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8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膈疝内胃溃疡临床少见,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常致误诊误治。本文概述膈疝内胃溃疡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胸腺素α1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时细胞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调控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胰腺癌大多指起源于胰管细胞的腺癌,其中胰头癌占2/3,胰体尾癌占1/3。美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居男性肿瘤的第四位,女性肿瘤的第六位。1976年美国发现新病例22.000人。在工业发达国家,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近40年来已增加了3倍,其原因不明。胰腺癌死亡率很高,五年生存率仅1~2%。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最高发病年龄为50~60岁。本文仅就近年来在胰腺癌诊断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已累积了大量文献,涉及临床和实验性肠道免疫学各方面的问题。这首先是由于很多胃肠道疾病的病因未明,但根据临床表现疑与免疫学有关,因此免疫学家在这方面作了很多研究;其次,肠道作为一个主要的免疫器官,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5.
年龄对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类型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年龄同素对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类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Blamey多指标预测评分体系,对319例急性胰腺炎按年龄≤55和>55岁分组,结合经外科、CT或腹穿证实的坏死型和水肿型胰腺炎统计分析.结果:>55岁组的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的比率与Blamey指标的积分均高于<55岁组;计数相关及直线相关分析均示年龄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呈正相关(rn=0.33,P<0.005;r=0.57,P<0.001);>55岁组中与急性胰腺炎有关的9种发病因素中,胆石症及高脂血症多于≤55岁组;92例坏死型胰腺炎10种106次并发症中,88例次(83%)分布于>55岁者;死亡32例中,27例(84%)年龄>55岁;8种年龄界值的判别价值示>55岁及>60岁二者对坏死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准确性较高。结论:取值>55岁作为急性胰腺炎的高危指标单独或列入一个预测体系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用自制的大黄素脂质体在实验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的动物模型中作导向治疗的研究。实验依据是大黄素经丙谷胺和脂质体包裹后注入动脉,结果其在胰组织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单纯大黄素,大鼠在胆胰管内注射5%牛磺胆酸钠造成AHNP后,随机分为脂质体治疗组(PE组)、善得定治疗组(S组),大黄素治疗组(E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a组)。另外还设立了假手术组(P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治疗均于造模后15min经腹主动脉给药。观察指标包括腹水、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胰腺病理及死亡率。结果示治疗3小时后,各治疗组血清和腹水酶水平均较Na组有显著差异。6小时后PE组的酶水平较E组有显著差异。病理改变方面,PE组的病变亦明显较轻。死亡率的比较亦示PE组的效果最好(62.5%比87.5%)。本文讨论中提出PE治疗,特别是动脉内给药有明显效果,同时指出所用的脂质体制剂并未引起任何毒副作用,说明磷脂酶A,对胰腺细胞并无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胃癌在其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癌细胞往往会产生酶、同功酶、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等物质,这些与胃癌相关的物质称为胃癌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不仅存在于细胞体内或细胞表面,而且还可分泌入血或体腔,因此可在体液或粘膜组织中测出胃癌标志物,用于胃癌的辅助诊断、疗效估计以及预测患者是否复发或转移.β-葡萄糖醛酸酶、乳酸脱氢酶、CEA等对胃癌的诊  相似文献   
8.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粘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胆胰管内注入牛磺胆酸钠诱发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模型。术后1、6、12小时应用86RbCl标记法动态测定空回肠血流量;取回肠标本小块作光镜、扫描和透视电镜观察;同时观察NB52021、Dazmegrel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AHNP模型制备后,肠粘膜病理损伤呈时间依赖性,术后12小时呈显著的粘膜下水肿、绒毛脱落裸露、上皮细胞间桥粒断裂;肠血流量进行性下降;BN52021、Dazmegrel显著增加肠血流量,减轻肠粘膜病理损伤。提示AHNP大鼠存在肠粘膜损伤,可能与血小板活化因子及血栓素A2介导的肠血流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本项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对西沙必利(cisapride)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其中治疗组414例,对照组169例。西沙必利的服药方法为每次5mg,每日3次,共服4周。结果显示西沙必利能使早饱、腹胀、上腹痛、恶心等多种消化道症状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2.9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1.42%,且两组病人间差异有显著性。西沙必利的副作用主要为腹痛、腹泻,多数病人对其可以耐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西沙必利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促动力药物。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水平与晚期胃癌患者治疗及预后相关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报道了249例晚期胃癌(Ⅲ~Ⅳ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2水平及IL-2R表达,外周血清中sIL-2R浓度与PBMC被PHA-P诱生后产生IFN-γ活性;并探讨了姑息性手术、化疗和中药治疗对晚期胃癌患者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晚期胃癌患者外周血PBMC产生IL-2及IFN-γ能力及IL-2R表达均显著低于早期胃癌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sIL-2R水平前者明显低于后二者(P<0.01)。姑息手术治疗尽管对晚期胃癌患者的IL-2、IL-2R和IFN-γ水平无显著影响,但可降低其sIL-2R水平;而扶正抗癌冲剂则可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IL-2及IFN-γ水平和IL-2R表达,同时降低sIL-2R水平(P<0.01);化疗有效晚期患者,则可导致其sIL-2R水平下降,无效者则sIL-2R水平无改变或继续升高。三年随访发现,晚期胃癌患者,术前IL-2产生水平高于100U/ml,同时sIL-2R水平低于1000U/ml者,其三年生存率高。因而,这项研究对晚期胃癌治疗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