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患者,男,48岁,因左臀部疼痛20余天入院,既往体健,无明显出血病史,否认家庭中有出血疾病史。查体:一般情况正常,左坐骨结节处有压痛,未触及肿块,局部皮温正常,左髋关节活动正常。骨盆CT示:左坐骨支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骨皮质破坏(图1)。诊断:左坐骨恶性肿瘤(罗软骨肉瘤或转移性肿瘤待查)。  相似文献   

2.
关节软骨损伤和松质骨水肿的MRI诊断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软骨损伤和松质骨水肿的MRI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1998~2004年间行骨关节检查并确诊有关节软骨损伤和松质骨水肿的病例72例,MR扫描采用MAGNETOMVISONplus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松质骨水肿的诊断均经2名影像科医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骨科医师共同读片确诊。关节软骨损伤均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最终诊断依据。结果松质骨水肿的MRI表现:在T1WI上表现正常35例(41处);呈斑片状、地图样略低信号30例(39处)。在T2WI上表现不明显47例(54处),16例表现为明显不均匀略高信号。病变在STIR FS序列上表现最为明显,呈明显斑片状、地图样异常高信号。关节软骨损伤的MRI表现:软骨变薄且凹凸不平9例(13处);关节软骨中断不连续5例(8处),3例(3处)仅表现为局部关节软骨表面不光滑,另有6例(10处)在MR上未见明显形态结构和信号异常。MRI显示关节软骨损伤以梯度回波序列(FLASH2D)质子密度加权像上显示最为清楚。结论MR是诊断关节软骨损伤和松质骨水肿最理想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盆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骨盆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5例行DR(digital radiography)拍片,14例行CT检查,12例患者行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检查.[结果]15例DR检查中13例DR片清晰显示不规则骨质破坏,11例DR片清晰显示病灶内有大小不一钙化.14例CT表现骨质呈溶骨性或膨胀性破坏,周围不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可见不规则钙化或骨化.12例MRI表现为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脂肪抑制序列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周边强化或分隔样强化.[结论]软骨肉瘤影像学特征表现为骨质不规则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内钙化.DR、CT、MRI三者相结合有助于骨盆软骨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脊柱肿瘤误诊脊柱结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病例图1 X线正、侧位片显示L4~5骨质破坏,但间隙正常,软组织浓密影像为肿瘤组织反应;图2、3 CT检查明确显示L4~5椎体破坏,大部分椎体边缘存在,椎间隙正常;图4 MRI显示L4~5椎体信号改变,椎体间隙仍正常,周围均为肿瘤组织侵犯,无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3种影响像学表现均符合脊柱肿瘤的影像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软骨肉瘤的X线平片和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16例软骨肉瘤的X线和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显示骨质破坏,X线显示骨化和钙化11例,显示软组织肿块8例;CT显示钙化和骨化15例,显示软组织肿块13例。结论软骨肉瘤的X线平片和CT表现呈多样性,但有一定的特征性,CT在显示肿瘤骨化、钙化和软组织肿块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骨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收集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骨骨巨细胞瘤。全部病例均行CT和MRI检查(其中6例行增强CT检查,5例行增强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后2周,行放射治疗,剂量4500~6000cGy,时间为5~6周。结果CT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和钙化。大部分肿瘤边界清晰,MRI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不均匀信号。T1加权像低信号区在T2加权像上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仍呈低信号而提示钙化。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均无明显变化。结论CT能准确显示骨质破坏情况及钙化程度,MRI在显示病变的范围方面要优于CT,两者结合是诊断颅骨骨巨细胞瘤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手术切除与术后放疗相结合是治疗颅骨骨巨细胞瘤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磁共振成像对比增强检查序列,是一种用于检查组织磁场属性的新技术。SWI以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为基础,对磁敏感物质的显示极为敏感。磁敏感度不同的组织在SWI相位图上可以进行非常容易的区别。SWI对于肝脏铁含量的量化分析、肝硬化结节的癌变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常规MRI相比,SWI可清晰显示肝脏肿瘤内微量出血、肿瘤内的静脉,为肝脏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杨超  王勇 《中国骨伤》2002,15(1):47-47
患者,男性,46岁;1990年10月因左侧髋部行走疼痛1月余,门诊以:"左股骨颈部肿瘤"收入.X线检查:左侧股骨颈部骨皮质变薄,呈现溶骨性破坏,其中骨质部分硬化.各项化验检查均无异常发现.12月行"局部肿瘤切除,带缝匠肌蒂髂骨瓣转移修复骨缺损术".病理诊断为:"骨不典型纤维组织细胞瘤".手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3个月,可独立行走,无特殊不适感,定期X线拍片检查,均显示病变部位,骨愈合良好,可作一般轻体力劳动.1996年4月间行走时突然感到左侧髋部疼痛,行走加剧,逐渐出现夜间疼痛,局部肿胀,只能扶拐行走.1996年4月再次入院,检查:局部压痛、无明显肿胀、托马斯征60°阳性,X线及CT检查:显示左侧股骨颈部骨质失去连续性,密度减低、呈溶骨性破坏,植骨部分愈合.碱性磷酸酶105U/L,1996年5月7日肿瘤局部刮除、同侧腓骨带血管移植手术,术中见:肿瘤实质呈灰白色鱼肉状,已经侵入周围肌层,沿血管束分布界限尚清、股骨头颈大部侵蚀破坏,术后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子显微镜检查均为血管外皮瘤改变.该病人在术后2个月肿瘤再次局部复发,并出现肺部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 CT、MRI及组织学分析,探讨腰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的病理学性质。 方法 选取下腰痛患者中其 MRI T2 加权像存在局限性 HIZ患者 41例,男 23例,女 18例;年龄 33~50岁,平均年龄 38岁。按照 MRI T1 加权像 HIZ的特点分为两组,T1 加权非高信号组(29例)即 T2 加权像呈高信号,T1 加权像呈低或等信号;T1 加权高信号组(12例)即 T1、T2 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所有病例均同时进行 X线和 CT检查,T1 加权非高信号组中 26例进行了椎间盘造影以及疼痛激发试验。T1 加权非高信号组 15例、T1 加权高信号组 7例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别为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或后路椎体间减压融合术,并对术中切取的 HIZ区域标本进行 HE染色和(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 结果 T1 加权非高信号组患者 X线、CT及 MR检查均显示椎间盘退变,26例进行椎间盘造影以及疼痛激发试验者中 21例造影阳性及疼痛复制,并显示纤维环破裂,其中 15例阳性者接受手术治疗;5例阴性。术中切取的 HIZ区域标本 HE染色显示为纤维环破裂伴随肉芽组织长入,CD34染色可见 HIZ区域内新生毛细血管,CD68见 HIZ区域内多量染色阳性的巨噬细胞,而 HIZ外区域表达较弱。而 T1 加权高信号组患者椎间盘在 CT上显示为后方纤维环钙化或骨化,HE染色可见明显的钙化灶和钙化的潮汐线形成。结论 腰椎间盘后方 HIZ,在 T2 加权像的局限性高信号、T1 加权像呈局限性较低或等信号意味着通常所指的纤维环破裂伴随肉芽组织长入;而 T2、T1 加权像均呈高信号可能是钙化或骨化灶,因此,传统 HIZ 的概念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结合 CT 检查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B超诊断骨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B超检查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骨肿瘤的声像图特点进行分行,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B超检查可以显示骨肿瘤特征性骨质破坏或侵蚀、骨膜和骨旁软组织病变的情况。93例患者中B超诊断恶性骨肿瘤61例,骨巨细胞瘤17例,骨软骨瘤11例,骨囊4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恶性肿瘤64例,骨巨细胞瘤15例,骨软骨瘤11例,骨囊肿3例,结论:B超诊断可以成为诊断骨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且对进行骨肿瘤穿刺活检和选择切除肿瘤的手术路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敏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289-290
目的:探讨快速对比增强MRI在诊断良恶性软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30例软骨肿瘤的患者,采用快速对比增强MRI检查,同时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计算快速对比增强MRI对于良恶性软骨肿瘤患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及阳性、阴性预测值等。结果:良恶性软骨肿瘤中,早期强化与后期强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患者中,早期强化明显;良性肿瘤患者中,后期强化明显;快速对比增强MRI对于良恶性软骨肿瘤患者诊断的灵敏度84.2%,特异度为90.9%,阳性预测值94.1%,阴性预测值76.9%,诊断符合率86.7%。结论:快速对比增强MRI不仅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软骨肿瘤中的有重要应用价值,而且对于活检针到达需要的部位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16岁.以咽部不适和声音嘶哑就诊.检查时发现右锁骨似略高起,无压痛无红肿.X线检查:右锁骨中段骨质稀疏,骨小梁模糊,似有骨质缺损,诊为锁骨恶性肿瘤.手术所见:锁骨略显粗糙米见破坏病变,随根据X线诊断作部份锁骨切除术.病理检查:有骨组织和软骨组织交错存在,未见骨质病变.讨论:锁骨为混合化骨,兼有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的特点.在骨骼中有类似骨病变的正常变异中,以锁骨最为常见.本例显示生长发育期暂时性成骨紊乱,所造成的骨质结构异常.根据病变部位和X线表现属于棱形窝的糜烂型.由于棱形韧带解剖部位的变异和形成的切迹形态不同,表现有多种类型.例如:若位于锁骨内端,局部有骨质稀疏,可类似溶骨性病变.若重迭于肺野则佯似肺空洞.由  相似文献   

13.
骨上皮样血管肉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68岁。因左膝肿胀伴疼痛3个多月收入院。检查:左膝关节肿胀,皮肤潮红,髌骨明显压痛,膝关节屈、伸运动障碍。X线片示:左髌骨骨质大部破坏,边缘不规则。临床诊断:左髌骨肿瘤,性质待定。术中见左髌骨大部分骨组织被肿瘤取代,软骨面破坏,周围软组织有明显水肿,质脆,关节滑膜呈灰暗色,股骨外髁部分软骨亦被破坏,肿瘤大体标本为5.0cm×4.5cm×4.0cm,剖面为实性,灰白色和灰红色相间,有出血及片状坏死。光镜检查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片状分布,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异型性明显。核大而深染,核分裂…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辅助个体化人工半骨盆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总结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半骨盆假体个体化设计、制作及8例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应用CT数据及快速原型技术,生成病变骨盆的精确模型,模拟半骨盆切除并设计假体。假体应能同时固定在对侧耻骨支或同侧耻骨支的残留部分及骶骨关节面或髂骨的残余部分。如坐骨可部分保留,则同时固定在坐骨上。髋臼假体的高度、方向及与中线的距离应与对侧对称。半骨盆假体以松质骨螺钉、螺栓及钩状突起固定在残余骨盆上,安放具有骨水泥臼与非骨水泥柄的传统全髋假体。临床应用8例,7例为巨大的单侧骨盆肿瘤,包括软骨肉瘤2例、巨细胞瘤3例、纤维软骨性结构不良伴髋臼损害和转移性肿瘤各1例;另1例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骨溶解。6例于术前行肿瘤血管栓塞。结果术中平均输血4971ml,假体安装顺利。1例伤口遗留窦道,行背阔肌皮瓣移植后愈合。术后6周持双拐下地不负重行走,3个月后逐渐弃拐。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9个月因肺转移死亡,其他患者随访1~4年,平均2.5年。假体无松动,双髋位置对称,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及8个月恢复工作。局部复发1例。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加工的人工半骨盆置换,在提高假体于骶骨、耻骨和坐骨上固定效果的同时,可确保髋臼部件位置与方向的准确及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传统的X线摄片和造影检查,难于定位和定性.尿路造影,只能以肾及输尿管的被压和推移来间接提示肿瘤的部位和大小.腹膜后充气造影基本淘汰。由于CT和MRI对发现肿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肿瘤形态、大小以及其与一些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有所显示.因此,对肿瘤的定性和鉴别诊断有所帮助。 CT和MRI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以下的依据和特点: 1.由于CT和MRI检查均为断层像,而MRI又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外伤性病变、退行眭骨关节疾病、炎症陛疾病及肿瘤性疾病。膝关节疾病的诊断临床上除了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外,主要还是借助影像学手段。目前,膝关节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有传统X线、CT、MRI和核医学检查。X线摄片及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膝关节骨性结构,对于膝关节外伤、退行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难以对膝关节韧带、关节软骨及半月板病变做出准确的定性诊断。MR由于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方位成像的优点,对显示膝关节软组织如韧带、半月板、关节软骨、滑膜襞及滑膜囊等结构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能确定损伤及病变的性质及范围。  相似文献   

17.
红外热像图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它能通过图象客观地、形象地显示人体热像的变化,从而反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体表温度变化,最常应用于乳腺、甲状腺、体表肿瘤等的检查,而在伤残康复评定中应用此项技术的报道尚少,我们应用红外热像技术检查正常人、截瘫(SCI)及其他患者共87例,显示了红外热像技术在伤残评定中的优越性及应用价值。 一般资料 应用日本产San-ei Thermo Tracer 6T66型彩色红外热像仪。工作室温: 22~ 25℃。受检者距离1.5~2m,在室内暴露皮肤,准备20分钟后受检。1正常人体热像图检查 受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骨肿瘤患者行16排MSCT平扫,薄层后将原始数据传至ADW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后处理.结果:每一种重建图像均显示了所有的肿瘤.其中MPR准确显示了肿瘤骨的骨质破坏、骨膜反应、骨质破坏的范围及肿瘤对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情况;VR能立体显示骨改变,可任意角度转动显示骨肿瘤.2种后处理图像结合横断面图像能从不同方向准确显示肿瘤的范围、骨改变、骨膜反应的形态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结论:16排MSCT后处理技术可以准确、全面地显示骨肿瘤,结合横断面图像,可对骨肿瘤作出准确的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9.
讨论:脊柱肿瘤80%发生在椎体,发生在椎板少见.本例肿瘤起源椎板向外生长,包膜完整,是典型皮质旁肿瘤,临床罕见.临床上,应与脊索瘤、转移性肿瘤、软组织肿瘤等鉴别.脊索瘤好发于骶尾和颅底,病变靠人体中线,X线片显示溶骨性破坏.本例病变在腰背部,偏离中线,这与脊索瘤不同.转移性肿瘤发病年龄大,常多发.胸背软组织肿瘤良性多见.……  相似文献   

20.
胸腰部脊柱皮质旁高分化软骨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脊柱肿瘤80%发生在椎体,发生在椎板少见.本例肿瘤起源椎板向外生长,包膜完整,是典型皮质旁肿瘤,临床罕见.临床上,应与脊索瘤、转移性肿瘤、软组织肿瘤等鉴别.脊索瘤好发于骶尾和颅底,病变靠人体中线,X线片显示溶骨性破坏.本例病变在腰背部,偏离中线,这与脊索瘤不同.转移性肿瘤发病年龄大,常多发.胸背软组织肿瘤良性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