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峡库区二期蓄水生态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掌握长江三峡库区二期蓄水运行后,自然生态发生变化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干预性措施。[方法]在库区设立监测点,对生态变化及人群传染病(特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情况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1~2005年的研究证实,库区平均鼠密度为0.99%,鼠带菌(钩端螺旋体)带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率低,平均蚊密度为135.53只/人工小时,监测点法定传染病平均发病率502.16/10万,高于非监测点发病率,自然疫源性疾病处于非流行期,人群血清抗体较低,未发现鼠疫抗体。[结论]库区生态发生了变化,对人群健康不会有较大影响,但仍需继续对库区生态及疾病进行监测,落实各项干预性措施,确保库区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天津市某区2005-2018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研究下一步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18年该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8年该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06/10万,低于全国平均...  相似文献   

3.
目的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密度变化情况,给灾区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人兽共患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8年6月13日至10月31日,在地震灾区北川县、平武县、安县和江油市的灾民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每周1次监测蚊、蝇、鼠密度。采用目测法测定蚊、蝇密度,采用鼠迹法测定鼠密度,对病媒生物防制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蚊虫平均密度为4.60只/人工小时,较地震前(1.26只/人工小时)上升了265.08%;鼠类平均密度为0.74处/2000m,与历史鼠密度(0.32处/2000m)相比上升了131.25%;蝇类平均密度为0.35只/m^2,较地震前(2.47只/m^2)下降了85.83%。结论地震灾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及开展化学防治是控制病媒生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三峡水利工程主要淹没区万县市段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分布情况,我们对该地区的所有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动物宿主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有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八十年代,鼠平均密度为9.86%,并在鼠体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和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库区自然疫源地分布十分广泛,而该地区人群缺乏地相应疾病的保护能力。这些表明自然疫源性疾病对库区人群构成的威胁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21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无甲类鼠疫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7种218例,年均发病率为1.40/10万,死亡10例,病死率为4.59%,年均死亡率为0.06/10万,10例死亡病例均为狂犬病,2011—2017年发病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5.44,P<0.05),2018—2021年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7.86,P<0.05)。7种病种按照发病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布鲁菌病、疟疾、狂犬病、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血吸虫。21个街乡或地区有病例报告,以农村地区为主,每年3—9月为发病高峰,占73.39%。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90.66,P<0.05),以40~<70岁年龄组发病为主,占71.56%%;农民病例数最多,占40.83%。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蚊类种群构成及密度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利用电动捕蚊器捕捉蚊虫,进行蚊类种群鉴定及分类计数。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建设初期,人房和畜圈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骚扰阿蚊、淡色库蚊、中华按蚊交替出现,2005年及2007年后,人房和畜圈以骚扰阿蚊为主;人房成蚊密度低于畜圈;成蚊密度季节性消长呈双峰型,蚊密度高峰期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随着环境的改变,蚊密度和蚊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提示要继续加强蚊类监测,为有效防制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绵竹市蚊、蝇、鼠和蟑螂季节消长规律及种群构成,为制定防制对策,控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2009-2011年监测平均蚊密度1.22只/灯.小时,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平均蝇密度2.41只/笼,家蝇为优势蝇种;平均鼠密度1.27%,四川短尾鼩为优势鼠种;平均蟑螂密度0.78只/张,德国小蠊为优势种.蚊、蝇、蟑螂密度高峰在7-9月,鼠密度无明显季节高峰.不同年度鼠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场所蚊、蟑螂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3年绵竹市蚊、蝇、鼠、蟑螂密度和种群构成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黑箱法与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方法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结果监测结果显示,2种监测方法捕获蚊种和构成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黑箱法监测以淡色库蚊为主,除三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外,监测到少量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人工小时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2种监测方法捕获蚊虫雌雄比差异较大,黑箱法接近1∶1,人工小时法捕获蚊虫均为雌虫。2种监测方法监测的蚊虫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结论黑箱法操作简单、安全,更适于在虫媒病高发地区用于蚊虫密度监测、样本采集。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黑箱法和二氧化碳(CO2)诱捕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黑箱法在蚊虫密度监测中的作用。方法在2个区7个点比较黑箱法和CO2诱捕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比较2种方法监测蚊种构成比、性别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黑箱法监测蚊虫平均密度为25.63只/箱,是CO2诱捕法平均密度(7.32只/器)的3.50倍,黑箱法监测雌蚊平均密度为14.65只/箱,是CO2诱捕法平均密度(6.23只/器)的2.35倍,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密度指数无相关性;黑箱法捕获蚊种构成,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94.97%,为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占4.97%,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各仅占0.03%;CO。诱捕法捕获蚊种构成,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79.26%,为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占18.27%,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2.10%和0.37%,2种监测方法蚊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黑箱法设备简单,易操作,经济成本低,适用范围较广,比较适合淡色库蚊的监测,在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的地区,可使用黑箱法进行蚊虫密度监测;CO2诱捕法除适合淡色库蚊监测外,还适用于白纹伊蚊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陇县蚊类种群构成及生态习性。方法对县区6类不同生态环境定时、定人、定点进行蚊虫孳生地及蚊幼虫、成虫密度监测。结果陇县城区采获蚊虫4属6种,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7~9月间,蚊幼虫平均容器指数为52.02,房屋指数为55.45;成蚊帐诱法监测密度为8.85只/h,人工小时法监测密度为42.5只/h,诱蚊灯法监测密度为4.29只/h。成蚊密度农村居民区较高,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主要分布在牛圈、室内,白纹伊蚊仅在轮胎堆放处等特殊场所分布。结论初步摸清了陇县蚊类的种群构成和生态分布,为开展蚊虫防治,预防虫媒传染病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1997-2008年三峡库区主要蚊媒传染病乙型脑炎(乙脑)和疟疾的流行特征及蚊媒生物的密度季节消长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1997-2008年"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系统"监测点乙脑、疟疾和蚊媒生物的监测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1997-2008年三峡库区乙脑和疟疾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乙脑年均发病率为0.61/10万~1.76/10万,疟疾年均发病率为0.79/10万~0.19/10万.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人房和畜圈蚊密度均低于蓄水前密度,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房和畜圈蚊密度与月均气温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1和0.355;乙脑和疟疾合计月发病例数与人房和畜圈月均成蚊密度分别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和0.328.结论 1997-2008年三峡库区乙脑和疟疾发病率及蚊类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农村的蚊媒数量变化规律及种群构成情况,为做好蚊媒传染病防治和蚊类危害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并进行分类鉴定统计。结果全年3类环境共计诱捕成蚊30 160只。经鉴定分类,捕获成蚊隶属1目1科2亚科4属5种。其中库蚊亚科库蚊属有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伊蚊属有白纹伊蚊,阿蚊属有骚扰阿蚊;按蚊亚科按蚊属有中华按蚊。年均成蚊总密度为134.2只/灯晚。致倦库蚊种群数量最多占46.94%,中华按蚊占26.23%,三带喙库蚊占12.94%。结论诱蚊灯法调查获得的蚊群种群密度消长及其种群构成,对三峡库区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和蚊虫危害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1997-2009年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状况以及蓄水对健康的影响.方法 在三峡库区选择9个县(区)的17个乡镇(街道)设立疾病和生物媒介监测点,1997-2009年连续系统收集人口出生死亡、传染病、生物媒介等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和空间分析以及蓄水前后比较,分析疾病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库区人群健康状况.结果 三峡库区监测点2003年蓄水后7年室内平均鼠密度(2.22%)比蓄水前6年平均鼠密度(4.38%)下降49.32%;蓄水后室外平均鼠密度(2.76%)比蓄水前平均鼠密度(4.43%)下降37.70%.蓄水后人房年均蚊密度[35.09只/(间·人工小时)]较蓄水前[54.24只/(间·人工小时)]下降35.31%.蓄水后畜圈年均蚊密度[125.75只/(间·人工小时)]比蓄水前[179.46只/(间·人工小时)]下降29.93%.2003年蓄水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发病率分别较蓄水前下降22.88%、84.85%、95.03%和81.82%.在蓄水后,钩体病、疟疾和出血热各年发病率均处于较低水平(<0.4/10万),乙脑历年发病率<2/10万,下降幅度略低于重庆市和宜昌市.各年粗死亡率低于重庆市和湖北省的平均水平,标化死亡率为3.77% ~ 5.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婴儿死亡率为11.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未诱发疟疾、乙脑、钩体病、出血热等生物媒介传播疾病的明显升高,尚未发现水库蓄水对人群死亡率造成影响,库区人群总体健康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宜昌市大型机场的病媒生物现状,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卫生先进机场提供依据和得力措施。方法对三峡机场所属范围进行“四害”种群及密度调查。结果三峡机场鼠害比较严重,粉块法平均鼠密度为43.42%。蚊类以库蚊(91%)为优势种,成蚊密度为5.00只/h。蝇类及蜚蠊密度较低。结论三峡机场总体环境较好,但应继续加强灭鼠及灭蚊工作,确保机场环境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疟疾蚊媒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变化,为做好蚊媒等传染病和蚊类危害预测工作积累资料。方法采用人饵诱捕法定点、定时、定人调查。结果诱捕到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共计572只。调查期平均每饵每夜捕获成蚊30.1只,高峰期在7月下旬,每饵每夜捕获成蚊110.0只。按蚊人率指数平均为4.0,在8月上旬高峰期人诱率指数达23.0。村民室内咸菜坛沿水蚊幼虫阳性率为89.2%,外环境水田、塘水蚊幼虫阳性率为26.3%,其次为竹筒树洞等。结论蚊虫种群、孳生场所分布及人诱率等资料,对三峡库区蚊虫防治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08-2009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州农村成蚊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三峡水库万州农村蚊媒数量变化规律及种群构成情况,为做好蚊媒等传染病防治和蚊类危害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人工小时法和诱蚊灯法,定点、定时调查,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统计。结果 2008-2009年2种方法共诱捕成蚊229561只。经鉴定分类,捕获成蚊隶属1目1科2亚科4属5种。骚扰阿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69.80%,其次为致倦库蚊占15.59%,中华按蚊占8.56%,三带喙库蚊占6.00%。诱蚊灯法人房2008-2009年平均总成蚊密度分别为247.3和145.8只/(灯·晚),猪圈分别为933.5和1166.1只/(灯·晚),牛棚年平均成蚊总密度分别为1835.2和1203.3只/(灯·晚)。人工小时法人房总成蚊平均密度为94.03只/人工小时,猪圈为254.46只/人工小时。结论人工小时法和诱蚊灯法调查获得的蚊类种群密度消长及其种群构成指标,是万州农村乃至三峡库区的第一手资料,将会对三峡库区蚊媒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蚊虫危害治理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媒介生物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对策。方法用夹夜法和人工小时法分别调查室内外鼠、人房和畜圈蚊密度以及室内外鼠、蚊种类构成。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鼠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t=0.52,P〉0.05),鼠密度年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在鼠种构成上,蓄水前室内外分别以褐家鼠和鼩鼱类占优势,分别占71.07%和42.11%,蓄水后室内外均以黄胸鼠为主,分别占41.67%和42.86%;蓄水前后人房蚊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t=1.29,P〉0.05),但畜圈蚊密度明显升高(t=5.01,P〈0.01)。在蚊种构成上,人房和畜圈在蓄水前分别以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为主,分别占38.50%和34.65%;蓄水后分别以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为主,分别占37.21%和23.18%。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随着环境的改变,鼠种构成发生了变化,同时畜圈蚊密度明显升高,蚊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提示要继续加强媒介生物监测,为切实有效地防制媒介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对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流行性出血热(EHF)对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保障库区人群的健康。方法:对库区主要淹没区万州区段的EHF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段9个县(开发区)除巫山县外,均有EHF疫情报告,并有爆发点;正常人群抗体水平低;各县(开发区)鼠密度和鼠带毒率差异较大,病例数也分布不匀。结论:EHF对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因不同地段而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和掌握北京市顺义区蚊虫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蚊虫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CO2诱蚊灯法。结果 2005-2008年共捕获蚊虫3019只,平均蚊密度为6.99只(/灯·h),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2005-2008年顺义区蚊密度年际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2006年。不同生境蚊密度为公园〉居民区〉医院。对2005-2008年逐月密度分析,蚊类在7月左右出现高峰。结论基本摸清了顺义区蚊虫的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今后开展有效的蚊虫防制提供了参考。建议加强蚊虫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加强对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