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科和神经科医师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差异及疾病发展变化.方法:收集98例躯体形式障碍的门诊病例,由精神科和神经科组分别诊断或联合诊断,然后进行比较,并对其进行5年随访.结果:64例躯体形式障碍5年随访结果2例诊断为恶劣心境,3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2例诊断为强迫症,1例诊断焦虑症,56例继续诊断躯体形式障碍.结论:神经科和精神科专家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无明显差异,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症状的变化导致了其他诊断.  相似文献   

2.
抑郁障碍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但部分患者初诊时因合并大量躯体症状或以躯体症状就诊而容易误诊,尤其是在综合医院的非精神科门诊.现将我科门诊诊断的11例以腹泻为首发的抑郁障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首次就诊模式的选择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就诊于我科门诊或住院的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160例,对每位确诊的抑郁症患者进行深入访谈,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将160例患者根据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分为两组,及时就诊组62例:发病≤3个月到精神科就诊;非及时就诊组98例:发病>3个月到精神科就诊。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就诊意愿、病耻感、家族史、既往史、首次就诊医院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诊综合医院的107例患者,以躯体症状为第一主诉者占86.9%;而首诊精神专科医院的53例患者,以躯体症状为第一主诉者占22.3%。首诊综合医院的107例患者HAMD评分为(21.4±4.8)分,首诊精神专科医院的53例患者HAMD评分为(23.2±5.1)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诊于不同医院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抑郁诊断的接受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多首诊于非精神科,健康知识、躯体症状、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病耻感、家族史、躯体症状、居住地、既往史等是影响患者就诊模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患者非精神科诊治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对我院抑郁症患者在非精神科诊治情况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本组98例,为2001年12月~2002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门诊医师诊断后,再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复诊鉴定,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的抑郁症诊断标准作出诊断,并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排除躯体疾病。患者在专人指导下填写作者设计的调查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躯体形式障碍与焦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人格特征的异同.方法 采用90项症状清单和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分别对46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和62例焦虑症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躯体形式障碍组与焦虑症组躯体化因子评分分别为(2.71±0.86)、(2.09±0.7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躯体形式障碍组与焦虑症组人格Q2因素评分分别为(5.40±1.18)、(4.47±1.1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和焦虑患者临床症状和性格相似,两种患者之间躯体化因子评分及独立性因素评分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精神科门诊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误诊情况.方法对符合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且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60(标准分)的72例以躯体不适就诊于非精神科门诊,经多方查治无效而转入我院精神科门诊的患者,进行临床及量表分析.结果 72例中,有77.8%的初诊患者第一主诉是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而非抑郁症状.经氟西汀治疗6周后,HAMD、SDS及HAMA评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非精神科门诊抑郁症患者正确识别可减少误诊发生,抗抑郁剂的应用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躯体不适.  相似文献   

7.
非精神科门诊抑郁症的躯体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精神科门诊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误诊情况。方法 对符合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且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60(标准分)的72例以躯体不适就诊于精神科门诊,经多方查治无效而转入我院精神科门诊的患者,进行临床及量表分析。结果 72例中,有77.8%的初诊患者第一主诉是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而非抑郁症状。经氟西汀治疗6周后,HAMD、SDS及HAMA评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 非精神科门诊抑郁症患者正确认识可减少误诊发生,抗抑郁剂的应用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躯体不适。  相似文献   

8.
赵志欣 《吉林医学》2014,(19):214-4340
目的:通过误诊病例原因分析,探讨减少误诊的方法。方法:选取神经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81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焦虑症与躯体形式障碍诊断在住院次数及诊断准确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误诊躯体形式障碍病例与诊断正确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24)。结论:对老年患者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应慎重。通过提高专业水平及会诊联络、医生的责任心等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惊恐障碍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掌握其临床特点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辽河油田妇婴医院心理、精神科门诊确诊前的69例惊恐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惊恐障碍全部多次被误诊为非精神心理疾病的躯体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被误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结论惊恐障碍在综合医院非常容易被误诊,非精神心理科医生应加强对惊恐障碍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误诊率,减轻患者经济和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0.
胡芳珍  胡洪进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5):338-338,340
目的了解基层专科医院抑郁症患者的就诊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专科医院门诊中抽取100例抑郁症患者,对就诊的方式、病程、非精神科诊治史、医疗费用及自知力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病程、非精神科诊治行为、医疗费用与躯体症状的发生存在正相关,依从性、主动性与疾病认识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到基层专科医院就诊的因素与躯体症状、起病形式、自知力等有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在基层专科医院就诊率低,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1.
躯体形式障碍属于精神科疾病,但患者往往都具有早期、多次、多年就诊于内科及其他科而又被误诊误治的特点,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现将本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在内科门诊诊治的7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惊恐障碍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掌握其临床特点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辽河油田妇婴医院心理、精神科门诊确诊前的69例惊恐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惊恐障碍全部多次被误诊为非精神心理疾病的躯体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被误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结论 惊恐障碍在综合医院非常容易被误诊,非精神心理科医生应加强对惊恐障碍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误诊率,减轻患者经济和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3.
陈智  范灵飞  李玲  杨婷  李健  胡勇 《吉林医学》2012,(29):6383-6384
目的:总结躯体形式障碍临床特点,提高诊断率。方法:对5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结果:躯体形式障碍首诊常去综合医院就诊检查,导致误诊、漏诊。结论:非精神专业医务人员精神疾病知识的提高和及时请精神专业医务人员会诊是减少其误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吴江  吴启梅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94-2395
目的:探讨复员退伍精神病患者误诊的原因.方法:收集我院三年来精神科住院复员退伍精神病患者出入院诊断不一致48例作为误诊组,并随机抽取48份确诊病例作为确诊组,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并通过统计学分析筛选出造成误诊最主要的因素.结果:两组病例在病史详细程度、住院次数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病史提供欠详细是造成误诊的危险因素,住院次数是误诊的保护因素.结论:复员退伍精神病患者误诊原因主要是病史采集不全面、对精神症状的误解、精神检查不够全面深入、不重视纵断面即疾病演变特点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中专科和非专科医生对抑郁症的不同识别情况及治疗效果,分析影响抑郁症识别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就诊于上海市9所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的680例初诊患者使用复合式国际诊断检查(CIDI)抑郁标准进行筛查,与首诊医师诊断进行比较。共收集抑郁症患者297例,并对这些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的评估,利用“上海市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非专科医师基本情况调查表”对非专科医师进行调查。结果680例初诊患者中,专科医师正确识别337例,非专科医师正确识别216例,两者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73,P=0.000)。专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能力高于非专科医师,专科医师与CIDI及专家复核诊断的一致性高,Kappa值为0.774,非专科医师与CIDI及专家复核诊断的一致性偏低,Kappa值为0.439。专科组的治疗效果优于非专科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随访时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非专科医师从事精神科工作的年限和每年接受精神科知识培训的时间,对抑郁症的识别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综合医院精神科中的非专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和治疗能力偏低,接受精神卫生专科知识培训不足,需加强对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室服务质量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焦虑障碍患者的就诊模式、临床特征及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急性焦虑障碍患者的就诊方式、临床特征,统计了患者的误诊形式、确诊前的医疗费用。结果:本组急性焦虑障碍的患者以突然、强烈的躯体症状就诊,全部病例首诊均未在精神科,误诊率100%,误诊为各种躯体疾病,以心血管疾病为甚,其中冠心病22例(59.46%),误诊时间较长,平均为9.46±12.82个月,并在这期间接受了大量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误诊期间的平均医疗总费用2.84±1.97万元。结论:急性焦虑障碍极易被误诊,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临床应该提高对本病的识别,及早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对比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情绪和个性特征,提高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敏感性与临床诊治水平。方法综合性医院门诊收集131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94例抑郁症患者、97例焦虑症患者和95例健康志愿者,采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试,对情绪和个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躯体形式障碍组躯体化因子分(2.47±0.65VS2.05±0.58)高于焦虑组,躯体形式障碍组人际关系敏感(2.18±0.75VS2.67±0.68)、抑郁(2.53±0.70VS3.20±0.60)、敌对因子分(2.23±0.64VS2.71±0.55)低于抑郁症组,躯体形式障碍组精神质(54.26±11.18VS39.69±10.11)和神经质因子(62.55±9.88VS53.07±11.35)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形式障碍组神经质因子分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存在多种躯体不适和负面情绪,躯体化症状高于焦虑症,但抑郁程度低于抑郁症,神经质特征与躯体化症状、负面情绪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青少年抑郁症的首诊状况与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就诊的11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自制躯体症状调查表进行评定。结果:(1)115例青少年抑郁患者中初次发病就到精神专科就诊者33例(28.70%),其他82例(71.30%)均为到非精神科就诊;(2)82例在非精神专科就诊患者主要被误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性头痛;(3)所有患者就诊时均有躯体不适的突出主诉,11例(9.57%)患者伴有≤11个躯体症状,104例(90.43%)患者伴有>11个躯体症状。结论:青少年抑郁症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多数患者在综合医院的非精神科首诊,误诊、漏诊率较高,临床医师应加强及提高对抑郁症的躯体症状特征的认识,及时采取合理科学的处理,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识别率、诊断率、治疗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发展变化和诊断改变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196例),对2002年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10年后重新进行诊断,诊断改变80例为改变组,维持诊断116例为对照组,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诊断改变的因素。结果:诊断改变率为41%,造成诊断改变相关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起病年龄、起病诱因、症状反复发作;2组8个早期精神病症状中有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社交退缩、角色功能障碍、行为古怪离奇、情感迟钝、思考困难对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改变有影响(均P<0.05)。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着时间的发展有较高的诊断改变率,伴有精神病早期症状的患者更易发展为精神病。  相似文献   

20.
王娜  陈汉华  罗汝琴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3):1059-1060
目的:对首诊于内科门诊与专科(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的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124例首诊于内科门诊的精神障碍患者(研究组)与142例首诊于专科门诊的精神障碍患者(对照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就诊情况以及医生的诊治进行分析比较,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精神障碍类别上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女性、中年、文化程度高者以及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者更倾向于首诊内科。研究组确诊年限长,而且内科医生的诊治存在缺陷。结论:精神障碍患者首诊于内科门诊的原因较多,而提高内科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水平,建立联络会诊精神病学会减少误诊率,缩短确诊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