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胰腺癌手术后对血清IL‐6、IL‐10及TNF‐α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胰腺癌手术患者80例,分为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段血浆中各指标水平。结果(1)两组术前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3d血清IL‐6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5d血清IL‐6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d血清IL‐6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同一时间段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术后IL‐10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1、3d血清IL‐10水平高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同一时间段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术后1d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5dTNF‐α水平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3d血清TNF‐α水平高于术前(P<0.05),而术后5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d血清TNF‐α,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TS疗法能明显降低胰腺癌术后的炎性反应,改善免疫抑制,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 FR2)基因rs2981582、rs1219648和 rs242094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青海地区藏族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青海地区210例藏族乳腺癌患者及230例藏族体检健康女性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 ,以Taqman‐MGB探针PCR法及测序方法对两组标本的FGFR2基因 rs2981582、rs1219648和rs2420946位点进行统计分型,分析其与青海地区藏族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藏族乳腺癌患者rs 2981582位点CC、CT、T T频率分别为40.48%、39.05%、20.47%,健康对照组为36.09%、48.69%、15.22%,藏族乳腺癌患者rs1219648位点GG、AG、AA频率分别为24.76%、26.19%、49.05%,健康对照组为23.91%、47.39%、28.70%,藏族乳腺癌患者rs2420946位点CC、CT、T T频率分别为29.05%、45.24%、25.71%,健康对照组为30.87%、51.74%、17.39%。两组rs2981582和 rs2420946各基因型位点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于 rs1219648位点的AA基因型其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G基因型比较,AA基因型携带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OR=1.65,95% CI=(1.01,2.69)]。结论 FGFR2 rs1219648 AA基因型与青海地区藏族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3.
章俊强  梅晓冬 《重庆医学》2016,(8):1026-1028
目的:通过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含量并分析 HMGB1和气流受限的关系,初步探讨 HMGB1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COPD组(COPD稳定期20例)和对照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0例),均行支气管镜检查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检测并比较两组BALF中的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用ELISA法测定并比较两组 HMGB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分析COPD组 HMGB1和IL‐1β、TNF‐α间的关系及 HMGB1和肺功能(FEV1%预计值)的关系。结果在BALF中,COPD组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1);COPD组HMGB1、IL‐1β、TNF‐α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P<0.05、P<0.01),COPD组 HMGB1的含量和IL‐1β、TNF‐α呈正相关(r=0.79,P<0.01及 r=0.48,P<0.05);COPD组 HMGB1和肺功能值(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0.70,P<0.01)。结论 HMGB1参与和促进COPD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BALF中HMGB1水平和COPD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极化表型改变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在六孔板孵育12 h ,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LPS(100 ng/mL)组、LPS(100 ng/mL)+白藜芦醇(30μmol/L)组,LPS+白藜芦醇组在加入LPS前预先加入白藜芦醇孵育12 h;上述细胞在LPS刺激12 h后分别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液;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经典的炎症活化型巨噬细胞(M1)型相关基因iNOS、TNF‐αmRNA表达,以及替代活化巨噬细胞(M2)型相关基因IL‐10、PPARγ和Arg‐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iNOS、Arg‐1蛋白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炎性因子IL‐12 p40、IL‐10和 TNF‐α的水平。结果 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LPS组相比,M1型相关基因iNOS、TNF‐αmRNA较LPS+白藜芦醇组显著上升(P<0.05),而M2型相关基因IL‐10、PPARγ、Arg‐1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PS组iNOS蛋白水平显著高于LPS+白藜芦醇组(P<0.05),而Arg‐1蛋白水平显著低于LPS+白藜芦醇组(P<0.05)。ELISA检测发现,LPS组培养上清液中炎性因子IL‐12 p40、TNF‐α水平显著高于LPS+白藜芦醇组(P<0.05),而IL‐10和水平显著低于LPS+白藜芦醇组(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能促进了LPS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取外周血分离培养中性粒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10),A组:阴性对照;B组:中性粒细胞中加入L PS (终浓度为100μg/L );C组:中性粒细胞中加入L PS (终浓度为100μg/L )加右美托咪定(终浓度为0.5 ng/mL);D组:中性粒细胞中加入LPS(终浓度为100μg/L)加右美托咪定(终浓度为1.0 ng/mL)。孵育24 h后,收集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采用RT‐PCR法测定TREM‐1 mRNA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TREM‐1 mRNA表达上调,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和D组TREM‐1 mRNA表达下调,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 TREM‐1 mRNA表达水平、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通过下调 TREM‐1 mRNA表达,抑制L PS诱导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 N F‐α、IL‐1β和IL‐6的生成及分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SNPs)与乳腺癌遗传易感的相关性。方法采集齐齐哈尔医学院附院乳腺癌患者血样156例作为病例组,抽取健康者血样156例作为对照组。经过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等一系列反应,使用时间飞行质谱对IL‐10‐592、‐108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及多态性分析。最终通过统计学分析乳腺癌患者与健康者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的IL‐10‐592位点均存在C/C、C/A、A/A 3种基因型,比较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P>0.05)。两组的IL‐10‐1082位点均存在G/G、G/A、A/A基因型,比较分布存在差异,病例组G/G、G/A基因型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P<0.01)。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中发现,与IL‐10‐592 A/A基因型比较,携带IL‐10‐592 C/A、C/C基因型的群体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分别为 OR=1.039(95% C I:0.484~2.233),P=0.922,OR:1.635(95% C I=0.683~3.915),P=0.2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IL‐10‐1082 A/A比较,表达IL‐10‐1082 G/A、G/G基因型的群体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分别为OR=0.424(95% CI:0.210~0.855),P=0.016,OR=0.455(95% CI:0.178~1.163),P=0.100。结论 IL‐10‐592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乳腺癌遗传易感不相关。IL‐10‐1082 G/A基因型的表达可能是乳腺癌遗传易感的一个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s10932688、rs12655827、rs2017869、rs4572038、rs4984295、rs11581271、rs17052028、rs3009568、rs4906864多态性位点与HAPE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汉族HAPE患者135例,汉族健康对照者137例。采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法检测rs10932688、rs12655827、rs2017869、rs4572038、rs4984295、rs11581271、rs17052028、rs3009568、rs4906864单核苷酸位点的多态性并行相关分析。结果 rs10932688、rs12655827、rs2017869、rs4572038、rs4984295、rs11581271、rs17052028、rs3009568的基因型频率在HAPE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4906864的基因型TT在HAPE组(14.8%)和对照组(0.08%)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odds ratio为0.425(0.187-0.966);等位基因T在HAPE组(38.5%)和对照组(29.9%)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odds ratio为0.682(0.477-0.973)。结论 rs4906864的基因型TT和等位基因T在HAPE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可能与HAPE病理生理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测FGFR2基因多态性在青海汉、回族女性乳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中的表现,初步探讨其与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青海汉、回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各60例)与健康人群(60例)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dHPLC方法对FGFR2基因rs2420946位点分型。结果汉族乳腺癌组FGFR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420946的基因型(CC,CT,TF)频率分别为16.67%,46.67%、36.66%,对照组为15.00%、45.00%、40.00%,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乳腺癌组FGFR2基因rs2420946的基因型(CC,CT,1丫r)频率分别为26.66%、46.67%、26.67%,对照组为38.34%、51.67%、10.00%,两组间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型比较,携带cT/TT基因型者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OR=1.70,95%CI=0.79—3.70)。两民族间FGFR2基因rs2420946的基因型(CC,CT,TF)频率不同(P〈0.05)。结论FGFR2基因rs2420946位点多态性可能与青海地区汉族人群乳腺癌易感性不存在相关性,与青海地区回族人群乳腺癌易感性存在相关性;两民族间FGFR2基因rs2420946的基因型(CC,CT,TT)分布频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四川南充地区汉族人 TNFRSF4基因 rs17568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 )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86例健康体检者和220例 T2DM 患者 rs17568多态性。酶法测定血糖(Glu )、血清甘油三酯(TG )、总胆固醇(TC )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结果TNFRSF4基因 rs17568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 Hardy‐Weinberg 平衡定律。rs17568多态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为28.2%。两组rs17568位点G等位基因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s17568多态位点在T2DM组和对照组中,GG、AG基因型携带者血清 HDL‐C水平较 AA基因型携带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 TNFRSF4基因 rs17568多态性与T2DM无关联,但其G等位基因与血清HDL‐C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黄建  王晓艳 《重庆医学》2015,(15):2114-2116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滤过(HF)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机体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HD)联合HP进行血液净化,而观察组则采用HP联合 HF进行血液净化。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生存时间、全血胆碱酯酶活力、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血清 TGF‐β1、TNF‐α、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5),治疗后血清 TGF‐β1、TNF‐α以及IL‐6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血液净化疗法治疗AOPP疗效肯定,以 HP联合HF方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ADS1 rs174537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血清蛋白的相关性,为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择353名侵袭性牙周炎患者(AgP组)和125名健康对照者(HP组)进行FADS1 rs174537位点基因型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比较分析不同FADS1 rs174537基因型患者的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球蛋白(globulin,GLB)、白蛋白(albumin,ALB)、白球比(albumin/globulin,A/G)。结果: (1)AgP组FADS1 rs174537位点G等位基因检出率显著高于HP组(68.1% vs. 61.2%, P=0.046,OR=1.35,95%可信区间为1.00~1.83);AgP组FADS1 rs174537位点GG基因型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P组(45.5% vs.34.4%, P=0.029,OR=1.60,95%可信区间为1.05~2.44);(2)AgP组GG基因型患者的TP、GLB水平显著低于GT+TT基因型患者[TP (77.08±7.88) g/L vs. (79.00±4.66) g/L,P=0.007;GLB (28.17±7.63) g/L vs. (29.88±3.49) g/L,P=0.007],A/G则显著高于GT+TT基因型患者(1.72±0.22 vs.1.67±0.22,P=0.040),而ALB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HP组不同基因型者的TP、GLB、A/G及AL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AgP组GT+TT基因型患者的TP、GLB较相同基因型的健康受试者显著升高 [TP (79.00±4.66) g/L vs. (75.20 ±4.53) g/L, P<0.01;GLB (29.88±3.49) g/L vs.(26.55±2.94) g/L, P<0.01], A/G更低水平(1.67±0.22 vs. 1.88±0.30, 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gP组GG基因型患者与HP组GG基因型者相比,TP、GLB、A/G及AL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DS1 rs174537位点与侵袭性牙周炎的易感性密切相关,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中,该位点GG基因型与低TP、GLB、高A/G有关;FADS1 rs174537位点的GG基因型可能通过降低牙周防御机能,促进炎症反应,从而成为侵袭性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式,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rs12740374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关系。 方法 应用连接酶(LDR)的方法对所有受试者(7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602例对照)进行基因型分型,分析两组间rs12740374位点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及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的关系。 结果 卒中组和对照组均检出了GG、GT、TT 3种基因型。运用logistic回归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结果发现rs12740374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关系。携带rs12740374等位基因T的受试者,血清平均LDL-C水平均较GG型受试者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rs12740374位点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可能无明确关联;rs12740374可能与不同基因型受试者的LDL-C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STAT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贵州人群中的分布,探讨STAT4基因SNP位点rs7574865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关系.方法:采用酚-氯仿法提取100例RA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STAT4基因rs7574865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STAT4 rs7574865位点存在GG、GT、TT3种基因型,其在RA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9.0%、52.0%、19.0%及35.0%、53.0%、12.0%;G和T等位基因在RA组和对照组中基因频率分别为55.0%、45.0%及61.5%、38.5%.与对照组相比,RA组3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4rs7574865可能与贵州人群RA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4.
孙爱玲 《中原医刊》2011,(15):26-27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a)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以及25例健康儿童的血清IL-6、IL-8及TNF-a水平。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早期血清IL-6、IL-8及TNF—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血清IL-6、IL-8与TNF-a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早期(P〈0.05)。紫癜性肾炎(HSPN)组TNF—a水平高于无肾损害HSP组,HSP与HSPN组血清IL-6、IL-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因子IL-6、IL-8与TNF-a可能在HSP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临床氯吡格雷抵抗与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住院并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共370例,规则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每晚1次阿司匹林 100 mg ,每天1次氯吡格雷75 mg)7 d以上。运用DNA测序技术检测P2Y12受体基因C34T与G52T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370例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共100例(27%),其中男性36例(36%),女性64例(64%);在C34T位点,CC基因型和CT+TT基因型分别有26例(12.3%)和74例(46.8%)发生氯吡格雷抵抗,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2, P=0.019),术后1年心绞痛复发率CT+TT基因型组高于CC基因型组(χ2=4.956 ,P=0.026);在G52T位点,GG基因型和GT+TT基因型分别有48例(22.1%)和52例(34.2%)发生氯吡格雷抵抗,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 ,P=0.037),术后1年急诊血运重建术、心绞痛、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GT+TT基因型组均高于GG基因型组(均P<0.05)。结论:P2Y12受体基因在34、52位点上的T基因突变可能是产生氯吡格雷抵抗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T基因突变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1(SGK1) rs2811681和rs2758152与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我院64例自然流产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40例人工流产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3730XL测序仪检测血清SGK1 rs2811681和rs2758152基因多态性,χ2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①SGK1-rs2811681对照组基因型是AG+GG,而病例组以AG+GG为主,其次是AA,两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等位基因A和G频率各占50.0%,而病例组A占64.8%,G占35.2%,对照组和病例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GK1-rs2758152对照组基因型GT+TT和GG各占50.0%,而病例组GT+TT占29.7%,GG占70.3%;等位基因频率对照组G占75.0%,T占25.0%,而病例组G占82.0%,T占18.0%。对照组和病例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GK1 rs2811681与自然流产有关,而SGK1 rs2758152与自然流产无关。  相似文献   

17.
Abulizi A  Yuan S  Ma YT  Xie X  Yang YN  Fu ZY  Ma X  Li XM  Liu F  Chen BD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0):2837-2840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A5(apolipoproteinA5,ApoA5)c.553G >T多态性在新疆维吾尔族(维族)及汉族人群的分布特征及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406例维族和527例汉族健康体检者ApoA5基因c.553G>T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ApoA5基因c.553G>T的3种基因型在维族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GG型378例(93.1%),GT型27例(6.7%),TT型1例(0.25%);在汉族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GG型478例(90.7%),GT型49例(9.3%),TT型无,两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组及汉族组中,T等位基因携带者(TT +GT基因型)较GG型的甘油三酯(TG)水平高[维族:(2.24±1.13)mmol/L比(1.69±1.12)mmol/L;汉族:(2.41±1.38)mmol/L比(1.69±1.40)mmol/L,P<0.01].Logistics回归分析校正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BMI、血压、血脂等影响因素后,在维、汉两组T等位基因携带者较GG型患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仍有明显增高(维族组:OR 3.31,95% CI 1.31~8.36;汉族组:OR 3.98,95% CI 1.81~8.74).结论 ApoA5基因c.553G>T多态性分布频率在新疆维、汉民族之间没有差异,该多态性与血清TG水平有关,T等位基因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Wang W  Zhang XD  Ma LL  Lü YP  Hu XP  Zhang P  Wang Y  Guan DL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6):3277-328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外显子21(exon21)和26(exon26)的基因多态性对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内切片段多态性(RFLP)的方法对86例肾移植术后的患者进行MDR1基因分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的FK506血药浓度。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FK506血药浓度与每公斤体重的剂量比值的差异。结果在86例患者中,exon21中GG型为26个(30.2%),GT型为35个(40.7%),1Tr型为25个(29.1%);exon26中CC型为26个(30.2%),CT型为37个(43.0%),1Tr型为23个(26.8%)。MDR1 exon26 C3435T与MDR1 exon21 G2677T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连锁不平衡。GG型患者的比值明显低于CT型和TT型患者,而GT型患者又低于TT型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样CC型患者的比值明显低于CT型和TT型患者,而CT型患者又低于TT型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肾移植患者中MDR1基因多态性与FK506血药浓度具有相关性。GG型和CC型患者拟取得相似的血药浓度要比GT或TT型和CT或TT型患者服用更高剂量的FK506。了解患者的MDR1基因型,有利于肾移植术后FK506个体化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