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化瘀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前列腺素(PGF2α、PGE2)、催产素(OT)影响。方法:对20例患者以化瘀止痛方(组成:五灵脂、三七、没药、木香、延胡索、乌药、白芍、浙贝母、猫爪草、甘草)口服治疗,对治疗前后症状进行评分,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经期血清PGF2α、PGE2、OT值。结果:患者治疗期间痛经明显减轻,总有效率为90%;治疗后症状改善积分、痛经程度积分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经期血清PGF2α、PGE2和OT水平与痛经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经期血清PGF2α、PGE2和OT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痛经其痛经程度与经期血清PGF2α、PGE2和OT水平呈正相关;化瘀止痛方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其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作用机理可能与调控经期血清PGF2α、PGE2和OT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疏肝养血通络方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疼痛程度及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F_(2α)(PGF_(2α))、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给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肝养血通络方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胀痛、乳房胀痛、胸闷不适、经行不畅)、疼痛状况[COX痛经症状评分量表(CM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实验室检查指标(PGE_2、PGF_(2α)、NGF)改善情况,统计2组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后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胀痛、乳房胀痛、胸闷不适、经行不畅积分和COX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PGE_2、PGF_(2α)、N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血清PGE_2、PGF_(2α)、NG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4/5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6/5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养血通络方联合米非司酮能够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血清PGE_2、PGF_(2α)、NGF表达,改善患者痛经等症状,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肾化瘀方周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用益肾化瘀方加减周期治疗,对照组52例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田七痛经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疗效、经期血清PGF2α(前列腺素F)、PGE2(前列腺素E)含量及血清CA125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痛经疗效及用药后经期血清PGF2α、PGE2含量及血CA125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化瘀方周期疗法能有效控制子宫腺肌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肾序贯结合活血化瘀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糖类抗原CA125、前列腺素(PGF_(2α))、催产素(OT)的影响。方法:将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随机分成补肾序贯结合活血化瘀中药组(治疗组),中成药活血化瘀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痛经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CA125、PGF_(2α)、OT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痛经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疗痛经总有效率为86.6%,两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痛经程度评分及兼症改善评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后的兼症评分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A125、PGF_(2α)、OT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比较治疗组的效果更加明显,其中对CA125及OT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和兼症症状,降调患者经期血清中CA125、PGF_(2α)、OT等水平,而与补肾序贯法结合使用则疗效更显著,推断中药活血化瘀方治疗内异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调上述指标有关,而补肾序贯中药可能具有免疫调控机制,能够改善痛经患者内分泌环境,不利于异位内膜的黏附,侵袭,从其作用靶点即"源头"上遏制而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关永格  李坤寅  宋阳 《新中医》2014,46(1):175-177
目的:观察化瘀止痛方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前列腺素F2α(PGF2α)和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化瘀止痛方高、低浓度组,空白对照组,基质组及米非司酮西药对照(R U486)组,每组5例,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检测药物干预前后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PGF2α、PGE2的表达。结果:化瘀止痛方高、低浓度组PGE2、PGF2α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化瘀止痛方高浓度组PGE2含量与RU486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化瘀止痛方高、低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上清中PGF2α含量与RU486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化瘀止痛方降调子宫腺肌病细胞PGE2、PGF2α分泌,从而使子宫恢复正常收缩功能,此可能是其止痛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温经化瘀止痛法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F_(2α)(PGF_(2α))、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参考文献法建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小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和西药组,分别给药6 d,于末次给药30 min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缩宫素,观察其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E_2、P、PGE_2、PGF_(2α)、TXB2及6-Keto-PGF_(1α)的含量。结果:中药小剂量组和中药大剂量组均可延长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疼痛潜伏时间,减少其子宫痉挛收缩引起的疼痛反应,降低血清E_2、PGF_(2α)和TXB2的含量,有效升高血清PGE_2及6-Keto-PGF_(1α)的水平,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大剂量组血清P含量较模型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化瘀止痛法的止痛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血清前列腺素、E_2含量以及TXB2与6-Keto-PGF_(1α)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7.
胡慧菊  郑瑜 《新中医》2016,48(5):167-169
目的:观察痛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予痛经汤口服治疗,对照组35例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模拟评分法(NRS)评分、静脉血清前列腺2α(PGF_(2α))、前列腺素E_2(PGE_2)、雌二醇(E_2)、孕酮(P)水平变化,测定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疼痛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疼痛NR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子宫动脉上行支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舒张峰值比(S/D)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I、RI、S/D指标改善不大(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PGF_(2α)、PGE_2、E_2、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PGF_(2α)、PGE_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痛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清PGF_(2α)、PGE_2、E_2、P含量,促进子宫动脉血流,从而起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活血消症化瘀止痛法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新  叶青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1):745-747
目的:观察活血消症化瘀止痛法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共观察子宫腺肌病患者60例,治疗组32例,经间期采用活血消症法,口服活血消症方,经期采用化瘀止痛法,口服化瘀止痛方;对照组28例,口服米非司酮,比较两组痛经疗效及对NK细胞活性、血浆内皮素(ET-1)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痛经症状明显改善,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体积明显缩小(P<0.05);治疗组治疗后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ET-1水平明显降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消症化瘀止痛法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体内免疫失调及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使异位内膜消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活血消癥胶囊合化瘀止痛胶囊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5例以痛经为主诉的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口服活血消癥胶囊与化瘀止痛胶囊)和对照组30例(口服桂枝茯苓胶囊与元胡止痛胶囊),比较两组痛经、子宫大小、血清6-k-PGF1α、PGE2、EmA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痛经症状明显改善,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后两组子宫体积明显缩小、血清6-k-PGF1α、PGE2值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疗后血清EmAb阳性率降低,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消癥胶囊合化瘀止痛胶囊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能缓解痛经症状、缩小增大的子宫,可能与降低了PGE2含量,从而减轻了因增生和炎症带来的疼痛症状,促进了慢性炎症和免疫复合物的吸收,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血浆PGF_(2α)值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GE_2较正常人明显下降。根据活血祛瘀法组方治疗的两组临床有很好疗效,均能使PGF_(2α)显著下降,PGE_2显著升高,两观察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PGS的变化与中医其病本质为血瘀的认识一致。活血祛瘀解除痛经高凝病理,阻抑血小板激活,可能是治疗血瘀疼痛的生化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范春香  唐苾芯  高颖  吴昆仑 《新中医》2015,47(1):159-161
目的:观察经痛宁方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对患者血清前列腺素2α(PGF2α)、一氧化氮(NO)、催产素(OT)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经痛宁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元胡止痛片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PGF2α、OT、NO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6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PGF2α、OT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以上各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经痛宁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PGF2α、OT水平,升高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化瘀止痛方及其拆方对人子宫腺肌病细胞缩宫素受体(OTR)mRNA、雌激素受体α(ER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化瘀止痛方及其拆方分为化瘀止痛方高、低剂量组,缓急止痛方高、低剂量组,活血行气方高、低剂量组,另设空白对照组、基质组及米非司酮(RU486)组,每组5例,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人子宫腺肌病细胞,采用荧光RT-PCR检测药物干预前后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OTR mRNA、ERα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OTR 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化瘀止痛方高、低剂量组及活血行气高剂量组的OTR mRNA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U486组比较,化瘀止痛方高、低剂量组OTR 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缓急止痛低剂量组比较,化瘀止痛方高、低剂量组OTR mRNA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细胞的ERα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化瘀止痛方高、低剂量组及缓急止痛高、低剂量组的ERαmRNA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U486对照组比较,化瘀止痛方高、低剂量组、缓急止痛高剂量组子宫腺肌病细胞ERαmRNA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瘀止痛方高剂量组与活血行气高剂量组比较,子宫腺肌病细胞ERαmRNA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止痛方可能通过降低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OTR mRNA、ERαmRNA表达,减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强度,从而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在降低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OTR mRNA表达方面活血行气药贡献值较大,在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RαmRNA表达变化中缓急止痛药的贡献值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化瘀止痛胶囊合敷脐止痛散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取60例以经行腹痛为主诉的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30例(口服化瘀止痛胶囊配合外敷敷脐止痛散),对照组30例(口服散结镇痛胶囊配合外贴花季)。观察2组痛经疗效、血清前列腺素E2(PGE2)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痛经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痛经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PGE2值、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粘度疗后均明显降低,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化瘀止痛胶囊合敷脐止痛散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PGE2值,改善血液高粘状态,减轻患者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法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症状及血清CA125水平的影响,评价扶正化瘀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6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33例,观察组(B)35例,对照组患者予散结镇痛胶囊治疗,观察组予扶正化瘀方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中医证候评分、子宫体积及血清CA125水平。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B 2组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子宫体积均变小,CA125水平下降(P 0.01);与A组治疗后比较,B组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A组(P 0.01),B组子宫体积小于A组(P0.05),B组CA125水平低于A组(P 0.01);B组总有效率(88.6%)优于A组(57.6%)(P 0.01)。结论扶正化瘀法能够改善子宫腺肌症患者临床症状,使子宫体积变小,降低CA125水平,疗效优于中成药散结镇痛胶囊。  相似文献   

15.
穴位贴敷治疗实证痛经的疗效观察及对前列腺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实证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前列腺素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痛经的实证患者随机分为贴敷组和药物组,贴敷组31例使用中药(制南星、三棱、莪术等)在中极、关元、气海穴处进行贴敷治疗;药物组30例口服田七痛经胶囊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痛经的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的积分,测定外周血前列腺素F_(2α)(PGF_(2α))与前列腺素E_2(PGE_2)含量.结果:贴敷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优于药物组的7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贴敷组症状改善程度较药物组显著(P<0.01);贴敷组可明显升高原发性痛经患者外周血中PGE_2含量(P<0.01),明显降低外周血中PGF_(2α)含量及PGF_(2α)/PGE_2比值(均P<0.01).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实证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值得推广.穴位贴敷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前列腺素的合成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530-1532
目的:通过观察芍药甘草汤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病灶细胞Ras、Raf、MEK-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芍药甘草汤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治疗的深层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化瘀止痛方高、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基质组及西药对照米非司酮组(RU486)组,每组5例,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Ras\Raf\MEK-2表达的变化。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及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RAS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及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RAF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组细胞MEK-2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及RU486组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EK-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对于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治疗机理可能在于其对于RAS通路的抑制,阻断由ER介导的MAPK通路的信号传导,弱化ER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应用中医药分期治疗对子宫腺肌病患者免疫调节的作用。方法:选取12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片治疗,研究组患者经间期以活血消症汤治疗,经期以化瘀止痛汤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经过治疗,在缓解痛经症状情况上,研究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显著降低;研究组患者T细胞亚群与IL-6水平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医药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可缓解痛经症状,降低血清CA125水平,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异位内膜侵袭生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芍药甘草汤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病灶细胞ERK1 mRNA/ERK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芍药甘草汤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治疗的深层作用机理。方法:实验分为化瘀止痛方高、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基质组及西药对照米非司酮组(RU486)组,每组5例,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药物干预前后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RK1 mRNA/ERK2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芍药甘草高低浓度组细胞ERK2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胞ERK1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对于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治疗机理可能在于其对于ERK2 mRNA的抑制,从而减缓了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强度,子宫收缩性减弱,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痛经症状,此可能是芍药甘草汤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叶青  杜锋  张宗英  张静 《中医杂志》2012,53(6):495-498
目的 观察活血消癥胶囊、化瘀止痛胶囊联合敷脐止痛散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6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于非经期服用活血消癥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于月经前3~5天开始外用敷脐止痛散,隔日1次,月经干净后停药;经期口服化瘀止痛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31例,非经期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经期口服元胡止痛软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痛经与月经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子宫体积、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血栓素B2(TXB2)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痛经改善有效率为91.4%,月经不调改善有效率为88.6%;对照组痛经改善有效率为74.2%,月经不调改善有效率为67.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缩小,血清CA125、TXB2及NO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组间比较子宫体积、血清CA125及NO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活血消癥胶囊、化瘀止痛胶囊合敷脐止痛散能明显改善患者痛经及月经失调症状,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清CA125、TXB2及NO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颗粒联合痛经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22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58例,痛经贴组56例,血府逐瘀组55例,西药对照组53例。痛经贴组在关元穴贴痛经贴,血府逐瘀组内服血府逐瘀颗粒,联合治疗组为痛经贴组与血府逐瘀组治疗叠加,西药对照组内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各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各组疗效、痛经症状评分、外周血血清PGE_2、PGF_(2α)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其他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痛经症状评分较其他治疗组显著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对外周血PGE_2、PGF_(2α)水平的影响优于其他治疗组(P0.01)。结论:痛经贴联合血府逐瘀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疗效确切,优于单用痛经贴或血府逐瘀颗粒,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外周血PGE2、PGF2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