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欧阳波  刘晓丹  杨筱倩  丁煌  黄小平  邓常清 《中草药》2020,51(23):5990-5997
目的 从Notch信号通路探讨冰片配伍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AST IV)和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冰片(7.5 mg/kg)组、PNS(25 mg/kg)组、AST IV(10 mg/kg)组、AST IV(10 mg/kg)+PNS(25 mg/kg)组、冰片(7.5 mg/kg)+AST IV(10 mg/kg)+PNS(25 mg/kg)低剂量组、冰片(15 mg/kg)+AST IV(20 mg/kg)+PNS(50 mg/kg)高剂量组、依达拉奉(4 mg/kg)组。假手术组、模型组ig 0.5% CMC-Na,依达拉奉组ip相应药物,其余各组ig相应药物,2次/d,间隔12 h。末次给药后2 h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建立CIRI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法观察缺血皮质区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 specific nuclear,NeuN)、内皮屏障抗原蛋白(endothelial barrier antigen,EB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Notch1、Notch胞内域(intracellular domain of Notch,NICD)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细胞损伤率显著增加(P<0.01);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细胞损伤率显著降低(P<0.05、0.01),冰片+AST IV+PNS组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IV+PNS组(P<0.05、0.01)。模型组大鼠缺血皮质区NeuN、EBA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NeuN、EBA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冰片+AST IV+PNS组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IV+PNS组(P<0.05、0.01)。模型组大鼠缺血皮质区VEGF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NICD、Notch1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冰片+AST IV+PNS组VEGF、NICD、Notch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且3种药物配伍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IV+PNS(P<0.05、0.01)。结论 冰片、AST IV、PNS具有抗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和脑微血管损伤的作用,3种药物配伍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IV+PNS,其作用可能与激活Notch信号通路、上调VEGF表达,从而发挥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AST Ⅳ)与三七总皂苷(NTS)配伍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修复和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ST Ⅳ配伍NTS低、高剂量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输注组,BMSCs输注联合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低(10,25 mg·kg-1),高(20,50 mg·kg-1)剂量组。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B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表面标志物CD29,CD90,CD34,CD45阳性表达率。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BMSCs输注组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BMSCs(1次/d);联用组尾静脉注射BMSCs(1次/d)并灌胃给药(2次/d);其他组灌胃给药,2次/d;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Longa法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红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率、免疫荧光法观察BMSCs移植后的存活及向血管的分化[PKH2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双阳性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生成素1(Ang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BMSCs,表面标志物CD29,CD90,CD34,CD45鉴定符合BMSCs特征。脑缺血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率显著增高(P<0.01),各药物及细胞移植均能不同程度减轻上述病理改变,其中效应最强为BMSCs输注联合高剂量AST Ⅳ+NTS组(P<0.01),优于单用药物和单用BMSCs输注。脑缺血后脑血管损伤,输注BMSCs后,细胞可在缺血侧脑组织存活并促进血管新生,药物联合可增强其效应。脑缺血后,Ang1和TGF-β1的表达增加,效应最强为BMSCs输注联合AST Ⅳ+NTS组(P<0.01),优于单用药物和单用BMSCs输注。结论 AST Ⅳ配伍NTS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存活,靶向修复脑缺血后受损血管促进血管新生,机制可能与改善脑缺血后脑内局部微环境,促进移植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饶政清  梅志刚  葛金文  杨梅  米招娣  兰斌  杨彤  王国佐 《中草药》2021,52(21):6552-6560
目的 探讨脑泰方是否通过调控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HSF1)/热休克蛋白B1(heat shock proteins B1,HSPB1)通路降低脑铁沉积、抑制活性氧沉积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产生、减轻神经元铁死亡,从而发挥脑卒中缺血损伤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泰方(27 g/kg)组和去铁酮(125 mg/kg)组,给予药物干预。通过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法制备脑缺血大鼠模型,术后2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取材。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结构及损伤情况;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尼氏体数目;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脑组织神经元内铁聚集水平;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HSF1、HSPB1、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和铁蛋白重链多肽(ferritin heavy polypeptide1,FTH1)蛋白表达;铁离子检测试剂盒与丙二醛检测试剂盒及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脑组织铁、丙二醛及活性氧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脑泰方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减少,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1);脑缺血区尼氏体增多,细胞损伤程度降低;含铁聚集颗粒细胞的数目减少;脑铁、丙二醛及活性氧含量降低(P<0.05、0.01);脑组织HSF1、HSPB1及FTH1蛋白表达上调(P<0.05、0.01),TFR1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脑泰方可能通过上调HSF1/HSPB1通路,抑制TFR1的表达以减少神经元铁的吸收,上调FTH1的表达以增加铁蛋白的铁存储,以此调控铁代谢稳态平衡,进而抑制因过量的铁通过芬顿反应产生的活性氧及随后脂质过氧化产物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铁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丹参多酚酸配伍三七总皂苷通过调节M1/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依达拉奉组(Eda,6 mg/kg)、丹参多酚酸组(SPA,21 mg/kg)、三七总皂苷组(PNS,100 mg/kg)、丹参多酚酸配伍三七总皂苷组(SPA+PNS,21 mg/kg+100 mg/kg),尾静脉注射给药,每日1次,Sham组与I/R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5 d后,观察大鼠脑血流变化、神经功能评分,组织形态学变化,Nissl染色及神经元核蛋白(Neu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CD16/Iba-1、CD206/Iba-1免疫荧光双染检测缺血半暗带M1型、M2型小胶质细胞表型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蛋白表达及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20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I/R组比较,SPA组、PNS组、SPA+PNS组在脑血流、神经功能缺损、组织形态、神经元损伤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促进M2型小胶质细胞CD206/Iba-1表达,上调CD206、TGF-β、IL-10的蛋白表达;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CD16/Iba-1表达,下调IL-1β、IL-6、TNF-α、iNOS的蛋白表达,且SPA+PNS组改善程度优于SPA组、PNS组。[结论] 丹参多酚酸、三七总皂苷及两者配伍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且配伍应用效果优于单独应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向M2型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5.
扎里奴思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内N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扎里奴思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内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扎里奴思方组、尼莫地平组。取材前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术后各组分别在1,3,7,14 d各个时间点取材,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脑内NGF 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神经元数量减少,大小不均,病理损伤显著;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和扎里奴思方组神经评分增高,神经元数量增多,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明显,NGF表达增高(P<0.01,P<0.05);与尼莫地平组比较,扎里奴思方14 d组神经功能评分和NGF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扎里奴思方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起保护作用,扎里奴思方14天组的脑保护作用更强,其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脑组织 NGF 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苦参素(OMT)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模型组和OMT低[25 mg/(kg·d)]、中[50 mg/(kg·d)]、高[100 mg/(kg·d)]剂量组,每组20只,术后第2天开始腹腔注射给药,疗程7 d。通过盲法神经功能评分评测神经功能损伤,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梗死体积。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生化分析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红细胞膜流动性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OMT中、高剂量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1)、神经功能状况明显改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5或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性形态结构改变明显改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且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沉)显著降低(P<0.05或P<0.01),红细胞膜流动性指标(荧光偏振度、平均微黏度、各向异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OMT可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建  龙建飞  邹海艳  张秋霞  赵晖  王蕾  张楠  边宝林  赵海誉 《中草药》2014,45(13):1876-1882
目的 观察黄连解毒汤水提物及其有效部位(总生物碱、总黄酮、总环烯醚萜)对局灶性脑缺血半暗带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连解毒汤水提物组(800 mg/kg)、总生物碱组(44 mg/kg)、总黄酮组(50 mg/kg)、总环烯醚萜组(80 mg/kg),连续ig给药7 d,每天给药1次。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活化;GFAP/Cx43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Cx43表达;实时RT-PCR检测Cx43基因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数目减少,GFAP、Cx43基因及蛋白表达上调(P<0.01)。黄连解毒汤水提物及其3个有效部位(总生物碱、总黄酮、总环烯醚萜)均可增加脑缺血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数目(P<0.05、0.01);降低缺血半暗带区GFAP及Cx43基因、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 黄连解毒汤水提物及其有效部位(总生物碱、总黄酮、总环烯醚萜)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干预Cx43表达,保护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电针人中穴(GV26)对脑梗死(CI)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空白组,前3组每组24只,按干预和取材的时间分为1、3、7、14 d 4个亚组,空白组6只,采用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NSS)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CI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形态改变;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CI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结果] 神经功能方面,空白组、假手术组NSS评分无变化,神经功能正常,模型组、电针组CI大鼠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大鼠在感觉、反射、肢体功能等方面均有改善,3、7、14 d时电针组NSS评分低于模型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空白组和假手术组脑组织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和电针组均可见神经细胞的细胞核固缩、伴细胞空泡,随干预天数增加,逐渐有结缔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与正常细胞生成,电针组整体修复情况优于模型组;免疫组化,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相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PCs)特异性标识物齿状回巢蛋白(Nestin)目标蛋白平均光密度值(AO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AOD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各时相Nestin AOD均较高(P<0.05或P<0.01),3、7、14 d时GFAP AOD均升高(P<0.05或P<0.01);免疫荧光双标记,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estin及GFAP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荧光信号强,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各时相Nestin表达均升高( P<0.05或P<0.01),Nestin/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共标记信号强,3、7、14 d时GFAP表达升高(P<0.05或P<0.01),GFAP/BrdU共标记信号强。[结论] 电针人中穴可明显改善CI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从而有利于CI后神经功能网络的修复和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杨欢欢  段毅 《天津中医药》2022,39(8):1069-1076
[目的] 探讨藏红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BBB)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0只健康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10 mg/kg)、中(20 mg/kg)、高(40 mg/kg)剂量藏红花素组和尼莫地平(2 mg/kg)组,每组40只;采用夹闭大脑中动脉2 h的方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于造模手术前7 d开始每日1次腹腔注射给药(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给予0.9%氯化钠溶液)。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红四氮唑(TTC)染色法计算脑组织梗死率,失质量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伊文思蓝渗透法检测BBB通透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干扰素-γ (IFN-γ)含量;分光光度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连接蛋白-1(ZO-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血红素加氧酶-1 (HO-1)、胞浆核因子-κB p65 (NF-κB p65)、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率、脑含水量均升高(P<0.05);脑组织可见水肿,神经元数量减少、空泡变性,胞核偏移、固缩深染,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学改变;脑组织伊文思蓝渗透量升高(P<0.05);脑组织TNF-α、IL-1β、IFN-γ、MDA含量升高,SOD、CAT活性降低(P<0.05);脑组织Occludin、ZO-1、Nrf2、HO-1表达量降低,胞浆NF-κB p65、胞核NF-κB p65表达量和胞核NF-κB p65/胞浆NF-κB p65比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藏红花素组和尼莫地平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率、脑含水量降低(P<0.05);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改善,伊文思蓝渗透量(P<0.05);TNF-α、IL-1β、IFN-γ、MDA含量降低且SOD、CAT活性升高(P<0.05);Oc-cludin、ZO-1、Nrf2、HO-1表达量升高,胞浆NF-κB p65、胞核NF-κB p65表达量和胞核NF-κB p65/胞浆NF-κB p65比值降低(P<0.05)。[结论] 藏红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BBB结构和通透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减轻脑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通路,抑制NF-κB入核,进而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大鼠脑内的存活和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以及脑脉通颗粒对其存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大鼠体外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和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联合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24 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脑内;电镜下观察BMSCs移植后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脑组织中CD31+表达;免疫组化双标法观察Brdu/FⅧ双标细胞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49.23±6.17),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D31+表达显著减弱(25.14±5.47,15.25±4.50,18.91±3.25)(P<0.01);与模型组比较,移植组14,28 d的CD31+表达增强(30.36±5.74,41.12±6.71)(P<0.01);与移植组比较,各联合组CD31+表达显著增强,以28 d尤为显著(56.42±7.16)(P<0.01)。移植组和联合组大鼠脑内有Brdu标记细胞存活;联合组14,28 d脑内Brdu标记细胞较移植组显著增多(P<0.05,P<0.01)。各移植组与联合组大鼠脑内可见Brdu/Ⅷ双标细胞存活;各联合组大鼠Brdu/Ⅷ双标细胞均较移植组增多(P<0.05,P<0.01)。结论: BMSCs存活的数量随移植脑内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脑脉通可使移植脑内的BMSCs成活增多。BMSCs在脑内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比率随移植后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强再减弱的变化趋势;脑脉通可使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和成血管样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1.
12.
李全  任慧  郭盛  王恒斌  耿婉丽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2022,53(13):3991-3996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HPLC)同时测定补肺活血胶囊(Bufei Huoxue Capsules,BHC)中12种指标成分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补骨脂苷、芍药苷、异补骨脂苷、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35℃,进样量4μL,检测波长246 nm。结果 BHC中12种指标成分在18min内色谱峰分离良好,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补骨脂苷、芍药苷、异补骨脂苷、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和苯甲酰芍药苷分别在0.38~195.20(r=0.999 9)、0.17~21.44(r=0.999 6)、0.85~433.80(r=0.999 9)、0.68~345.60(r=0.999 9)、1.11~566.60(r=0.999 8)、0.47~241.40(r=0.999 9)、0.08~39.36(r=0.99...  相似文献   

13.
万成杰  张春菁  谢宗会  杨再昌 《中草药》2021,52(21):6561-6567
目的 从大蓟根中分离抗结核杆菌活性成分,并初步探讨其抗结核杆菌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活性跟踪分离方法,从大蓟根中分离抗结核杆菌活性成分,运用棋盘试验法研究大蓟活性成分与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的联合抗菌作用,运用分子对接软件初步探讨活性单体成分与KatG酶的亲和力,采用qRT-PCR法考察活性化合物干预结核分枝杆菌后KatG酶基因的相对转录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KatG酶的活力,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核杆菌的形态。结果 从大蓟根分离得到具有抗结核杆菌活性的化合物HP01,鉴定为槲皮素。槲皮素抑制结核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为160 μg/mL。槲皮素与吡嗪酰胺存在相加作用,与异烟肼、利福平无拮抗作用。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KatG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酶活力测试结果表明槲皮素对结核杆菌KatG酶具有抑制作用。结核杆菌被槲皮素处理后其KatG基因转录出现明显的补偿上调。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槲皮素能破坏结核杆菌细胞壁。结论 大蓟抗结核杆菌的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槲皮素能够抑制结核杆菌KatG酶活性,导致结核杆菌结构破坏,从而杀死结核杆菌。在设计新的抗结核组合用药方案时,可以考虑加入槲皮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GC-IMS气味检测辨识侧柏叶炒炭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典花  戴衍朋  卢琪  孙立立  张学兰  张军 《中草药》2021,52(21):6510-6517
目的 从气味变化角度对侧柏叶炒炭程度进行辨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侧柏叶和不同炒制程度侧柏炭的气味进行检测,采用直观、聚类、指纹图谱法对其进行比较和定性分析。结果 通过气味分析可明显区分开侧柏叶及不同炒制程度侧柏炭,5-甲基糠醛、2-庚醇和2-乙酰呋喃可作为侧柏叶炒适中炭的标志物。结论 侧柏叶炒炭后气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与炮制程度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辨识炭药炮制程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辨析地黄不同炮制品(鲜地黄、生地黄、干地黄、酒地黄、熟地黄)的化学特征,结合经典名方清胃散的核心功效,明确其地黄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种,为中药新药的开发和中药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法和液相色谱法对地黄不同炮制品中的共有成分和特有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筛选和分析地黄的成分作用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进一步预测地黄的化学成分和核心功效的相关性。结果 在地黄的不同炮制品中共鉴定出55个成分,其中26个为5种地黄炮制品共有,鲜地黄经炮制后,大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干地黄的环烯醚萜类成分下降幅度最小。采用网络药理学对焦地黄素D、桃叶珊瑚苷、益母草苷、梓醇、地黄苷A、地黄苷D、连翘酯苷、6-O-E-阿魏酰基筋骨草醇进行机制预测,富集的通路中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信号通路、乙型肝炎、血清素突触、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信号通路等与清热作用相关。结论 干地黄的化学特征与鲜地黄最为相似,药性和功效与清胃散中地黄...  相似文献   

16.
毋启桐  王金金  杨安南  周宁  赵强  李凯  张振凌 《中草药》2021,52(21):6493-6500
目的 探讨盐炙对补骨脂丸中代表性成分煎出的影响,以及成分与止泻药效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PLC-MS法测定补骨脂丸及3种补骨脂丸模拟品水煎液中13种代表性成分的含量差异,并结合不同给药组对脾肾阳虚泄泻模型大鼠的胃肠激素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指标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代表性成分与止泻药效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药效贡献较大成分。结果 与3种模拟品(模拟I~III号)相比,补骨脂丸水煎液中黄酮类成分如芦丁、异补骨脂二氢黄酮、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宁、异补骨脂查耳酮及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含量较高,挥发油类成分如茴香醛、反式茴香脑及补骨脂酚的含量较低;与模拟II、III号相比,香豆素类成分如补骨脂素及异补骨脂素的含量较低。不同成分对止泻药效的贡献具有差异,黄酮类和挥发油类成分与止泻药效的关联度较高,香豆素类成分(如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与止泻药效的关联度较低。结论 补骨脂、小茴香盐炙后组成补骨脂丸,能促进黄酮类成分煎出,抑制挥发油类、香豆素类成分煎出,这可能是盐炙增强其止泻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胡菲  沈成英  申宝德  朱卫丰  袁海龙 《中草药》2021,52(21):6485-6492
目的 制备不同稳定剂修饰的槲皮素纳米晶(quercetin nanocrystals,QT-NCs),探讨稳定剂种类对QT-NCs体外溶出和口服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羟丙甲纤维素E15(HPMC-E15)、普朗尼克F127(F127)和甘草酸(glycyrrhizinic acid,GL)为稳定剂,采用介质研磨法分别制备3种QT-NCs,即QT-NCs/F127、QT-NCs/HPMC E15、QT-NCs/GL,并进行形态、晶型表征,考察其体外溶出及口服药动学。结果 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的粒径均约为200 nm,PDI约为0.20,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QT-NCs均呈短棒状及不规则的颗粒状;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QT-NCs均以结晶态存在;体外溶出结果显示,与槲皮素原料药相比,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的累积溶出度均明显提高,且30 min内累积溶出率QT-NCs/F127 (74.90%)>QT-NCs/GL(59.30%)>QT-NCs/HPMC E15(53.65%);药动学结果显示,与槲皮素原料药相比,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口服生物利用度均显著提高,且AUC0~t呈如下顺序:QT-NCs/E15(78.09±6.05)mg·h/L>QT-NCs/GL (61.72±7.59)mg·h/L>QT-NCs/F127(49.94±9.30)mg·h/L。结论 纳米晶能够显著改善槲皮素的体外溶出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稳定剂种类对QT-NCs的体外溶出和口服药动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晶峰  杨海南  郅慧  高旭  杨小倩  张辉 《中草药》2021,52(21):6677-6682
目的 测定不同产地槐角Sophorae Fructus中槐角苷、芦丁、染料木苷含量,并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建立槐角有效的质量评价方法,为槐角药材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色谱柱在检测波长为260 nm,体积流量为0.6 mL/min,甲醇-乙腈-0.07%磷酸水(12∶20∶68)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并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共有峰并筛选差异性成分。结果 10个不同产地槐角样品的指纹图谱中有9个共有峰为特征峰,与对照图谱相似度均在0.98以上。不同产地槐角的槐角苷、芦丁、染料木苷平均含量分别为8.9%、4.2%、6.45%。聚类分析将10批不同产地的槐角分为2类,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一致,并筛选出不同批次的差异性成分为9、1、2、6、3号峰,其中9、6号峰分别指认为槐角苷、染料木苷。结论 建立了槐角的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下寻找不同产地槐角质量差异成分的方法,为全面评价槐角药材的质量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胡静  秦贝贝  马琳  李先宽  王佳丽 《中草药》2021,52(21):6743-6754
巴豆Crotonis Fructus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也是大毒中药,误用容易造成极大危害。巴豆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包括挥发油、二萜、有机酸、蛋白质、生物碱、甾醇以及微量元素等成分。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逐渐深入,巴豆在抑菌、抗癌等方面显示出特殊疗效,其新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也不断被发现。在对巴豆资源、化学成分和主要药理活性总结的基础之上,结合质量标志物概念,从巴豆化学成分与其特异性、可测性和中药毒效性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ker,Q-Marker)的预测分析,建议进一步聚焦巴豆二萜类和蛋白质成分化学物质组的研究分析,为明确巴豆质量标志物,建立科学的巴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木香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是多种中成药的原料,《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以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作为指标成分,难以系统阐释木香“功效-成分-质量”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木香各方面研究逐渐深入,许多新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在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质量标志物的核心理念,从植物亲缘、药效、药性、配伍、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木香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以期为木香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