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石典花  戴衍朋  苏本正  孙立立  张学兰  张军 《中草药》2020,51(23):5963-5971
目的 对侧柏叶“炒炭存性”科学内涵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HPLC特征图谱法对侧柏叶和不同炒制程度侧柏炭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色谱峰进行归属;采用体外止血和抑制斑马鱼脑出血实验对侧柏叶、不同炒制程度侧柏炭及炒炭前后特征变化成分进行止血药效比较研究。结果 不同炒炭程度对侧柏叶化学成分的影响不一,炒炭适中时侧柏叶原有杨梅苷、槲皮苷、异槲皮苷、穗花杉双黄酮、扁柏双黄酮等黄酮类成分炒炭后明显降低了,新产生的槲皮素和山柰酚量较高。体外止血实验表明,与空白组相比炒适中炭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均具极显著性差异(P<0.01),凝血酶时间(TT)具显著性差异(P<0.05),质量浓度为50 μg/mL的炒适中炭即具有明显抑制斑马鱼脑出血作用(P<0.01),且止血作用的增强与炒炭后新产生的槲皮素和山柰酚明显相关。结论 侧柏叶炒炭后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增强了止血药效作用,且两者均与炮制程度相关,研究结果初步解析了炭药传统炮制要求“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为炭药传统炮制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乌梅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及药效变化进行研究,阐明乌梅炒炭的炮制原理。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鉴定乌梅炒炭前后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以小鼠肠推进和断尾实验比较乌梅炒炭前后药效的变化。结果 乌梅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具有明显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将乌梅与乌梅炭化学成分聚为2组并标示出6个主要差异性成分,其中柠檬酸-葡萄糖溶液(acid citrate dextrose,ACD)具有抗凝作用。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乌梅水煎液和乌梅炭水煎液均具有涩肠作用,乌梅炒炭后产生了止血作用,止血作用的活性部位为透析袋内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成分。结论 乌梅与乌梅炭均具有涩肠作用,乌梅炭的止血作用可能与其炒炭后ACD等成分含量降低及产生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市售侧柏炭质量进行考察,探讨侧柏叶"炒炭存性"的控制标准。方法:采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方法对市售侧柏炭饮片的性状、水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槲皮素的薄层色谱法(TLC)鉴别和有效成分槲皮苷、槲皮素的含量测定。结果:12批市售不同产地侧柏炭饮片中有9批炒炭程度较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标准重。建议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TLC鉴别的展开条件进行修订,以避免展开剂分层;炒炭程度不同对侧柏炭所含槲皮苷和槲皮素含量的影响各异;同时检出槲皮苷和槲皮素可作为侧柏炭质量控制指标之一。结论:市售侧柏炭饮片大多存在炒炭程度过重的质量问题;建立的侧柏叶"炒炭存性"质控标准可用于有效保障侧柏炭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金银花炭炮制过程中颜色变化及内在成分的相关性分析,并以pH、炭吸附力、显微特征为考察指标,探讨金银花炭“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方法 按炒制时间0.0、1.5、3.0、4.5、6.0、7.5、9.0、10.5 min制备不同炮制程度的金银花炭样品(编号为S1~S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代表成分没食子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含量,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金银花炭不同炮制程度样品的L*(亮度值)、a*(红绿色度值)、b*(黄蓝色度值),并通过SPSS 26.0和SIMCA-P 14.1软件分别对7种代表性成分含量与颜色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检测金银花炭不同炮制程度样品的pH、吸附力、特征结构变化情况并分析金银花炭炮制规律。结果 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木犀草苷、芦丁、绿原酸、异绿原酸A成分含量逐渐降低,隐绿原酸、异绿原酸C、没食子酸成分含量先增后降,所有成分总体呈降低趋势。样品粉末的L*b*降低,a*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L*b*与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呈正相关,b*与没食子酸含量呈正相关,a*与隐绿原酸、异绿原酸C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各样品可以明显的分为3类,S1~S2聚为一类,S3~S5聚为一类,S6~S8聚为一类,其中S3得分最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异绿原酸C可通过色度值结合回归方程来预测成分含量。理化分析显示,金银花炭炮制品的pH随着炒炭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吸附力则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以S5样品的吸附力为最高,非腺毛、草酸钙簇晶、花粉粒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具有不同程度的减少,S6~S8样品各显微结构明显炭化,花粉粒几乎不可见。结论 金银花炒炭过程中化学成分和颜色特征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合理化性质的变化,认为S5样品为最优炮制品,可为金银花炭饮片的炮制规范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并丰富金银花“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炒制对栀子饮片中鞣质含量及吸附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栀子炒焦、炒炭后的鞣质含量及其吸附力的变化规律,为揭示栀子饮片炒制原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比较测定栀子及炒焦、炒炭品的色素吸附力、鞣质含量、pH与电导率的变化。结果:栀子炒制后吸附率与鞣质含量明显上升,以炭药最高。栀子炒炭品的pH普遍高于炒焦品。栀子及其炒制品电导率没有规律性的变化。结论:栀子及其炒制品的吸附率及其鞣质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研究炒焦、炒炭品的指标,pH可以作为栀子焦品与炭品的区别指标。为栀子饮片炮制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正交优选出侧柏叶最佳炒炭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槲皮素为指标性成分,对炒炭的温度和时间两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侧柏炭炮制的最佳工艺为炒制温度控制在280℃,炒制时间为5min.结论:此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7.
炮制对侧柏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炮制对侧柏叶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侧柏叶制炭后新产生的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并用HPLC方法对生品及不同程度的炮制品中该成分的含量和槲皮苷的含量等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侧柏叶制炭后产生了新的成分槲皮素;不同制炭程度对侧柏叶中化学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槲皮素的含量可以明显的指示侧柏炭的炮制程度,槲皮素可作为侧柏炭含量测定的指标性成分。结论:不同的炮制条件对侧柏叶的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侧柏叶炮制前后对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的止血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晨  柳佳  张丽  李帅锋  周丽娜  丁安伟  喻斌 《中草药》2014,45(5):668-672
目的 考察侧柏叶炮制前后对干酵母致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的止血作用。方法 以云南白药为阳性药,对照组和模型组i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阳性组、侧柏叶生品组、侧柏叶炭品组分别ig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给药7 d,第7天给药后复制血热复合出血模型,考察大鼠全血及血浆黏度、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量、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的量(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明显增加(P<0.05、0.01),RBC、HGb及HCT显著升高(P<0.01);TT和APTT显著延长,PT显著缩短,FIB的量显著增加(P<0.01);PLT、PCT、MPV和PDW明显增加(P<0.05、0.01);侧柏叶生品及炭品均可明显降低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P<0.05);生品组及炭品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RBC、HGb和HCT(P<0.05、0.01);生品组可明显缩短TT和APTT(P<0.05、0.01),明显降低FIB的量(P<0.05);炭品组可显著缩短TT和APTT(P<0.01),显著降低FIB的量(P<0.01),明显降低大鼠PLT、PCT、MPV及PDW(P<0.05);生品组及炭品组均可使肺损伤得到明显修复(P<0.050.01)。结论 侧柏叶生品和炭品均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改善肺出血等病理性损伤,主要通过作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改善凝血功能,且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传统的蒙药炮制方法,对紫草进行炭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紫草炭制前后萘醌类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比较原药材和炭制紫草中的含量变化。初步评价紫草炭制品的止血活性。方法 UV法测定原药材和炭制紫草的羟基萘醌总色素的含量,HPLC法测定β,β′- 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含量。采用毛细管法测定小鼠全血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结果 UV和HPLC的结果表明,炭制紫草的羟基萘醌总色素和β,β′- 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的含量均不同程度的下降。云南白药阳性对照组及给药三组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延长全血凝血时间效果明显,且160101C炮制组的凝血时间最短,但是给药组之间均没有太明显的差异。结论 本研究可为今后的蒙医药中炭制紫草的质量标准及药理实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6,(5)
侧柏叶系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干燥枝梢及叶,经炒炭炮制而成侧柏炭,其寒凉之性趋于平和,更胜于收涩止血,效果明显,被视为中医临床凉血止血之要药。本文通过对侧柏炭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鹏  肖晓燕  梅茜  李林  毛春芹  刘明贵  陆兔林  徐葱茏 《中草药》2022,53(14):4285-4297
目的 对薏苡仁麸炒过程中的色泽与气味进行客观量化并对色泽与气味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CM-5型分光测色计(电子眼)及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并通过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风味热图等方法对获取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薏苡仁外观色泽整体上呈现变暗(L*值不断降低)、变红(a*值不断增加)、变黄(b*值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基于粉末色度值L*、a*、b*所构建的判别函数实现了生薏苡仁及不同炮制程度麸炒薏苡仁饮片的区分。薏苡仁固有及在麸炒过程中共检测出34种挥发性气味物质,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挥发性气味物质的丰富度不断提高。热图分析结果表明1-丁烯、2-丁烯、丙烯醛、乙硫醇、2-丁醇、乙偶姻、1,4-二氧六环、丙二醇、1-甲基-1H-吡咯、甲基环己烯、丁酸乙酯、丁基二甲硫醚、糠醇、辛内酯14种成分在薏苡仁麸炒过程中变化最为明显。PCA与DFA均可实现生薏苡仁及不同炮制程度麸炒薏苡仁饮片的区分。结论 ...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16种植物(香茅、香叶、松节、山苍子、薄荷、干姜、丁香、姜黄、红花椒、肉桂、罗勒、迷迭香、青花椒、竹叶花椒、八角茴香、肉豆蔻)挥发油中筛选出对黄曲霉菌生长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植物挥发油。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法从柏子仁药材表面分离得到黄曲霉菌,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6种植物挥发油,采用滤纸片熏蒸后测定黄曲霉菌的菌落直径,对16种植物挥发油抑制黄曲霉菌生长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采用性状、显微及DNA条形码鉴定的方法从柏子仁药材上成功分离了黄曲霉菌,上述16种植物挥发油对黄曲霉菌的抑菌率分别为2. 93%,0. 05%,0. 37%,76. 07%,0. 34%,0. 15%,50. 05%,8. 51%,1. 43%,58. 20%,0. 07%,2. 60%,8. 73%,100. 00%,52. 62%,0. 07%。结论:16种植物挥发油对黄曲霉菌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竹叶花椒挥发油、山苍子挥发油、肉桂挥发油的抑菌效果较好,可为柏子仁生长储藏过程中防治黄曲霉菌的污染提供参考,并为植物挥发油作为中药仓储过程中的抑菌剂提供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柏子仁中二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探讨柏子仁含油量和总二萜含量的关系,考察不同炮制法对柏子仁中脂肪油和二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测定柏子仁中二萜类成分的含量,利用石油醚测定脂肪油含量,采用蒸、炒、制霜等方法炮制柏子仁。结果:总二萜在0.011 7~0.058 3 g·L-1呈良好线性关系,回收率RSD0.7%。脂肪油含量和总二萜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度达87%。柏子仁生品经蒸制、炒制后脂肪油和总二萜含量明显增加,制霜后二者含量明显下降。结论:柏子仁中脂肪油和二萜类成分的含量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蒸或炒制后有利于柏子仁中油脂性成分提出;制霜后脂肪油和二萜类成分含量减少,减小了滑肠的弊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侧柏炭各溶剂提取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侧柏炭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有效提取物及其可能作用物质。 方法: 体外培养HUVECs,采用LPS诱导制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UPLC/Q-TOF-MS法分析侧柏炭各溶剂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差异。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正丁醇提取物(100 mg·L-1)及乙酸乙酯提取物(100,50 mg·L-1)可显著提高细胞活力(P<0.05),显著降低MDA,NO含量,提高SOD活性(P<0.05)。4个溶剂提取物中,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黄酮总量含量最高,水提取物中黄酮总量含量最低,正丁醇提取物中的黄酮总量与石油醚提取物相当,只是其所含的槲皮苷、杨梅苷含量仅次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槲皮苷、杨梅苷含量。 结论: 侧柏炭乙酸乙酯提取物可显著拮抗LPS对HUVECs的损伤,为侧柏炭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最有效提取物,其所含的槲皮苷、杨梅苷或者多种黄酮类成分可能为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活性物质,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减少NO的产生,抑制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张凡  吴琦  鞠成国  贾天柱 《中草药》2018,49(20):4748-4752
目的测定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与传统黄柏的化学成分含量,探讨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黄柏饮片的优势。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产地加工一体化黄柏饮片与传统方法加工黄柏饮片中绿原酸、盐酸黄柏碱、木兰花碱、盐酸药根碱、小檗红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柠檬苦素和黄柏酮的含量,并对这些成分含量进行比较。结果通过比较上述指标性成分质量分数的总和发现,传统方法加工的生黄柏与盐黄柏饮片分别为3.956 9%和4.525 0%,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生黄柏与盐黄柏饮片分别为6.074 2%和8.942 2%,可见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饮片所含的有效成分均优于传统加工的饮片。结论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黄柏饮片的质量较好,且操作工序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麸炒白术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炮制全过程的定性判别模型,筛选出可以表征麸炒白术不同炮制程度的气味成分。方法 制备麸炒白术饮片,不同时间点取样进行分析。采用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采集气味图谱,与Arochembase数据库对比得到气味成分信息,结合峰面积分析气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 通过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等将麸炒白术炮制全过程样品成功分为4类:生品、炮制不及、炮制成品和炮制太过。在炮制过程中,3-甲基十五烷、十二烷基丙酸酯、正辛基环己烷、1,3-二硝基苯、8-甲基十五烷5个气味成分的峰面积占比较高,其中1,3-二硝基苯在炮制全过程中峰面积呈降低趋势;3-甲基十五烷从炮制不及到炮制成品的过程中峰面积呈增加...  相似文献   

17.
于浩  李天娇  包永睿  王帅  孟宪生 《中草药》2023,54(22):7319-7324
目的 建立以对照药材为基准物质的定性和不依赖多种对照品定量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叶药材“质-量”双标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HPLC技术,以对照药材为基准物质建立侧柏叶特征图谱,通过Q-TOF-MS技术,鉴定共有峰的化学成分,以对照药材和供试药材特征峰的相似度,明确药材真伪,即“质”;对内标成分“柚皮苷”进行准确定量,以内标成分计,计算不同批次供试品中各特征峰的相对含量,取“平均数-标准差”作为特征峰化学成分相对于内标物质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下限,依据特征峰相对含量下限明确侧柏叶药材优劣,即“量”。结果 建立的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符合方法学考察要求;确定了11个共有色谱峰,鉴定出了4个化学成分,分别为杨梅苷、槲皮苷、穗花杉双黄酮、扁柏双黄酮,各侧柏叶供试药材与侧柏叶对照药材的相似度均大于0.90;规定了侧柏叶药材特征峰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下限。结论 该方法不依赖多种对照品,能清晰、快速地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为侧柏叶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柏子仁生品及霜品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柏子仁生品及霜品中总皂苷含量.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的显色体系,采用正交设计优选出显色条件,建立了测定柏子仁总皂苷含量的分光光度法.结果:确定了香草醛-冰醋酸-硫酸显色体系,优选出显色的条件为80%(φ)硫酸,85℃水浴加热10 min.经测定柏子仁生品中总皂苷0.142%;霜品中总皂苷0.319%.结论:该方法稳定、简便、快速,适用于柏子仁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柏子仁炮制制霜前后总皂苷几乎没有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