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PSA水平测定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汉林  张志根  顾苗根 《浙江医学》2001,23(8):460-461,463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在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8例BPH和22例PC患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计算FPSA/TPSA比值,并测定BPH患者的实际前列腺体积(PV).结果BPH患者FPSA值为(1.63±1.08)μg/L,TPSA值为(12.38±8.26)μg/L,FPSA/TPSA比值为0.25±0.13;PV为(14.0±1.08)cm3,PV每增加1mm3,TPSA平均增加0.17μg/L,而FPSA平均增加0.03μg/L;BPH患者年龄、PV分别与FPSA、TPS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而与FPSA/TPSA比值无相关性(P>0.05);患者年龄与PV无相关性(P>0.05).PC患者FPSA值为(6.05±1.46)μg/L,TPSA值为(37.44±11.58)μg/L,FPSA/TPSA比值为0.14±0.11,与BPH患者比较,FPSA、TPSA值均明显上升(均P<0.05),而FPSA/TPSA比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BPH患者血清PSA水平随年龄、PV的增加而上升;PC患者血清PSA水平升高且较BPH患者更为明显,而FPSA/TPSA比值明显下降,当其<0.15时诊断为PC的准确率达77%;测定PSA水平对指导BPH和PC的诊断和治疗、判断PC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比较血清游离PSA比值(FPSA/TPSA)、前列腺移行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TZ)、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百分比与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比值[(F/T)/PSAD]诊断PSA灰值区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就诊或住院,血清PSA位于4~10ng·mL-1的患者,其中前列腺癌(PCa组)患者20例,对照组前列腺增生(BPH组)患者42例。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PSA,经直肠超声(TURS)测量前列腺体积和移行区体积,分别计算出FPSA/TPSA、PSATZ和(F/T)/PSAD并进行分析判断。结果 PCa组和BPH组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分别为(6.670±1.780)、(5.937±1.411)ng·m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SA/TPSA为0.122±0.058、0.185±0.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SATZ为(0.592±0.255)、(0.285±0.184)ng·mL-1·cc-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T)/PSAD为0.437±0.449、1.822±1.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下面积AUC自大至小依次为(F/T)/PSAD、PSATZ、FPSA/TPSA、TPSA。结论当血清PSA位于4~10ng·mL-1时,FPSA/TP-SA、PSATZ及(F/T)/PSAD可辅助提高PCa的诊断符合率。其中PSATZ、(F/T)/PSAD较FPSA/TPSA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生与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BPH的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5例BPH合并高血压组,100例为单纯BPH患者组。对两组的IPSS评分、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PH合并高血压组患者的IPSS评分、PSA和前列腺体积明显大于单纯BPH组(P<0.05)。舒张压≥90 mmHg组患者的前列腺体积大于舒张压<90 mmH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压≥140 mmHg组与收缩压<140 mmHg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与单纯BPH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相比,BPH合并高血压组中10年以上高血压病史患者的BPH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P<0.05)。结论 BPH同时合并高血压多见,长期高血压尤其是高舒张压状态能够促进BPH的发生以及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鉴别尿液中癌细胞来源。方法应用全自动AXSYM发光免疫分析仪对32例尿癌细胞阳性者进行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和FPSA/TPSA比值测定,分为前列腺癌(PCa)组、膀胱癌伴前列腺增生(BPH)组、膀胱癌不伴BPH组,分别与正常体检对照组对照。结果PCa组TPSA、FPSA与正常人及膀胱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FPSA/TPSA与正常人及膀胱癌不伴BP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PCa组TPSA、FPS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膀胱癌组,FP-SA/TPS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膀胱癌伴BPH组,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联合PSA测定可作泌尿系肿瘤来源于前列腺还是非前列腺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了解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比值(FPSA/TPSA)的测定在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对前列腺癌患者57例,前列腺增生患者147例血清PSA、FPSA和FPSA/TPSA在各组中的改变情况及取不同界值时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意义。结果:在诊断灰区外高值区,TPSA、F/T在两组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5);在诊断灰区患者间TPSA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F/T值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灰区外低值区TPSA、F/T值在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如果以血清PSA值4 ng/ml为阈值,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52.6%,如果以血清PSA 4 ng/ml为阈值,同时结合FPSA/TPSA并以16为阈值,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100%,而特异性为87.5%。结论:PSA与FPSA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前列腺组织炎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与BPH的临床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泌尿外科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170例、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65例、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72例共307例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前列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分析(炎症分级)、B超检测前列腺体积以及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患者血清PSA.分析PSA与前列腺组织炎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等的关系.结果:188例(占61.2%)前列腺组织标本存在炎症,以慢性腺周炎症为主.炎症组的患者年龄段小于非炎症组患者,而IPSS评分及前列腺体积则高于和大于非炎症组患者,两组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0.05);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年龄段患者血清PSA水平较低年龄段患者PSA明显升高(P<0.05),血清PSA水平与IPSS评分及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r=0.21,0.61,P<0.01-0.05);前列腺组织炎症与血清PSA升高有关,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42,P<0.01);血清PSA水平与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无相关性(r=0.04,0.08,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患者大部分伴有组织炎症,提示炎症可能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F/TPSA比值在诊断和鉴别诊断前列腺增生(BPH)与前列腺癌(PCa)中的作用及其疗效和愈后观察。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26例BPH和29例PCa患者及86例其它疾病患者血清的TPSA和FPSA水平并计算F/TPSA比值。结果:非PCa病人血清的TPSA和FPSA水平与年龄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F/TPSA与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随着年龄增加,PCa的发病率也增加(P<0.025);3组中PCa组的TPSA与FPSA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01),F/TPSA则低于其它两组(P<0.002)。结论:联合检测TPSA、FPSA和F/TPSA可明显提高BPH与PCa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肿瘤疾病筛选,对PCa疗效和预后观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手术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PSA水平增高的相关因素。材料和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共369例,取患者的PSA、前列腺体积、残余尿、最大尿流率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共5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PSA水平与前列腺体积和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患者的IPSS与血清PSA水平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患者的PSA与残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影响血清PSA的相关因素中,年龄、前列腺体积对血清PSA的水平起决定性作用;IPSS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PSA的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与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相关性。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将230例BPH患者分为BPH合并MS组118例,单纯BPH组112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计算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Kg/m2);清晨空腹测量血压、空腹抽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经直肠彩超测量前列腺体积PV(PV=前列腺纵径X横径X前后径);进行前列腺症状指数IPSS评分评估下尿路症状(LUTS)程度,询问LUTS出现的时间及是否有急性尿潴留病史。结果 BPH合并MS组PV、PSA、LUTS出现时间、IPSS评分及尿潴留发生率均高于单纯B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与FBG、TG呈正相关(r=0.30,0.46,P<0.01),IPSS评分与FBG、TG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8,0.22,P<0.01)。结论 MS与BPH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雷普 《陕西医学杂志》2013,(12):1615-1616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清特异性抗原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来我院就诊的17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按照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分为A、B、C三组,分析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残余尿和前列腺炎与血清PSA之间的关系,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做了多元回归性分析。结果: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IPSS、残余尿和前列腺炎是影响血清PSA的因素,经过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前列腺体积、IPSS和前列腺炎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影响血清PSA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前列腺体积、IPSS、残余尿和前列腺炎,其中年龄、前列腺体积、IPSS和前列腺炎是影响血清PSA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在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病程中的作用。方法182例确诊BPH患者分为单纯BPH组98例与合并MS的BPH组84例,分析体质指数(BMI)、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代谢因素对BPH患者前列腺体积(P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前列腺体积年均增长率的影响。结果合并MS的BPH组患者表现为较高BMI、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和高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前列腺年均增长率,但Qmax则明显低于BPH组(P〈0.05)。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前列腺体积与年龄、BMI、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IPSS评分与年龄、BMI、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Qmax与年龄、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前列腺年均增长率与年龄、BMI、收缩压、空腹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血糖与前列腺各指标关系最密切。结论MS对BPH的病程及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其与年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的相关性.方法 对北京、深圳地区几家医院就诊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医证型和相关指标进行大样本(1 052例)临床调查,制定前列腺增生临床调查表,建立数据库,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出现频率最多的证型是肾气亏虚型和湿热下注型,最少的是肝郁气滞型.不同年龄证型分布有一定差异.TPSA与肝郁气滞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20),TPSA阳性患者属于肝郁气滞证的概率高于阴性患者(OR=3.431).IPSS评分与各证型无相关性.结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规律,且与年龄、TPSA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葛善旭  于涛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9):1099-1101
目的 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F/T值对前列腺癌(PC)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酶免疫标记法测定68例PC患者和76例BPH患者血清TPSA、FPSA浓度,计算F/T值.结果 PC组、BPH组TPSA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在TPSA> 10.0μg时,两组比较TPSA,F/T比值有显著差异(P<0.01),在TPSA<10.0μg时,两组比较TPSA无显著差异,而F/T值PC组明显低于BPH组(P<0.01).TPSA浓度阈值为5.0μg/L时,PC的诊断效率最高(66.8%),F/T比值为0.20水平时,PC的诊断效率最高(69.6%),而联用TPSA 5.0μg/L、F/T值0.20双界值标准诊断PC的效率将提高到77.5%.结论 PC和BPH患者TPSA均增高,当TPSA<10.0μg/L时,对PC的诊断缺乏特异性,而F/T值对PC的诊断更具有临床价值;以TPSA5.0μg/L和F/T0.20双界值对PC的鉴别诊断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PV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效果及治疗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市解放军第251医院收治的病历资料完整、采用PVP治疗的BPH患者30例设为观察组,选取我院同期收治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治疗的BHP患者3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种术式治疗BHP过程中,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残余尿量(PVR)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冲洗量大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膀胱冲洗、尿管留置、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回访,两组患者IPSS、QOL、Qmax及PVR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治疗BPH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是治疗BPH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PSA)、年龄与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之间的关系,评估其预测前列腺体积的价值。  方法  整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电切术且病理证实为良性腺体增生。采用方差分析、LSD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前列腺体积、tPSA、fPSA及不同前列腺体积的血清tPSA、fPSA的差异,进一步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描述患者年龄、tPSA、fPSA与PV之间的相关性,用于评估年龄、tPSA、fPSA预测PV的价值。  结果  3个年龄段之间的前列腺体积、tPSA、fP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137, P=0.007;F=7.551, P=0.001;F=5.186, P=0.007),3个年龄段间两两比较后发现60~69岁组与70~79岁组和≥80岁组前列腺体积、tPSA、fP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前列腺体积患者血清tPSA、fPSA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8.187,P < 0.001;F=7.318,P=0.001),血清tPSA、fPSA值随前列腺体积增加而升高(均P < 0.05)。患者的年龄、血清tPSA及血fPSA与PV呈正相关(r=0.259, P=0.006;r=0.375, P < 0.001;r=0.339,P < 0.001)。  结论  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tPSA、fPSA水平预测PV, 有利于判断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评估手术风险以及预后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 患者发生急性尿潴留(AUR) 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48 例BPH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有无AUR 发生的两组患者临床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合并AUR 的患者为164 例(29.9%),不伴有AUR 的患者为384 例(70.1%)。两组患者的年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移行区体积、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游总比及PSA 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病程和移行区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IPSS、残余尿量、tPSA 与AUR 发生呈正相关,Qmax 与AUR 发生呈负相关。结论:发生AUR 的BPH 患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年龄较大、IPSS 值高、Qmax 减少、前列腺体积增大、血清PSA 升高及残余尿增多等,其中IPSS、残余尿量、tPSA 及Qmax 可作为预测AUR 发生的主要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TURP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泌尿外科采用TURP手术治疗的高龄高危的BPH患者56例。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5.0±5.0)min,平均失血(135.0±15.0)mL,无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9.5±2.8)分,生活质量评分(QOL)(2.3±0.3)分,尿流率Qmax(16.3±3.6)mL/s,超声检测剩余尿量PVR(20—50)mL,平均(30.0±4.5)mL,与术前相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高危BPH患者用TURP手术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姚少利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7(11):1477-1479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及其相关指标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5例PCa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BPH)患者(BPH组)和45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作为对照。血清总PSA(tPSA)和血清游离PSA(fPSA)采用酶放大化学发光仪进行测定,并计算fPSA/tPSA的比值。结果:观察组血清tPSA和fPSA水平均显著高于BPH组(P0.01),BPH组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当tPSA的值4.0、4.0~10.0及10.0g/L时,BPH患者分别占64.0%、30.0%和4.0%,PCa患者分别占8.9%、22.2%和68.9%,正常对照组分别占97.8%、2.2%和0.0%,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PSA/tPSA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BPH组(P0.01),而BPH组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4.0~10.0的灰色区域内,PCa和BPH患者在fPSA/tPSA临界值为0.16时,观察组中80.0%的患者fPSA/tPSA比值0.16,而BHP组中86.7%的患者fPSA/tPSA比值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tPSA结合fPSA/tPSA可以作为临床上诊断PCa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徐肃 《中外医疗》2013,32(14):1-1,3
目的分析PVP治疗高龄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对65例高龄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PVP治疗,观察手术前后IPSS评分、QOL评分、PVR、Qmax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IPSS评分、QOL评分均降低,PVR下降、Qmax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VP治疗高龄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前列腺疾病患者血清中tPSA、fPSA、f/tPSA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tPSA、fPSA、f/tPSA在前列腺疾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98例经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4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和87例健康体检男性血清tPSA和fPSA水平,采用ABBOOT i2000型自动免疫分析仪进行检测,并计算fPSA与tPSA比值。结果前列腺增生组tPSA、fPSA、f/tPSA分别为(8.13±7.24)ng/ml,(1.77±1.74)ng/ml,(0.23±0.1)ng/ml,前两项高于健康对照组,后者低于健康对照组;前列腺癌患者tPSA、fPSA、f/tPSA分别为(94.23±161.4)ng/ml,(11.97±40.92)ng/ml,(0.12±0.07)ng/ml,前两项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前列腺增生组,后者低于健康对照组和前列腺增生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以f/tPSA最大,A=0.826。结论血清tPSA与fPSA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中呈升高趋势,计算f/tPSA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但与病理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