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丽莎  王竞靖  刘俊英  徐艳萍  刘蕊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2):1120-1122,F0003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诊断心脏赘生物和瓣膜损害,由此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方面的重要价值。方法应用TEE观察33例IE患者赘生物附着部位、形态、大小、回声、活动情况,瓣膜返流及其程度,有无脱垂及其程度,有无腱索断裂和瓣膜穿孔,有无瓣周脓肿和瓣周漏等,并将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TTE诊断瓣膜赘生物31例,提示2例赘生物;手术证实31例赘生物(诊断符合率93.94%)。超声和手术证实赘生物附着部位完全一致:主动脉瓣8例(25.81%),二尖瓣10例(32.26%),联合附着6例(19.35%),三尖瓣4例(12.90%),肺动脉瓣3例(9.68%)。超声和手术证实瓣膜损害:中度以上返流(20例/60.61%,vs 20例/64.52%)、穿孔(5例/15.15%,vs6例/19.35%)、脱垂和/或腱索断裂(7例/21.21%,vs 7例/22.58%)、瓣周漏(1例/3.03%,vs 1例/3.23%)。结论 TTE能够敏感发现赘生物以及附着部位瓣膜的损害,对指导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IE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UCG)对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1994-2005年住院的2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4例中20例有基础心脏病变,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钙化、高血压病性室壁肥厚。检出赘生物者有,瓣周脓肿2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基础心脏病、赘生物,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梁琳  张显敏 《陕西医学杂志》2022,(4):467-469+491
目的:探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多切面扫查对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IE患者147例,先天性心脏病(CHD)95例,风湿性心脏病(RHD)52例,均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TEE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TTE和TEE对IE患者赘生物瓣膜累及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TTE和TEE对CHD、RHD患者不同瓣膜累及部位赘生物的检出率。比较TTE和TEE对IE患者并发症的检出率。结果:TEE对IE合并RHD诊断灵敏度、准确率,以及对IE总体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高于TT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TE和TEE对IE合并CHD患者主动脉瓣、二尖瓣、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EE对IE合并RHD患者二尖瓣赘生物的检出率高于TT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EE对IE患者瓣周脓肿、瓣膜穿孔、瓣膜脱垂、瓣周漏的检出率均高于TT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TTE相比,TEE多切面扫查在IE患者赘生物、并发症诊断中具有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超声诊断意义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IE,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38例经超声诊断的IE手术和病理结果证实33例,5例误诊病例中2例为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2例腱索断裂,1例为黏液瘤,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6.8%;33例IE血培养阳性率为48.5%,超声心动图赘生物诊断率高于血培养阳性率;且33例中2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2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2例合并外周血管栓塞,1例生物瓣置换术后感染并瓣周漏、室间隔穿孔;住院期间1例死亡。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测IE比较直观,诊断符合率较高,但对于瓣膜改变的声像图应结合临床考虑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0月于本院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84例,均行TTE、3D-TEE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TTE、3D-TEE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效能,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瓣周脓肿和瓣叶穿孔的检测准确率。结果:84例患者中有64例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3D-TEE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阳性63例,阴性21例。TEE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阳性64例,阴性20例。3D-TEE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特异度、敏感度、诊断准确率、阴性与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3D-TEE对瓣周脓肿和瓣叶穿孔的检测准确率均高于TTE(P0.05)。结论:与TTE相比,3D-TEE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具有高敏感度、高特异度,能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检出率,并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瓣周脓肿和瓣叶穿孔等并发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有赘生物形成。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易感因素,心内结构异常、高速血流冲击导致内膜受损是发生IE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包括食管超声观察心脏瓣膜赘生物形态、大小、回声、分布及其瓣膜功能。结果超声心动图能直接提供赘生物附着部位累及的瓣叶,赘生物的数目、大小、形态、活动方式或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征象及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程度并判断心功能。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定位,对治疗的决策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瓣膜赘生物形态、小、回声、分布及其瓣膜功能。结果超声心动图能直接提供赘生物附着部位累及的瓣叶,赘生物的目、大小、形态、活动方式或瓣膜穿孔等征象及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程度并判断心功能。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定位,对治疗的决策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 ( IE) 8例进行分析 ,结果 7例有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 ,8例有不规则发热 ,进行性贫血及肝脾肿大各 5例 ,心脏杂音有动态变化 1例 ,血培养阳性 3例 ,心脏瓣膜赘生物 7例。小儿 IE多发生于先心病基础上 ,亦可发生于无先心病患儿。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贫血、肝脾肿大为最常见症状 ,先心病患儿凡有以上症状 ,应用抗生素治疗体温反复升高者应考虑 IE可能 ,及时多次血培养有助于 IE诊断。反复超声心动图检查 ,有利于发现赘生物。IE一旦确诊应积极抗感染治疗 ,较大赘生物 ,尤赘生物 >1 0 mm者应在抗生素保护下及时手术治疗 ,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超声心动图(UCG)表现和临床特征等,旨在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IE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2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98.4%)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1例(1.6%)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19例(30.6%)无基础心脏病变,43例(69.4%)患者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变。发热为I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首发症状41例(66.1%),43例(69.4%)UCG检查确诊瓣膜有赘生物,赘生物附着于主动脉瓣最多见,其次为二尖瓣。有19例(47.5%)细菌培养阳性,其中9例(47.4%)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IE病死率的关键,UCG对IE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尤海燕  谭笑 《黑龙江医学》2006,30(6):457-458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侵害部位、形态、大小、回声及其瓣膜损害情况,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数量的判断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赘生物多发生在心脏的4个瓣膜、动脉分叉及分流口处。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形成特征、瓣膜损坏情况、瓣膜反流及程度、心脏功能测定,均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例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IE)致肾脏损害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及诊疗流程,并就IE致肾脏损害的诊治进行文献复习。 方法: 本例IE致肾脏损害患者通过心脏超声及肾脏穿刺活检等检查进行早期诊断,给予降尿蛋白、抗感染治疗,并及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及瓣膜赘生物清除术。 结果: 本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定期随访,尿蛋白水平始终维持在0.4~1.0g/24h,肾功能及肾小球滤过率正常。 结论: 在IE相关性肾损害的治疗中,积极有效的抗菌治疗和瓣膜置换清除感染灶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分析10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I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治疗效果与转归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2例为低心排综合征,1例为肾功能衰竭,1例为人工瓣膜炎。随访89例,随访时间1-112w,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工级66例,Ⅱ级23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IE的有效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准确地把握手术时机和手术原则,以及完善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循血行途径引起的心内膜、心瓣膜或临近大动 脉内膜的感染伴赘生物形成,心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本例患者,女,49岁,因长期发热首诊于呼吸内科,胸部CT 示右肺尖部有一厚壁空洞,增强无强化,空洞内壁光整并见液平面,考虑感染性病变,结核待删;心脏彩超发现主 动脉瓣赘生物,瓣周脓肿;血培养为粪肠球菌。外科行“主动脉瓣赘生物清除+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术中发现存在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缝闭动脉导管。主动脉瓣赘生物病理显示病变瓣膜组织中,隐见球菌 菌落,符合瓣膜退行性病变合并感染的诊断。经血培养敏感药物万古霉素治疗6周后,肺部病灶较前明显吸收。由此 可见患者肺部病灶是主动脉瓣菌栓脱落经未闭动脉导管进入肺循环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基础心脏病因、致病微生物、受累瓣膜等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提高IE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1~2008-12共10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岁者有13例(12.5%);发热89例(85.58%),贫血75例(72.12%),消瘦、乏力61例(58.63%),心脏杂音101例(97.12%);先天性心脏病45例(43.7%)、风湿性心脏病33例(31.73%),静脉药瘾者7例(6.73%);87例患者进行了血培养,阳性52例(59.77%),其中链球菌25例(48.08%),葡萄球菌17例(32.69%),真菌2例(3.85%);83例(79.81%)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发现赘生物,主动脉瓣36例(34.62%),二尖瓣17例(16.35%),三尖瓣11例(10.58%),联合瓣膜9例(8.65%)。术后早期死亡4例(3.85%)。随访89例(85.6%),随访时间1~112个月,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级66例(74.16%),Ⅱ级23例(25.84%)。结论IE的平均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发热和心脏杂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是IE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且先天性心脏病比例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草绿色链球菌仍是IE最常见的致病菌;IE常累及主动脉瓣;IE的确诊主要依靠血培养和TTE检查;及时外科手术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诊疗水平。方法对1998年11月至2005年3月间在同济医院住院的82例IE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82例IE患者中有72例进行了血培养,2次或2次以上血培养阳性且为相同病原芮的有35例,阳性率为49%;有81例进行了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发现赘生物65例.阳性率为80%。此外.在37例心脏手术(以瓣膜置换术为主)患者中,术中发现赘生物而术前TTE检查阴性者7例。结论TTF和血培养检查阳性结果是IE的主要诊断依据。但对于临床上怀疑IE,而TTE和血培养检查结果阴性者.不可轻易排除IE,为了防止IE的漏诊,建议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  相似文献   

17.
张林  罗昭全  赵雄飞  张伟 《四川医学》2012,33(2):274-27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时机,提高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4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毁损瓣膜置换、畸形矫正和赘生物清除术。结果 42例患者术后早期成功39例,死亡3例,近远期效果良好。结论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效果良好,能明显降低病死率。而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及围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M型,二维和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92例胎儿心脏,发现一例胎儿有原发性心脏肿瘤,病理诊断为心脏横纹肌瘤。测定了91例正常胎儿心脏的超声心动图和脉冲多普勒血流速度正常值,发现胎儿心脏右室略大于左室。二、三尖瓣血流速度示左、右心室舒张晚期充盈的峰值速度大于舒张早期充盈的峰值速度。  相似文献   

19.
二维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晓伟  朱文玲 《北京医学》1994,16(5):281-283
为了解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方式选择中的价值,本文分析了41例IE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表明:超声心动图不仅对IE的心内赘生物有很高的诊断率,而且所发现的赘生物大小、部位、活动情况、瓣膜关闭不全及其严重程度、有无瓣膜结构破坏或瓣周脓肿形成,不仅是判断IE患者预后的指标,且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Many countries have reported a change in the profile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E from the autopsy service of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of the West Indies (UHWI) during the last 15 years an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hat of an earlier study. There were 26 cases of IE during the period under review with a M:F ratio of 1.2:1. The ages ranged from 15 days to 74 years with a mean of 36.4 +/- 24.57 years. The largest number of cases (n = 7) occurred in the 10 to 19-year-age group. Cardiac predisposing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in 14 patients; nine with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four with prosthetic valves and one with a bicuspid aortic valve. All vegetations were located on valves, the aortic being the most frequently involved followed by the mitral. Streptococcus species were the most common causative organisms followed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mpared with the profile seen 15 years ago, there have been only minor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E cases observed in the autopsy service at the UHW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