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309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134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研究肠内注射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炎症介质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 Wistar大鼠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 ,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 (SMAO) ,1h后松夹恢复灌流。大鼠随机分为预防、治疗和对照 3组 ,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在夹闭后 30 m in和再灌后 30 min肠内注射卡巴胆碱 (0 .1mg/ kg,稀释至 1ml生理盐水中 )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夹闭后 1.0、2 .5和 6 .0 h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和皮质醇含量。结果 治疗组及预防组血浆TNF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1) ,IL 10和皮质醇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 卡巴胆碱肠道给药能抑制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全身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而对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及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轻微 ,有助于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4.
当前评价抗凝血酶Ⅲ(ATⅢ)作用的对照研究均应用固定剂量的ATⅢ,难以满足严重脓毒症患者个体治疗的需要。德国研究人员假设根据ATⅢ活性指导其对严重外科脓毒症的治疗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他们使用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数据库的资料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研究中共纳入545例术后脓毒症患者,通过多参数综合累积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对肠部分缺血-再灌注(IschemiaandReperfusion,I/R)损伤家兔血浆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大耳白兔,耳缘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麻醉,用自制血流阻断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SMA)50%,4h后恢复灌流。随机分为卡巴胆碱组、肠部分I/R组、假手术对照组。卡巴胆碱组在部分阻断SMA2h后肠内注射卡巴胆碱(30mg/kg)。各组分别于阻断前及阻断后2,4,6,8h,1,3d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且于阻断后2,6h,1,3d处死动物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TNF-α及IL-6含量明显升高;肠内注射卡巴胆碱后,血浆TNF-α含量在术后1d显著降低,IL-6含量在阻断4,6及8h显著降低,与肠部分I/R组相比差别显著;卡巴胆碱组在术后1d肠组织病理学损害较肠部分I/R组明显减轻。结论:卡巴胆碱能明显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减轻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在战争、突发事故与灾害现场,由于交通破坏、后送延迟、医疗资源匮乏等原因造成常规静脉液体复苏难以实施或延迟实施,致使90%的休克伤员在被送往有条件实施常规抗休克治疗地点之前已经死亡。  相似文献   
7.
8.
严重烧伤患者常发生休克、组织水肿和器官功能障碍,威胁患者生命.烧伤后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微循环障碍、组织水肿、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基础是血管内皮屏障的结构破坏和功能损害[1].烧伤患者发生休克后,为了维持组织和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需要早期及时地实行液体复苏,但特殊事故现场(如战场、自然灾害、火灾等现场)时,医疗资源常在短时间内耗竭,而使静脉补液治疗无法实施.此外,在内皮细胞屏障受损时输入大量液体可能加速液体从血管内渗漏到组织间隙,加重组织水肿,形成越输越漏的恶性循环,造成腹腔间隙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2].因此,烧伤早期血管内皮屏障的损伤机制与保护药物的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研究卡巴胆碱对失血性休克口服补液时胃排空和胃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Beagle 犬12 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和胃内置管,24 h 后按全身血容量的42%放血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口服补液组(n =6)和卡巴胆碱组(n =6).失血后第1 个24 h 口服补液组和卡巴胆碱组分别从胃管输入3 倍失血量的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和溶有卡巴胆碱(20 μg/kg)的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失血后24 h 起两组均给予静脉补液.测定犬失血前(0 h)和失血后2 h、4 h、8 h 和24 h 非麻醉状态下的胃黏膜血流量(GMBF);伤后30 min 应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法检测胃排空变化,同时观察胃不耐受症状.结果 卡巴胆碱组胃排空率显著高于口服补液组(P <0.05),胃对口服液的不耐受症状明显减轻.两组犬GMBF 失血后较0 h 均显著减少(P <0.05),但卡巴胆碱组GMBF 显著多于口服补液组(P <0.05).结论 重度失血性休克口服补液时给予卡巴胆碱能促进胃排空,增加GMBF,提高口服补液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