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文  邹勇  许海燕  刘容珍 《西部医学》2012,24(8):1481-1483
目的探讨一种在kessler缝合法基础上改良的肌腱缝合方法(Kessler联合田岛肌腱缝合法)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将126例肌腱断裂病例随机分A、B两组,A组79例159条屈肌腱采用Kessler联合田岛肌腱缝合法,B组47例65条屈肌腱采用Kessler缝合法,比较两组的优良率,并行抗拉强度测试。结果 A组:优113条(71.12%),良29条(17.93%),可17条(10.95%),差0条(0%),优良率89.31%;B组:优29条(45.32%),良17条(26.71%),可14条(22.17%),差5条(8.73%),优良率70.77%。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拉强度测试结果显示,Kessler联合田岛肌腱缝合法比Kessler缝合法的抗拉能力强。结论 Kessler联合田岛肌腱缝合法具有比kessler缝合法抗拉能力强的优点,适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较好的防止术后肌腱粘连的肌腱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2.
尹力  段小军  杨柳  戴刚 《重庆医学》2011,40(10):959-960,963
目的比较实验性跟腱横断损伤Krackow法与Kessler法缝合术后的初始力学性能。方法选用25条新鲜正常成年猪趾长屈肌腱标本,随机分为Krackow组、Kessler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采用上述2种缝合技术以Ti.Cron 5号聚酯缝线缝合横断的肌腱;将缝合标本于万向材料测试机匀速拉伸至缝合失效,记录标本载荷-形变数据及失效方式。结果 Krackow组失效载荷、刚度均高于Kessler组(P<0.05),失效形变率均低于Kessler组(P<0.05)。结论 Krackow氏缝合法的初始力学性能优于Kessler氏缝合法,可为术后跟腱修复提供较稳定的早期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可吸收医用膜在手肌腱损伤一期修复中的疗效。方法:126例(285条)肌腱损伤患者为治疗组,均一期采用改良Kessler法缝接肌腱,并用可吸收医用膜包裹,术后早期循序渐进康复锻炼。对照组120例(282条肌腱损伤)予一期改良Kessler法缝接肌腱,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结果:随访3~24个月,按TAM法评定疗效:治疗组优59例,良52例,可10例,差5例,优良率为88.10%;对照组优45例,良50例,可12例,差13例,优良率为7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修复肌腱损伤应仔细清创,无创操作、良好肌腱吻合技术加可吸收医用膜的应用及早期功能锻炼是肌腱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闭合性跟腱断裂解剖特点及断裂部位,时间观察,分析几种修复方法的疗效。方法:对于新鲜跟腱断裂我们建议行端端改良keseler缝合法加细丝线腱束缝合法,跟腱短缩小于6 cm的陈旧性断裂采用Abraham v-y缝合法,跟腱短缩大于6 cm的陈旧性断裂采用屈趾肌腱结合近端腱束缝合方法完成修复。结果:本级45例均为Ⅰ期愈合,2例发生术后跟腿断裂,1例术后发生再断裂。结论:跟腱缝合方法改良keseler缝合法加细丝线腱束缝合法简单有效、实用,是跟腱修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纵劈倒转延长吻合能尽早恢复腕、指伸肌腱的完善性及功能。方法:采用改良的kessler法与双十字缝合法,用2.5倍手术放大镜及显微无损伤缝合技术,用9-0无创线将取得正常肌腱腱膜组织缝合在延长后粗糙的肌腱表面。结果:一期手术修复伸肌腱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二期手术彻底清除周围瘢痕组织及滑膜组织,建立肌腱周围的滑动结构。结论:纵劈倒转延长吻合术修复伸肌腱缺损实用性强,避免了肌腱移植造成的人为损伤,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修复技术对周围神经缺损后的再生的影响。方法:健康大耳白兔24只,分为3组。所有实验兔右侧腓神经均采用相同的方法在相同的部位切除lcm,5组分别采用端侧缝合法、侧侧缝合(短缝合口)法、侧侧缝合(长缝合口)法进行修复。3个月后,通过电生理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对比腓神经的再生情况。结果:通过侧侧缝合(长缝合口)法修复的腓神经再生质量最好,侧侧缝合(短缝合口)法和端侧缝合法修复的腓神经再生质量相对较差。结论:对神经缺损的治疗在没有自体神经移植的条件时,采用侧侧缝合法进行修复,并尽可能的增大缝合口的面积,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手部"无人区"屈指肌腱断裂修复后的肌腱粘连,对手功能影响甚大,一直是手外科医生所关注的问题.我科从1993年起对手部"无人区"屈指肌腱断裂的Ⅰ、Ⅱ期修复,采用大隐静脉游离移植重建腱鞘[1]、RESSLER氏肌腱缝合法[2],修复屈指肌腱.术后采用石膏固定、CHOW氏弹性牵引[3]、主动伸指、被动屈指的综合方法,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设计一种新的指肌腱末端断裂缝合法并为临床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新鲜市售猪前蹄伸肌腱20根,屈肌腱20根,测量周径,各平均分成两组,制成40个手指模型。屈肌腱一组行绕指骨缝合法(A组),另一组行钢丝缝合法(B组)。伸肌腱一组行绕指骨缝合法(C组),另一组行褥式缝合法(D组)。在LTZ-10拉力仪上作持续加载负荷实验。结果 A组在(52.5±4.8)N拉力下断裂,B组在(51.2±4.6)N拉力下断裂,两组即时抗张力强度差异采用t检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50.8±4.4)N拉力下断裂,D组在(23.1±4.9)N拉力下断裂,两组即时抗张力强度差异采用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指肌腱末端断裂绕指骨缝合法即时抗张力强度高,与钢丝缝合法相似,明显优于褥式缝合法,是适合临床应用的缝合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连续周边缝合(Running)、Cross-stitch、Halsted及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特性,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根新鲜成年猪后蹄Ⅱ区屈肌腱随机分成4组,分别用连续周边缝合(Running)、Cross-stitch、Halsted及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进行修复.将缝合好的肌腱等速拉伸至完全断裂,并用材料力学测定仪(Instron4411)测定2-mm间隙形成负荷、最大负荷,计算断裂功耗.结果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法的2-mm间隙形成负荷为(53.2±6.O)N、最大负荷为(68.8±6.9)N、刚度为(6.6±O.7)N/mm,为各组中最高;断裂功耗为(O.784±O.075)J与Halsted法相近,高于Cross-stitch及Running法.结论该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法的生物力学强度高于目前临床应用的Running、Cross-stitch、Hal-sted法,能提供较大的抗张强度、有效抵御间隙形成、操作简便,有利于肌腱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月至2004年1月,我科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交指样编织缝合法,同时配合玻璃酸钠应用治疗手伸指肌腱损伤断裂、松弛或缺损,经116例临床应用,术后随访2~5年,结果术后功能良好,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多股肌腱等张编织缝合的生物力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股肌腱等张编织缝合对肌腱移植物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将肌腱分为三组:Ⅰ组为等张编织缝合组,Ⅱ、Ⅲ组为不同非等张编织缝合组。每四股肌腱长度约为10cm,直径约为6mm,将肌腱编织缝合后进行力学试验。结果等张编织组肌腱移植物刚度、弹性模量显著优于非等张组。非等张组载荷-位移曲线上有受挫点,其前后刚度、弹性模量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多股肌腱移植重建ACL,保持各股肌腱间等张对提高移植物生物力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报告Ⅱ区屈指肌腱断裂因延误治疗至晚期就诊者23例20指,对其进行晚期修复,早期活动,随访6月至2年半,优良率达86.2%,作者认为应首选Bruner氏切口和改良Kessler氏肌腱缝合法,同时修复深浅屈肌腱,保留腱鞘,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中药熏洗用于手屈指肌腱Ⅱ区修复后功能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熏洗方在手屈指肌腱Ⅱ区损伤修复后肌腱粘连功能恢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手屈指肌腱Ⅱ区损伤修复后的118例随机分中药熏洗组76例和无熏洗(对照组)42例,均于肌腱修复术后3周得到手指功能恢复,两组其他治疗方法均相同。测量手指活动改善情况以评定疗效。结果:118例均得到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平均3.1个月。中药熏洗组术后手指功能恢复较好,肌腱粘连12例,粘连率15%;对照组肌腱粘连15例,粘连率35%。两组比较,P<0.01。结论:中药熏洗可迅速消除手指肿胀,缓解手指疼痛,改善手指功能,降低肌腱粘连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关于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显微修复与传统修复的效果比较研究。方法:选取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手术修复病例80例,172条肌腱,按日期单双号随机分组,分为显微修复组43例、92条肌腱,传统修复组37例、80条肌腱,显微修复组给予显微镜下修复方法,传统修复组给予传统手术方法,术后均早期功能锻炼。结果:随访6~10个月,根据TAM标准,显微修复组和传统修复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修复组的整体治疗效果(优良率86.9%)优于传统修复组(优良率53.7%)。结论:显微修复手术可有效治疗手部Ⅱ区指屈肌腱损伤,在减少粘连、改善预后方面效果显著。对新鲜的Ⅱ区指屈肌腱损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注意保护肌腱的血运和营养,早期作保护性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防止肌腱粘连,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拇长伸肌腱陈旧性损伤的肌腱移位术(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食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修复拇长伸肌腱Ⅲ、Ⅳ区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食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与拇长伸肌腱远端行编织缝合,术后早期功能练习。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2例优良率达100%。结论食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修复拇长伸肌腱Ⅲ、Ⅳ区损伤手术方法简单.术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周原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1):158-159
目的:探讨Lindholm改良成形加固术修复类固醇注射致跟腱断裂。方法:2005年1月。2008年6月笔者收治局部注射类固醇致跟腱断裂患者5例,均采用跖肌腱与跟腱混合编织的Lindholm改良成形加固术修复跟腱。结果:优4例,良1例。结论:局部注射类固醇易导致跟腱断裂,采用跖肌腱与跟腱混合编织的Lindholm改良成形加固术修复跟腱,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对同种异体肌腱进行进一步的预处理来改善其修复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超深低温冷冻法获得兔同种异体肌腱,应用碳化二亚胺对其进行交联并肝素化,检测其组织相容性;将交联组和未交联组肌腱对兔跟腱损伤进行修复,观察并对比不同时间段两组的腱骨愈合情况。结果1、4周EDC交联组炎症反应分级(Ⅰ~Ⅱ)均较未交联组(Ⅲ~Ⅳ)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30);移植实验可见交联并肝素化的肌腱在修复跟腱损伤中的愈合能力比未交联的肌腱强,Sharpey’s纤维出现早,缩短了腱骨愈合时间。结论经超深低温冷冻和EDC交联共同处理肌腱,增强其稳定性,降低了同种异体肌腱的免疫原性,促进肌腱与骨的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行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棒球缝合法与传统连续缝合法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子宫肌瘤患者,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棒球缝合法,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连续缝合法,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57.4±8.3)ml,对照组为(94.5±51.8)ml;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为(21±4.3)d,对照组为(23±2.6)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0.7±5.3)min,对照组为(78.2±26.9)min;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22±2.4)h,对照组为(29±1.8)h;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4.3±1.2)d,对照组为(5.2±1.4)d。其中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其余指标对比均无差异性(P>0.05)。结论: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棒球缝合法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连续缝合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应用兔的自-异体混编肌腱与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生物力学特性方面的差异.方法 兔40只,随机分成混编组及异体组,每组20只,分4个时间节点(术后3、8、12、24周),每个时间节点样本量为5只.均行右膝关节ACL重建.混编组采用自体肌腱与异体肌腱混合编织后重建ACL,异体组则完全采用异体肌腱编织后重建ACL.分别于术后3、8、12、24周处死每组的5只兔子,取右膝关节制成标本,行单轴拉力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3、8、12、24周,标本拉力测试显示,混编组的极限负荷、刚度均高于异体组,混编组拉伸长度均低于异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8周标本毁损模式两组均以移植物自骨隧道拔出为主,术后12、24周两组均多为移植物实质部断裂.4个时间节点毁损模式Fisher确切检验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建ACL,自-异体混编肌腱的生物力学特性优于异体肌腱.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手部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运动康复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行手部肌腱损伤修复术患者56例分两组,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康复组进行全面运动康复治疗与护理。就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手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手活动度康复优良率、术后肌腱再断、粘连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康复组手活动度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术后肌腱再断、粘连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手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组患者护理后手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手部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给予全面运动康复治疗与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患者手功能的康复,减少术后肌腱再断、粘连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