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HBV BCP)变异与临床类型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176例HBV慢性感染患者的血清进行HBV 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检测.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6组不同临床类型:①慢性乙型肝炎轻度;②慢性乙型肝炎中度;③慢性乙型肝炎重度;④肝炎肝硬化;⑤慢性重型肝炎;⑥原发性肝癌.并与HBV BCP变异的阳性或阴性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HBV BCP双变异在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症肝炎组和原发性肝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8.0%、31.4%、34.2%、39.4%、60.0%和70.0%(rs=0.259,P=0.001).结论:HBV BCP变异与HBV慢性感染的由轻至重的临床类型呈正相关,随着病情的加重,BCP变异的阳性率亦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输血传播病毒(TTV)的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荧光实时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TTVDNA,收集TTVDNA阳性病例142例。其中献血员4例;非甲-非庚型慢性肝炎患者16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3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CSHB)76例。采用熔点曲线方法进行TTV基因变异检测。结果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献血员(P<0.05);重型与重度肝炎患者组中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中度患者(P<0.05),重度肝炎患者熔点曲线波峰数量与重型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CHB和CSHB组中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献血员及ASC组(P<0.05),CSHB和CHB重度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CHB中度患者(P<0.05)。但CHB重度患者TTVDNA熔点曲线波峰数量与CSHB相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TTV存在基因变异;TTV基因变异株的复杂性或称准种感染的复杂性可能是TTV与HBV感染者重叠感染使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熔点曲线可以用于基因变异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鲁南地区肝细胞癌(HCC)、肝硬化(LC)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本C区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按慢性HBV感染者111例的不同临床分型,对其中HCC、L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各37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PCR微板核酸杂交ELLSA技术进行HBV基因定量、分型检测;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病毒基因型分布、临床分型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BCP区双突变,以及不同HBV基因型BCP双突变的比较.结果 在CHB、LC、HCC患者中,HBeAg阴性者分别为24.3%、75.7%和83.8%;HCC患者HBeAg阴性率较CHB患者明显升高(P<0.05).男、女性别HBV均以C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7.3%和54.5%,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0岁组HBV以B基因型(40.3%)、C基因型(51.7%)占优势,≥30岁组以C基因型(67.2%)占优势,<30岁组B基因型构成比高于≥30岁组(29.6%,P<0.05);HCC、LC患者中HBV以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73.0%和75.6%.BCP双突变率在HCC、LC分别为64.9%和56.8%;HBV 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占63.6% (42/66).结论 鲁南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和B型为主,其中LC、HCC患者基因型以C型占优势,HCC患者BCP双突变率显著高于CHB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者中HBV 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  相似文献   

4.
乙肝病毒基因型及病毒变异对慢性肝病进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进一步研究HBV基因型及病毒变异与慢性肝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以及部分PCR产物测序的方法对401例慢性HBV感染者.包括112例HCC患者(HCC组),129例无症状携带者(ASC组),70例肝硬化患者(LC组)和90例慢性肝炎患者(CH组)进行HBV基因分型以及BCP和PC变异检测.结果 401例慢性HBV感染者中181例发生B基因型感染,220例发生C型感染.HCC组中C型分布高于其他3个疾病组;C基因型感染者BCP变异多于B基因型;B基因型感染者PC变异多于C基因型;同时BCP变异发生率随着病程进展而递增:在ASC组、CH组、LC组和HCC组里的BCP变异阳性率分别为22.4%、35.0%、50.0%、74.1%.C1与C2亚型相比,C1有较高BCP变异阳性率,而C2有较高PC变异发生率.结论 BCP变异与肝病进程存在依从关系,因此BCP变异的检测对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展和临床结局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鲁南地区肝细胞癌(HC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基本C区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37例HCC患者作为研究组,3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PCR微板核酸杂交ELLSA技术进行HBV基因定量、分型检测,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结果 37例HCC患者中,HBeAg阳性的患者仅6例, HBeAg阴性者共31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的患者28例, HBeAg阴性者共9例. HCC中, HBV以C基因型为主,占70.2%,而CHB以B基因型为主,占67.6%.BCP双突变率在HCC为64.9%,在CHB中为27.0%.其中HCC中发生BCP双突变HBV多见于 C基因型占87.5%, 而CHB中发生BCP双突变HBV C基因型占40.0%.结论 鲁南地区肝细胞癌的发生与HBV DNA 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有关,并且HBV C基因型可能是HBV相关肝癌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DNA芯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前C/C区、C基因区启动子(BCP)和P区等多个位点多态性。方法:将多条寡核苷酸探针固定于芯片的特定位置,与PCR扩增的HBV基因相应区段杂交,酶呈色,根据特定位置上的杂交信号判定基因突变的类型。结果:HBeAg( )和抗HBe抗体( )两组患者中前C/C区变异的不同频率分别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CHB)25%和61%,HBV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ASC)12%和55%,重症乙型肝炎(Severe hepatitis B,SHB)50%和58%;BCP区变异的不同频率分别为CHB20%和48%,ASC11%和45%,SH75%和75%。3例服用lamivudine的患者半年后有2例发生P区变异(YMDD→YIDD)。结论:DNA芯片检测HBV基因多态性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重复性,操作简便,易于临床推广应用;前C/C区和BCP区变异可能是HBeAg(—)患者HBV感染的两大主要原因,且与肝炎慢性化、重症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湘潭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流行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对HBV基因分型试剂盒进行评价。方法用HBV基因分型试剂对湘潭地区95例HBV感染者的样本进行检测,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HBV基因分型试剂盒检测结果与测序的符合率为100%,湘潭地区HBV各种基因型分布比例:B型占74.74%。C型占11.58%,B、C型混合感染占13.68%。无症状携带者组与慢性重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重型肝炎组及肝硬化组之间HBVB型和C型感染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慢性重型肝炎组及肝硬化组C型感染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HBV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是准确、简便的,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湘潭地区流行的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其中B型为优势基因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准种及其与患者不同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TT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例126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CHB)46例,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7例、14例、2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chronic severity hepatitis B,CSHB)76例。采用巢式荧光实时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TTV DNA,用熔点曲线方法进行TTV准种检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CHB中度、重度和CSHB组中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ASC和CHB轻度组(P<0.05),CSHB和CHB重度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CHB中度患者(P<0.05)。但CHB重度患者TTV DNA熔点曲线波峰数量与CSHB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TV存在病毒准种,TTV准种感染的复杂性可能是TTV与HBV感染者重叠感染使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HBV基因型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HBV基因型对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临床影响。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及序列测定法检测广东地区27例HBV携带者和173例慢性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结果B基因型105例(52.5%),C型94例(47%),D型1例,未发现其它基因型。B型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所占比例(18.1%)显著高于C型中ASC所占比例(8.5%)。C型中肝硬化所占比例(23.4%)显著高于B型中肝硬化所占比例(7.6%)。C型在ASC、慢性乙肝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肝炎、肝硬化的比例依次增高。C型较B型年龄大,但二者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型由B、C、D型构成,以B型为主。C型较B型年龄大。C型与较重肝病有关。B、C型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C基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波  陈秋云  黄爱龙  任红 《重庆医学》2004,33(5):728-729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C基因变异与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份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1份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血清进行C基因扩增和克隆,经核苷酸序列分析,与我国HBV克隆株pADR1比较.结果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的C基因与pADR-1的基因相似;而慢重肝患者C基因变异率较高,各有19和14个核苷酸变异.结论乙肝病毒C基因的变异可能与重型肝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乙肝病毒DNA和前S1抗原及其标记物三者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肝病毒DNA(HBV DNA)、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之间的相关性,为拉米夫定(Lamivudine)治疗提供新的监测指标。方法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00例,其中HBV DNA阳性400例(拷贝数>500/ml),按HBV-DNA含量由低到高分8组;其余为HBVDNA阴性对照100例。同步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PreS1;以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以HBV DNA拷贝数>500/ml为阳性)。结果(1)在HBVDNA拷贝数500~1×106/ml之间,PreS1的阳性率比HBeAg高(P<0.05);在HBV DNA拷贝数1×106/ml以上,二者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PreS1的灵敏度为90%(360/400),高于HBeAg的68.5%(274/400)(P<0.05);PreS1的阴性预示值为55.6%(50/90),高于HBeAg的43.2%(96/222)(P<0.05);PreS1的检测有效率为82.0%(410/500),高于HBeAg的64.8%(324/500)(P<0.05)。(3)在HBVDNA拷贝数500~1×104/ml之间,HBsAg的阳性率比PreS1高(P<0.05),在HBVDNA拷贝数1×104/ml以上,HBsAg的阳性率与PreS1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BVDNA拷贝数500~1×106/ml之间,HBeAb有较高的阳性率。结论PreS1与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检测灵敏度和阴性预示值、检测有效率都优于HBeAg检测。PreS1可作为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物疗效观察指标之一。HBeAg阴性、HBeAb阳性不是传染性消失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乙肝病毒不同血清标志物ALT中与HBVDNA载量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渝  郭运芬 《西部医学》2010,22(5):911-912,914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HBV)不同血清标志物(HBVM)中丙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率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的关系,探讨乙肝病毒感染时肝损伤的主要原因及检测HBVM与HBVDNA载量及AL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45份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用ELISA、荧光定量PCR、速率法检测HBVM、HBVDNA载量及ALT。结果①HBeAg(+)与HBeAg(-)两组HBVDNA阳性率、HBVDNA载量〉10^5的百分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②ALT异常率在HBeAg(+)组的不同HBVDNA载量级中无差异(P〉0.05),在HBeAg(-)组中随HB—VDNA载量级增大而增大(P〈0.01)。结论在HBeAg(+)时,肝损伤与HBVDNA载量无关;HBeAg(-)时,大多病毒复制减弱,但有少数HBVDNA载量为高拷贝,其肝损伤程度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黄爱群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2):1380-1381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M)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97例患者同时检测HBV M和HBV DNA,HBV M检测用ELISA法,HBV DAN检测用PCR法。结果:HBV M的检测结果分为6组,每组HBV M组合都有一定的HBV DNA检出率。结论:说明HBV M只能作为乙肝病毒有无感染的一般性检测,而HBV DNA能检出复制病毒,但难以表达非复制状态的感染,所以两者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乙肝病毒(HBV)载量与其血清标志物模式及ALT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速率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BV-DNA载量、血清学标志及谷氨酸丙氨酸转移酶(ALT)活性。结果在605例患者样本中共检测出9种血清模式,HBeAg阳性模式,即HBsAg(+),HBeAg(+),抗HBc(+)模式与HBsAg(+),HBeAg(+)模式,其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6.2%和100.0%,病毒平均含量106.53copies/mL,明显高于HBeAg阴性模式(P〈0.01)。HBV-DNA水平与ALT异常存在相关。结论 HBeAg阳性模式HBV载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模式,HBV载量越高,ALT异常的比例越大。  相似文献   

15.
PCR检测HBV DNA对乙肝疫苗应答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应答反应率高(为96%)[1];而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比较低(为65.12%)。本文对成人组接种乙肝疫苗无应答反应15例(34.88%),进一步探索了乙肝疫苗接种后不产生抗-HBs的原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15例正常成人经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反应者和3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结果发现15例不产生抗-HBs者,经PCR扩增HBVDNA均为阴性;仅3例为阳性。本文作者在PCR检测指导下,对15例成人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30微克乙肝疫苗联合应用105天后,有12例产生抗-HBs。提示对于接种乙肝疫苗的正常人群,凡经PCR扩增HBVDNA阴性者,经过重复大剂量注射乙肝疫苗后可使绝大多数得到可靠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分析2007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31例慢性HBV感染者基因型与临床特点。结果 331例慢性HBV感染者中,HBV B基因型占14.8%(49/331),C基因型占72.8%(241/331),C/D重组体占9.7%(32/331),D基因型占2.7%(9/331)。4种基因型中,C基因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B基因型、C/D重组体和D基因型。C基因型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乙肝肝硬化(LC)、乙肝肝癌(HCC)患者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B基因型、C/D重组体、D基因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基因型在性别、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疆地区HBV感染者,HBV基因型以C基因型为主,慢性乙型肝炎C基因型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乙肝抗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ICR-TgN(HBVadr1.2)SMMU 为动物模型,运用ELISA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小鼠肝脏内乙肝抗原含量。结果:分别予氧化苦参碱100, 200, 300 m g/kg 腹腔注射,1次/d,30 d 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肝脏内HBsAg 和HBcAg 的含量较空白对照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均有明显的下降,且对两者作用一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氧化苦参碱200 m g/kg 作用10 d,20 d 时小鼠肝脏内HBsAg 和HBcAg 的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结论:氧化苦参碱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肝脏内HBsAg 和HBcAg 的含量,有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8.
HBV感染者血清标志物模式与HBVDNA的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标志物模式与HBVDNA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定量分析法(TRFIA)和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分别检测542例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HBVM和HBVDNA。结果:542例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标本HBVM模式有10种,HBVDNA检出总阳性率83.39%(452/542),各种模式HBVDNA的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性,高拷贝数的HBVDNA主要存在于HBeAg阳性的各种模式中,与其它模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监测HBVM和HBVDNA含量有利于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与HBV DNA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 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HBV DNA阳性18例,HBsAg和HBV 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2)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仅HBV DNA浓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OR为1.57(1.12.2.21)。(3)2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 DNA阳性者119例,发生宫内感染18例,感染率为15.1%(18/119),并且当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HBV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χ^2=-7.92,P〈0.05)。结论 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分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当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其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用HBV DNA二聚体转染高度分化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筛选出具有分泌病毒抗原、核酸以及释放42nm Dane颗粒能力的z7-4细胞株。本实验结果支持3.5KbmRNA是前病毒基因,以它作模板可逆转录成1.6Kb(-)ssDNA,再合成(+)ssDNA,最后装配成4.0Kb和3.2KbdsDNA。在DNA印迹法中位于4.0Kb(D1)和3.2Kb(D2)处是病毒的松驰环状双股DNA(RCDNA),而1.6Kb和1.2Kb处的2条DNA带(S1和S2)均为单股DNA,这些不同位置的DNA带与病毒复制过程中DNA的构型和片断大小不同有关。本实验未能发现2.0KbcccDNA,但提示了负股DNA5’端连接有蛋白质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