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西北某驻军战士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西北某地驻军战士伤害流行病学特征 ,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法 ,对西北某驻军部队 30 85名军人进行 1年伤害发生情况调查。结果 伤害发生率2 2 .33% ,例次率 2 4 .4 4 %。伤害中训练伤发生例次率 (14 .2 9% )高于非训练伤 (10 .15 % ) (χ2 =2 4 .75 ,P <0 .0 1)。训练伤 1年兵 (15 .86 % )高于 2年兵 (10 .4 2 % ) (χ2 =19.86 ,P <0 .0 1) ,非训练伤入伍年限差别不大。结论 部队要重视战士伤害的研究与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部队人员平时因伤住院情况及致伤因素 ,预防部队伤害的发生。 [方法 ]选择某部队医院 1999~2 0 0 3年住院军人伤员的全部病例资料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 ]某部队年均因伤入院率为 1 65 % ,住院 ( 17 8± 14 5 )d ,战士伤员占 92 45 %。军龄以 1年和 2年者居多 ,占 5 5 87%和 2 9 96%。四肢骨折、组织肌肉损伤和关节损伤居前 3位 ,分别占 2 3 3 4%、17 85 %和 16 93 % ;训练伤主要发生在 1~ 6月和 12月 ,其中摔伤、扭伤、过度劳累分别占 5 9 11%、18 2 2 %、9 3 1% ;非训练伤 5~ 10月较多 ,其中摔伤、撞击伤、锐器伤分别占 2 1 0 5 %、19 47%、12 43 %。 [结论 ]训练伤是部队伤害的主要因素 ,战士是发生伤害的重点人群 ,平时应科学训练 ,做好易伤部位的防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华北某部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特点及危险因素,为提高训练质量和预防军事训练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华北4个部队9856名战士,收集12个月内发生的训练伤信息,对兵龄、伤类、训练科目、危险因素4个方面与训练伤的关系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军事训练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4个部队12个月内共发生训练伤868例次,年发生率为8.8%。受伤战士中以第1年度兵最多(40.5%),新兵次之(33.3%),二者合计占总数的73.8%;伤类以骨折、关节损伤为多(55.5%);致伤科目以400 m障碍为多(42.5%),其次是器械及拉练、演习、专业训练等。结论训练伤的高发人群主要是第1年度兵和新兵,高发训练科目是400 m障碍、器械及其他训练科目(拉练、演习、专业训练)等,影响因素是强化训练、动作要领未掌握、训前未热身、心理紧张、用力过度、保护不当等,应将其作为训练伤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探讨部队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及规律,以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减少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方法 以2006-2010年度某部军事训练伤住院病例为研究对象.按ICD-9诊断标准和《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对出院第一诊断进行军事训练伤病例分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军事训练伤住院病例2 014人次,占该部军人住院总人次的8.71‰,其中2010年最高,为11.4‰.战士1 709人次,占军训伤人次构成的84.85%.军训伤住院病例中,骨折853人次,占军训伤住院人次的42.35%,居军训伤类别首位.关节扭伤与脱位、软组织损伤、器官损伤的构成比分别为26.07%、17.97%和12.26%.2009、2010年军事训练伤发生的高峰时间均呈三高峰期现象.结论 2009、2010年军事训练伤年度发生率呈明显上升态势.训练中应严格执行《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加强军事训练伤防护,其中骨关节损伤应作为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某地驻军军人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预防措施. 方法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法,对西北某驻军部队3 979名军人进行1年中伤害发生情况调查. 结果伤害发生率23.02%,例次率25.21%.伤害中训练伤发生例次率(14.05%)高于非训练伤(11.16%)(P<0.01).伤害中前三位的依次排列:军事体育训练伤(占46.06%),碰伤(占9.67%)和跌伤(占7.68%). 结论部队要重视军人伤害的研究与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部队军事训练伤发生的特点规律,以提出预防措施,减少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方法对2008-2012年某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284例军事训练伤病例进行研究。按照ICD-9分类诊断,病种分析,以出院第一诊断为入选病例标准,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对入选的病例进行分类。结果军事训练伤住院1284例,占该院总军人住院人数的7.9%。干部占17.5%,战士占82.5%;男性占97.1%,女性占2.9%。军事训练伤类型由高到低排名依次是骨与关节损伤、扭伤与脱位、软组织损伤、器官损伤。结论 2008-2012年某军区总医院收治的军事训练伤病例呈现稳定趋势,各年度间发生军事训练伤病例数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要通过综合手段、预防第一、多发并举才能有效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刚果(金)南基伍省布卡武地区维和军人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为预防和减少军事训练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4年12月1日—2019年4月1日训练伤登记数据,分析训练伤发生率和构成比。结果共收集到训练伤病员318例,软组织损伤76例,占总数的23.9%;骨关节损伤157例,占总数的49.37%;器官损伤53例,占总数的16.67%;其他损伤32人,占总数的10.06%。训练伤的高峰期出现在旱季(5—11月),平地、凹凸不平地导致骨关节损伤比例高。结论应根据维和部队军事训练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合理制定训练计划是维和预防部队军事训练伤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寒区某部新兵依新训练大纲施训训练伤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的陆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实施后 ,我们针对新大纲的变化 ,对寒区新兵训练伤发生规律及其致伤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某部 2 0 0 2年度新兵16 0 0名 ,男性 ,年龄 17~ 2 2岁 ,平均 18.6岁。 (2 )方法 :召开各级主管训练人员座谈会 ,制定统一调查表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对就诊的新兵 ,询问伤史及查体。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诊断 ,进行个案调查登记后汇总分析。2 结果  (1)新旧大纲训练伤发生率和种类比较 :由表 1看出 ,2 0 0 2年新兵实施新大纲训练中训练伤发生率为 11.…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部队人员平时因伤住院情况及致伤因素,预防部队伤害的发生。[方法]选择某部队医院2004~2008年住院军人伤员的全部病例资料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某部队年均因伤入院率为1.65%,住院17.8±14.5 d,战士伤员占92.45%。军龄以1年和2年者居多,分别占55.87%和29.96%。四肢骨折、组织肌肉损伤和关节损伤居前3位,分别占23.34%、17.85%、和16.93%;训练伤主要发生在1~6月和12月,摔伤、扭伤、过劳分别占59.11%、18.22%、9.31%;非训练伤5~11月较多,摔伤、撞击伤、锐器伤分别占21.05%、19.47%、12.63%。[结论]训练伤是部队伤害的主要因素,战士是发生伤害的重点人群,平时应科学训练,做好易伤部位的防护,同时,加强行政管理,严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舰艇部队军事训练伤分布特点与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明海军舰艇部队特殊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和分布特征,以及施加干预措施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的变化。方法:以整群抽样方式选取海军某舰艇部队官兵1648人,对全年军事训练伤进行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以每个参试支队各抽2艘舰艇为干预试验单位,设同期对照组和历史对照组。结果:全年军事训练伤累积发生率为14.62%,时间分布以7月份为高峰;46.53%的伤者为机电部门人员;损伤部位以下肢为主,占32.64%;受伤类型以急性创伤性损伤为主;干预试验的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8.96%,低于同期对照组(12.21%,P<0、05)和历史对照组(14.62%,P<0.01)。结论:舰艇部队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与其它军兵种有较大的区别。施加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舰艇部队的军事训练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海军基层部队官兵训练伤发生情况,为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海军某士官学校全部学员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学员在基层部队服役期间明确已发生的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结果采用SPSS 18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48份,有效率为89.6%。调查对象均为士官,平均军龄3.8年。训练伤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软组织损伤、骨损伤及海洋有毒生物伤,发生率分别为93.75%、72.99%、25.67%。在开放性软组织伤中擦伤最为常见,占52.83%;在闭合性软组织伤中慢性腰肌劳损最为常见,占38.4%;在骨关节损伤中关节扭伤、关节脱位和上肢骨折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2.92%、23.81%和13.27%;在海洋生物伤中水母蜇伤最为常见,占30.16%。结论海军基层部队官兵常见的军事训练伤为皮肤软组织擦伤、慢性腰肌劳损、关节扭伤和关节脱位,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加强防护;同时要特别注意海洋有毒生物伤的防治,做好相关急救药物的储备及官兵自救、互救的培训。  相似文献   

12.
某部军事演习期间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军事演习部队训练伤的发生状况和特点,为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参加军事演习某部官兵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结果 该部军事演习期间训练伤发生率为23.3%;训练伤发生率随官兵军龄的增加逐渐下降;训练伤中软组织损伤发生率最高(占63.7%),其次为骨关节损伤(占35.3%),器官损伤最低(占1.0%);不同演习阶段训练伤的发生率、性质不同(P<0.01);损伤部位以下肢为主(占66.7%);训练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为环境不良,官兵睡眠不足、疲劳,训练强度过大,心理、身体素质不适应,动作不熟练,缺乏防护知识,思想麻痹.结论 在军事演习过程中,要普及军事训练伤防护知识,建立军事训练伤监测系统,重视入伍1年以内新兵在演习准备、训练阶段下肢急性软组织损伤的预防,特别要注意防止骨折、脏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亚热带地区某部步兵踝关节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减少踝关节军事训练伤提供参考。方法调查亚热带地区陆军某部山地旅步兵营1148名官兵在2013年1-12月期间踝关节训练伤情况,分析受伤的时间分布、科目分布、部位分布及训练地形分布。结果踝关节训练伤发生率为16.99%,其中骨折占4.10%,软组织损伤占95.90%。6-8月及10-11月为训练伤高发时间;受伤科目主要以障碍训练、5 km越野所占比例较高;外踝损伤发生率(12.89%)明显高于内踝损伤(4.10%),软组织损伤发生率(16.29%)明显高于骨折(0.70%);发生训练伤的地形以平地、凹凸不平地所占比例较高。结论踝关节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且以软组织伤、外踝损伤多见。  相似文献   

14.
军训致四肢损伤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伏忠阳  王玉萍 《中国校医》2000,14(5):349-350
军事训练伤是部队进行军事训练时发生的损伤。训练伤的发生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及个人身体健康。作者对 16 0例警校学员因军训致四肢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 本组 16 9例均为我校 1992~ 1999年因军训致四肢损伤的在校学员。其中男性 15 2例 ,女性 17例 ,年龄 19~2 6 (2 2 .0 3± 2 .0 3)岁。1.2 研究方法 本组资料采用流行病学的回顾性组群研究 ,对7年来在我校卫生队连续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2 结果和分析2 .1  16 9例训练四肢伤与校龄的关系 从表 1知 ,入校头 3月内的学员训练四肢伤占受伤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某军区下属医院2013、2014年收治军事训练伤患者的发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度因军事训练伤住院的战士及团以下干部基本信息,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因军事训练伤入院者8678人次,占军人住院总人次的16.9%,与2013年相比,2014年军事训练伤患者(P<0.001)、手术比例(P=0.035)明显升高.2014年军事训练伤患者住院天数明显降低,军训伤员入院时间呈双高峰分布.身份、人员类别构成、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和脏器损伤等构成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2013、2014年军事训练伤住院率呈上升态势.降低训练伤发生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官兵个人思想重视,科学施训;加强对基层的军训伤诊疗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持,可有效降低军训伤对官兵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某部2013-2014年度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及致伤因素,为提高训练质量、保护官兵健康提供参考。方法从《军事训练伤监测信息系统》中抽取2013、2014年度的训练伤病历信息,对训练伤发生时间、部位、伤势、伤类、人群特征、致伤科目和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4年度该部各发生军事训练伤307例和253例,受伤部位均以下肢为主,2个年度均占一半以上;伤类以软组织损伤和骨与关节损伤为主,2个年度均占95%以上;义务兵和学员为训练伤高发人群,2个年度均占约1/3;体能训练为主要致伤科目,防护措施、身体素质、训练方法等为训练伤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每年均出现2次发生高峰,分别在3-4月和9-11月。结论军事训练伤受多因素影响,要针对官兵不同年龄、性别、专业及作训区域、时间和训练科目等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某军区陆军新兵集训期间军事训练伤和非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部队开展新兵伤害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军区2011年度1389名新兵作为调查对象,随访收集新兵集训3个月内发生的伤害信息,并采用回顾性调查收集影响因素的信息。采用两水平Poisson回归分析伤害发生次数的影响因素。结果新兵集训期伤害发生率为9.4%,其中训练伤发生率为7.5%,占所有伤害的80.0%;非训练伤发生率为1.9%,占所有伤害的20.0%。伤害发生时间呈双峰分布,分别于第5-6周和第9周达到高峰;伤害性质以扭伤/拉伤/搓伤为主,伤害部位以下肢最多,分别占所有伤害的65.4%、61.5%;训练伤主要发生在体能训练中,占所有训练伤的53.8%。两水平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城市籍(IRR=1.51;95%CI:1.02~2.22)和自评训练量过大(IRR=2.32;95%CI:1.46~3.70)新兵发生伤害的风险明显高于农村籍和自评训练量尚可承受的新兵。结论该军区2011年度陆军新兵集训期伤害发生率为9.4%,其中训练伤发生率高于非训练伤,来自城市新兵和自觉训练量大的新兵应作为伤害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军队训练伤是部队军事劳动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 ,直接影响军队训练和执勤 ,并损害指战员的健康。为此 ,我们对 1995年度收治的某部 114例军事训练伤进行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资料 :来源于某部 1995年发生军事训练伤的 114名战士 ,年龄 18~ 2 2岁 ,入伍年限 1~ 4年 ,分别来自该部工程、技术和后勤分队等。(2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和跟踪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全军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 ,以医院门诊诊断为依据 ,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2 结果与分析  (1)训练伤发生与入伍年限分布 :在 114例训练伤人员中 ,入伍 1…  相似文献   

19.
武警某部官兵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武警官兵训练伤发生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筛选训练伤发生的高危人群。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依据《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进行分类,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武警某部963名官兵现场调查。结果(1)某部训练伤发生率为10.8%,其中入伍1年以内者占受伤者的38.5%;全训部队训练伤发生率为15.7%,明显高于非全训部队的7.6%(P〈0.01)。(2)训练伤中骨关节伤占52.9%,软组织伤占22.1%,炎症和非特指类伤各占9.6%,下腰部伤占5.8%。受伤部位以下肢最多。(3)对训练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引入模型的变量有值勤特点、既往外伤史、慢性病史、自觉健康状况评价、来自城乡。结论1年以内兵和全训部队人员是训练伤防护重点,科目训练中要注意对四肢的保护。来自农村、有既往外伤史、有慢性病史、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差和全训部队人员是训练伤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武警部队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部队开展新兵训练伤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7个省市武警总队2013年度参加训练的2090名新兵,收集新兵集训3个月内发生的伤害信息,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军事训练伤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7个总队2013年度新兵集训期伤害发生率为11.4%。训练伤中骨关节伤最多,接近50%。受伤部位以下肢最多。对训练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引入模型的变量有训练前的热身。结论下肢是新兵训练伤的主要部位,其中训练前未进行热身是训练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将其作为预防训练伤发生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