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18F-FDG PET/CT 对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Hodgkin’s lymphoma,NHL) 化疗效果及
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1-01~ 2016-01 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NHL
病人108 例,化疗中期( 3~ 4 个疗程后) 行18F-FDG PET/CT 显像,并随访6 ~ 60mo,分析PET 和同机CT 的结果,
对病灶行临床综合评估,应用无进展生存(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 期及总体生存( Overall survival,OS) 期作
为随访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病人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方法。结果: 中期疗效
评价中,与临床综合评估结果比较,阳性58 例,阴性50 例。18F-FDG PET 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2.8%
( 48 /58) 、78.0%( 39 /50) 及80.6%( 87 /108) ,而CT 检查分别为53.4%( 31 /58) 、64%( 32 /50) 及58.3%( 63 /108) ,18
F-FDG PET 对NHL 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CT 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T 阳性
者及阴性者的中位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期分别35mo 和45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1.71,P= 0.00) 。
结论: 18F-FDG PET/CT 显像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优于传统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恶性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 GGO)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及18F-FDG PET/CT鉴别肺GGO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2例行PET/CT检查的肺GG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ET/CT影像学特点行回顾分析,其中51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31例随访疗效后明确诊断。结果 82例患者中,50例为恶性病变,32例为良性病变。单因素分析显示,PET/CT下GGO的密度类型、分叶、边界、毛刺、胸膜凹陷征、充气空泡征以及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 take value, SUV)平均值、最大值对于良恶性鉴别有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混合型GGO、边界不清GGO及分叶GGO是恶性GGO的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UV最大值与平均值对于GGO的良恶性鉴别准确性较低(AUC=0.679、0.682)。结论 18F-PET/CT对恶性GGO的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张国旭  郭佳 《医学综述》2012,18(12):1914-1916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对结肠癌进行早期诊断及临床分期、预后评估等已经得到了临床认可。目前应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PET/CT显像的常规显像剂,由于18F-FDG参与体内葡萄糖代谢,并滞留于体内,所以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被显像仪检测到,其对肿瘤属于非特异性显像,故新的特异的正电子药物的研发非常必要。同时,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受到体位、生理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对结果进行判定时应参考各方面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现从显像剂、显像方法、结果判断、临床应用等方面对PET/CT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正常动物体内的2-18F-氟丙酸分布情况,为动物肿瘤显像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C57BL/J正常小鼠尾静脉注射(3.7~7.4)MBq经辛醇-水分布系数测定的2-18F-氟丙酸,注射后45、120min测量心、肝、脾、肺、肾、血液、大脑、肌肉、骨骼、膀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直肠的放射性计数,推算各器官组织的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ID/g)。并在同一时间点进行microPET显像。结果 尾静脉注射2-18F-氟丙酸后45min,放射性主要分布于盲肠和结直肠、高于血液、心脏、膀胱、肺、肝脏、脾、骨骼、十二指肠空肠、大脑、肾、肌肉、回肠、胃。120min后,各脏器放射性分布下降,盲肠和结直肠摄取仍然较高。结论 尾静脉注射2-18F-氟丙酸后其在盲肠的摄取较高,肾脏的摄取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细菌显像剂2-脱氧-2-氟山梨醇(2-deoxy-2-[18F]-fluorosorbitol, 18F-FDS)的合成过程、正常小鼠显像并计算内照射剂量,比较小鼠模型中大肠杆菌感染病灶及肿瘤病灶对FDS的摄取情况。方法 18F-FDS由氟多功能模块经"一锅法"由PET常用显像剂2-氟-2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 18F-FDG)经NaBH4还原制备;实验组感染小鼠及荷瘤鼠尾静脉注射18F-FDS后60min进行microPET显像,通过Inveron Research软件测量病灶靶/本底比值;对照组注射18F-FDG,同样方法测量病灶靶/本底比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8F-FDS放化收率为80%±5%(n=8,未进行时间衰减校正),合成时间25min,放化纯度>99%。正常小鼠尾静脉注射18F-FDS后microPET显像提示示踪剂从泌尿系统排泄;背景组织肺及脑内的非特异性放射性摄取较低;大肠杆菌感染小鼠microPET显像,感染灶有较高的感染灶/肌肉比值,荷瘤鼠显像示18F-FDS肿瘤组织靶/本底比值明显低于18F-FDG。结论 18F-FDS放化合成方法操作简单,收率高,细菌感染灶有特异性摄取,在分辨感染和肿瘤上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复发诊断中的价值,并观察发生远处转移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笔者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67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18F-FDG PET/CT检查均提示吻合口增厚伴FDG代谢增高,测量吻合口最大厚度、CT值、FDG代谢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吻合口病灶均于患者检查后2周内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其中观察组为吻合口复发患者,对照组为吻合口良性增厚患者。利用t检验分析两组术后吻合口病灶各参数的变化情况,应用ROC曲线评估各参数诊断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特异性及敏感度。评价18F-FDG PET/CT在两组术后患者发生远处转移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31例患者吻合口经病理诊断为肿瘤复发(观察组),36例患者吻合口经病理诊断为良性增厚(对照组)。观察组SUVmax、吻合口厚度及SUVmean(10.01±2.15、18.10±3.60、5.83±1.59)均大于对照组(6.31±1.46、12.78±1.74、4.41±1.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UVmax及吻合口厚度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9、0.898(P均<0.01),在所有参数中,SUVmax的诊断价值最高。观察组发生远处转移的发生率(38.71%)高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P=0.022)。结论 可凭借参数SUVmax及吻合口最大厚度的研究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吻合口复发情况进行预判;术后吻合口复发患者更易发生远处转移,18F-FDG PET/CT能对术后转移情况进行全身评价、尤其在传统影像学显示阴性的组织内可以发现新的转移灶,能为临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双示踪剂18F-NaF/18F-FDG同时显像模式,探讨双示踪剂18F-NaF/18F-FDG PET/CT同时显像模式在荷骨肉瘤小鼠模型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首先建立荷骨肉瘤裸鼠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18F-NaF组、18F-FDG组、18F-NaF/18F-FDG双示踪剂组.分别于注射18F-NaF、18F-FDG及18F-NaF/18F-FDG 60 min后行PET/CT显像,双示踪剂组90 min后延迟显像.通过感兴趣区技术,测量肿瘤SUVmax以及T/M值.结果 18F-NaF/18F-FDG双示踪剂摄取和本底清除示踪剂速度较快.60 min及90 min时肿瘤SUVmax分别为4.63±0.65和3.35±0.53,T/M比值分别4.89和4.29.骨肉瘤对双示踪剂18F-NaF/18F-FDG摄取较18F-NaF或18F-FDG单一示踪剂摄取及T/M值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示踪剂18F-NaF/18F-FDG PET/CT同时显像模式在骨肉瘤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反映了骨肉瘤组织的病理生理,对于骨肉瘤的诊断、分期、恶性度判断及治疗监测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ET-CT 对125 I 粒子植入术后胰腺癌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胰腺癌病人21 例,初诊时
经PET-CT 检查确定为显像阳性病灶。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后2mo 行PET-CT 结合CA 199 检测评价胰腺癌治
疗后病灶残留状况,之后每mo 进行常规影像学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查等进行随访,随访到5mo 的结果作为肿瘤
恢复或复发的标准。结果: 125 I 粒子植入术后2mo,CA 199 检测: 49.3±16.7KU/L,与术前311.8±126.4KU/L 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PET-CT 示: 原21 例阳性病灶,13 例无残留,8 例有边缘扩大,其中5 例进行粒子补种;
随访5mo,证实125 I 粒子植入准确,恢复13 例( 包括术后2mo PET-CT 示: 无残留12 例,残留: 1 例) ; 复发8 例( 包
括术后2mo PET-CT 示: 无残留1 例,残留: 7 例) 。PET-CT 在125 I 粒子植入后早期判断其是否复发灵敏度:
87.5%,特异度: 92.3%。恢复的13 例CA 199 均降至正常范围; 2 月时有残留病灶的8 例,其中5 例因进行了粒
子补种,故5mo 时该值无明显变化。两组CA 199 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18 F-FDG PET/CT
对显像阳性的胰腺癌125 I 粒子植入术后坏死灶、残留灶的区分有较高的辨别能力,能够较早、较好地评价疗效,及
早明确复发并及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李旭  陈聪霞  姚稚明  秦嵩  郭悦 《医学研究杂志》2021,50(10):101-105,110
目的 探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骨髓不同氟18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fludeoxyglucose,18F-FDG)摄取情况诊断淋巴瘤骨髓浸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PET/CT检查的初诊DLBCL住院患者图像,根据有、无异常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分为骨髓阳性组和骨髓正常组,前者又分为局灶组、弥漫组、局灶伴弥漫组。所有患者均行骨髓活检(bone marrow biopsy,BMB)。以骨髓局灶性18F-FDG摄取增高为PET/CT诊断骨髓浸润的标准。以PET/CT诊断骨髓浸润或BMB病理提示骨髓浸润为最终临床诊断骨髓浸润的标准。计数数据分析用χ2检验,计量数据分析用t检验。结果 共有11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骨髓正常组、局灶组、弥漫组、局灶伴弥漫组病例分别占51.8%、10.5%、28.1%、9.6%。骨髓正常组和局灶组BMB活检病理均为阴性,弥漫组和局灶伴弥漫组分别有15.6%、36.4%病例BMB为骨髓浸润(P=0.000)。4组的骨髓/肝SUVmax比值分别为0.84±0.11、4.21±2.51、1.52±0.67和7.69±4.23(P=0.000)。骨髓淋巴瘤浸润以最终临床诊断确定,ROC工作曲线发现骨髓正常组和弥漫组患者的诊断骨髓浸润最佳临界点为骨髓/肝SUVmax比值 1.69。结论 初诊DLBCL骨髓18F-FDG摄取局灶性增高被公认为是淋巴瘤骨髓浸润的典型表现。骨髓18F-FDG 摄取弥漫增高也提示浸润骨髓可能。骨髓单纯弥漫18F-FDG摄取增高的患者,骨髓/肝SUVmax比值1.69可能是作为预测BMB骨髓浸润结果的诊断临界点。骨髓18F-FDG摄取弥漫增高者相较于单纯灶性增高者,在常规活检的部位,更容易获得BMB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减少已报道凋亡显像剂ML-10侧链的长度提高分子的脂溶性,探索其放化标记的自动化合成过程及对显像作用的影响。方法 使用国产PET-MF-2V-IT-I合成模块,通过亲核、碱水解两步简单的反应,即可得到18F-ML-8,产物可以依次通过ICH-Al2O3-C18柱的达到纯化的目的,对氟化反应的温度和时间做了正交实验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并且还进行了相应的生物学实验初步评价。结果18F离子计算合成18F-ML-8需要25min,放化收率为55%±4%(n=10),结果未经衰变矫正,18F-ML-8注射液的放化纯度不小于99%,比活度为38.5±11.2GBq/μmol(n=10)。结论 使用多功能合成模块完成“一锅法”自动化合成18F-ML-8,操作简便,质控符合相关放药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可以满足临床显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18F-FDG PET/CT显像在113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与CT扫描融合显像(PET/CT)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113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并评价显像效果,所有患者病情均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发现113例患者恶性肿瘤及转移病灶387处;PET和CT均有肯定诊断的转移病灶306个.CT还独立发现91例患者的良性病灶296处.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恶性肿瘤及肿瘤转移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探查到的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脾脏受累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7年6月进行18F-FDG PET/CT检查的84例初诊DLBCL住院患者的图像,采集其预后相关的临床资料(初诊时年龄、临床分期、ECOG评分、血清LDH水平、NCCN-IPI评分等),中位随诊时间20个月。定义脾脏有弥漫代谢活性增高、灶性代谢活性增高或脾大者为脾脏受累。脾脏弥漫代谢活性增高或灶性代谢活性增高者定义为脾肝比值>1组。统计分析18F-FDG PET/CT探查的脾脏受累与预后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K-M生存分析发现NCCN-IPI中高危+高危组相比于NCCN-IPI的低危+中低危组、脾肝比值>1组相比于脾肝比值≤1组、脾脏受累组相比于无脾脏受累组、有脾脏弥漫病变组相比于无脾脏受累组,具有较差的PFS(P<0.05)。但是COX回归分析发现仅有两组NCCN-IPI分型(P=0.009)和LDH是否升高(P=0.025)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58例脾肝比值≤1的患者1年和2年PFS为78.1%,3年PFS为72.1%,5年PFS为61.8%;而26例脾肝比值>1的患者1年PFS为64.8%,2年和3年PFS为48.7%,5年PFS为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 对于初诊DLBCL患者,18F-FDG PET/CT探查是否有脾脏弥漫代谢活性增高或灶性代谢活性增高,对其预后有潜在的价值,脾脏弥漫或灶性代谢活性增高者复发/进展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胸腺肿瘤复发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胸腺肿瘤患者资料。纳入标准:局部胸膜复发病灶;不能耐受系统化学治疗,或既往化学治疗失败;先前接受过胸部高剂量放射治疗;凝血功能正常。术前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检查,依据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在CT或超声引导下于穿刺点进针,插植粒子针,间距一般为0.5 cm。观察2个月后治疗病灶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3~9个月。结果 全组共13例患者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男7例、女6例,年龄30~78岁。植入粒子数中位数为30粒,范围为20~58粒;总剂量中位数为1.9×107 Bq,范围为(1.5~2.6)×107 Bq。随访2个月后发现客观缓解率达到100%(7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伴有胸壁疼痛的4例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1例患者在粒子植入过程中发生气胸。在3~9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粒子植入部位的疾病进展。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胸腺肿瘤患者胸膜复发安全、有效,可作为传统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失败后的挽救性治疗,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8年6月在福建省立医院被病理确诊为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并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7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5~79岁;9例为术后确诊为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化疗前PET/CT检查;其中有7例患者治疗后加行1次PET/CT检查评价疗效。釆用SPSS17.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鼻部病灶累及情况:累及鼻腔、鼻中隔9例,鼻腔及邻近鼻窦6例,累及鼻腔、鼻背部皮下软组织和颌面部2例。(2)合并鼻外其他部位淋巴瘤浸润4例:左侧鼻咽部、双侧颈部淋巴结浸润1例,左乳、心包、肝脏、脾脏、骨骼、全身皮下、胸膜、腹膜多发浸润1例,鼻咽部、口咽部、全身淋巴结、胸腺区、胃壁、阴茎海绵体多发浸润1例,双侧肾上腺、睾丸1例。(3)鼻部病灶SUVmax情况:SUVmax 5.0~25.9(14.06±5.94);鼻外淋巴瘤浸润病灶SUVmax 8.0~24.9(12.88±7.05)。(4)9例术后患者均发现淋巴瘤残留病灶,1例发现其他部位淋巴瘤浸润。(5)7例化疗后复查,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例,复发1例。结论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以鼻型为主,病灶常范围较广,可累及鼻翼、邻近皮肤及鼻外脏器,18F-FDG PET/CT显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技术近年来已成为前列腺癌患者诊断的有效方法。~(18)F-氟化钠(~(18)F-NaF)、~(11)C胆碱、~(18)F胆碱、~(18)F-氟环丁烷羧酸(~(18)F-FACBC)是应用最为广泛的PET/CT显像剂,可以有效对患者进行检测和疾病分期。~(18)F-NaF PET/CT对骨转移瘤的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度较低。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胆碱PET/CT特异性高、灵敏度较低,但在检测复发患者的转移性病变时,诊断效果较常规影像方法有显著提高。~(18)F-FACBC是新型PET/CT显像剂,在前列腺癌的原发和复发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PET/CT是对前列腺癌进行原发诊断分期、复发监测以及再分期的有效手段,但对于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仍需要较大队列研究结果的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ENKTL)患者基线18F-脱氧葡萄糖(18F- fluorodeoxy 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代谢参数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初诊ENKTL患者治疗前的临床及PET/CT资料。以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ized uptake value,SUVmax)的41%作为阈值,获得全身病灶的SUVmax、肿瘤代谢总体积(total metabolic tumor volume,TMTV)和糖酵解总量(totallesion glycolysis,TLG)。Kaplan-Meier 曲线和Log-rank检验用于生存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中位随访21.6(8.9,38.3)个月,其中37(44.6%)例患者进展,32(38.6%)例死亡。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获得SUVmax、TMTV、TLG预测预后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6.7、64.9 cm3 和 490.4。单因素分析显示高 SUVmax、TMTV、TLG与较差的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TMTV、TLG和NK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 of natural killer lymphoma,PINK)是影响PFS(HR 5.411,P=0.001; HR 7.905,P < 0.001;HR 2.858,P=0.011)与OS(HR 6.137,P=0.002;HR 8.014,P < 0.001;HR 2.666,P=0.023)的独立危险因素, 治疗模式和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分别为 PFS 和 OS 的独立预后因素(HR 2.323,P=0.021;HR 2.627,P= 0.021)。TMTV与PINK评分结合可以优化预后分层。结论:ENKTL患者基线高SUVmax、TMTV、TLG可以预测不良预后,TM- TV、TLG和PINK评分为PFS和OS的独立预测因子。此外,TMTV和PINK联合可以更好地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  相似文献   

17.
雷蕾  欧霞  张燕 《重庆医学》2018,(15):2108-2109,2112
PET/CT是一种将功能性和解剖学的影像联合用于诊断的分子影像学技术.18F-NaF是一种用来探测骨骼病变的高度敏感的亲骨性PET示踪剂.18F-NaF的摄取机制类似于99mTc-MDP.18 F-NaF的摄取能够反映血流及骨骼重建情况,但与99mTc-MDP相比拥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例如更快的血液清除速度及在骨骼中的摄取是MDP的2倍[1-2].虽然18F-NaF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应用于核医学显像,然而由于早期缺乏PET探测仪及后来99mTc-MDP骨显像的出现,18 F-NaF在核医学显像中的应用逐渐被99mTc-MDP代替[1,3].而PET/CT系统提升了18F-NaF显像的特异性,并且由于CT部分的加入使得对于功能病变的形态特征的描述成为可能,进而能更好地鉴别良性和恶性转移.18F-NaF PET/CT全身骨显像可以用于发现骨转移,包括定位及确定病变范围[1,4-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血清CA125 检测联合PET/CT 显像在诊断早期卵巢癌中的应用于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
讨。方法: 取卵巢病变病人110 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血清CA125 检测联合全身18F-FDG PET/CT 显像。
结果: 在本组病人中,70 例为卵巢癌,剩余40 例属良性病变。在血清CA125 指数水平方面,卵巢良性病变病人
与卵巢癌病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 05) ; 而卵巢良性病变病人与卵巢癌病人在SUV 最大值( SUVmax
) 方面同样存在显著差异( P <0. 05) ; 在早期诊断卵巢癌过程中,18F - FDG PET/CT 显像灵敏度为95. 1%,特异性
为79. 09%,阴性与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 5% 和93. 1%,准确性为80. 9%; 在卵巢癌早期诊断效能方面,18FFDG
PETCT 显像在上述指标方面均高于血清CA125 检测,但18F-FDG PET/CT 显像与CA125 检测联合可有效提
高前者诊断准确性( 88. 3%) 以及特异性( 91. 0%) 。结论: 在早期诊断卵巢癌过程中,18F-FDG PET/CT 显像具
有相对特异性以及高灵敏度,联合18F-FDG PET/CT 显像与血清CA125 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卵巢癌准确性与特
异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新辅助化疗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普遍,利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PET/CT可早期评估新辅助化疗效果,有助于肿瘤再分期、合理选择化疗药物以及判断预后,对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减少无效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文章就18F-FDGPET和PET/CT评估肿瘤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前列腺癌生化复发转移灶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因临床诊断生化复发行18F-FDG PET/CT的成年男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8±9岁。完善同期MRI、CT及骨显像结果的收集,以及PET/CT检查后随访。以最终临床医生综合影像及病理等各方面信息后做出的最终诊断为诊断标准,分析PET/CT图像的影像学结果,并和同期其他影像学检查对照,比较PET/CT及其他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18F-FDG PET/CT诊断前列腺癌生化复发显像阳性率67% (10/15),尿道转移漏诊1例,总体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1%、100%及93%,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0%。18F-FDG PET/CT与同期MRI对比,同一显像范围内二者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和71%、100%和86%、93%和79%。骨盆外转移灶,18F-FDG PET/CT阳性率为33%,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为100%。同期行CT及骨显像者,检查结果准确性均低于PET/CT。结论 18F-FDG PET/CT能够较传统影像检查更准确地探测生化复发的转移灶,对盆腔以外的病灶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