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喹硫平对小鼠脑缺血后胶质增生及IL-1β表达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4组:喹硫平加缺血组、药物对照组、缺血组、药物保护组;采用免疫组化法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方法检测喹硫平对小鼠脑缺血后胶质增生及IL-1β表达的作用。结果脑缺血再灌后2h小胶质细胞激活,脑缺血再灌后2d和4d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脑缺血再灌后8d、2w和4w喹硫平减少GFAP表达水平。缺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GFAP-IL-1β共表达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药物保护组与缺血组比较GFAP-IL-1β共表达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喹硫平能够减轻小鼠脑缺血后胶质增生同时降低IL-1β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TGF-β mRNA)表达的影响以及电针刺激水沟、百会穴的调节作用。方法 以改良的血管内栓线技术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80只Wistar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正常对照组。电针取穴水沟和百会。切片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以蓖麻凝集素标记小胶质细胞,以原位杂交法检测TGF-β mRNA表达。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小胶质细胞未见显色,TGF-β mRNA少量表达。各模型组在缺血灶边缘可见大量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加,TGF-β mRNA大量表达。经电针治疗后,各治疗组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较模型组减低,TGF-β mRNA表达无明显减少。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小胶质细胞被活化,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电针治疗可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但不降低TGF-βmRNA表达,从而对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星形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与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在海马CA1区表达变化,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2h制备SD大鼠脑缺血模型,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按1d、3d、7d、14d、28d时间点再分5个亚组,各时间点处死取脑,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双标结合共聚焦扫描的方法来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和星形胶质纤维酸蛋白在脑内海马CA1区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时间点缺血再灌注组GFAP、HMGB1表达均高于同时期的假手术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星形胶质细胞1d、3d、7d逐渐激活增生,7d达到高峰,14d开始下降;HMGB1在1d、3d、7d、14d是表达增加,14d达高峰,28d下降(与前一时间点比较P<0.05)。缺血再灌注组GFAP和HMGB1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存在HMGB1和GFAP共定位细胞。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HMGB1增加与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成正相关,过度表达的HMGB1和增殖的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与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迟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缺血对阿尔茨海默病(AD)病程进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海马注射凝聚态β-淀粉样蛋白(Aβ)1-40建立AD模型,再于海马内注射ET-1建立脑缺血条件,观察脑缺血后AD样大鼠认知功能以及海马内Aβ沉积、神经元丢失和异常磷酸化tau表达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RT-PCR法检测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和IL-1、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 脑缺血后AD样大鼠的认知功能明显下降,海马内Aβ沉积增加,神经元丢失增加,异常磷酸化tau表达增加.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IL-1和TNF-α的表达显著增加(均P<0.01).结论 脑缺血加重了AD样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和海马病理损伤,显著增加的星形胶质细胞及IL-1和TNF-α的表达参与了这一过程.防治脑缺血和抗炎治疗可能成为减缓AD进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后 Ku70 m RNA的表达 ,以了解脑缺血 /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 DNA修复酶的动态变化。方法 健康雄性 Wistar大鼠 ,体重 ( 2 5 0± 3 0 ) g,随机分为 2组即造模组和假手术组。造模组大鼠用线栓法成功制作可复流的 MCAO模型 ,2 h后再灌注。再灌注 6、2 4、48h时将大鼠断头取脑 ,作冷冻切片。通过原位杂交方法及末端标记法检测 Ku70 m RNA的表达及 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 造模组脑缺血 /再灌注各时点 Ku70 m RNA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 ( P <0 .0 1 )。随再灌注时间的增加 ,脑缺血半暗带 Ku70 m RNA的表达逐渐减少 ( P<0 .0 5 ) ,造模组脑缺血半暗带 Tunel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加 ( P<0 .0 1 )。结论  Ku70下降可能在脑缺血损伤所致的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GFAP、S-100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在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细胞活化情况.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第1d,顶叶皮层和海马可见少量GFAP阳性细胞表达 脑缺血再灌注第3d及第5d后GFAP阳性表达明显增加,并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S-100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第1d即有增加,并随着时间延长表达明显增强,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GFAP、S-100蛋白表达增加,说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参与了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及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LMWH治疗组,对照组及LMWH治疗组分别于脑缺血2h再灌注3、24、48、72h处死;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NF-α阳性细胞。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4、48、72h组梗死灶周围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及TNF-α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LMWH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塞灶周围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及TNF-α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可塑性改变可以在脑缺血急性期引起脑水肿,在缺血恢复期改变胶质瘢痕的形成。本实验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C)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调节。方法脑缺血被诱导通过C57小鼠大脑中动脉短暂性的阻断1 h,在再灌注即刻给予RIPC。结果 RIPC能降低小鼠脑缺血再灌注3 d、14 d大脑半球的水肿、梗死面积,减少脑萎缩,提高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率。而且RIPC能调节星形胶质细胞亚型的比例,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3 d和14 d,RIPC能降低缺血侧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GFAP)及增加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GS)的表达,并且能够下调GFAPα的水平和上调GFAPδ/GFAPα的比例来调节GFAP的亚型。结论RIPC治疗能调节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可塑性,提高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调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水平改善脑缺血/再灌注(CIR)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1)将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阴性对照(Lv-NC)组和细胞感染慢病毒干扰载体(Lv-RNAi)组。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用qRT-PCR方法检测MALAT1表达,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法检测AQP4表达,ELISA法检测TNF-α、IL-6、IL-1β水平。(2)分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复氧(H/R)组、sh-NC组、sh-MALAT1组、sh-AQP4组、sh-MALAT1+Vector组和sh-MALAT1+AQP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检测TNF-α、IL-6、IL-1β、MALAT1和AQP4表达水平。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MALAT1表达量升高,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AQP4蛋白表达量和TNF-α、IL-6、IL-1β含量升高(均P<...  相似文献   

10.
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1 β(IL 1 β)在大鼠脑缺血后的表达情况 ,以探讨脑缺血后脑内是否有内源性的IL 1β产生 ,以及由何种细胞产生。方法 采用线堵法使右侧大脑中动脉永久堵塞制成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 ,用免疫组化方法 ,显示IL 1β在脑内的表达。结果 正常和假手术大鼠脑内以及脑缺血后的非缺血半球未发现有IL 1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脑缺血 3小时后 ,在缺血区有散在的IL 1 β阳性细胞 ,呈未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 ,随缺血时间延长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增多 ,且活化程度越高 ,到 2个月时 ,坏死灶周围仍有许多IL 1 β阳性、明显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脑缺血后3小时至 2个月 ,脑内有内源性的、蛋白水平的IL 1β产生 ,来源为星形胶质细胞。IL 1β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疤痕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细胞周期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周期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脑皮层和海马中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周期的异常激活和动态变化。结果缺血后大脑皮层中神经元24h时即发生明显细胞周期变化,而3d时进入细胞周期的星形胶质细胞才明显增加;海马中星形胶质细胞却先于神经元进入细胞周期,于24h时细胞周期即发生明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不同脑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两者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敏感性互不相同,并且不同脑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敏感性也有不同,脑缺血后2种细胞均出现细胞周期的异常激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 early growth response gene-1,Egr-1)mRNA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情况。方法取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 ~250 g,应用原位杂交和RT-PCR方法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Egr-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原位杂交结果:假手术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为轻度阳性表达。缺血2 h再灌注2 h后,缺血侧Egr-1 mRNA细胞阳性表达明显增强。再灌注4 h时Egr-1 mRNA细胞阳性表达最高,再灌注22 h Egr-1 mRNA细胞阳性表达下降,至166 h时下降更加明显,但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2)RT-PCR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Egr-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脑缺血2h再灌注2 h后,Egr-1 mRNA即高表达,缺血2 h再灌注4 h达高峰,再灌注46 h已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Egr-1 mRNA表达又逐渐增多,至再灌注166 h其表达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后Egr-1 mRNA有规律性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低强度半导体激光(LISCL)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L-6的影响。方法 应用LISCL经腹腔辐照治疗线栓法所制作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IL-6的变化。结果 (1)IL-6在正常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仅有少量表达,缺血再灌注6 h IL-6表达较正常神经元稍增多,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h开始在梗死周围区增高,第3天显著增强,以后逐渐下降。(2)LISCL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IL-6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LISCL治疗可显著抑制缺血损伤区IL-6过度表达,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与Syp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各时间点处死取脑,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GFAP、Syp的表达。结果不同时间点缺血再灌注组GFAP、Syp表达均高于同时期假手术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GFAP与Syp高度相关(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与Syp变化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CyclinD1表达与小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凋亡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的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利用原位分子杂交、IsolectinB4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标记等方法,检测缺血4、24 h和3、5 d组大鼠脑组织中的CyclinD1 mRNA阳性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凋亡细胞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CyclinD1 mRNA阳性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凋亡细胞皆分布于缺血灶周围,发布空间相互重叠。CyclinD1 mRNA在多种形态细胞中表达,以胶质细胞最为多见,其表达高峰与小胶质细胞活化高峰一致。在各时间点的病灶周围皆发现TUNEL阳性细胞,其高峰时点提前于CyclinD1 mRNA阳性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高峰。结论:CyclinD1可能参与了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神经元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β淀粉样蛋白1-40(β-Amyloid Prote in 1-40,Aβ1-40)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组、I/R组、IP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脑缺血60m in后进行不同时间点的缺血后处理,恢复再灌注24h后行神经行为学评分(NDS),检测神经元凋亡及Aβ1-40的表达。结果与I/R组比较,IP组显著改善NDS(P<0.01),显著减少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P<0.01)及Aβ1-40表达水平(P<0.01)。Aβ1-40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r=0.845,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抗细胞凋亡机制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后Aβ1-40表达上调,缺血后处理可减少缺血/再灌注后Aβ1-40表达。Aβ1-40可能参与缺血后处理抗细胞凋亡的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IL-β及ICAM-1在mRNA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它们在脑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提取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RNA,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定再灌注不同时间点TNF-α,IL-β及ICAM-1在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缺血侧,TNF-α,IL-β mRNA的表达变化相似,缺血及再灌注后表达增加,并在再灌注4h后达到顶峰,而CAM-1 mRNA在再灌注10h后达到顶峰,三类mRNA水平的升高可以保持到再灌注后3d,在缺血对侧,与假手术组比较,这三类mRNA水平有所增加,但是远低于缺血侧的mRNA水平。结论:TNF-α,IL-β及ICAM-1 mRNA在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表明它们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及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LMWH治疗组,对照组及LMWH治疗组分别于脑缺血2 h再灌注3、24、48、72 h处死;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NF-α阳性细胞。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4、48、72 h组梗死灶周围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及TNF-α 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 LMWH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塞灶周围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及TNF-α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早期大脑少突胶质祖细胞及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变化及意义。方法:以线栓法制作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阻塞90min再灌注1d、3d和7d);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大鼠大脑梗死中心区、梗塞周边区和缺血对侧NG2和O4阳性细胞数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梗死中心区NG2和O4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梗塞周边区NG2和O4阳性细胞数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再灌注3d和7d增加显著;脑梗死对侧区NG2和O4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变化。结论:成年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塞周边区少突胶质祖细胞及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增多,可能参与缺血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M型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瑞替加滨(retigabine,RTG)对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Sham组),模型对照组(20只,MCAO组),治疗组(80只,RTG组)。按照给药时间再将RTG组分为0h、1h、3h及6h4个亚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再通法建立大鼠模型,于脑缺血2h后恢复灌注。RTG组经尾静脉注射瑞替加滨10.5mg/kg,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脑梗死体积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半影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观察梗死皮质区域神经元的存活数量。结果 Sham组未发现脑梗死病灶,无神经功能损伤,Caspase-3阳性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少见,脑皮质含有大量神经元。MCAO组和RTG组均可见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灶及神经功能损伤,但RTG治疗组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均较MCAO组明显减少(P0.05),RTG6h组较其他给药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增加(P0.05)。MCAO组大鼠梗死周围区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梗死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但RTG各组大鼠梗死周围区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星形胶质细胞均较MCAO组明显下降(P0.05),梗死区神经元的存活数量明显增加(P0.05),RTG0h组、RTG1h、RTG3h组最为明显。结论瑞替加滨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减轻缺血半影区的炎症反应,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瑞替加滨的脑保护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即超过一定的时间窗,脑保护作用会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