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皮肤病肺经风热证虽历代文献均有提及,但并未以该证型正式出现,且现行教科书以肺经风热证命名的疾病仅在粉刺病中提及。通过对该证型进行研究,发现肺经风热证在皮肤病中广泛存在并得到实际运用,分散见于其他相关证型中。皆在通过对该证型的考察,替肺经风热证正名,提出深入研究并规范肺经风热证之命名。  相似文献   

2.
徐静 《江苏中医药》2019,51(12):29-32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中医病机证素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证素的客观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在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以中医"咳嗽""哮病"为诊断并且西医诊断符合急性咳嗽、慢性咳嗽、亚急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中医四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不同证型患者的FeNO含量,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观察FeNO与各病机证素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FeNO对热证及湿热证的诊断价值及参考诊断界值。结果:肺系疾病患者病机证素热、湿热、湿、风与FeNO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相关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热湿热湿风,ROC曲线显示FeNO对于热证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中等的诊断准确性,对湿热的诊断准确性略低。结论:FeNO的升高与肺系疾病实邪关系密切,尤其与热证关系最为密切,可作为肺系疾病热证的客观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AR)患者体质和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索二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AR患者28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判定其体质及证型,研究体质与证型间的相关性。结果:AR患者其体质类型分布以特禀质、阳虚质及气虚质为多;中医证候类型分布以脾气虚弱证、肺脾气虚证及肺经伏热证为多。部分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间密切相关:气虚质与肺气虚寒证密切相关,阳虚质与肾阳不足证密切相关;阴虚质与肺经伏热证密切相关;痰湿质与脾气虚弱证及肺脾气虚证密切相关;湿热质与肺经伏热证密切相关;特禀质与肺经伏热证密切相关;气郁质、血瘀质与各中医证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间密切相关,研究二者相关性为AR的预防、诊治和预后调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中医基本证型分布及其病性、病位特点。方法检索1978—2009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急性胰腺炎辨证分型文献,对其中的急性胰腺炎中医各证型的病例数构成比以及疾病的病性、病理产物、病位等疾病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16篇,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型主要包括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脾胃实热证;急性胰腺炎的病性为实证,以湿邪入侵为主;急性胰腺炎的最主要的病位在肝,疾病过程中最容易涉及到肝胆。结论通过对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为进一步确定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胆道感染、胆石症 ,是临床常见病。两者可视作胆系疾病的典型代表 ,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疗效。有关胆病证候的临床研究 ,已取得一定成绩 ,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大样本病例分析 ,探索其证型及症状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胆道感染、胆石症临床证型往往是多种病机相兼出现的复合证型(兼夹证 ) 。经过证型的拆分 ,把复合证型拆分为两个或多个只包括一个单纯病机的基本证型 ,结果 ,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型是肝胆气郁证与肝胆湿热证 ,分别是 4 4 .4 %和 38.8% ,此外依次是血瘀证、肝胆实热证(肝胆蕴热证 ) 、脾失健运证、阴虚证、脾阳虚证、热毒证、胃气不和证、胃肠热结证等。经单因素方法分析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结果与传统中医证候理论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探索中医辨治银屑病的证候分类及血热证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采集治疗银屑病的相关文献,建立Access数据库,运用SQL对数据进行处理,挖掘中医辨治银屑病的证候分类及用药规律。结果:血热证、血虚证、血瘀证、风热证、湿热证是依次排在前5位的银屑病证型;血虚证是最常与其他证型相兼的证型;生地黄、青黛、土茯苓、茯苓、丹参是依次排在前5位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中草药;青黛是最常与其他中草药配伍使用治疗血热证的中草药。结论:文本挖掘获得的中医辨治银屑病的证候分类及用药规律符合临床实际,为银屑病中医辨治的规范标准化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病机、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特色术语之一。病机是疾病病变的关键点,中医诊察疾病首先要认识疾病的病机;辨证是一种认识疾病的方法,是辨识病机(证机)的思维过程,病机(证机)是辨证的结果,辨证辨的是病机(证机)。不同的病证各有其适宜的辨证方法,证候是辨证的基础,是病机的"承载体",中医往往通过认识中医病证的当下证候而认识病机。随着病期的变化,证候是变化的,辨证首先要认识到疾病发展过程中具体的证候特点,辨出证候之病机才能确定治则、治法与相应的方药。证候为证的外候,证候=证+候,其中"证"为证候之病机即证机。证机为疾病阶段性病机,为当下证候之证机。证候为证机表现于外的临床征象,一个证机反映的是病在某一阶段的病变关键点,而病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证候、具有不同的证机。证候随着病期的变化而变化,各个阶段的证机共同反映该病的病机,各个证机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与发展规律。方证辨证是辨证机的典范,方证辨证的核心问题是方剂主治的病机和症状必须与证候的病机和主症相互对应,其实质仍是方药与病机相对应,而不是一证一方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临证经验丰富的学者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把某一类症状固化成一个证候,并充分认识到此证候的证机,当再次遇到此类病证时且四诊获取病证资料后,提取信息、辨识信息,分析病位、病势、病性等复杂的辨证过程得以迅速完成,并与某方药密切关联起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顽固性面瘫的中医证型分类及其病机与治法。方法:通过对126例顽固性面瘫病例进行动态观察,建立顽固性面瘫病例中医四诊症状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与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顽固性面瘫的证型进行归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病机与治法。结果:通过聚类分析,顽固性面瘫患者的中医四诊症状被归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两类,以前者为主。结论:以气虚为主兼以血瘀的气虚血瘀证是顽固性面瘫的基本证型,聚类分析可用于疾病的证型分类。  相似文献   

9.
李瑞琴  宋建平 《新中医》2009,(6):117-118
1 疾病的中医基本病机、证型有规律可循 中医学认为,每一种疾病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演化趋势、转归预后等方面均有其特点与规律,治疗有相应的基本原则与方药。同一疾病由于病变阶段、个人体质、外部环境等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证,有着不同病机,其治法与方药亦相应有别。根据疾病在变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病位、病变程度分类所产生的中医证型均可称为基本证型,所反映的病机即是该病的病机特点,其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寻求其它原因如病人体质、身患其他疾病、治疗经过、工作生活环境等对中医证型的影响规律相对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及核心病机。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32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病例,按照统一的中医证候观察表进行动态观察,主要根据舌象将证候分为湿热证、温热证,湿热证又分为湿重于热证、热重于湿证,由两名主治医师根据临床资料确定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和核心病机。结果 327例患儿证候分型为:湿重于热证208例(63.8%)、热重于湿证79例(24.2%)、温热证40例(12.2%);热重于湿证与温热证的入组前最高体温高于湿重于热证(P<0.01);湿重于热证入组前病程长于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的住院天数较温热证有延长的趋势(P=0.083);热重于湿证皮疹色泽较红,口腔皮疹比例高于湿重于热证及温热证(P<0.05);温热证出现嗜睡及颈项强直比例要高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出现易惊的比例要高于温热证(P<0.05)。不同证型的病原学分布频率无差异。结论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是以湿热疫疠毒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心、肝,核心病机为湿热动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易见易惊等动风表现,湿重于热证热像不显,热势不彰,病情发展较缓,缠绵难愈;热重于湿证疹色较红且口腔皮疹多见;温热证则易见颈项强直、嗜睡表现。  相似文献   

11.
常淑玲 《北京中医药》2009,28(9):712-714
目的 探讨社区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调查84例社区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一般情况、家族遗传病、合并病及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情况,并进行中医证候分析.结果 中风病恢复期以阴虚阳亢证居首(35.71%),其次为痰证(20.24%)、风证(17.86%)、血瘀证(10.71%)、火热证(8.33%)、气虚证(7.14%).合并有一种疾病者以高血压最多(71.43%),其次为糖尿病(34.52%)和高脂血症(22.62%);合并两种疾病者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居多(23.81%);合并三种疾病者以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为多(9.52%).中风恢复期并有高血压病与非高血压病的证型比较中,以阴虚阳亢证、痰证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中风病恢复期并有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的证型比较中,以火热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风病恢复期并有血脂异常与非血脂异常证型的比较中,以痰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风病恢复期以虚实夹杂证的阴虚阳亢证为主,在合并病中以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为最多,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不佳,仍然是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中风病恢复期并有合并病的证型分析来看,以痰证、阴虚阳亢证、火热证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2.
辨证治疗鼻渊34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牛生录  牛锐  肖全成 《陕西中医》2003,24(9):798-799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鼻渊不同证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肺经风热证 1 3 6例 ,用苍耳子散加减治疗 ;胆经郁热证 97例 ,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肺脾气虚证1 0 7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分别为 97.90 %、96.90 %、96.2 6%。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是治疗鼻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雯  项道满  阮岩 《新中医》2022,54(10):26-29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结膜炎(ARC)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选取广州地区186例ARC患儿,其中湿热夹风证133例、肺气虚寒证40例、脾气虚弱证5例、肺经蕴热证4例、血虚生风证4例。采用眼部症状体征总评分(TOSS)、鼻部症状总评分(TNSS)评估患儿的症状,采用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估患儿的生活质量,分析不同中医证型ARC患儿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不同中医证型患儿症状评分比较,仅流鼻涕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经蕴热证患儿的流鼻涕症状最明显。不同中医证型患儿TNSS、TO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儿RQLQ各项细则评分及总分比较,仅非鼻眼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气虚弱证患儿的非鼻眼症状最明显。不同中医证型患儿非鼻眼症状评分比较,仅咽痒、易怒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气虚弱证患儿的咽痒、易怒症状最明显。结论:广州地区不同中医证型ARC患儿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差异均不明显,仅流鼻涕症状及非鼻眼症状评分差异较大,又以肺经蕴热证患儿的流鼻涕症状及脾气虚弱证患儿...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型特点,并反推其病机特点。方法:对12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的证型进行分类整理与统计分析。结果:基本证型和复合证型各有15种;30种证型中占比例较高的前5种依次是: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肝肾亏虚并寒湿阻络证,寒湿阻络证,气滞血瘀肝肾亏虚证。所统计的4种证类按占比例高低排列依次是:肝肾亏虚证类,气滞血瘀证类,风寒湿热证类,气血亏虚证类。结论:气滞血瘀证(或证类)与肝肾亏虚证(或证类)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两种最常见的证型(或证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是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以及风寒湿热阻络,其核心是经气不利。  相似文献   

15.
介绍杨志波教授治疗玫瑰痤疮的经验。临床按现代医学分为4型对应中医辨证4型论治。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肺经风热证)方选克玫Ⅱ号;丘疹脓疱型(脾胃湿热证)方选克玫Ⅲ号;鼻赘型(痰瘀互结证)方选克玫Ⅳ号;眼型(肝郁血热证)方选克玫Ⅰ号。从皮损、部位、邪毒、情志辨证,以疏肝解郁、宣肺清胃、活血化瘀立法,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放血疗法对于粉刺肺经风热证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耳尖结合背俞穴针刺放血疗法与口服中成药治疗粉刺进行对比观察,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Ridit分析,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均为P驦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放血疗法对粉刺肺经血热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证候实质研究应着眼于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的研究,研究同病异证中形成证差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异病同证中形成同证的物质群。将传统的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密切结合,"证"才能够真正反映疾病的本质和病情的轻重,特别是对于起病隐匿的患者更为重要,应将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起来,并逐步量化。湿热证是风湿性疾病常见的证型之一,临床上清热祛湿能够有效地治疗多种风湿性疾病。建议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微量元素等代谢组学的角度深入研究风湿病湿热证的实质,寻找其物质基础,从而丰富中医理论基础,并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320例脑梗塞恢复期证候规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证侯分布规律.方法:对32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进行了中风辨证量化诊断调查.结果:脑梗塞恢复期证候分布概率以阴虚阳亢证为最多(31.6%);其次为痰证(24.1%)、火热证(20.3%)、风证(14.7%)、血瘀证(5.3%)及气虚证(4.1%).证型组合形式复杂,计56个类型.脑梗塞者以2证组合居首,3证次之.结论:用统一中医辨证量化诊断标准探讨脑梗塞恢复期病理病机,并对重视恢复期量化诊断提出了建议与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9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正虚证型中脾肾气虚最为常见。邪实证型中,湿浊最为常见。多数患者的证型为虚实夹杂,以正虚为主者较多。证候分层研究中,不同血红蛋白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脾肾虚衰虚实夹杂仍是透析患者的主要病机,贫血和不同程度全段甲状旁腺素水平与中医证候有一定关系。正虚证型中脾肾气虚最为常见。邪实证型中,湿浊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近年来艾滋病合并咳嗽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合近年来中医对艾滋病合并咳嗽相关临床研究与体会,在研究中提出临床较为常见的证型并进行归纳,梳理,对影响其分布的因素进行总结,探讨证型分布与病因病机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对辨证治疗的疗效进行收集分析。先就对近年来有关艾滋病合并咳嗽的病因病机、辨病辨证研究、证候分析及治疗等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