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脑CT在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和预后时的作用.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行颅脑CT检查,观察第三脑室、基底池(鞍上池、环池和四叠体池)和纵裂池的形态变化,评估颅内压的高低,并观察与病情演变的关系.80例患者中颅内压正常8例,无1例死亡,轻中度增高32例,死亡9例(28.1%),重度增高40例,死亡33例(82.5%).颅内压增高往往首先表现为第三脑室受压变形,而纵裂池也是CT片上能够较早观察到的指标之一.结论 通过颅脑CT检查可以较客观地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状况,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病人术后颅内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5例颅脑外伤病人术后硬膜外颅内压监护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病人术后监护示颅内压正常12例;轻度增高12例;中度增高7例;重度增高4例。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护对颅脑外伤术后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指导意义,合理应用可提供颅脑外伤病人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测技术对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ICP进行动态监护,根据ICP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价ICP监测在术后诊治中的作用及评估患者预后。结果: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ICP重度增高7例(死亡5例),中度增高21例(死亡3例),轻度增高7例,正常4例;其中2例ICP持续增高,经CT证实为迟发性脑内血肿;甘露醇平均使用时间为7天,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8例。结论:ICP动态监测有助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情观察,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且能直接指导术后脱水剂的应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联合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茂名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监测组于入院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依据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和CT检查等,进行常规治疗。观察术后颅内压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关系,观察术后第1天脱水前颅内压、6个月后预后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常见并发症及转归,并分析比较两组各项结果。结果监测组患者中颅内压正常者GCS为(13.14±1.35)分,颅内压轻度增高者GCS为(9.27±1.56)分,颅内压中度增高者GCS为(6.39±2.29)分,颅内压重度增高者GCS平均分为(4.36±1.88)分,颅内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 =-0.836,P<0.05)。监测组患者中,颅内压正常者中无预后不良,颅内压轻度增高者预后不良者占8.7%,颅内压中度增高者预后不良者占60.0%,颅内压重度增高者预后不良者占70.6%,颅内压与预后呈负相关(r=-0.593,P<0.05)。监测组脱水剂应用时间[(8±2)d]及剂量[(730.25±48.55)g]明显低于对照组[(10±3)d、(1532.50±109.5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292、17.853,P<0.05或P<0.01);监测组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3例(3.0%)和电解质紊乱8例(8.0%),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肾功能损害11例(11.0%),电解质紊乱18例(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3.902、4.146,均P<0.05)。监测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2例(12.0%)、尿路感染5例(5.0%)和上消化道溃疡6例(6.0%),对照组肺部感染17例(17.0%)、尿路感染8例(8.0%)和上消化道溃疡5例(5.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的预后良好率(67.0%)明显高于对照组(46.0%),而病死率(19.0%)明显低于对照组(3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5.130、5.973,均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能动态观察神经外科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有利于及时采取脑室外引流有效治疗控制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18例重度颅脑损伤伴高颅内压患者,给予CRRT治疗,有创颅内压监护仪全程监护颅内压,监测血清钠浓度及尿素氮(BUN)及肌酐(Scr)水平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CRRT组颅内压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离子紊乱率明显减少(P<0.05),生存率较对照组率有明显提高。结论:CRRT可安全有效纠正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高颅内压,高钠血症,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纳洛酮及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洛酮(NLX)及神经节苷脂(GM1)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运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7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NLX及GM1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36),观察治疗时期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NLX及GM1治疗组病人呼吸循环较快稳定,呼吸异常(15%)、心律导异常(20%)及伤后1周颅内压显著升高(20%)和重度脑水肿者(20%)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NLX及GM1治疗组1周后意识转清醒率(35%)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重残及死亡率(25%)明显减少(P<0.01).结论 NLX及GM1治疗组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在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对照组则行无创颅内压监测方式,记录并对2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ICP)值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10例发生应激性溃疡,5例发生低蛋白血症,1例发生颅内感染;而对照组分别为20例、15例、8例,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18例预后良好,6例残疾,1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对照组患者6例预后良好,10例残疾,15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观察组预后良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治疗效果较无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更好,患者的预后情况普遍更好,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发生处理更妥善,能显著地辅助加快患者的恢复进度,得到了很广泛的认可。  相似文献   

8.
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患者进行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连续监测,结果表明42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ICP增高及CPP降低。本组病人预后较好,病死率为14%。另取50例在诊断与治疗方法基本相似,未行ICP及CPP连续监护的一组病人作为对照,发现该组病人预后较差,病死率为2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6例颅脑损伤成人患者,于伤后1-3d、5-7d、12-14d,分别行TCD检查1次,同时行CT检查,并记录GCS。结果:本组发生脑血管痉挛(CVS)26例,占37.5%。轻、中、重度CVS者,在伤后不同时间段,CVS均明显不同(P<0.05)。伤后1-3d,开始出现血管痉挛,5-7d达峰值,12-14d明显减轻。TCD变化与GCS、GOS、CT等相关。伤后血管痉挛程度越重,预后越差,痉挛时间越长,预后越差。结论:TCD是安全、无创的动态监测手段,有利于早期发现CVS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对于判断伤情,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l)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运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将3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GMl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8),观察治疗时期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 GMl治疗组病人呼吸循环较快稳定,呼吸异常(15%)、心律异常(20%)及伤后1周颅内压显著升高(20%)和重度脑水肿者(20%)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GMl治疗组1周后意识转清醒串(35%)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残及死亡率(25%)明显减少(P<0.05)。结论 GMl治疗组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11.
脑苷肌肽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志 《中国医刊》2006,41(5):40-41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凯洛欣)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121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脑苷肌肽治疗组(n=63)和对照组(n=58),观察病人颅内压、头颅CT变化、GCS评分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脑苷肌肽治疗组伤后颅内压显著增高(12.7%)和重度脑水肿者(14.3%)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脑苷肌肽治疗组1周后神志转清率(49.2%)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残及死亡率(25.4%)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脑苷肌肽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致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其机制可能是神经节苷脂参与神经组织分化、再生、修复,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高钠血症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15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方法的疗效,并分析格拉斯哥评分(GCS)对高钠血症的影响及高钠血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15例患者,血钠水平均在145~183mmol/L,GCS评分3分高血钠的有7例,7例患者中血钠水平150~160mmol/L的2例,160~170mmol/L的1例,170~183mmol/L的4例,经治疗后血钠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最终均死亡。GCS评分6~8分高钠血症的患者8例,经治疗后血钠均降至正常范围。8例患者中,血钠145~150mmol/L的5例,治疗后均存活;血钠水平在150~160mmol/L的2例,治疗后1例死亡,1例存活,血钠水平在165~170mmol/L的1例,治疗后死亡。结论:本组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治疗高钠血症切实有效,GCS评分低的高钠血症的血钠水平越高,血钠水平越高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硫酸镁对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治疗机理及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剂量硫酸镁对脑外伤的近期疗效。方法 :52例脑外伤病人按标准随机分成硫酸镁治疗组 (n =2 7)和对照组 (n =2 5) ,观察治疗早期病人GCS评分、颅内压、头部CT变化和TCD监测脑血管痉挛 (VSP)。结果 :硫酸镁治疗组和对照组的GCS评分分别为 1 2± 2 0 8和 1 0 2 9± 2 2 3 ,颅内压显著增高者 ,分别为 1 4 8%和 40 0 %。重度脑水肿者分别为 1 8 5%和 44%,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1 9 2 %和 45 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和P <0 0 5)。结果 :大剂量硫酸镁治疗颅脑损伤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严重程度及CT征象与预后的关系,并探讨CT复查的最佳时间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颅脑外伤的严重程度与初次CT征象的关系,统计分析复查CT发现新病变的数目、程度及时间。结果:颅脑外伤的严重程度与初次CT征象符合率为92.5%(74/80)。外伤后即刻昏迷、CT显示重度复合伤、脑干损伤或弥漫性脑白质损伤的病死率达70.0%(21/30)。1~3d复查CT发现迟发性病变80个,4—7d21个,7d后8个。结论:临床病情与CT征象变化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颅脑外伤后3、7d是复查CT的最佳时机,出现病情变化应随时复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1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动态监护,探讨颅内压的动态变化与临床表现、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护法,对21例开颅术后患者进行颅内压动态观察,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和GCS评分变化.结果术后颅内压正常4例;轻度增高5例;中度增高6例;重度增高6例;死亡5例中,重度增高占4例.结论颅内压动态监测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其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总结4年来严重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来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方法:根据病人的年龄、GCS、瞳孔反应、颅内压、头CT表现进行手术或各种非手术治疗,挽救生命。结果:重度颅脑损伤患者23%预后满意,死亡率39%。结论:通过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脑伤患者死亡原因,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64例颅脑伤死亡患者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严重脑挫裂伤并急性硬膜下血肿,脑疝患者(57.8%),脑干损伤和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18.8%),急性脑肿胀者(10.9%),迟发性颅内血肿(3.1%),肺部感染者(3.1%)是导致颅脑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迅速有效降低颅内压增高,防治脑肿胀是降低颅脑伤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重度颅脑损伤伴高血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4年7月~1998年1月共收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9例,其中33例血糖升高,占37.0%。现将高血糖对重度颅脑损伤治疗和预后的影响进行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对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11~65岁,平均44岁。按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记分,3~4分7例,5~6分6例,7~8分20例;其中脑挫裂伤7例,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7例,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8例。去骨瓣开颅清除血肿11例。颅脑损伤前有糖尿病史5例。1.2血糖测定与监测:89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测血糖,33例首次血糖高达6.7~28.0mmol/L,其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后颅内压 (ICP)的变化。方法 对 1992年~ 2 0 0 2年间收治颅脑损伤病人中行ICP监护 94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ICP升高达 91.4 % ,>5 .33kpa者占 4 4.6 %。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后颅内压与CT指标、预后均和平原地区相同。结论 高原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变化基本与平原地区相同 ,但ICP增高较快 ,可能与高原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护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采用美国SP 2 0 0 0型颅内压监测仪。手术组 :将传感器置于硬膜外 ;非手术组 :于中线右侧 3cm ,发际内 3cm钻孔后槽型咬除骨质后将传感器置于硬膜与骨内板之间。监护开始距发病时间为 3小时至 4天 ,监护期为 3~ 5天。结果 本组 5 2例患者中 ,颅内压 <2 .7kPa共 19例 ,其中预后良好 /中残 13例 ,预后不良 /重残 4例 ,死亡 2例 ;颅内压为 2 .7~ 5 .3kPa之间 2 2例 ,预后良好 /中残 10例 ,预后不良 /重残 9例 ,死亡 3例 ;颅内压 >5 .3kPa共 11例 ,预后良好 /中残 0例 ,预后不良 /重残 7例 ,死亡 4例。原发性脑干伤组颅内压增高不明显但预后仍差 ,其中 3例重残 ,6例死亡。广泛脑挫裂伤脑肿胀组颅内压水平为 4.11± 2 .2 7kPa ,显然高于颅内血肿组 (3 .81± 1.5 3kPa)及原发脑干伤组 (2 .87± 1.3 4kPa) (P <0 .0 5 ,P <0 .0 1) ;颅内血肿组颅内压显著高于原发脑干伤组。结论 颅内压监护使用后可指导临床治疗 ,做到有的放矢地使用脱水剂 ,减少盲目使用所致并发症的发生 ,重型颅脑损伤病死 /残率与颅内高压能否控制有显著相关性。颅内压监护对急性重型颅脑内损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