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肌梗死 (MI)后室性心动过速 (VT)的基质存在解剖上的复杂性并且血液动力学常常是不稳定的 ,因此射频导管消融的成功率是有限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运用电解剖标测 (CARTO)指导VT的射频消融 ,以便弄清折返环和梗死区的关键峡部 ,此可能增加临床消融的效率。 19例MI的病人 (年龄 6 6± 7岁 ,其中男性 17例 )因VT拟作 2 0次消融 [17例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 ,7例已安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 ]。所有病例均反复发作临床型VT(周期为 42 3± 87ms)。在VT时或窦律 /右室起搏 (SR/RVP)行左室CARTO标测。对 13例 14次血液动力学稳定的VT实施标测 ,包括 2例无休止性慢VT。仅 8例临床性VT ,在心动过速时完成了整个左室的重建 ,另 6例因反复机械损伤MI区内关键性峡部 ,使临床型VT不再诱发。 12例在SR/RVP时完成左室标测 ,包括 6例关键性峡部损伤及 6例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在 8例CARTO标测的VT中 ,有 3例呈现典型的“8字”型折返环 ,2例沿二尖瓣 (MA)激动心室。在 8例VT中 ,于关键性峡部放电消融 ,其中 6例VT终止 ,平均放电 2次 ;然后行线性消融连接两个疤痕区域或连接疤痕与MA环 ,平均放电 16次。在SR/RVP时标测 ,可见 1个或多个疤痕区域 ,4例在诱发VT时放电 ,均终止了VT ;另 8例因极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或机械损?  相似文献   

2.
15条犬心室壁内注射乌头碱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后,5条作为对照组,10条行直流电消融术治疗为治疗组.对照组VT持续时间达948.8±420.5s.治疗组中7条VT被终止,有效率为70%,其VT持续时间仅为52.3±10.5s(P<0.001);3条发生室颤,心脏穿孔而死亡.病理检查发现直流电消融能引起心肌组织局灶性出血、坏死.另对4例VT病人进行直流电消融,电击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8.7个月),2例术后4~5个月VT复发,但发作时的心室率较术前明显减慢,发作次数较术前明显减少.表明经导管直流电消融治疗VT有一定疗效.文中还对经导管直流电消融的标测定位和副作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12条犬进行了冷凝后病理学、血液动力学及动态心电图观察,另10条犬建立心肌梗塞(简称心梗)和室性心动过速(VT)模型,并进行低温标测和冷凝消融。结果显示:①心内膜冷凝损伤灶的长、短径和深度大于心外膜冷凝(36.60±11.06mmvs22.80±3.70mm、29.30±10.97mmvs19.60±3.12mm、8.14±2.41mmvs5.16±2.03mm,P均<0.05),冷凝损伤灶与其周围正常心肌分界清楚。②10条心梗犬采用电刺激或乌头碱诱发出20次持续性VT,低温标测和冷凝消融均成功。③心外膜冷凝6条犬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均于术后3日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7日后动态心电图检查基本恢复正常。依据上述较高的成功率、短暂致心律失常作用及无心功能障碍等可以认为低温标测和冷凝消融是治疗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非开胸法建立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运用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球囊堵闭猪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数周建立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VT)的非开胸法动物模型的方法。猪 1 3只 ,体重 30± 5kg ,运用PTCA球囊堵闭猪左前降支(LAD)形成AMI。存活猪在AMI后数周内进行心室程序电刺激诱发持续性单形性VT ,观察VT诱发、终止的方式及VT诱发的时间窗等。结果 :9/ 1 3只猪形成AMI,经左心室造影及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左室心尖、前间隔、左室前壁室壁瘤形成。术后 2~ 2 0周内 9只猪接受平均 1~ 2次电生理检查 ,运用程序电刺激方法 ,8只猪共成功诱发出 1 6种单形性持续性VT ,1只猪仅诱发出非持续性短阵VT。VT周长为 2 54± 65ms ,持续时间 1 8± 1 6min,最长达 62min。程序电刺激和直流电复律可终止VT ,1 0种VT表现为室房分离 ,6种VT室房均为 1∶1逆传 ;9种呈左束支阻滞型 ,7种呈右束支阻滞型。结论 :运用PTCA球囊堵闭冠状动脉造成MI后室壁瘤形成 ,通过程序电刺激的方法可成功建立持续性单形性VT非开胸动物模型 ,成功率较高 ,VT诱发的时间窗长。  相似文献   

5.
建立19只犬(37例次)急性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VT)模型。心外膜低温标测32例,确定VT起源灶19例(59%)。起源灶心肌供血的小冠状动脉内注射95%乙醇0.3~1.2ml(平均0.5ml)14例,10例(71%)未再诱发。心肌内注射95%乙醇1~3ml者9例(包括血管内注射无效4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84%。7只正常犬小冠状动脉内注射95%乙醇0.4~1.2ml,观察24小时心电图、CK-MB、血液动力学和病理学改变。本文证实冠状动脉内注射乙醇消除VT起源灶效果肯定,有明确的实用价值,但应尽量减小心肌损伤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CARTO标测指导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肌梗死(MI)后室性心动过速(VT)的基质存在解剖上的复杂性并且血液动力学常常是不稳定的,因此射频导管消融的成功率是有限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运用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VT的射频消融,以便弄清折返环和梗死区的关键峡部,此可能增加临床消融的效率。19例MI的病人(年龄66±7岁,其中男性17例)因VT拟作20次消融[17例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7例已安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所有病例均反复发作临床型VT(周期为423±87 ms)。在VT时或窦律/右室起搏(SR/RVP)行左室CARTO标测。对13例14次血液动力学稳定的VT实施标测,包括2例无休止性慢VT。仅8例临床性VT,在心动过速时完成了整个左室的重建,另6例因反复机械损伤MI区内关键性峡部,使临床型VT不再诱发。12例在SR/RVP时完成左室标测,包括6例关键性峡部损伤及6例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在8例CARTO标测的VT中,有3例呈现典型的“8字”型折返环,2例沿二尖瓣(MA)激动心室。在8例VT中,于关键性峡部放电消融,其中6例VT终止,平均放电2次;然后行线性消融连接两个疤痕区域或连接疤痕与MA环,平均放电16次。在SR/RVP时标测,可见1个或多个疤痕区域,4例在诱发VT时放电,均终止了VT;另8例因极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或机械损伤,在SR/RVP时行放电消融。消融后仍有2例可诱发临床型VT。平均随访11个月,1例临床型VT复发,另5例病人也安装ICD。结论①对VT病例,尤其是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VT,通过CARTO标测可清楚地呈现整个或部分折返环以及梗死心肌区内的关键性峡部,于两疤痕或一个疤痕与MA之间行线型消融可消除临床型VT并预防复发。②在临床型VT标测时,常常发生关键性峡部的机械损伤,这高度提示关键性峡部位于心内膜下浅层,此利于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7.
肺静脉在犬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探讨肺静脉在犬持续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用成年健康杂种犬 13条 ,通过持续快速心房起搏制备持续性房颤模型。将 12对心外膜电极分别缝于犬的左、右房游离壁和肺静脉等部位。心外膜标测犬自发持续性房颤 (>15min)的起源部位及自发和诱发的持续性房颤发作过程中心房不同部位的房颤波周长(AFCL) ,比较电学隔离肺静脉前、后持续性房颤的诱发率。 10只犬完成实验。总计记录到 3次自发出现的持续性房颤 ,心外膜标测显示其均起源于肺静脉。持续性房颤维持过程中心房的AFCL呈梯度分布 :右房游离壁 >左房游离壁 >肺静脉。电学隔离肺静脉后持续性房颤的诱发率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肺静脉是犬持续快速心房起搏模型持续性房颤发作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8.
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报道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模型的建立方法。取杂种犬 13只 ,安置实验用埋藏式高频率心脏起搏器快速起搏 ( 3 70~ 4 0 0次 /分 )心房 8~ 10周。于起搏前及起搏 8~ 10周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房程序电刺激和burst刺激。 10只犬完成实验。快速起搏前所有犬均未能用心房程序刺激诱发出持续性房颤 ( >15min) ,2只 ( 2 0 %)可用burst刺激诱发出非持续性房颤。起搏 8~ 10周后 ,3只 ( 3 0 %)犬不需诱发即出现房颤。 8只 ( 80 %)可经程序刺激诱发出持续性房颤 ,其平均持续时间为 5 3± 11min。 10只犬 ( 10 0 %)均可用burst刺激诱发出持续性房颤。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快速起搏后犬心房面积显著增大 (左房 :6.4± 1.3cm2 vs 11.1± 1.8cm2 ;右房 :4 .2± 1.1cm2 vs 7.8± 1.3cm2 ,P均 <0 .0 0 1)。结论 :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具有房颤诱发率高、持续时间长、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快速起搏肺静脉建立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犬模型的电生理特性以及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对其影响。方法选杂种犬15只,以20Hz的固定频率行肺静脉持续起搏,建立持续时间>24h的房颤的动物模型。对该模型的左、右房游离壁,左上、下肺静脉,右上、下肺静脉进行心外膜标测,测量各标测部位的有效不应期(ERP)和平均房颤波周长(AFCL)。对肺静脉电隔离,观察电隔离前后房颤的诱发以及各部位ERP和AFCL的变化。结果11只犬完成实验,在28.2±3.0d内诱发出持续超过24h的房颤。肺静脉电隔离前,ERP和AFCL分布呈明显的梯度分布,自短至长依次为:肺静脉,左、右房游离壁;肺静脉隔离后,8只犬转变为窦性心律,3只犬先转变为房性心律失常后,在60min内转变为窦性心律,再进行快速心房起搏刺激仅能诱发出小于60s的阵发性房颤,各部位ERP和AFCL也明显延长(P<0.05)。结论肺静脉的快速电活动可能在持续性房颤的维持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右心室造影结合电解剖标测(CARTO标测)指引经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法洛四联症术后室性心动过速(VT)5例。方法: 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6~38岁,法洛四联症术后2~16年反复出现阵发性心悸,发病时体表心电图均表现为持续性VT且药物治疗无效,2例有晕厥史。均不同意放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右心室造影结合CARTO标测指引消融VT的方法如下:首先进行右心室造影明确右心室解剖及肺动脉瓣环位置,并作为解剖路标,在窦律时行右心室电压标测,标记低电压手术疤痕和室间隔补片区域,明确VT发生基质。而后心室程序电刺激诱发VT,如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在VT时行拖带标测,确定并消融VT关键峡部;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不能诱发持续性VT,则在窦律时行起搏标测,在局部起搏时和VT有相同或相近的体表心电图并伴较长的刺激到QRS波时间的部位消融,并消融有晚电位或碎裂电位的电屏障区。结果: 5例患者可诱发出6种形态VT,VT周长230~310 ms,5种为持续性VT,其中1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另1种为非持续性VT。3例患者在VT时标测和消融,2例患者在窦律下标测后消融。6种形态VT均为疤痕折返机制,6种VT均消融成功。随访12~30月,无VT复发。结论: 右心室造影能明确法洛四联症术后右心室及肺动脉瓣环解剖结构,CARTO标测可以定位室间隔补片和外科手术疤痕,在明确这些VT发生基质基础上指引射频导管消融法洛四联症术后VT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个体化的心房消融终止心房颤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AF)的发生和维持可能存在多种机制,对所有的AF都以一种固定的术式进行消融治疗缺乏针对性。为此,我们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探索个体化消融的可行性。方法52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8例),年龄22~70(51.1±10.9)岁,左心房内径22~54(36.1±6.5)mm,其中12例为持续性AF(1~22年)。均经房间隔穿刺在左心房内对AF进行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并在等电位标测下逐步进行个体化消融,消融术式不固定,以AF被终止且不被诱发、消融线形成双向阻滞为消融终点。结果AF被分为3种类型,而肺静脉(pulmonaryvein,PV)口周围、左心房顶部是波阵面的主要传导区。消融方式根据标测结果决定,包括在以上任一部位的线性消融、环PV口外的线性消融等,其中持续性AF多形成绕PV口周的环形消融加左心房顶部消融线。82.7%(43/52)的AF被消融所终止且不能再诱发,其中4例需在右心房消融方成功;另有5例的AF被转变为左心房扑动(房扑)。首次消融的即时成功率为90.4%(47/52)。消融中1例有心脏压塞。6例首次消融后有左心房房扑的患者再次接受了消融,标测发现既往消融线存在缝隙,针对缝隙消融后心动过速均被终止且不能被诱发。平均随访(11.0±6.2)个月,术后3个月82.7%(43/52)的患者不服药物亦无AF发生,其中阵发性AF成功率为87.5%(35/40);持续性AF为66.7%(8/12),其余患者均转为左心房房扑。结论本组结果初步提示,在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心房电学改良消融可有效地终止AF并有较好的中期疗效。其远期的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2.
对12条犬进行了冷凝后病理学,血流动力学及动态心电图观察,另10条犬建立心肌梗塞和室性心动过速模型,并进行低温标测和冷凝消融。结果显示:1.心内膜凝损伤灶的长,短径和深度大于心外膜冷凝,冷凝损伤二与其周围正常心肌分界清楚。2.10条心梗犬采用电刺激或乌头碱诱发出20次持续性VT,低温标测和冷凝消融成功。3.心外膜冷凝6条犬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均于术后3日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7日事动态心电图检查基本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arto标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方法和对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分析RVOT-VT起源点与12导联心电图的关系,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RVOT-VT起源点定位的辅助作用.方法14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9.0±8.0)岁.所有病人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有频发室性早搏(PVCs)的病人,采用Carto标测VT或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如不能诱发VT或无频发PVCs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RVOT的解剖结构,然后进行起搏标测,寻找起搏心电图与临床上VT或PVCs的心电图相同或相似的最佳起搏点作为RFCA的靶点.通过成功的RFCA确定每例VT起源点在RVOT的部位,然后分析每例VT起源点对应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14例病人中,有8例病人手术时在基础状态下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有频发的PVCs,通过捕捉和标测PVCs重构RVOT的解剖结构和PVCs的电激动顺序,顺利地标出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另6例临床上有持续性VT的病人,有2例术中诱发出持续性VT.在VT状态下用Carto标测VT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2例只诱发短阵持续性VT和另2例只有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非持续性VT的患者,用起搏标测找出最佳消融靶点.所有14例RVOT-VT均成功地进行了RFCA,成功率为100%.VT起源于间隔部8例(57%),后壁4例(29%),外侧壁2例(14%).I、aVR和aVL导联上的QRS波形态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间隔部或游离壁;V3导联上的R/S比值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RVOT的上部或下部.结论Carto标测通过在VT或PVCs时行激动顺序标测或无VT和PVCs时行起搏标测可以准确地确定VT或PVCs的起源点,并有效地指导RFCA.VT或PVCs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在术前定位VT或PVCs在RVOT的起源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ARTO标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VT)的方法和对射频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分析RVOT-VT起源点与12导联心电图的关系,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RVOT-VT起源点定位的辅助作用.方法14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9.0±8.0岁.所有病人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有频发室性早搏(PVCs)的病人,采用CARTO标测VT或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如不能诱发VT或无频发PVCs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RVOT的解剖结构,然后进行起搏标测,寻找起搏ECG与临床上VT或PVCs的ECG相同或相似的最佳起搏点作为RFCA的靶点.通过成功地RFCA确定每例VT起源点在RVOT的部位,然后分析每例VT起源点对应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14例病人中,有8例病人手术时在基础状态下或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有频发的PVCs,通过捕捉和标测PVCs重构RVOT的解剖结构和PVCs的电激动顺序,顺利地标出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另6例临床上有持续性VT的病人,有2例术中诱发出持续性VT.在VT状态下用CARTO标测VT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2例只诱发短阵持续性VT和另2例只有在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非持续性VT的患者,用起搏标测找出最佳消融,靶点.所有14例RVOT-VT均成功地进行了RFCA,成功率为100%.VT起源于间隔部8例(58%),后壁4例(28%),外侧壁2例(14%).Ⅰ、aVL和aVR导联上的QRS波形态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间隔部或游离壁;V3导联上的R/S比值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RVOT的上部或下部.结论CARTO标测通过在VT或PVCs时行激动顺序标测或无VT和PVCs时行起搏标测可以准确地确定VT或PVCs的起源点,并有效地指导RFCA.VT或PVCs的十二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在术前定位VT或PVCs在RVOT的起源点.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28例心梗后室速(VT)患者在手术中获得的标测资料作了口顾性研究。法 58±9岁的28例患者均有心梗过去史,其中前间壁心梗14例,下壁心梗14例。24例术前电生理检查诱发持续性单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心外膜途径在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成年中华小型猪共7只,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将球囊置于左前降支中下部,封堵150 min建立心肌梗死模型。3~5周后将心肌梗死模型猪,行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经胸穿刺进入心包腔,采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在窦性心律下进行心外膜电压标测和线性消融。射频消融后再次行电生理检查,不能再诱发室性心动过速为消融成功。结果存活的心肌梗死模型的猪7只,3~5周后行电生理检查,共诱发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共8种,7种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图形,1种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图形,室性心动过速(VT)周长平均在(338±66)ms。1只猪同时诱发心室颤动,电除颤转复窦性心律。7只猪心包穿刺均成功,完成心外膜电压标测,沿瘢痕区到二尖瓣环或正常心肌区逐点进行线性消融。射频消融后再次行电生理检查,6只猪不能再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结论经胸穿刺进入心包腔行心外膜标测和消融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速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心外膜标测消融心肌梗死后室速的方法可以作为心内膜消融的一种有效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7.
局灶性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及其射频消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一种稳定的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动物模型以探索其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与安全性。选用 18只犬开胸直视下以乌头碱在心脏局部肌注加猝发电刺激建立模型。观察房颤射频消融前后的病理、生理、生化及房颤诱发率的变化 ,以及有效靶点的电生理特点。结果 :①所有犬均能以单次用药加猝发刺激诱发房颤 (诱发率 10 0 %)。②消融组犬在电生理标测指导下行单线射频消融 ,消融前房颤持续时间 94 2± 4 80s,消融后房颤诱发率为 13 .8%,持续时间为 7.3± 6.8s ,与消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③消融前后窦性心率 ( 163 .9±2 0 .8次 /分vs 15 8.4± 2 3 .3次 /分 )、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 ( 89.0± 3 9.6msvs 93 .9± 3 8.0ms)、心房有效不应期 ( 14 7.3± 2 0 .9msvs14 0 .3± 18.3ms)及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 5 3 0 .5± 2 0 4 .7U/Lvs 4 73 .5± 2 2 6.1U/L) ,均无明显变化 (P均 >0 .0 5 )。结论 :应用乌头碱制备局灶性房颤方法简单、诱发率高。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局部消融可终止局灶性房颤。结果初步提示此法能以较少的损伤达到治疗目的 ,是较安全的 ,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6例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引导经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法洛四联症术后室性心动过速(VT)。方法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38岁,法洛四联症术后出现阵发性心悸,体表心电图均表现为持续性VT,3例有晕厥史,6例患者均不同意放置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应用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VT方法如下:心室程序电刺激诱发VT,如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在VT时行激动标测和电压标测,结合标测舒张期电位和拖带标测等方法确定并消融VT关键峡部;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不能诱发持续性VT,则在窦性心律时行右心室电压标测、起搏标测,在局部起搏时和VT有相同或相近的体表心电图并伴较长的刺激到QRS波时间的部位消融,并消融晚电位或碎裂电位及消融连接可能的电屏障区。结果6例患者可诱发出8种形态VT,VT周长230~310ms,7种为持续性VT,其中2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另1种为非持续性VT。4例患者在VT时标测和消融,2例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后消融。6例8种形态VT均为瘢痕折返机制,均消融成功。随访6~19个月,仅1例VT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应用Carto系统引导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法洛四联症术后VT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复发率,尤其对引导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多形或非持续性VT的消融可能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20例IVT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30.4±12.419~40岁。病史1~8年。心动过速频率146~240bpm。所有病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标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并行靶点消融。结果20例病人中,右室IVT9例,其中右室流出道VT8例,成功7例;希氏束下方VT1例,消融成功;左室IVT11例,其中间隔部VT10例,成功9例,左室游离壁VT1例,成功1例,总成功率90%(18/20)。18例术中成功诱发出VT,2例左室IVT患者术中未诱发出VT,采用起搏标测,记录到与自发VT心电图12导联完全一致的起搏心电图,消融3个月后,1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左室IVT应以激动标测为主,记录到最提前的浦肯野电位(PP)或异常电位(AP)提示为成功的靶点,且术中能否诱发出VT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室IVT应以起搏标测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接触球囊标测在指导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中的作用。方法17例室速患者,年龄50岁±9岁,经心室刺激诱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或非持续性室速后,使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标测室速的出口和(或)慢传导区,然后使用温控大头导管在室速出口作环形消融或横跨慢传导区进行线性消融。结果17例患者共诱发18次室速,周长为336MS±58MS。15例患者可确定室速的出口,为QRS波前10MS±16MS;其中5例是心肌梗死后室速,9例为右室流出道室速。5例心肌梗死后室速均可确定舒张期慢传导区,最早的心内膜舒张期电活动在QRS波前60·1MS±42·6MS。3例非持续性室速均可确定最早的心室激动点。18次室速中15次消融成功,1例没有进行消融,2例消融失败。结论非接触球囊心内膜标测能成功指导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或非持续性室速的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