹检测8 mg/L两性霉素B作用THP-1细胞后p38MAPK和磷酸化p38MAPK的水平.结果 2、4、8 mg/L两性霉素B刺激6h,TNF-α mRNA水平分别为7.55±1.17、19.47±2.91、57.22±0.6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0.001、0.001).IL-8mRNA水平分别为2.98±0.04、5.22±1.35、11.82±1.66,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0.001、0.001).8 mg/L两性霉素B刺激THP-1细胞1、3、6h后TNF-αmRNA水平分别为8.61±0.30、10.75±0.08、56.98±2.4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0.001).IL-8 mRNA水平分别为2.63±0.28、5.35±0.98、11.73±1.1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0.001).8mg/L两性霉素B刺激THP-1细胞24 h上清液中TNF-α蛋白水平为(4039.06±223.87) ng/L,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两性霉素B体外可促进人THP-1细胞p38MAPK蛋白磷酸化及TNF-α和IL-8分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CD8+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受体在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并探讨茶多酚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和培养12例进展期白癜风、12例稳定期患者和10例健康人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与茶多酚100 mg/L共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茶多酚处理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2受体(IL-2R)的浓度.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测不同组间及处理前后各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 进展期白癜风组、稳定期白癜风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分泌TNF-α的浓度依次降低,分别为(191.302±6.077) ng/L、(175.966±2.467) ng/L、(173.664±3.600) ng/L,IFN-γ的浓度依次升高,分别为(280.182±36.07) ng/L、(371.670±24.352)ng/L、(447.147±8.432)ng/L,IL-2R的浓度同样依次升高,分别为(8.375±0.161) μg/L、(8.845±0.161) μg/L、(9.345±0.125) μg/L.进展期白癜风组与稳定期白癜风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较,3种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经茶多酚处理2d后,进展期白癜风组、稳定期白癜风组和健康对照组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至(164.797±1.784) ng/L、(166.150±3.576) ng/L、(155.028±5.759) ng/L,与处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期白癜风组IFN-γ浓度升高,而进展期白癜风组和健康对照组则有降低,各组IL-2R水平均有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受体的变化可能与白癜风诱发或进展相关.茶多酚可能通过降低CD8+T淋巴细胞分泌TNF-α治疗白癜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扁平苔藓皮损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和Caspase-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20例扁平苔藓患者皮损和20例健康人皮肤组织中TNF-α、Caspase-8、Caspase-3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指标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扁平苔藓组TNF-α、Caspase-8和Caspase-3的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2580±2330、11690±3520和11450±2820,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120±1780、3870±3360、4760±1930),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11.38、7.19、8.76,P值均<0.01;扁平苔藓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指数(71.35±7.9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3.62±8.75),两组比较,t=14.29,P< 0.01.扁平苔藓组TNF-α、Caspase-8的表达强度与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指数间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0.75,P值均<0.01;同时两者与Caspase-3的阳性表达也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0.73,P值均<0.01.结论 TNF-α、Caspase-8和Caspase-3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扁平苔藓中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复方昆明山海棠对TNF-α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影响的研究,探讨复方昆明山海棠的抗炎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复方昆明山海棠对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 复方昆明山海棠(0.05~2)mg/ml预处理30min,可不同程度地抑制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2mg/ml时ICAM-1的表达减到最弱(P<0.01).结论 复方昆明山海棠能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ICAM-1表达,(0.05-2)mg/ml范围内其抑制作用的强弱与浓度有关.提示复方昆明山海棠有可能是通过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从而减少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来发挥其抗炎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癜风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免疫法检测66例白癜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血清MIF和TNF-α的表达.结果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IF水平分别为(9.56±1.65) μg/L和(5.18±0.81) μg/L,TNF-α水平分别为(2.38±0.37) μg/L和(1.78±0.21) μg/L,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 0.01).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MIF和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89,P< 0.05).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组血清MIF和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白癜风患者血清MIF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P<0.01).结论 MIF和TNF-α可能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MIF与寻常型白癜风的活动性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塞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FcγRⅡA mRNA表达及其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集25例白塞综合征患者活动期及其中15例患者经治疗后的非活动期静脉血,分离中性粒细胞后,以RT-PCR检测其FcγRⅡA mRNA的表达。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MPO活性(代表中性粒细胞激活)。以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白塞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FcγRⅡA mRNA的表达在活动期为1.801 ± 0.829,非活动期为0.820 ± 0.625,血浆MPO活性分别为32 ± 5 U/L和27 ± 4 U/L,两者表达在活动期组均高于非活动期组(P < 0.01),非活动期组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白塞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FcγRⅡA 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浆MPO活性呈正相关(r = 0.39,P < 0.01)。结论 白塞综合征活动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FcγRⅡA mRNA表达升高。推测中性粒细胞的FcγRⅡA可能与白塞综合征中性粒细胞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NB-UVB辐射对TNF-α刺激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表达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将HUVEC接种于96孔塑料培养板,分为对照组,TNF-α组,TNF-α+NB-UVB60mJ/cm2剂量组,TNF-α+NB-UVB40mJ/cm2剂量组,TNF-α+NB-UVB20mJ/cm2剂量组。TNF-α刺激浓度为10ng/mL;NB-UVB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0,40,60mJ/cm2。采集上清,ELISA法检测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结果 NB-UVB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NF-α刺激后HUVEC分泌sE-selectin和sICAM-1。结论 NB-UVB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在治疗炎症性皮肤病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p47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方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合成的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p47及脂多糖分别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LISA检测上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E选择素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HUVEC中ICAM-1及E选择素 mRNA的转录水平;MTT法检测HUVEC增殖水平;将重组蛋白Tpp47及脂多糖预处理的HUVEC与钙黄绿素AM标记的THP-1细胞共培养,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UVEC与THP-1细胞的黏附情况。 结果 梅毒螺旋体膜重组蛋白Tpp47刺激HUVEC后,其分泌的黏附分子ICAM-1(1.28 ± 0.03)及E选择素(0.51 ± 0.01)水平显著提高,与空白对照组(0.90 ± 0.01与0.13 ± 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28和18.19,均P < 0.05);将重组蛋白Tpp47刺激24 h后的HUVEC与THP-1细胞共培养,HUVEC与THP-1细胞的黏附率为56.1% ± 1.9%,较空白对照组(16.3% ± 2.1%)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65,P < 0.05)。MTT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Tpp47刺激HUVEC后,其增殖率(19.5% ± 1.7%)高于空白对照组(10.0% ± 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92,P < 0.05);较脂多糖低(41.2% ± 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42,P < 0.05)。 结论 梅毒螺旋体膜重组蛋白Tpp47可体外上调HUVEC与THP-1的黏附能力及促进HUVEC增殖,可能在梅毒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商品名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对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血清和单个核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 17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 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30例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分为益赛普组(15例)和益赛普+甲氨蝶呤组(15例),疗程2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IL-17A和TNF-α的浓度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前益赛普+甲氨蝶呤组和益赛普组患者,血清IL-17A,TNF-α水平以及外周血PBMC中IL-17A,TNF-α 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益赛普+甲氨蝶呤组血清IL-17A、TNF-α浓度(142.67±14.82,70.07±25.02)及外周血PBMC中IL-17A、TNF-α mRNA表达(1.12±0.33,2.50±1.04)与益赛普组血清IL-17A、TNF-oα浓度(163.54±23.18,91.98±14.62)及外周血PBMC中IL-17A、TNF-α mRNA的表达(1.56±0.77,3.61±2.14)比较显著下降(P<0.05).结论 益赛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银屑病疗效优于单用益赛普治疗,联合治疗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IL-17A、TNF-α的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36α对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及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的影响.方法 30只BALB/c雌性小鼠分为3组:凡士林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咪喹莫特模型组(模型组)以及IL-36α实验组(实验组).用小鼠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ASI)观察银屑病样小鼠皮损动态变化.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表皮层厚度.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检测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皮损中IL-36α表达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皮损中CCL20的含量变化.结果 模型组皮损中IL-36α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t值分别为0.0195±0.0059、0.0012±0.0004,两组比较,P<0.05);模型组皮损中IL-36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922±0.248、0.690±0.025,两组比较,P<0.05).对照组、实验组CCL20 mRNA表达(△Ct值)分别为0.378±0.075、2.152±0.793,与模型组(0.999±0.1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验组CCL20蛋白表达结果分别为0.025±0.009、0.397±0.033,与模型组(0.145±0.0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实验组皮损中CCL20的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94,P<0.05).结论 IL-36α可通过促进CCL20表达,加重银屑病样小鼠皮损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外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对与小鼠黑素瘤B16F10细胞共培养的酪氨酸相关蛋白-2(TRP-2180-188)抗原肽刺激小鼠淋巴细胞的影响。 方法 构建TIM-3重组质粒pFUSE-TIM-3-mIgG2Aae1-Fc2,分别转染重组质粒及空质粒pFUSE-mIgG2Aae1-Fc2至人上皮293T细胞,继续培养48 h,制备含TIM-3、免疫球蛋白(Ig-tail)的上清液。TRP-2180-188肽疫苗免疫C57BL/6小鼠,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用TRP-2180-188抗原肽和白细胞介素(IL)-2刺激培养5 d,以未刺激细胞作为对照组。构建B16F10细胞与上述TRP-2180-188抗原肽刺激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分为空白对照组(加293T细胞培养48 h上清液)、TIM-3组(加含TIM-3上清液)、阴性对照组(加含Ig-tail上清液)。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共培养体系中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体系中CD8+T淋巴细胞。 结果 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目的基因正确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检测到转染重组质粒pFUSE-TIM-3-mIgG2Aae1-Fc2的293T细胞上清液中有TIM-3表达,转染空质粒pFUSE-mIgG2Aae1-Fc2的293T细胞上清液中有Ig-tail的表达。CCK-8法检测显示24 h时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TIM-3组淋巴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100.00 ± 10.42)%、(108.70 ± 9.90)%、(78.06 ± 6.37)%,48 h时分别为(100.00 ± 6.24)%、(168.00 ± 2.98)%、(42.93 ± 5.93)%;24 h、48 h时TIM-3组淋巴细胞活力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P < 0.05)。TIM-3组48 h相比24 h淋巴细胞增殖倍数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P < 0.05)。24 h时,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TIM-3组IFN-γ浓度分别为(216.44 ± 7.85)、(223.67 ± 7.79)、(192.96 ± 5.05) ng/L,48 h时分别为(230.06 ± 4.23)、(167.24 ± 3.33)、(54.95 ± 0.57) ng/L。24 h、48 h时,TIM-3组IFN-γ浓度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P < 0.05)。24 h、48 h时,TIM-3组TNF-α浓度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P < 0.05)。24 h时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TIM-3组CD8+T淋巴细胞中位数分别为0.421%、2.22%、3.30%,48 h时分别为0.577%、0.691%、4.06%。24 h、48 h时TIM-3组CD8+T淋巴细胞中位数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对照组。 结论 TIM-3在体外能够抑制B16F10细胞与TRP-2180-188抗原肽刺激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IFN-γ、TNF-α,提高CD8+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缺氧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凋亡、迁移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常氧或缺氧环境下体外培养A375细胞,细胞分为辛伐他汀处理的辛伐他汀组与二甲基亚砜处理的对照组,通过CCK-8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PI凋亡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插入式细胞培养皿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RT-PCR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细胞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生存素、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7),以及沉默缺氧A375细胞的HIF-1α后的生存素、p27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常氧或缺氧环境下,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A375细胞增殖活力、凋亡细胞比例、细胞迁移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95.84、37.22、177.5,均P<0.001),缺氧对照组A375细胞的增殖活力(1.391±0.129)、细胞迁移数(322.550±26.226)均高于常氧对照组(0.807±0.049、125.583±17.256)、缺氧辛伐他汀组(0.685±0.417、115.167±12.050)(P< 0.001);缺氧对照组细胞凋亡比例(6.167%±2.714%)均低于常氧对照组(11.833%±2.483%)、缺氧辛伐他汀组(17.833%±2.714%)(P<0.01).缺氧辛伐他汀组HIF-1αmRNA与蛋白水平、生存素mRNA与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P27mRNA与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沉默缺氧A375细胞中HIF-1α后,生存素mRNA与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值为5.346、8.281,P<0.05),P27 mRNA与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t值为31.37、9.954,P<0.01).结论 辛伐他汀可抑制缺氧A375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HIF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皮肤CD69+T细胞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31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中CD69+T细胞在皮肤中的表达,与6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CD69+T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真皮.31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的真皮中,CD69+T细胞分别为(35.16±12.67)%和(8.70±3.29)%,皮损明显高于非皮损(t=12.5,P<0.01).6例健康人对照皮肤中CD69+T细胞(8.71±2.55)%,明显低于银屑病皮损(t=5.03,P< 0.01),与非皮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 0.05).20例急性期与1 1例稳定期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69+T细胞分别为(40.89±10.31)%和(24.46±9.49)%,急性期明显高于稳定期(t=0.36,P< 0.01).结论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69+T细胞表达增高,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患者外周血白细胞B7-H1和PD-1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和24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白细胞表面的B7-H1及PD-1分子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两者在过敏性紫癜患者与正常人对照之间以及在伴紫癜性肾炎组患者和非紫癜性肾炎组患者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者组B7-H1及PD-1在单核细胞上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43%±25.79%,0.84%±1.96%;正常人对照组分别为7.69%±8.31%、2.28%±1.95%.过敏性紫癜患者组外周血单核细胞B7-H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t=3.62,P<0.01),而PD-1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jE常人对照组(t=2.78,P<0.01).患者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表面B7-H1及PD-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过敏性紫癜患者中伴肾炎组患者B7-H1在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上的15H性表达率分别为44.81%±12.36%,8.78%±2.10%;无肾炎组分别为17.63%±25.63%,5.65%±3.96%;伴肾炎患者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B7-H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肾炎患者,t=3.05,2.25,P值<0.01或0.05.结论 过敏性紫癜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B7-H1表达升高,而PD-1表达下降,B7-H1与PD-1可能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陷窝蛋白1在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En Vision法和TUNEL技术检测40例尖锐湿疣皮损组织和10例健康人包皮组织中角质形成细胞陷窝蛋白1、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和细胞凋亡,计算陷窝蛋白1平均吸光度、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尖锐湿疣组中陷窝蛋白1表达与增殖指数、凋亡指数的相关性.针对陷窝蛋白1基因设计3条siRNA,用脂质体转染法将siRNA导人HaCaT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筛选出于扰效果最佳的siRNA,转染HaCaT细胞为实验组,转染非特异序列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转染48 h后陷窝蛋白1的表达水平;MTS法分别测定干扰陷窝蛋白1基因24、48、72 h后HaCaT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干扰陷窝蛋白1基因48 h后HaCaT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中陷窝蛋白1的表达(0.042±0.021)显著低于正常包皮组织(0.181±0.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3,P<0.001).尖锐湿疣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指数(65.63%±19.86%)和凋亡指数(24.12%±10.86%)均显著高于正常包皮组织(23.51%±4.00%,3.13%±1.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40、11.970,均P< 0.001).尖锐湿疣组陷窝蛋白1表达与增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798,P<0.05),与凋亡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825,P< 0.05).荧光定量PCR显示siRNA-2在浓度25 nmol/L下抑制效果最佳.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显示,转染siRNA 48 h后,实验组陷窝蛋白1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MTS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24、48和72 h时的A值分别为0.563±0.013、0.628±0.006和0.811±0.018,高于空白对照组(0.541±0.009、0.575±0.012和0.722±0.004)和阴性对照组(0.536±0.006、0.571±0.015和0.719±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aCaT细胞凋亡率为(8.90%±0.06%),低于空白对照组(20.59%±0.87%)和阴性对照组(20.64%±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中陷窝蛋白1表达下降,可能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凋亡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6.
过敏性紫癜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平衡性检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Th17细胞/Treg细胞(CD4+CD25+ Foxp3+ T细胞)失衡在过敏性紫癜(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9例HSP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实时定量RT-PCR检测Th17细胞与Treg细胞转录因子RORγt、Foxp3 mRNA的表达。同时以38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做对照。结果 HSP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CD4+IL-17+/CD4+ T细胞,1.87% ± 0.56%)及RORγt mRNA表达量(7.71 ± 1.95),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CD4+IL-17+/CD4+ T细胞:0.39% ± 0.15%,P < 0.01; RORγt mRNA:1.49 ± 0.57,P < 0.01);HSP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CD4+CD25+Foxp3+/CD4+ T细胞,1.63% ± 0.44%)及Foxp3 mRNA的表达量(0.34 ± 0.11),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CD4+CD25+Foxp3+/CD4+ T细胞:5.04% ± 1.44%,P < 0.01;Foxp3 mRNA:1.71 ± 0.69,P < 0.01)。HSP各组间Th17细胞、Treg细胞比例及RORγt、Foxp3 mRNA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过敏性紫癜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及其转录因子表达量发生变化,其比例的失平衡可能参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DK2基因沉默后对达卡巴嗪(DTIC)治疗B16-F1黑素瘤抑瘤效应的影响.方法 实验设对照组、CDK2-shRNA组、DTIC组、CDK2-shRNA+ DTIC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情况,计算药物相互作用指数(CDI值),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建立C57 BL/6小鼠B16-F1细胞移植瘤模型,分组实验,持续观察18d,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TUNEL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DK2-shRNA组、DTIC组、CDK2-shRNA+ DTIC组在72h的细胞相对存活率分别为(40.6±2.8)%、(45.2±3.7)%、(28.7±2.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1±3.3)%、(15.6±2.2)%和(45.6±3.5)%,细胞相对存活率显著降低(F=458.04,P< 0.05)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F=115.46,P<0.05),其中CDK2-shRNA+ DTIC组比DTIC组的细胞相对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DI值)<0.7.治疗第6天,对照组、CDK2-shRNA组、DTIC组及CDK2-shRNA+ DTIC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185.44±68.97) mm3、(83.91±14.33)mm3、(123.70±20.85) mm3、(34.54±10.72) mm3.从治疗的第6天开始,与对照组相比,CDK2-shRNA组、DTIC组及CDK2-shRNA+ DTIC组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降低(F=11.819,P<0.05),而CDK2-shRNA+ DTIC组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DTIC组(P=0.04);与对照组相比,CDK2-shRNA组、DTIC组、CDK2-shRNA+ DTIC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2.2%、41.2%、86.4%,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32.93±3.72)%、(21.62±3.54)%、(63.29±4.74)%,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F=222.25,P<0.05),其中CDK2-shRNA+ DTIC组的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DTIC组(P<0.01).结论 沉默CDK2基因的表达可以增加DTIC对黑素瘤的生长抑制作用,二者体外有协同效应,通过增加肿瘤细胞的凋亡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45例SSc患者中活动组21例,非活动组24例,正常人对照组24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各占CD4+细胞的百分比。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MBC)中白介素17A(IL-17A)、维A酸类核孤儿受体γ(RoRγt)、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17水平。结果 ①SSc活动组、非活动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34 ± 1.19、0.68 ± 0.39和0.57 ± 0.49,活动组显著高于非活动组、正常人对照组(P < 0.05)。3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SSc活动组、非活动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IL-17水平分别为53.60 ± 9.90、15.18 ± 3.24、15.53 ± 4.12 pg/ml,对照组和非活动组均显著低于活动组(P < 0.05);③SSc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对照组3组外周血细胞IL-17A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1.73 ± 0.80、9.77 ± 1.30、10.79 ± 0.74,活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非活动组(P < 0.05);3组外周血细胞中RoRγ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8.48 ± 1.09、15.89 ± 1.48、17.77 ± 1.64,活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活动组(P < 0.05),3组外周血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④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血清IL-17水平与活动组SSc患者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分别为r = 0.675(P < 0.05)、r = 0.644(P < 0.05)。结论 Th17细胞亚群在活动期SSc患者体内扩增,其扩增与SSc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皮肌炎、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等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与疾病活动性特别是肺间质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分析120例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铁蛋白与炎症指标、自身抗体、血清肌酶以及肺间质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①36例患者铁蛋白升高,84例铁蛋白正常。铁蛋白升高组的C反应蛋白(14.1 ± 6.5) mg/L、血细胞沉降率(34.8 ± 8.2) mm/1 h、天冬氨酸转氨酶(111.8 ± 44.6) U/L和乳酸脱氢酶(388.6 ± 81.5) U/L分别高于铁蛋白正常组的C反应蛋白(3.6 ± 1.7) mg/L、血细胞沉降率(15.4 ± 2.7) mm/1 h、天冬氨酸转氨酶(46.0 ± 9.0) U/L、乳酸脱氢酶(260.7 ± 29.1) U/L ;均P < 0.01。但两组之间肌酸激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合并急进性/亚急性肺间质病变和慢性肺间质病变患者的铁蛋白水平分别为(650.5 ± 268.5)和(489.9 ± 157.3) ng/ml,两者均显著高于不伴有肺间质病变(155.7 ± 90.8) ng/ml以及仅有影像学改变而无临床症状的肺间质病变患者(193.3 ± 62.1) ng/ml,均P < 0.01;③铁蛋白升高组慢性肺间质病变(52.8%)和急进性/亚急性肺间质病变(22.2%)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慢性肺间质病变为25.9%,急进性/亚急性肺间质病变为3.5%),均P < 0.01;④铁蛋白升高组肺高分辨率CT的磨玻璃样影(67.6%)和蜂窝状改变(14.7%)的发生率分别高于正常组(磨玻璃样影43.4%,蜂窝状2.6%, 均P < 0.05)。 结论 在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中,铁蛋白与血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肺间质病变的发生以及肺高分辨率CT的影像学之间高度相关,提示其在判断疾病活动性特别是肺间质病变病情严重程度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D4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单倍型与SLE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CD40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 方法 单碱基延伸的PCR技术(PCR-SBE)和DNA测序法分析205例SLE患者和220例健康对照CD40基因rs1883832 C/T、 rs13040307 C/T、rs752118 C/T 和rs3765459 G/A的多态性,同时用ELISA检测血清CD40水平。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血清CD40水平显著增高(P < 0.05)。SLE组与健康对照组CD40基因rs1883832 C/T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后发现,携带有rs1883832 T等位基因的受试者患有SLE的风险是rs1883832 C等位基因的1.517倍(OR = 1.517,95% CI 1.157 ~ 1.990,P = 0.003);携带rs1883832 T等位基因的SLE患者血清CD40水平与不携带者相比,结果显著增高(P < 0.01)。通过联合基因型分析发现,SLE组中携带单倍型TCCA的患者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了发病的风险(OR = 2.322,95% CI 1.181 ~ 4.564,P = 0.012)。 结论 CD40基因rs1883832 C/T多态性和TCCA单倍型与SLE的发病有相关性,其中rs1883832 T等位基因可能是SLE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