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5年Zollinger和Ellison首先报告了2例严重的上消化道溃疡伴胰岛的非β细胞肿瘤,并指出此病是由于肿瘤分泌一种激素,刺激胃酸大量分泌所引起。1960年Gregory从一例本综合征患者的胰腺瘤组织中,提取得胃泌素样物质。随着多肽化学的研究进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证实胰腺肿瘤组织中含大量胃泌素。本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均由于胃泌素的过多分泌所引起。患者均有高胃泌素血症。本病并非十分少见,迄今文献报告已达1000例以上。本综合征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见,女性约占60%。本文报告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2.
崔淑兰  陈垦 《医学综述》1998,4(1):42-45
<正>胃泌素瘤(Gastrinoma)首先是由Zollinger和Elli-son在1955年报道的以胰腺非B细胞瘤所致高胃酸分泌和顽固性溃疡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又称之为卓-艾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 sydrome).1964年Gregory等从肿瘤中分离出一种促成溃疡形成的物质胃泌素.1968年Mc—Guigan等成功的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出血清和组织液中的胃泌素.胃泌素瘤是胃肠道、胰腺第三大内分泌肿瘤,占这些部位内分泌肿瘤的9%,非类癌性内分泌肿瘤的26%.据报道0.1%消化性溃疡和2%的复发性溃疡由胃泌素瘤引起.男性多于女性,比率为3:2.虽然各种年龄均可患病,但大多数患者年龄在40~60岁之间(7~90岁,中位年龄50岁).1 病理胃泌素瘤在胰腺或胰腺外部位均可发生,虽然早期研究大多为胰腺胃泌素瘤,但近来证实,2/3的胃泌素瘤发生在胰腺外部位.最常见的胰腺外部位是十二指肠,其他部位有淋巴结、胃、空肠、肠系膜、肝脏、卵巢和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胰岛素瘤是一种起源于胰岛B细胞的肿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全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80%-85%[1].胰岛素瘤能够脉冲式分泌大量胰岛素,引起严重的低血糖甚至神经系统症状,容易误诊为癫痫,文献报道其误诊率高达72%,有60%-80%病人误诊达1年以上,20%患者病程超过5年[2].现总结我科8月份收治的1例胰岛素瘤致癫痫发作患者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4.
前言很久以前已推测当发生消化性溃疡时,不仅是消化系统的分泌状态不平衡,而且与某种内分泌腺特别是与胰腺有些关连。早在1948年poth等根据动物实验提出过在胰的内分泌中存在内因性促溃疡物质的假说。在临床上关于胰腺内分泌和消化性溃疡相连系的问题,最初是Sailer在非活动性  相似文献   

5.
胰腺内分泌肿仅占胰腺肿瘤的1%~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发病年龄在30~60岁。临床上,根据有无内分泌紊乱的症状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前者可为胰岛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生长抑素瘤、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分泌5-羟色胺的肿瘤等。后者则临床上无  相似文献   

6.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胰腺的兰格罕氏岛是胰腺内分泌细胞集中的地方 ,其分泌的多种激素介导体内的生理功能。胰腺内分泌肿瘤包括原发于胰岛细胞的肿瘤 ,瘤细胞分泌肽激素 ,过多的激素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 ,造成各种临床症侯群。胰腺内分泌肿瘤在临床上不多见 ,症状多样 ,多数医院与医师对此缺乏足够认识。近年来国内外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综述如下。1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特征与分类胰腺内分泌肿瘤属于APUD细胞瘤[1] ,其细胞具有摄取胺前体及对胺前体脱羧形成胺的特性。在临床学上还存在以下特征 :细胞增殖慢 ;发病率低 ;具有家族性 ;症状…  相似文献   

7.
胰腺的内、外分泌系统在形态学和功能上存在密切联系.胰腺导管腔内的成分可能作用于一些直接开口于管腔的内分泌细胞,并通过内分泌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最终对更大量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特殊的刺激.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主要分泌富含碳酸氢钠(NaHCO3)的胰液,故胰液中NaHCO3可能对内分泌胰岛产生功能影响.研究表明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大量表达,对分泌碳酸氢根(HCO3-)至关重要;但CFTR是否在内分泌胰岛表达仍有争议,在内分泌胰岛的作用更是鲜有研究.深入研究胰腺导管系统对内分泌胰腺功能上的影响及其机制,对糖尿病的防治及新药的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PET)因其分泌的激素不同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胰岛细胞瘤因分泌过量胰岛素导致反复低血糖发作,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定性诊断并不困难。由于目前的治疗主要依赖手术,因此术前定位诊断极为重要。以往多种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US)、CT或MPd检查对于较大的胰岛细胞瘤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而对于较小(〈2cm)的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阳性率大大下降。我们应用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osonaography,EUS)诊断2例,其中1例其他影像学检查均为阴性,最后经过手术切除证实。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包括了功能性综合征,即功能性PNETs (F-PNETs)和无明显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即无功能性PNETs (NF-PNETs)两大类.这种分类在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各方面均十分重要.NF-PNETs没有激素高分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但它还是显现出免疫组化阳性的各种特征:①可产生激素,但不分泌出来;②分泌的是无临床活性的肽类,诸如胰腺多肽类;③其血清内激素浓度不足以引起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正> 胰岛具有多种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在迄今尚未阐明的因子作用下,均可异变成为肿瘤并大量分泌具有生理活性的内分泌物质,引起各种各样复杂的症状,临床上由于对其认识不足,经常发生误诊,不少病人本可通过手术治疗,切除肿瘤而治愈,却因延误诊断而不治;有的病人甚至至死尚未作出正确诊断,故有必要对胰岛及其内分泌肿瘤加强研究,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恶性肿瘤的标志之一,microRNAs的异常表达谱已受到广泛关注。作为血浆中稳定存在的非编码调控分子,microRNAs成为恶性肿瘤极为敏感的分子标记物来源。在不同种类的消化道肿瘤中,独特的microRNAs表达谱已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包括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来源于上皮组织同时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一类异质性的肿瘤。目前,早期发现和手术切除是胃肠胰腺神经肿瘤治愈的最大希望。因此,筛选可临床应用有效的分子标记物对于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早诊早治有着重要意义。本综述总结了microRNAs的生物学功能及在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作用,并对其在诊断、疾病进展及预后中的价值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2.
王学兰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5):193-194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及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而引起的急性化学炎症为主的疾病,常涉及到各个脏器,甚至引起功能衰竭,危及生命^[1],其发病因素多与暴饮暴食、大量饮酒、胆道疾病等有关。急性胰腺炎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重要的治疗措施是减少胰腺分泌^[1],因此良好的饮食护理,可减少胃酸和抑制胰腺的分泌,是治疗胰腺炎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Zollinger及Ellison在1955报告二例具有下述三种主要病状的病人:(1)严重的消化性溃疡,(2)胃分泌过多,(3)胰腺的非β胰岛细胞瘤。在这之前文献中曾有类似的报导,但Zollinger及Ellison首先提出胰岛细胞瘤所分泌的某种激素(当时认为是高血糖素glucagon)可能是引起胃大量分泌的原因,指出胰岛细胞瘤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故被称为Zollinger-Ellison综合症、简称ZES。此后文献中病例不断增加,1964年  相似文献   

14.
非垂体及肾上腺肿瘤引起的柯兴氏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亦称异位ACTH综合症。分泌异位ACTH的肿癌,最常见于枝气管燕麦细胞癌,前肠起源的内分泌肿瘤(胰腺、枝气管、胃、胸腺、甲状腺),嗜铬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卵巢肿瘤等。非垂体瘤引起的柯兴氏综合征约占柯兴氏综合征患者的15%。尽管异位ACTH综合征较常见,已报告  相似文献   

15.
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neoplasm,PEN)约占全部胰腺肿瘤的2%~4%,年发病率约为1/10000。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及分泌的激素水平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PEN。前者以胰岛素瘤最为常见,胃泌素瘤次之,胰高血糖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生长抑素瘤等较为罕见;后者约占胰腺内分泌肿瘤的30%~50%。另有约10%~20%的患者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ultiple endocri neneoplasm,MEN)。除胰岛素瘤约10%为恶性外,其他PEN约60%~80%为恶性,且发现时多已存在肝脏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实施的18例肿瘤局部切除术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其中男女各9例,平均年龄43.4岁。13例实行胰腺中段切除术,5例实行胰腺肿瘤切除+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病理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2例,胰岛素瘤4例,胰腺类癌、VIP瘤各1例。肿瘤总计22枚,平均直径3.3(0.8—6.0)cm。术后并发症:胰瘘6例次(33.3%),腹腔出血2例次(11.1%),腹腔积液、切口感染、继发糖尿病各1例次(5.6%)。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再手术病例。随访11—161个月,均无肿瘤复发。结论对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肿瘤局部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有效保留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7.
慢性镉中毒小鼠胰腺光镜下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观察小鼠长期、低剂量染镉后的胰腺组织结构,结果显示:胰腺组织明显受到损伤。外分泌部腺细胞肿胀、嗜酸性变、脂肪变,损伤严重的腺细胞坏死、溶解、胰岛内分泌肿胀、分泌颗粒减少,部分内分泌细胞自溶,间质内纤维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实验证明胰腺是慢性镉中毒时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18.
促胃液素瘤(苏-艾氏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1955年由Zollinger-Ellison两氏首先报告2例这样的病人:暴发型溃疡病,反复做胃切除术后复发,胃酸分泌多,有胰腺非β岛细胞瘤(NON-βislet cell tumor)。当时认为是由这种瘤产生的内分泌,即高血糖素引起此病。现知胃酸分泌过盛和临床其他症状是由此瘤产生的促胃液素(Gastrin)引起的,故称促胃液素瘤。因为有些病人无苏-艾氏综合征症状,无溃疡,仅有腹泻或脂性下泻,胃酸过多不显著,与一般十二指肠溃疡难分别。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血液和组织中促胃液素的免疫测定(Immunoassay),对此瘤的诊断已比较容易和肯定。胰性霍乱(Pancreatic Cholera)有类似的腹泻,它是由胰岛癌产生的内分泌,但不是促胃液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正>胰高血糖素瘤(Glucagonoma,GCGN)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肿瘤,约占全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1%[1],全世界每年发病率在1/2 000万左右[2]。胰高血糖素分泌过量会引起以皮肤游走性红斑、糖尿病、贫血、消瘦四联症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其中皮肤坏死性游走性红斑(necrolytic migratory erythema,NME)最具特征性[3]。目前,GCGN最有效、最  相似文献   

20.
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NETs)是一类罕见的有内分泌作用的肿瘤,临床表现特异,发病率约占所有消化道肿瘤的2%。据肿瘤来源,GEP—NETs分为类癌和胰腺内分泌肿瘤,以类癌最常见,其发病率约2.5/10万。类癌可在全身各个脏器发生,以腹腔为主,WHO将胰腺内分泌肿瘤分为高分化内分泌肿瘤、高分化内分泌癌、低分化内分泌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