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artery,PTA)又名永存三叉动脉、持续性三叉动脉等,是一种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异常吻合,属罕见的脑血管病变。报道中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在成年人脑血管造影中发生率约为0.02%~0.6%。  相似文献   

2.
三叉、舌下、耳和前寰椎节段间动脉,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的4根连接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管。如果后交通动脉未发育,这些原始胚胎动脉就可能不闭塞,而保留到成年期。原始三叉动脉是最常见的原始胚胎动脉,成年人脑血管造影中其发生率为0.1%0~.6%。原始舌下动脉是第二常见的原始胚胎动脉,成年人脑血管造影中其发生率在0.26%左右[1]。存在原始胚胎动脉时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较多[2-3]。本研究报道2例颅内动脉瘤合并原始胚胎动脉病例。病例一日本人,男性,47岁。患者因轻微头痛就诊。三维CT脑血管造影发现,患者存在左侧原始三叉动脉,起自左侧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少见类型颈部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外伤性伴有基底动脉瘤的基底动脉-海绵窦瘘、白发性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窭瘘和自发性和外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外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各1例;分别采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电解微弹簧圈(GDC)和法国Balt公司的可脱性球囊技术,对4例CCF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外伤性伴有基底动脉瘤的基底动脉-海绵窦瘘和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有椎动静脉瘘分2次栓塞,自发性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外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间瘘一次性完成栓塞,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血管内栓塞仍是治疗少见类型颈部动脉海绵窦瘘的最好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三叉、舌下、耳和前寰椎节段间动脉,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的4根连接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管.如果后交通动脉未发育,这些原始胚胎动脉就可能不闭塞,而保留到成年期.  相似文献   

5.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 PTA)是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其发生率较低,可能伴随有缺血性卒中、三叉神经痛、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等功能性神经症状。目前国外关于PTA胚胎形成过程及分型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分型方法种类繁多,而国内文献大多是针对PTA的病例报道,侧重于PTA的临床治疗方案。本文着重于PTA的分型方法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王淑华  武胜昔  周亮  陈亚琼 《医学争鸣》2004,25(16):1488-1491
目的 :研究雌激素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内降钙素相关基因肽 (CGRP)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去卵巢后分为 3组 :去卵巢组 (OVX)、低雌激素替代组 (OVX +LDET)及高雌激素替代组 (OVX +HDET) ,随后各组内部分大鼠以皮下注射硝酸甘油 (NTG)复制偏头痛模型 ,采用RT PCR方法观察三叉神经节内CGRP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 :去卵巢组与雌激素替代组比较 ,三叉神经节内CGRPmRNA表达增强 (P <0 .0 5 ) ,去卵巢及低雌激素替代组硝酸甘油造模后大鼠三叉神经节内CGRPmRNA与造模前比较表达增强 (P <0 .0 5 ) ,而高雌激素替代组造模前后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结论 :实验性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内CGRPmR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偏头痛发作的分子机制之一 ,雌激素通过调控三叉神经节内CGRPmRNA的表达 ,可能参与女性偏头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症状,其病因也较复杂,是神经科及内科医生随时碰到的难题之一.下面对头痛作一概述.发生机理1.颅内对疼痛敏感结构的病理改变:颅内对疼痛敏感结构主要有:(1)静脉窦及引流到静脉窦的皮层静脉.(2)脑膜动脉及颅底动脉环。(3)硬脑膜特别是颅底部分。(4)某些颅神经,如三叉、舌咽、迷走神经。(5)颈1~3脊神经.当这些结构受到致病因素牵拉、炎症剌激或血管扩张与痉挛时,患者就可感到不同程度及不同性质的头痛。2.颅外头面部敏感结构受到持久性病灶剌激  相似文献   

8.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40例成人脑标本的小脑上动脉及其一级分支的袢形、直径、距离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关系。25侧(31.25%)共30支小脑上动脉主干或其一级分支接触或压迫三叉神经根,以接触或压迫神经根的上内缘为多见。小脑上动脉多形成尾袢,尾袢深而突出者接触或压迫三叉神经根。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胚胎期,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有4支暂时的吻合,即原始三叉动脉、舌下动脉、内听动脉和第一颈节动脉。随着脑血管发育成熟而闭塞消失,使颈内动脉与椎一基底动脉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供血系统,少数原始血管未闭,常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临床表现及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AS病变主要见于中等大小的肌性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基底动脉及下肢动脉.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aneurysm)是指动脉壁因局部病变(可因薄弱或结构破坏)而向外膨出,而发生的一种永久性、局限性扩张疾病.以搏动性肿块为主要症状,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仟何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痛(TN)大鼠时其三叉神经节(TG)内谷氨酸(Glu)表达与分布的关系。方法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构建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节Glu含量与分布。结果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构建三叉神经痛大鼠的三叉神经节内Glu含量增多且其主要分布在三叉神经节表层。结论 Glu可能与三叉神经痛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邓美霞  王敏  潘政 《疑难病杂志》2022,(3):317-320,324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指由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范围从轻度认知障碍(MCI)到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动脉狭窄(CAS)是由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引起的与脑供血相关的颅内外动脉狭窄,不仅是缺血性卒中的致病危险因素,也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就脑动脉...  相似文献   

14.
脑动脉脉狭窄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大约10%的缺血性卒中及8%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是由此而引起的.在亚洲,约1/3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引起的.药物治疗难以解除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导致的TIA发作,而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方法[1,2].  相似文献   

15.
动脉硬化(arterio sclerosis)是指动脉管壁的增厚、变硬,弹性减弱。病理学上一般分3种类型:.①动脉中层钙化(Medial calcification),这是一种以肌型动脉中层有钙盐沉着为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动脉硬化,一般不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多见于老年人,临床意义小。②动脉硬化,主要见于高血压病,指细小动脉而言。③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Diabetes,DM)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常并发微小血管病变.用超声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检测眼动脉,可以通过观察眼动脉的血流频谱及血流方向,为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脑动脉硬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兔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经兔耳正中动脉穿刺置管进行动脉血压监测新方法.方法 健康家兔16只,雌雄不分,体重2.0±0.3kg.动物随机分成两组,颈内动脉穿刺置管组(A组)8只,耳正中动脉穿刺置管组(B组)8只.两组均用22G动静脉留置针行穿刺置管后接有创动脉换能器套件联接监护仪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的变化,实验后家兔正常饲养7d,观察其死亡率.结果 有创动脉压:A组和B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经兔耳正中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比颈内动脉置管法要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死亡率低,可以在兔的动物实验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提出并命名,系由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cm范围的血液循环障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9.
在某些少见情况下,如大脑后动脉直接起源于颈内动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或由于动脉硬化的原因导致永存的三叉动脉和舌下动脉存在时,前循环的闭塞性疾病可能会导致后循环的梗死。本文首次报道了一例因一侧大脑后动脉直接起源于一侧颈内动脉,此侧颈内动脉的心源性栓塞致闭塞后而导致了大脑后动脉区域梗死的罕见病例,提示我们存在颈内系统闭塞时而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时要考虑到血管变异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我院接收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经曲面、多层面、容积、内窥视镜等重建方式检查患者的血管情况,并将诊断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检出15例动脉M1段狭窄(15.00%)、24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24.00%)、17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17.00%)、20例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20.00%)、8例考虑弥漫粥样硬化(8.00%)、4例原始三叉动脉(4.00%)、4例AVM(4.00%)、3例脑动脉广泛不规则狭窄(3.00%)、2例未见明显闭塞、血管狭窄(2.00%),总检出率为97.00%。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价值高,对解剖结构、主动脉夹层等多方面的血管病变有着较好的分辨率,可为手术方案的确定及术后评估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