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结果 9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有28例患者(30.1%)发生脑血管痉挛.Hunt-Hess分级≥Ⅲ级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sher分级≥Ⅲ级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Fisher分级Ⅰ-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细胞计数> 15×109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1.9%,18/43)明显升高(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白细胞计数增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1~2013年收治的421例经头颅CT检查和/或腰穿确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每天的病情变化、年龄、性别、出血次数、血压、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及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按年龄、性别、出血次数、血压、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等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FisherⅢ级者与Ⅰ~Ⅱ级者相比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入院时临床状态不良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与良好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反复SAH发作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与单次SAH发作者相比明显较高(P<0.05);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不同动脉瘤治疗方式组(手术夹闭或栓塞)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的差异均不明显(P均>0.05)。结论 可根据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入院时临床状态和SAH发生次数预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无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因素,以期为DCI病人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01-10 2011-06确诊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153例,其中DCI组67例,非DCI组86例;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DCI组一般情况相比非DCI组显示:平均年龄、入院血糖>6.1 mmol/L、后循环动脉瘤、脑室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GCS评分、WFNS 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Ⅰ~Ⅱ级、TCD血管痉挛、血管造影血管痉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WFNS分级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1~2级、无颅内血肿和后交通动脉瘤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5岁,WFNS 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1~2级是未发生DCI的独立因素.结论 年龄>65岁,WFNSⅠ~Ⅲ级和改良Fisher分级1~2级可作为病人转出ICU病房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82例脑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行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对患者预后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按Hunt-Hess分级,1例为Hunt-HessⅢ级,3例为Hunt-HessⅣ级,1例为Hunt-HessⅤ级。HuntⅠ、Ⅱ、Ⅲ级组患者早期手术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Ⅳ组。结论对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应采取早期显微手术夹闭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6年2月-2019年2月18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流速,MCA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 of MCA,MCA Vm)>120 cm/s,且同侧Lindegaard≥3为血管痉挛组(92例),其余为无血管痉挛组(94例); 收集2组一般资料; 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浆中PTX3水平;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浆中PTX3对动脉瘤性蛛网膜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价值; 以血浆PTX3水平<4.73 ng/mL和≥4.73 ng/mL分为PTX3低表达组和PTX3高表达组,分析血浆PTX3水平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Logistic分析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因素。结果 无血管痉挛组与血管痉挛组年龄、治疗方法、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存在明显差异(P<0.05); 与无血管痉挛组比较,血管痉挛组血浆PTX3水平升高(P<0.05); ROC曲线显示,血浆PTX3水平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截断值为4.73 ng/mL,其敏感性为68.50%、特异性为74.50%; 血浆PTX3水平与年龄、治疗方法、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关系密切(P<0.05); Logistic分析显示,PTX3、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浆PTX3水平升高,PTX3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结合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动脉瘤术中有无破裂等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积血Fisher分级>Ⅱ级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86.7%)明显高于Ⅱ级及以下者(26.7%),P<0.01。Fisher分级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明显相关(r=0.3164,P=0.0135);SAH后3周内手术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5%)明显高于3周以后手术(20%),P<0.001。术前发生SAH2次以上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6.9%)明显高于1次(41.2%),P<0.001。动脉瘤术中有无破裂对脑血管痉挛发生无明显影响。结论(1)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可能是SAH后脑血管痉挛病理过程的延续。(2)SAH后3周内手术是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早期手术不能降低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对不同H-H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入院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aSAH患者,所有患者均与入院3 d内行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 依据H-H分级是否≥Ⅲ级将患者分类后分别对这两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脑脊液置换组和非脑脊液置换组。Ⅰ和Ⅱ级aSAH患者中非脑脊液置换组42例,脑脊液置换组46例; ≥Ⅲ级患者非脑脊液置换组53例,脑脊液置换组56例,比较脑脊液检查、颅内感染发生率、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入院90 d预后。结果 Ⅰ和Ⅱ级aSAH患者非脑脊液置换组与脑脊液置换组比较,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入院90 d预后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Ⅲ级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非脑脊液置换组(28.3%)明显高于脑脊液置换组(10.7%)χ2=5.415,P=0.020),且住院时间明显延长(t=2.231,P=0.045),预后较差χ2=4.380,P=0.036)。两类患者中非脑脊液置换组与脑脊液置换组颅内感染率均未见明显增加,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能够减少≥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但不能改善Ⅰ和Ⅱ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90 d预后。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治疗迟发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们自 1996年 9月 ,采用血管内治疗术治疗 1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所致的迟发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CVS)患者 ,现报告如下。1 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2 8~ 6 0岁 ,均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入院时Hunt Hess分级Ⅰ级 1例 ,Ⅱ级 3例 ,Ⅲ级 5例 ,Ⅳ级 1例 :头颅CT依据Fish分级 ,Ⅱ级 3例 ,Ⅲ 7例。 10例患者均为大脑前循环动脉瘤。SAH后 72小时以内均接受治疗 ,其中显微手术动脉瘤夹闭术 6例 ,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 4例。术后均给予扩容升压、血液稀释 (3H)、脑保护剂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11—2013-11诊治的颅脑创伤患者142例,根据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分为2组,95例患者未发生脑血管痉挛为对照组,4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为观察组,分析颅脑创伤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患者。脑挫裂伤与硬膜外血肿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下血肿和颅骨骨折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几率越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Fisher分级Ⅱ级/Ⅲ级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Fisher分级Ⅰ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损伤类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Fisher分级均是颅脑创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术中亚低温疗法已被用于动脉瘤手术中以减轻由于暂时性血管阻塞和脑牵拉所致的缺血性损伤,但是,临床上的脑血流动力学影响并不完全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中应用亚低温疗法对病人术后脑血流的影响。 方法 24例破裂的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病人,术前Hunt-Hess分级Ⅱ~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小时内行动脉瘤夹闭术。手术期间,病人被随机分为亚低温疗法组(33.5°,n=12)和非亚低温疗法组(37°,n=12),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4,7,14天行脑99锝同位素扫描,用半量化方法测定病人基底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对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并分析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接受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经颅多普勒对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情况。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迟发性脑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160 cm/s对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准确率最高,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42.4%。改良Fisher分级(OR=3.27,P=0.02)和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60 cm/s (OR=10.24,P=0.04)与迟发性脑缺血有显著统计学相关性。结论经颅多普勒可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早期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60 cm/s和改良Fisher分级都是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DSA)、颅脑CT、经颅多普勒(TCD)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术、持续腰大池引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后第2天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术后第1、5、10天M C A血流速度、脑脊液压力、红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32%,对照组为76·67%,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10天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10天观察组脑脊液压力、红细胞计数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颅脑C T扫描、T CD可以明确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并能够评价血管痉挛的程度;采取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术、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Copeptin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液中的浓度进行检测,探讨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性的关系。方法收集37例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血液标本作为实验组,20例体检健康作为对照组者,所有标本均采用夹心ELSISA的方法对Copeptin进行检测,研究其在不同Fisher分级、脑内血肿、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脑梗死、GOS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copeptin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16.28±3.65)pmol/L vs(4.03±1.12)pmol/L)],Hunt-Hess分级Ⅲ~Ⅴ级、Fisher分级3级、合并ICH、GOS分级Ⅰ~Ⅲ级患者的Copeptin平均水平明显增高,血管痉挛、脑梗死、动脉瘤的位置、性别对Copeptin的浓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Copeptin发病早期血液浓度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Rho激酶、氧合血红蛋白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与浓度及其在脑血管痉挛的调控作用。方法采集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第1、3、7、10、14 d脑脊液标本,RT-PCR方法检测Rho激酶mRNA的表达,采用比色法测定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采用TCD检测颅内主要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出血后第3 d脑脊液中Rho激酶表达及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在出血后第7 d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Rho激酶的表达与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有关,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其含量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翼点锁孔入路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破裂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Ⅰ级5例,Ⅱ级11例,Ⅲ级2例。Fisher分级:Ⅱ级15例,Ⅲ级1例,Ⅳ级2例。结果 18例病人共20个动脉瘤,一期夹闭17例,1例对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行二期夹闭。2例病人夹闭术后由于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出院时GOS分级:恢复优良15例,轻残2例,重残1例。结论翼点锁孔入路可满足部分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手术夹闭的手术入路要求。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血管痉挛的病人发生神经功能缺失,其最大的可能是由于继发性脑血流减少.本文作者报告对10例血管痉挛伴有症状患者以大剂量白蛋白制剂进行治疗.10例均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血出血,经血管造影证实因脑血管痉挛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其中9例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入院时临床分级(按Hunt和Kosnik)为1~4级.4例于手术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蛛网膜下腔血凝块后发生血管痉挛,4例于血管痉挛所致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后方行延期手术,另2例拒绝手术.所有病例均在一经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即给予大剂量的白蛋白治疗.注入白蛋白的剂量为0.7~2克/公斤/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hunt-dependent hydrocephalus,SDHC)的危险因素,比较Fisher分级系统中开颅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对a SAH后SDH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68例经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a 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分流组(151例)与非分流组(617例)探讨SDHC的危险因素,并根据Fisher分级系统,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SDHC的影响。结果 SDHC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等于40岁,Hunt-Hess(H-H)分级Ⅲ、Ⅳ、Ⅴ级,Fisher分级Ⅲ、Ⅳ级,急性脑积水,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Fisher分级Ⅱ级的患者,栓塞治疗有较低的SDHC发生率;Fisher分级Ⅳ级的患者,开颅夹闭治疗有较低的SDHC发生率。结论SDHC的高发生率与患者的高龄、较差的起始神经系统状态、急性脑积水、脑室内出血有关。Fisher分级Ⅱ级的患者选取栓塞治疗,Ⅳ级的患者选取夹闭治疗,可明显降低SDHC发生,改善患者预后;Fisher分级Ⅰ、Ⅲ级的患者,两种治疗方式对SDHC的发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穿与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术后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3-01—2016-09收治的13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析腰穿与腰大池引流在预防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中的疗效。结果 36例(26.28%)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Fisher分级Ⅰ~Ⅱ的患者中腰穿及腰大池引流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Fisher分级Ⅲ~Ⅳ的患者中2组脑积水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大池置管引流可明显降低Fisher分级Ⅲ~Ⅳ患者脑积水的发生率,Fisher分级Ⅰ~Ⅱ的患者可考虑仅行腰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2019-05—2022-05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动脉瘤破裂行栓塞术患者的资料,按术后情况分为脑血管痉挛组58例和无脑血管痉挛组62例。进行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改良Fisher分型、Hunt-Hess分级和动脉瘤直径与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系,最后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2组高血压史和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痉挛组的改良Fisher分型Ⅱ级以上、Hunt-Hess分级Ⅲ级以上者多于无脑血管痉挛组,动脉瘤直径大于无脑血管痉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改良Fisher分型Ⅱ级以上、Hunt-Hess分级Ⅲ级以上和动脉瘤直径大为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脑血管痉挛组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97%,高于无脑血管痉挛组的3.23%(P<0.05)。结论 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与出血量大小、神经功能损伤以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1995年中神经外科领域内的重要进展.1 脑血管疾病1.1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病情严重(Hunt和Hess分级Ⅲ~Ⅴ级),病人的处理仍存在争论,这类病人的手术危险性大,但推迟手术又有可能发生再出血和血管痉挛.Kinugasa等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推迟手术但采取措施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同时迅速清除蛛网膜下腔的积血.方法是用乙酸纤维素聚合物使动脉瘤内形成血栓,随即经鞘内或脑室内导管注入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素(TPA).用此方法处理12例动脉瘤破裂后23h内入院病情为Ⅲ~Ⅴ级的病人.经CT检查,动脉瘤血栓后72h之内有10例脑池中积血完全被清除,然后延期手术夹闭动脉瘤.仅1例经脑血管造影显示轻度脑血管痉挛,8例病情改善并恢复良好,2例重残,2例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