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在超声引导下肝穿活检作组织病理学诊断,以明确肝脏的炎症活动分级与肝纤维化程度分期。方法对117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后,采用超声引导自动活检方法取得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117例病例中组织病理学诊断:轻度慢性肝炎75例;中度慢性肝炎4例;早期肝硬化13例;肝硬化25例。超声诊断轻度50例;中度39例;肝硬化可能18例;肝硬化10例。结论慢性肝炎的超声声像图与病理分级分期有部分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管细胞癌(IHPCC)是肝脏较少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本文作者搜集经CT检查和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对照分析CT影像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所见,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特征和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B超检查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消化内科收治的1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B超检查和病理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轻、中度肝脏病变的检查结果及B超检查对于大三阳和小三阳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病理检查轻度慢性肝炎(48.41%)、中度慢性肝炎(28.57%)及肝硬化(23.02%)比例与B超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患者光点增强(52.28%)、弥漫性肝病(32.95%)、肝硬化(14.77%)、肝内占位(0.00%)与小三阳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肝脏病理结构改变具有特异性,且疾病发展至一定程度,肝脏、脾、胆囊会出现声像图异常,B超检查对于轻、中度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与病理学检查的准确率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血生化指标与病理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生化指标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试图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判断转归的预见性和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以病理诊断为依据,对2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轻度慢性肝炎时,血生化检查单项指标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3.5~93.15%,尤以ALB符合率较高。重度慢性肝炎以TBIL、ALB、PTA作为标准符合率较高,分别为95.35%,63.64%和60.0%。中度慢性肝炎任何一项生化指标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均较低,但如果按2项以上达到中度范围作为诊断标准,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可提高至80.37%,虽然大多数指标在轻、中、重度肝炎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相互间并无明显界限,离散趋势较明显。有5例患者入院时肝活检病理呈轻~中度改变,短期内进展为重症肝炎;10例患者肝活检病理显示新旧病变共存,血生化指标呈急性表现。结论 单靠血生化指标或肝脏一点穿刺活检确定病情程度有一定误差,应对各项指标综合分析,动态观察。慢性肝炎分型中增加慢性肝炎进展急性发作期,更符合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见急腹症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经CT检查并被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149例急腹症病例进行分析及研究。结果:本组病例149例,诊断符合140例,诊断符合率为94%,误诊漏诊9例,占6%。结论:MSCT是急腹症最有效的诊断方法,有很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泛影葡胺灌肠在结肠癌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6例结肠癌患者采用2%泛影葡胺灌肠后行CT扫描,分析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100%,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符合率为90.7%(78/86);影像学特征:同心圆型或偏心型(38例),肿块型(48例),系膜侧淋巴结肿大36例(41.9%),远处转移8例(9.3%),局部侵犯邻近器官、组织16例(18.6%),腹水6例(7%).[结论]2%泛影葡胺灌肠后螺旋CT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和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胆囊癌的螺旋CT影像特征。结果:胆囊壁增厚型2例,腔内结节型3例,软组织肿块型5例。肝脏受侵犯5例,淋巴结转移2例,肝内、外胆管扩张2例,合并胆囊结石8例。术前螺旋CT诊断正确率为80%(8/10)。结论:胆囊癌的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螺旋CT能较正确地确诊,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动态增强检查与彩超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胆囊癌患者的CT和超声检查资料,对增强CT及彩超征象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术前68例患者均行CT增强及彩超检查,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8%(57/68)、77.9%(53/68);两者结合诊断正确率为89.7%(61/68)。结论:对于胆囊癌CT动态增强检查比彩超检查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可以准确的对胆囊癌分型、分期,但超声对胆囊癌的早期发现优于CT,两者结合可以提高胆囊癌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肝脏病变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CT定位选择合适进针点,应用直径18~20 G活检针对34例肝脏病变病人行经皮肝脏穿刺活检。结果34例病人取得病理标本95个。其中良性病变6例,占18%,包括肝脓肿1例,肝血管瘤3例,肝硬化结节2例;恶性病变28例,占82%,包括肝癌8例,肝转移瘤16例,胆管癌4例。活检阳性率91.2%(31/34),假阴性率8.8%(3/34)。1例出现肝动脉-门静脉瘘,其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是肝脏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种安全而又准确的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与良好的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8F-FDG代谢PET/C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N SCLC)的临床分期中的应用。方法:对120例病理已明确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进行PET/CT检查,利用18F-FDG在肿瘤病灶及转移灶中的高代谢原理,分析全身各系统病灶放射性摄取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 ax)。依据美国联合癌症分类委员会(A 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 ICC)2002年制订的TNM分期标准,从而对肺癌患者进行准确的临床分期。结果:以PET/CT检查结果为依据对N SCLC患者进行临床分期,准确率较其他检查设备高。结论:^18F-FDG代谢PET/CT检查对N 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T测量脾脏体积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肝活检,肝组织按肝纤维化分级标准分为S1~S4期;CT测量脾脏体积.结果:肝组织纤维化S1期29例,S2期26例,S3期20例,S4期19例.CT测量脾脏体积S1~S4期分别为:(1 054.80±163.82)mm2,(1144.46±237.40)mm2,(1 152.32±153.87)mm2,(1 288.33±234.89)mm2.自S1至S4期脾脏体积逐渐增大,其中S4期脾脏体积增大明显,与其余各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测量脾脏体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28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肝功能、血清HBV-DNA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228例患者中病理符合病毒携带者49例(21.5%),肝硬化7例(3.1%),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36例(59.6%),中度28例(12.3%),重度7例(3.1%),重型1例(0.4%)。炎症分级G≥2者43例(18.8%);纤维化分期S≥2者49例(21.5%)。HBeAg阴性组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明显重于阳性组(P值均小于0.05)。HBV-DNA低载量组纤维化分期重于高载量组,而两组间肝组织炎症分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不同程度病理变化,血清HBeAg、HBV-DNA均不能准确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对此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乙肝病毒感染者肾移植手术国内有较多报道,但乙肝病毒感染者肾移植前肝穿刺活检观察有限。目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不同程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肾移植前肝穿刺活检,移植后2年随访观察转归情况。方法:对接受肾移植的2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尿毒症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根据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改变,分为轻度(n=9)、中度(n=7)、重度(n=5)3组。肾移植后随访观察2年。3组中各有2例进行重复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组在随访2年中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中度慢性乙型肝炎组从移植后3个月开始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水平,随访至终点时,2例重复肝活检病理显示已处于重度病变。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从移植后3个月开始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持续高于正常水平;18个月开始,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值,球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值;随访至终点时,有4例呈肝硬化改变。提示不同程度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肾移植后预后不同,肝活检是评价肝脏病变程度的重要手段,具有指导肾移植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甘胆酸检测在慢性肝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35例慢性肝病患者按病情程度分成慢性肝炎轻度组(32例)、中度组(18例)、重度组(8例),肝硬化组(62例),肝癌组(15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对象血清甘胆酸的含量。结果慢性肝炎各组及肝硬化、肝癌组血清甘胆酸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甘胆酸水平在慢性肝炎各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甘胆酸较正常人升高,慢性肝炎患者随着病情加重血清甘胆酸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硬化分期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198名正常对照组、171例慢性乙肝组患者、144例肝硬化患者和164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中GP73水平,计算GP73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及GP73检测对肝硬化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检测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组的乙肝病毒(HBV)-DNA载量和HBeAg水平,并对肝硬化组进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及Child-Pugh分级,分析以上指标与GP73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中位GP73水平分别为40.80 ng/mL、42.49 ng/mL、83.46 ng/mL和45.19 ng/mL,肝硬化组GP7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慢性乙肝组(P<0.05)。结论:血清GP73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代偿期即升高,而随着肝硬化的进展,其呈显著上升趋势,且与HBV活动相关。因此,GP73可作为肝硬化诊断及慢性肝病进展期病情监测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特点与临床非创伤性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6例,均行肝活组织检查及病理分期,根据组织学纤维化程度分为非肝硬化组(S0-S3期)、肝硬化组(S4期、活动性肝硬化),了解其构成比;研究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之间非创伤性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乙肝病毒标志物、血常规、生化、凝血系列、HBV—DNA载量、肝纤维化四项、脾脏肋间厚度、HBeAg阳性等25项)的关系。结果①在1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S0-S3期115例,占65.3%,S4期31例,占17.6%,活动性肝硬化30例,占17.1%。②在非肝硬化与肝硬化2组间,年龄、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HBeAg、AAR(AST/ALT)、直接胆红素、白蛋白(ALB)、球蛋白(GL8)、AGR(ALB/GLB)、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酸转肽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率、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脾脏肋间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25项非创伤性指标中,患者的年龄、HA、PCⅢ、HBeAg、AAR、DBil、ALB、CLB、AGR、ACP、GGT、RBC、WBC、RCT、INR、PTA、纤维蛋白原和脾脏肋间厚与肝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组织学肝硬化患者,临床上有许多非创伤指标有助于判断组织学肝硬化;HBeAg阴性比阳性患者存在组织学肝硬化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治疗HBV-DNA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HBV-DNA≥104拷贝/m l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60例,其中给予一般保肝、利尿等基础治疗者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每日100m g)者为治疗组,两组各为30例。观察患者治疗中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定量等的变化,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如死亡追溯死因。统计分析两组治疗过程中上述指标、Ch ild-Pugh评分及其转归和预后的差异。结果:(1)治疗组ALT、TB、ALB水平12周后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2)观察结束时治疗组23例(76.6%)患者有病毒应答,而对照组为4例(13.3%)。(3)观察结束时治疗组中A级8例、B级21例、C级1例,Ch ild-Pugh评分下降≥2分者22例(73%);对照组A级1例、B级10例、C级11例,Child-Pugh评分下降≥2分者3例(10%)。(4)观察期内治疗组并发肝昏迷4例,肝肾综合征3例,肝癌1例;对照组则分别14例、10例、5例。治疗组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8例。(5)治疗组共6例出现YMDD变异,5例出现病毒变异后加用阿德福韦酯10 mg/d继续治疗。结论:HBV-DNA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服用拉米夫定治疗能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有效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住院次数,阻止或延缓病情进展,预防肝癌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四项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指标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后肝硬化诊断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3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同时选择80例单纯慢性乙肝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蛋白(PⅢNP)、Ⅳ型胶原蛋白(Ⅳ-Col)、层黏连蛋白(LN)、AST/ALT比值及乙肝DNA(HBV-DNA)指标水平。结果 (1)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A、Ⅳ-Col、PⅢNP、LN明显高于单纯慢性乙肝组(P<0.01)。(2)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在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BV DNA>106copy/mL组中除LN外,其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BV DNA在103~105copy/mL组和HBV DNA<103copy/mL组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BV DNA 103~105copy/mL和HBV DNA<103copy/mL两组间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升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水平在AST/ALT>2、12时为(785.2±216.4)μ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Col升高水平在AST/ALT>2[(598.2±158.6)μg/L]和AST/ALT<1[(438.7±146.1)μg/L]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PⅢNP和LN升高的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纤维化四项与AST/ALT比值、HBV DNA有利于临床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病程的监测,同时为临床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及疗效的判定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9.
超声引导自动活检在慢性肝炎病理学分级分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HBsAg阳性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 ,明确肝脏的炎症活动分级和肝纤维化程度分期。 方法 对肝功能正常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HBsAg阳性患者 ,采用超声引导自动活检采取标本并送病理检查。 结果  5 0例病例中组织病理学诊断 :轻度慢性乙型肝炎 48例 ,重度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 2例。肝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检查 :HBsAg阳性 42例 ,HB sAg阳性并HBcAg阳性 8例。 结论 肝脏超声引导自动活检技术 ,有助于从组织病理学上明确肝炎分期及肝硬化分级 ,对慢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高尔基蛋白(GP7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肝癌患者93例,对照人群共71例(包括健康人,肝硬化,及慢性肝炎患者),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AFP;采用WesternBlot方法和ELISA方法检测高尔基蛋(q73(GP73)。结果GP73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当35.76ng/ml为GP73诊断肝细胞癌的cut.off值时,GP73检测肝细胞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6%和85.9%。AFP阳性的肝癌组23.4%(11/47)GP73阴性,如果单用GP73检测,会漏诊23.4%。AFP阴性同时GP73阴性占(6/93)6.4%,联合检测AFP、GP73,肝癌漏诊率降低至6.4%。肝硬化组GP73浓度均值大于慢性肝炎及正常人群,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丙型肝炎肝癌组GP73浓度均值高于乙型肝炎及非病毒性肝炎肝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P73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性优于AFP。GP73、AFP联合应用有较好的互补性,可以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AFP阴性病例的漏检。GP73可成为鉴别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