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评价明胶海绵、可吸收止血纱布、复合生物海绵和速效止血粉对兔肝、脾损伤的止血效果及周围组织反应。方法将正常状态下和肝素抗凝后的兔的肝和脾脏前端约1.0cm长的组织剪去,建立实质脏器活性出血模型,分别用不同的止血材料压敷创面,考察两种状态下创面的出血时间和出血量,取与敷料接触的肝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结果在正常状态下,明胶海绵、复合生物海绵、止血纱布和速效止血粉对肝损伤的止血时间分别为(6.28±1.45)min(、6.19±1.04)min(、5.09±1.03)min和(4.07±0.84)min,与普通纱布对照组(9.89±0.75)min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肝素抗凝后,各组的止血时间明显延长,特别是明胶海绵和止血纱布组。病理结果表明速效止血粉对肝创面组织造成热损伤。结论复合海绵和速效止血粉显示出较明胶海绵和止血纱布更好的止血效果,尤其是在肝素抗凝的情况下。但鉴于速效止血粉的热损伤和不易于清除,应限用于威胁生命的急救止血。  相似文献   

2.
探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对家兔急性光气中毒后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健康家兔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中毒组、常规治疗组、UBIO治疗组及UBIO联合常规治疗(复合治疗)组,连续观察7d,记录家兔存活率,并检测血清中T-AOC、SOD、CAT、GSH-Px、GSH、GR活性及MDA含量。结果:经UBIO或复合治疗后血清中除CAT活性无差异外,T-AOC、SOD、GSH-Px、GSH、GR活性明显升高(P〈0.01),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家兔光气中毒后可伴有明显的氧自由基损伤,UBIO治疗能明显提高机体抗氧化损伤能力,因而可以用于急性光气中毒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新型沸石止血纱布的生物安全性。方法 参照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GB/T 14233.2-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新型沸石止血纱布进行安全性研究,采用CCK8法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原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皮内反应试验和致敏试验。结果 新型沸石止血纱布细胞毒性等级均在0~1,溶血率为3.37%,热原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皮内反应和致敏试验均呈阴性。结论 新型沸石止血纱布生物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在条件化噪声防护强噪声所致豚鼠听力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取杂色,耳廓反射正常,鼓膜完整的豚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G),条件化噪声组(CG),高强度噪声暴露组(HG),条件化噪声加高强度噪声暴露组(CHG)。所用低强度噪声(条件化噪声)为80dB SPL,高强度噪声为115dB SPL。噪声暴露后取下耳蜗,应用抗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单抗作免疫组化研究,对照组仅作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单纯给予条件化噪声暴露后,豚鼠耳蜗毛细胞HSP70染色与对照组比较无增强,而高强度噪声呼先条件化噪声再高强度噪声暴露后豚鼠的耳蜗毛蜗细胞HSP70染色强度均增高,CHG组的耳蜗毛细胞HSP70染色强度比HG组的强。结论:热休克蛋白在条件化噪声防护强噪声所致豚鼠听力损伤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热应激复合有机磷敌敌畏(O,O-dimethyl-O-2,2-dichlorovinylphosphate,DDVP)中毒对小鼠全血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组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将54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热应激组和热应激复合DDVP中毒组。实验舱相对湿度控制在(60±5)%,对照组小鼠置于24℃环境下1 h,热应激组小鼠置于38或40℃的热环境下1 h。有机磷中毒组小鼠经腹腔注射给予9或15 mg/kg DDVP,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30 min后,取全血测量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取心、脑和肝组织匀浆,测量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羟自由基(.OH)抑制能力。实验期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记录实验前后小鼠体质量。结果热环境(38或40℃)暴露使小鼠烦躁不安,活动量明显增加,摄水量降低,体质量减轻。与不同环境温度暴露的对照组相比,热应激复合DDVP中毒组小鼠全血AChE活性和心、脑和肝组织SOD活性和羟自由基抑制能力均明显下降(P〈0.05),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热应激和DDVP中毒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有交互作用。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热应激和DDVP中毒对小鼠乙酰胆碱酯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可引起组织脂质过氧化增强,提示氧化应激机制与高热复合DDVP中毒的加重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高原环境下止血带安全时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高原环境对止血带安全应用的影响,采用犬为动物实验模型,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探讨止血带下不同缺血时间和不同再灌流时间对肢体骨骼 影响,并与低海拔环境下的实验组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1)高原组和平原组缺血期间的组织学改变基本相惟;(2)高原组平原止血带缺血1小时组再灌流后的损伤程度无显著差异;(3)缺血3-6小时,其高原组的缺血再灌流损伤显著重于平原组,并发生严重的肺损伤。因此,高原环境下,止血  相似文献   

7.
头孢哌酮及其复合制剂血清杀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CPZ)、头孢哌酮/舒巴坦(CPZ/SBT,1:1)与头孢哌酮/他唑巴坦(CPZ/TZBT,2:1)的体内抗菌活性。方法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随机分组、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分别静脉滴注CPZ 1.5g、CPZ/SBT 3.0g和CPZ/TZBT 2.25g,于给药后0.5h(峰浓度)、7h(谷浓度)采血,测定血清杀菌活性(SBA)。结果3种抗生素对产β内酰胺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的峰时SBA中位数均≥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PZ/SBT、CPZ/TZBT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大肠埃希菌的SBA较CPZ高2~4倍(P〈0.01)。结论CPZ及其复合制剂对临床常见致病菌具有良好的血清杀菌活性,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CPZ复合制剂的SBA优于CPZ。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研究阿莫西舒巴坦(amoxicillin sulbactam)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钠、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舒巴坦4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对121株临床分离菌株(经VT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重新鉴定),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阿莫西林舒巴坦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敏感率为90.91%,明显高于阿莫西林和头孢噻肟,而对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嗜血杆菌属的敏感率分别为82.35%、83.3%和100%,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头孢噻肟相近,明显高于阿莫西林。对不动杆菌敏感率为83.33%,显高于阿莫西林,略强于其他两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头孢噻肟;阿莫西林舒巴坦对临床常见产β-内酰胺酶菌也显示了较高的抗菌活性。结论:阿莫西林舒巴坦是一对临床常见致病菌尤其对不动杆菌抗菌作用较强的酶抑制复合制剂,对产酶菌引起的感染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白噪声,脉冲噪声与振动复合因素对耳损伤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单纯白噪声和脉冲噪声暴露以及白噪声复合脉冲声,稳态噪声、振动、脉冲声复合作用,观察对豚鼠听器的损伤。噪声暴露前、后分别测试各组动物的听性脑干反应阈值。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动物耳蜗肌动蛋白免疫活性。结果白噪声加脉冲声组和振动复合稳态噪声加脉冲声组动物受震前、后阈值比较有差异(P<0.01),而其余各组动物受震后无阈移。上述两组动物耳蜗肌动蛋白免疫活性比对照组和其它组明显减弱。提示复合因素会引起耳损伤,耳蜗内肌动蛋白活性与听阈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在临床上应积极维护耳蜗肌动蛋白活性,以减轻损伤。  相似文献   

10.
复合Ι型胶原海绵创伤止血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猪脚肌腱提取的I型胶原与壳聚糖混合,交联冻干后形成的复合I型胶原海绵对创伤创面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 用新西兰大白兔作实验动物,对其皮下出血、体表浅动静脉断裂损伤、肝损伤进行止血试验,同时与明胶海绵、纱布等止血效果作比较,观察其止血时间、敷料与创面的粘合等情况,并定期观察创面愈合和体内吸收情况。结果 本试验表明:复合I型胶原海绵的止血时间约2分钟,明胶海绵为3.5分钟,纱布压敷为10分钟以上;复合I型胶原海绵和明胶海绵均能在体内降解吸收。结论 复合I型胶原海绵止血效果最好,无论是止血时间、止血效果、与伤口的粘附能力都优于其他2种材料,并能在体内降解吸收,因此,是一种较理想的创伤止血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芎嗪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大鼠中的抗渗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调控。方法:选用SD大鼠制备烧伤和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模型,随机分为假烫组、烫伤组及治疗组,伤后24h检测肺脏、肝脏及肠的含水量及血管通透性,血浆中TNF—α、IL-1β及IL-6的浓度。结果:与烫伤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的肺脏、肝脏及小肠的含水量及血管通透性均显著降低,血浆中TNF-α、IL—1β及IL-6的浓度显著降低。结论: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使用川芎嗪,能下调TNF-α、IL-1β及IL-6在血浆中的总体水平,控制烧伤后过度全身炎症反应,有助于减轻脏器水肿,减轻烧伤早期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严重烫伤家兔模型,观察家兔严重烫伤早期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VEC)功能变化及参麦、血必净注射液对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它们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作用的相关机制,同时对两药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家兔分成假伤组(8只)、烫伤组(8只)、参麦组(8只)和血必净组(8组);后3组制成3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烫伤(用92℃水浴烫伤)模型,假伤组采用37℃水浴模拟致伤过程;伤后各组按Parkland公式计算液体量予以复苏,同时参麦组每次给予参麦注射液2ml/kg加入等渗盐水至20ml静脉滴注,每日3次,连续2天;血必净组每次给予血必净注射液2ml/kg加入等渗盐水至20ml静脉滴注,每日3次,连续2天;另2组同法输注等容量等渗盐水.在伤后即刻、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时相点抽取家兔颈静脉血检测内皮素-1、一氧化氮并计算两者比值水平,同时观察相应时相点家兔的一般情况.结果:在伤后48小时, 假伤组、参麦组、血必净组ET-1/NO明显小于烫伤组;参麦组、血必净组血清ET-1和NO水平均明显低于烫伤组(P<0.01);参麦组、血必净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麦组、血必净组家兔活跃程度明显优于烫伤组.结论:参麦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可能是通过降低严重烫伤早期家兔血清ET-1和NO水平,调整ET-1/NO比值,对血管内皮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锌对大鼠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及毒血症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进食低锌饲料(含锌量:1.6ug·g-1)1周,造成缺锌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烧伤对照组(B)、烧伤治疗组(C)。B组和C组造成2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B组伤后继续进食低锌饲料,C组伤后进食正常含锌饲料(含锌量:24.7ug·g-1)。采用甲基-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标记致病大肠杆菌,在烧伤前注人大鼠的胃肠道。在不同的时象点,检测血浆内毒素(LPS)含量、血和肝的3H放射活性。结果:(1)B、C组3H的放射活性和血浆LPS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同时,C组显著低于B组(P<0.05)。(2)B、C组肝的3H放射活性比A组显著增高(P<0.05),C组比B组低。结论:烧伤后补锌能减轻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及毒血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环境温度对深度烧伤创面液化的影响。方法:将116例应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治疗的烧伤病人以治疗环境温度。(室温)的不同随机分为室温≤20℃组(A组)、室温21℃-25℃组(B组)、室温26℃-30℃组(C组)和室温31℃-32℃组(D组),观察创面液化启动时间和创面液化时间。结果:同样深度创面,随着治疗环境温度的升高,其创面液化启动时间随之提前,创面液化时间相应缩短,尤其Ⅲ度创面。结论:深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液化与治疗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即环境温度越高,创面液化越早,液化速度越快。液化期越短,其最适环境温度为26℃-30℃,大面积烧伤则为31℃-32℃。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银花清咽含片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连翘苷含量的方法。方法 Venusil MP C18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4%磷酸(10∶90)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27 nm,柱温:25℃,检测绿原酸;采用Agilent ZORBAX SB-phenyl柱(4.6 mm×250 mm,5μm),乙腈为流动相A,0.5%冰醋酸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梯度程序为0min(A:10%,B:90%)→15 min(A:18%,B:82%)→30 min(A:18%,B:82%)→40 min(A:30%,B:70%)→45 min(A:40%,B:60%),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50 nm,柱温:30℃,检测木犀草苷;采用乙腈-水(24∶76)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77 nm,柱温:30℃,检测连翘苷。结果绿原酸、木犀草苷、连翘苷分别在0.3~2.4、0.012~0.096、0.26~2.0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8%、99.90%、100.09%,RSD分别为0.54%、0.46%、0.21%(n=6)。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银花清咽片中绿原酸、木犀草苷、连翘苷的含量测定,为较全面地控制银花清咽片的质量提供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烫伤早期肠缺血和氧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烫伤+电针组、烫伤+假针组、迷切+烫伤+电针组和迷切+烫伤+假针组,每组10只。用沸水(96℃,15 s)造成大鼠背部35%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伤后20 min开始,电针组持续针刺双侧足三里30 min,强度为2 mA,2~100 Hz;假电针组刺激非经非穴(足三里外侧旁开0.5 cm)30 min;迷切组先切断腹腔迷走神经再烫伤。于烫伤后6 h测定小肠血流量;然后处死大鼠,取肠组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肠组织含水率(WCR)。结果:烫伤后6 h,与其余3组相比,烫伤+电针组小肠血流量和DAO活性显著增加,XOD、MDA和WCR显著降低(均P〈0.01)。与烫伤+假针组相比,两迷切组XOD和MDA水平显著增高,血流量和DAO活性显著降低(P〈0.05);两迷切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显著增加烫伤大鼠肠黏膜血流量和DAO活性,减轻肠组织水肿和过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兴奋胆碱能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严重烧伤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乌司他丁治疗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早期某些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乌司他丁(UTI)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收治的伤后24小时内入院、烧伤面积≥50%TBSA的严重烧伤患者42例,于入院当日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肝、肾功能指标,随机分为UTI(乌司他丁)治疗组(21例)和常规治疗组(21例);UTI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UTI 30万IU,加入生理盐水10 ml中静脉推注, 1次/8小时,连续14 天;烧伤后7天重复检测两组血清细胞因子及肝、肾功能指标;伤后28天统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发症发生率和存活率.结果: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烧伤当日,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呈现明显升高,治疗组经UTI治疗7天,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出现下降,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对照组也出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远不如治疗组,自身前后对照及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②肝、肾功能指标:烧伤当日,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烧伤后7天,除TB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均无临床意义;③并发症:伤后7天治疗组SIRS发生率为42.9%(9/21),对照组为76.2%(16/21);伤后28天,治疗组生存率为95.2%(20/21) ,高于对照组的90.0%(18/21).结论:早期应用UTI治疗严重烧伤,可以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利用微生物微孔板培养及三维图形显示技术建立一种基于微生物(大肠杆菌)生长状态估测电磁辐射场强空间分布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按照常规分子克隆方法将转化入质粒pET28b-tat-EGFP(Kana+抗性,卡那霉素抗性)的大肠杆菌BL21(DE3)接种到96孔板(150μl/孔),置于工作频率为34.1GHz、平均功率密度为12W/cm2的高功率毫米波辐射源正下方分别连续照射1、5和10min,照射后迅速置于37℃恒温箱培养6h,检测D570值并在MatLab软件中采用三次方程插值法实现所测微孔板数据的三维图形显示,进而与红外热像仪监测结果及计算机模拟计算结果相比较,从而估计特定空间辐照强度的分布情况。结果:毫米波辐照1~5min后,微孔板中靠近边缘区域的部分菌体生长增强,表现为三维图形中的波峰,而中间区域的菌体生长状态基本不变或被轻度抑制;照射10min后,微孔板中心区域的菌体生长状态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三维图形中的波谷,而周边微孔中的菌体生长状态基本不受影响,且此时红外热像仪监测结果显示微孔板中心区域最高温度达52.4℃。利用MatLab进行三维图形模拟显示的结果与红外热像仪监测结果及计算机模拟计算结果基本吻合。结论:利用微生物(大肠杆菌)的生长状态间接估测毫米波辐射源场强空间分布的方法是可行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奠定了基础,可望为电磁辐射的生物剂量学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手段。  相似文献   

19.
尾叶香茶菜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尾叶香茶菜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5μm,250mm×4.6mm);流动相为乙腈-水(23:77);流速1.0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30nm。结果建立了尾叶香茶菜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8批尾叶香茶菜指纹图谱相似度≥0.9435。结论采用HPLC指纹图谱检测技术可有效控制尾叶香茶菜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猪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期间温度变化对猪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猪龄3~4月、体重20~25kg的广西本地健康杂种猪14只,随机分A、B两组,每组7只。全身麻醉后建立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实验模型。A组:鼻咽温度降至37℃时停止血液降温,维持鼻咽温度在36℃~37℃时间30min后即行复温并缝合心脏。B组:鼻咽温度降至32℃时停止血液降温,维持鼻咽温度在31℃~32℃时间30min后即行复温并缝合心脏。于转机开始前(T1)、降温到设定值(T2)、低温维持30min(T3)、复温完成(T4)和停机后20min(T5)5个时点,经股动脉采血液标本5ml/次,测定标本中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低、中、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Hct)在两组内T2、T3、T4和T5各时点均低于转流前T1水平(P〈0.05);高切变率全血还原粘度在两组内T2、T3、T4和T5各时点均低于转流前T1水平(P〈0.05);A组内T2和T3时点的红细胞刚性指数(IR)低于转流前T1水平(P〈0.05);低切变率全血还原粘度和中切变率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Arbc)、红细胞变形指数(TK)在两组内和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在建立的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猪模型中,体外循环期间两组不同变温过程均未呈现明显不利于微循环灌注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