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ESI-MS行为及其特征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凤梅  张玲  陈怀侠  陈勇 《中草药》2006,37(1):122-125
目的研究脂溶性丹参酮类成分的ES I-M S规律,建立丹参药材脂溶性丹参酮类成分提取物ES I-ITM S特征图谱。方法应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 I-ITM S)技术研究丹参酮类成分的ES I-M S规律;用95%乙醇超声提取丹参药材中丹参酮类物质,在正离子方式检测模式下,直接进样应用一级全扫描质谱建立其特征ES I-ITM S图谱。结果丹参酮类物质在ES I-M S一级正离子全扫描时,易捕获一个质子形成分子离子,且都易形成二聚体加合N a 离子峰;分子离子在二级质谱中易发生脱水、脱羰基和A环开环裂解。丹参药材中丹参酮类物质的ES I-ITM S图谱重现性与特征性较好,易于解析。结论丹参脂溶性成分ES I-ITM S图可用于丹参药材及复方丹参中丹参酮类成分的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一种结合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及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HPLC/IT-MSn)对补骨脂药材进行化学成分定性分析的方法。方法 HPLC色谱分离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5 μm)反相色谱柱为分析柱,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质谱定性采用飞行时间质谱结合离子阱多级质谱,正负离子模式扫描。结果 在优化的液质联用条件下,飞行时间质谱筛查出13种成分的分子式,采用离子阱多级质谱鉴定分析此13种成分。结论 HPLC/TOF-MS和HPLC/IT-MSn联合的分析方法,为中药的多成分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新模式,此模式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复杂体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UPLC-LTQ-Orbitrap-MS的小儿扶脾颗粒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阐明中药复方小儿扶脾颗粒中的化学成分,建立一种对中药复方复杂成分快速鉴定的液质分析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MS)对小儿扶脾颗粒成分进行分析,色谱柱为Waters HSS T3-C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根据UPLC-LTQ-Orbitrap-MS扫描提供化合物的准确相对分子质量、多级质谱数据、质谱碎片离子信息等,参照对照品、文献报道等进行成分鉴定。结果共鉴定了小儿扶脾中颗粒共84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糖苷类、酚酸及其酯类等,并对各成分的药材来源进行归属,同时根据质量规律和多级质谱裂解规律建立了快速鉴定黄酮类以及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结论对小儿扶脾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袁恩  邓敏芝  周立分  张普照  张亚梅 《中草药》2020,51(24):6157-6167
目的 构建6种铁线莲属植物中皂苷类成分的分子网络与快速分析。方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UHPLC-LTQ Orbitrap MS)采集质谱信息,将信息上传至GNPS数据平台计算分析,借助Cytoscape软件生成可视化分子网络图,根据对照品的裂解规律和文献分析鉴定铁线莲植物中皂苷类成分。结果 从6种植物中鉴别出常春藤和齐墩果酸型皂苷共25个,其中16个为常春藤型皂苷、9个为齐墩果酸型皂苷,根据代表各成分节点的颜色及比例,得到各成分在6种铁线莲属植物中的分布情况。鉴定的25个三萜皂苷中,20个为2种或2种以上铁线莲共有成分,其中化合物clematichinenoside A和oleanolic acid 3-O-rib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ide为5种铁线莲共有成分;6个三萜皂苷只在单种铁线莲中存在。结论 基于UPLC-LTQ-Orbitrap MS的分子网络技术与传统分析方法比较,其可快速、可视化的区分6种植物中三萜皂苷的差异;6种植物中三萜皂苷类成分相似之中又有不同,为药材替代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0,(6)
目的:探讨丹参药材、脂溶性及水溶性提取物的UPLC-ESI-MS行为及相关性。方法:采用UPLC-ESI-MS技术,比较丹参药材、脂溶性及水溶性提取物的色谱及质谱行为,分析指标成分的裂解规律,检定其主要化合物。结果:指标成分丹参酮ⅡA及丹酚酸B在不同碰撞能量下,碎片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丹参酮ⅡA的ESI-MS裂解特征是正离子模式下出现碎片m/z:280、277、262、252、249;丹酚酸B的ESI-MS裂解特征是负离子模式下形成m/z:519、321、339、295的碎片离子。丹参药材中检定出20个主要化合物,水溶性及脂溶性提取物中分别检定出11个和16个化合物。结论:采用UPLC-ESI-MS技术可用于同时测定丹参中水溶性及脂溶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药材及提取物之间的化学成分相关性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丹参中丹酚酸成分的ESI-MS(n)行为及LC-MS(n)特征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红  王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387-1389
目的:研究丹参中丹酚酸成分的ESI-MS规律,建立其LC-MS(n)特征图谱。方法:以丹酚酸B为代表,初步探讨丹酚酸成分的ESI-MS(n)规律。应用LC-MS(n),ESI(-)模式,以0.5%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7nm,梯度洗脱绘制丹参中丹酚酸成分的特征图谱。结果:得出丹酚酸成分的ESI-MS(n)可能的裂解途径,得到其LC-MS(n)特征图谱,对特征图谱中7种主要化合物进行了精确归属。结论:丹酚酸类成分具有相似的ESI-MS(n)行为,根据质谱提供的各流份的分子量信息及多级质谱的裂解信息,可用于鉴别丹酚酸类成分。所得到的丹参丹酚酸成分的MS(n)TIC图,可用于丹参药材中丹酚酸类成分的指纹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LTQ Orbitrap MS)技术快速鉴别分析中药丹参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电喷雾(ESI)正、负离子电离模式对中药丹参化学成分进行数据采集,根据高分辨数据及二级质谱信息对丹参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结果:归纳总结了丹参酮IIA、丹酚酸B等标准品的特征碎片及质谱裂解规律,并根据高分辨数据及二级质谱信息对丹参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在丹参提取物中共鉴定出70种化合物,包括二萜类、酚酸类、醌类等。结论:该方法可快速对丹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能够为丹参质量控制及药效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复杂中药成分的全面表征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建立一种快速识别参松养心胶囊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方法。方法 主要通过先进的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捕捉未知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及多级碎片离子信息,同时与对照品的相对保留时间和质谱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以及Mass Bank、Chemical Book等网络数据库信息从而实现对未知物的准确快速定性。结果 共鉴定出54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酚酸类、黄酮类、萜类、醌类、生物碱类及其他类化学成分。结论 建立的方法可系统、快速、准确地识别参松养心胶囊中的多种化学成分,鉴定得到的各类化学成分基本可涵盖组方中各药材的主要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及进一步临床应用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杨贵雅  薛紫鲸  张丹  郭梅  郑玉光  郭龙 《中草药》2019,50(21):5328-5335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对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阐明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批次的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丹参皮部和木部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对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中的丹参素、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8个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丹参皮部和木部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了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其中丹酚酸类成分差异不大,而丹参酮类成分差异较大,丹参皮部样品中丹参酮类成分明显高于丹参木部样品。结论 通过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明确了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差异,为丹参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线性离子阱傅立叶转换串联质谱仪,对丹参中丹酚酸A和B进行多级裂解分析,探析其裂解规律。方法:采用进样针直接进样的方法,使用碰撞诱导解离(CID)裂解模式,对丹酚酸A和B进行多级裂解分析,Xcalibar V2.0进行数据分析,对碎片离子分子式推导,偏差设置为20。对两个化合物的裂解进行初步分析,全扫描及多级碎裂扫描的分辨率为30 000,多级碎裂模式为CID,碎裂能为35%。结果:丹酚酸类化合物在多级碎裂中,主要表现为丹参素基的丢失,且CO和H2O的丢失也较为明显。结论:本研究使用LTQ-Orbitrap高分辨质谱对两个化合物裂解途径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能的裂解规律,为快速对中药材中该化合物的鉴别及其代谢物的鉴别提供实验数据支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预测分析并克隆丹参E3泛素连接酶SmCOP1(constitutively photomorphogenic1),并对其靶基因进行初筛,为丹参次生代谢关键调控因子MYB以及bHLH等转录因子泛素化研究做准备。方法 本研究利用拟南芥AtCOP1蛋白序列,用HMMER3程序和在线程序SMART,在丹参全基因组数据库筛选到丹参中的E3泛素连接酶SmCOP1序列,经RT-PCR技术获得丹参cDNA,以其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相关分析。通过酵母双杂实验对其调控丹参酮和酚酸物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SmCOP1的2个蛋白均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其N-端为环形锌指结构域(RING–finger),C-端为WD40重复结构域。通过建立进化树表明SmCOP1bAtCOP1是直系同源的关系,而SmCOP1aSmCOP1b是旁系同源的关系。Y2H实验显示SmCOP1a与SmPAP1互作。结论 成功克隆并预测分析丹参E3泛素连接酶SmCOP1,并初步发现其可能通过靶向MYB转录因子SmPAP1对其泛素化修饰参与调控酚酸类物质的代谢。  相似文献   

12.
疼痛是现今困扰人类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疼痛的主要方式之一。临床常用的镇痛药物在治疗疼痛时常伴有许多副作用,镇痛效果仍不太理想。丹参是常见的活血化瘀类中药,《中国药典》记载其具有“通经止痛”的功效。通过文献挖掘发现,丹参具有悠久的治疗疼痛的历史。现代药理学对丹参的镇痛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丹参具有良好的镇痛药理活性,且其镇痛具有多靶点、多机制、副作用小的特点。本文通过系统检索和挖掘丹参镇痛研究文献,综述丹参镇痛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和相关成分,发现丹参镇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分别为调节外周神经元和脊髓中与疼痛相关的因子、受体及信号通路,丹参镇痛的成分主要有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丹酚酸C和丹酚酸A,两种丹参酮化合物都含有邻醌型结构母核,三种酚酸类成分则都含有多个酚羟基。论文为丹参镇痛作用的临床应用、镇痛方案的提出以及相关镇痛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丹参酮类化合物多属于二萜类化合物,是药用植物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需要多个基因的参与.CYP76AH1是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一个P450基因,前期的酵母表达以及体外酶促反应已经验证了其体外功能.为了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研究,该文构建了该基因的丹参毛状根RNA干扰体系:通过Gateway技术构建能形成具有目标基因发卡结构的RNA干扰载体,转化发根农杆菌,转染丹参叶片,将干扰片段整合至丹参基因组中,获得了高效干扰的CYP76AH1干扰型丹参毛状根.  相似文献   

14.
ICP-MS测定丹参提取物中钠元素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测定丹参提取物中钠元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硝酸为消解体系,经微波消解丹参提取物样品,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钠元素含量,为校正响应信号的变化及消除基体效应和仪器漂移的影响,选用铬元素作为内标溶液.结果:钠元素在0.00~10.00 mg·L-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以杨树叶为工作标准物质测定回收率,平均回收率90.4%,RSD 3.8% (n =6).结论:该方法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良好,可用于测定丹参提取物中钠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成分反映活性,活性指向功效"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建立用于丹参饮片等级评价的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丹参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含量,以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羟自由基抑制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作为生物活性评价指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将质控指标和生物活性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最后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31批丹参饮片被分成了优、良、中、差4个等级,样本等级预测概率(P)值均大于90%,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其准确性和预测能力均较好。结论基于含量测定及生物活性结果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用来评价丹参饮片质量高低,为丹参整体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边丽华  邹琳  周冰谦  刘伟  周洁  王晓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3):4344-4349
该文研究了镧对丹参毛状根中活性物质积累及其合成途径中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揭示土壤因子镧影响丹参药材品质形成的环境机制奠定基础。采用HPLC测定丹参毛状根中活性物质含量;采用Tiangen多糖多酚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RNA,采用Takara反转录试剂盒合成c DNA,采用PCR荧光定量试剂盒进行实时定量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镧处理对丹参毛状根内丹参酮类和酚酸类的积累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处理后9 d其酚酸类成分含量达到峰值,丹参酮类成分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5 d内);镧处理后丹参体内活性物质积累的峰值时间相对滞后于酶基因表达的峰值时期,FPPS,TAT,HPPR 3个酶基因与丹参酮ⅡA、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暗示FPPS,TAT,HPPR 3个酶基因在镧诱导的丹参活性物质积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J)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和其中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 3种化合物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MJ浓度和添加时间为2个影响因素,设计5个水平的正交实验,观察不同MJ浓度和添加时间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和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 3种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 MJ的加入对丹参毛状根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改变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含量。在接种第15天添加浓度为300 μmol·L-1MJ、共培养15 d的毛状根中丹参素含量达(0.510±0.054)%,约为对照样品(0.179±0.02)%的2.85倍;接种第20天加入浓度为300 μmol·L-1MJ、共培养10 d的毛状根中迷迭香酸的含量达(14.358±0.710)%,约为对照样品(7.021±0.403)%的2倍;接种0天时添加200 μmol·L-1 MJ、共培养30 d的丹参毛状根中丹酚酸B的含量高达(1.592±0.120)%,约为对照样品(0.189±0.05)%的8.42倍。结论 茉莉酸甲酯能明显改变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在丹参毛状根中的积累,并且随MJ浓度和添加时间的改变呈现一定规律性,这对丹酚酸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生物合成途经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产丹参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综合考察国产丹参药材质量。方法用HPLC测定了21批产地样品、9批市售样品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丹参酮ⅡA等7种指标成分含量,并考察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醚溶性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水分等药材常规理化实验项目。结果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为水溶性成分的主体,丹参酮ⅡA为脂溶性成分的主体,丹参药材指标成分含量和常规实验项目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丹参药材间品质差异较大,且不同干燥法对丹参7种指标成分含量有较大影响。结论本研究为国产丹参药材综合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克隆与鉴定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鲨烯合酶基因。方法 基于丹参基因组的基因预测结果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克隆丹参鲨烯合酶基因。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了结构分析,对基因编码多肽进行了序列同源性比较和保守结构域分析,利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基因进行表达模式研究。结果 通过RT-PCR方法扩增得到2个丹参鲨烯合酶基因(SmSQS1SmSQS2),它们编码的多肽具有鲨烯合酶相关结构域和保守基序。这2个基因具有不同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特征,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和时间表达模式。结论 丹参基因组中存在2个鲨烯合酶基因,它们具有不同的基因结构特征和表达模式,可能在丹参甾体类和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起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泰山赤灵芝复合降解酶提取白花丹参须根有效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泰山赤灵芝复合降解酶在白花丹参须根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木质纤维素复合降解酶来提取丹参须根中的有效成分,通过正交试验法优化酶解参数.结果:利用优化酶解工艺所得到的丹参须根提取液中总丹参酮和总丹酚酸的提取率可达11.923%,12.465%,比常规非酶法提取提高了62.794%,56.086%.结论:采用木质纤维素复合降解酶酶解法可以充分提取出丹参须根中的有效成分,为中药废弃物的再次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