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缬草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缬草20%和4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环橄榄树脂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1)、(+)-环橄榄树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2)、(+)-环橄榄树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落叶松脂素-9-O-α-L-吡喃鼠李糖苷(5)、lanicepside A(6)、(-)-左旋马尾松树脂醇-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7)、(+)-右旋马尾松树脂醇-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8)、negundin B-6-O-β-D-glucopyranoside(9)、6-dehydroxyl-4′-methoxy-negundin B-3α-O-β-D-glucopyranoside(10)。结论:其中,化合物2~5、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7,(12)
目的研究尖叶假龙胆Gentianella acuta(Michx.)Hulten的化学成分。方法尖叶假龙胆70%乙醇提取物的30%、90%乙醇部位采用硅胶、ODS、HPLC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小蜡苷Ⅰ(1)、(+)-落叶松脂醇-4-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2)、(+)-8-羟基-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3)、(+)-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4)、(7S,8R)-赤式-7,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5)、(7S,8R)-赤式-4,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7S,8R)-赤式-4,7,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7)、蛇菰宁(8)、urolignoside(9)。结论化合物2~9为首次从假龙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土庄绣线菊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正二十三醇(2)、4-豆甾烯-3-酮(3)、正二十五醇(4)、豆甾烷醇(5)、(+)-环橄榄素(6)、(+)-africannal(7)、(+)-南烛木树脂酚(8)、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9)、(+)-异落叶松脂素(10)、(7R,8R)-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11)、(6S,9R)-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13)、(-)-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14)。结论化合物2~5、7~14为首次从绣线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杭白菊木脂素类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对杭白菊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sioriside (1)、nudiposide (2)、lyoniside (3)、tortoside A (4), viburfordoside E (5)、tiliamuroside A (6)、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异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8)、异落叶松脂醇-9-O-β-D-吡喃木糖苷(9)、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醇-9′-O-β-D-吡喃木糖苷(10)、(7R,8R)-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11)。结论 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翻白叶树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莨菪苷(1)、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2)、3-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3)、4-羟基-2-甲氧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4)、甲基熊果苷(5)、(+)-南烛木树脂酚-3 α-O-β-D-吡喃葡萄糖苷(6)、(-)-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7)、(-)-南烛木树脂酚-2 α-O-β-D-吡喃葡萄糖苷(8)、(-)-异落叶松树脂酚-6-O-β-D-吡喃葡萄糖苷(9)、(-)-8,8’-二甲氧基-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10)、(+)-3-oxo-α-ionyl-O-β-D-glucopyranoside( 11)、roseoside( 12).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bicolor)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红凉伞根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反向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落叶松脂素-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南烛木树脂酚(3)、lyoniside(4)、异落叶松脂素(5)、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6)、psychotrianoside G(7)、pridentigenin E(8)、3β-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西克拉敏A(9)、ardisimamilloside H(10)、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基}-西克拉敏A(11)、foegraecumoside L(12)。结论 化合物1~6、12为首次从紫金牛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9、12为首次...  相似文献   

7.
卢青  李海波  姚新生  于洋 《中草药》2019,50(14):3261-3268
目的研究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反相半制备型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兴安升麻根茎大孔吸附树脂30%乙醇水洗脱部位中共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imicifugaside F(1)、(+)-(2S,3R)-2-(4-羟基-3-甲氧基苯基)-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甲基]-7-甲氧基苯并呋喃-5-丙烯酸(2)、5-羟基-2-甲氧基苯甲酸(3)、苯甲酸-4-O-β-D-葡萄糖苷(4)、异阿魏酸(5)、阿魏酸(6)、阿魏酸-4-O-β-D-阿洛糖苷(7)、阿魏酸-4-O-β-D-葡萄糖苷(8)、芥子酸-4-O-β-D-葡萄糖苷(9)、6,6′-二-O-芥子酰基蔗糖(10)、番石榴酸(11)、蜂斗菜酸(12)、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4-O-β-D-阿洛糖苷(13)、N-反式-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4-O-β-D-阿洛糖苷(14)、N-反式-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4-O-β-D-葡萄糖苷(15)、grevilloside G(16)、丁香脂素(17)、丁香脂素-4,4′-O-β-D-双阿洛糖苷(18)、(+)-异落叶松树脂素-3a-O-β-D-葡萄糖苷(19)、(-)-5′-甲氧基异落叶松树脂素-3a-O-β-D-葡萄糖苷(20)。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木脂素苷类化合物,化合物2~4、8~10、15~17、20为首次从升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邵莉  王锦  陈蔓芸  王冲之  黄卫华  袁钧苏 《中草药》2017,48(22):4620-4625
目的研究东北刺人参Oplopanax elatus的亲水性成分及其抗结直肠癌活性。方法利用大孔树脂,正、反相硅胶柱及制备HPLC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进行HCT-116和HT-29细胞增殖活性测定。结果从东北刺人参干燥根提取物正丁醇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1个酚苷化合物,其中6个苯丙素苷成分:3,5-二甲氧基肉桂酸-4-O-β-D-葡萄糖苷(1)、3-羟基二氢肉桂醇-4-O-β-D-葡萄糖苷(2)、3-甲氧基肉桂醇-4-O-β-D-葡萄糖苷(3)、3-甲氧基二氢肉桂醇-4-O-β-D-葡萄糖苷(4)、3,5-二甲氧基二氢肉桂醇-4-O-β-D-葡萄糖苷(5)、3,5-二甲氧基肉桂醇-4-O-β-D-葡萄糖苷(6);5个木脂素苷成分:3,3′-二甲氧基-4,9,9′-三羟基-4′,7-环氧-5′,8-木脂素-4,9-O-β-D-二葡萄糖苷(7)、(+)-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8)、(+)-异落叶松脂素-9′-O-β-D-葡萄糖苷(9)、(+)-异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10)、(+)-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9′-O-β-D-葡萄糖苷(11)。所有酚苷对HCT-116和HT-29细胞增殖均无明显抑制作用(IC50100μmol/L)。结论化合物4、6、9、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和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反相闪式柱色谱和HPLC等多种分离方法相结合,从信宜润楠95%乙醇提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0个苷类化合物;借助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分析方法分别鉴定为淫羊藿次苷B1(1),boscialin-3-O-β-D-glucopyranoside(2),pisumionoside(3),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4),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5),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6),(E)-4-羟基苯丙-7-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7),(E)-4-羟基-3-甲氧基苯丙-7-烯4-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4-羟基-3-甲氧基苯丙-8-烯4-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和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丙-8-烯4-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  相似文献   

10.
瑶山润楠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樟科润楠属植物瑶山润楠Machilus yaoshansis根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多种色谱技术从瑶山润楠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为12个木脂素类(+)-愈创木素(1),kadsuralignan C(2),(+)-异落叶松脂素(3),(+)-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4),南烛木树脂酚(5),内消旋-裂环异落叶松树脂酚(6),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7),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8),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9),(2R,3R)-2,3-二氢-2-(4-羟基-3-甲氧基苯基)-7-甲氧基-3-甲基-5-(E)-丙烯基苯并呋喃(10),3,5’-二甲氧基-4’,7-环氧-8,3’-新木脂素-4,9,9’-三醇(11),甘密树皮素B(12),和3个黄烷类(+)-儿茶素(13),(-)-表儿茶素(14),bis-8,8’-catechinylmethane(15)。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杜仲叶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杜仲叶中分离鉴定了10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丁香脂素(1);(-)-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松脂素(4);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5);(+)-中脂素-4-O-β-D-吡喃葡糖糖苷(6);8-羟基-中脂素(7);8-甲氧基-中脂素(8);橄榄素(9);二氢脱氢二松柏醇(10)。结论化合物2、7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中药材》2017,(7)
目的:研究缬草的双环氧木脂素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双环氧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缬草20%和7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双环氧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松脂素-4,4'-O-β-D-二吡喃葡萄糖苷(1)、3'-去甲基-松脂素-4,4'-O-β-D-二吡喃葡萄糖苷(2)、(+)-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5'-甲氧基-松脂素-4,4'-O-β-D-二吡喃葡萄糖苷(4)、8,8'-二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5)、8,8'-二羟基-松脂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8-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8'-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8,8'-二羟基-松脂素(9)、4,4'-二去甲基松伯醇-3'-去甲基-8,8'-二羟基-松脂素(10)。结论:其中,化合物2、4、6、10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6、7、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千一  李如琪  吴俊丽  李欣  张峰 《中成药》2024,(3):843-850
目的 研究碧绿米仔兰Aglaia perviridis Hiern茎枝的化学成分及其总抗氧化、神经保护活性。方法 碧绿米仔兰茎枝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T-AOC试剂盒及MTT法评价抗氧化活性和神经保护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epicotillol(1)、丁香酸(2)、棕榈酸(3)、邻苯二甲酸二戊酯(4)、对羟基苯乙酸乙酯(5)、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6)、1-辛醇(7)、对羟基苯乙酸(8)、(+)-表丁香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9)、(+)-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对羟基苯乙酸甲酯(11)、koaburaside(12)、byzantionoside B(13)、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4)、(2R,3R)-(+)-蚁母树苷(15)、(2S,3S)-(-)-蚁母树苷(16)、(+)-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7)、(+)-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18)、(-)-南烛木树脂酚...  相似文献   

14.
塔中栽培荒漠肉苁蓉中的木脂素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塔中栽培荒漠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干燥肉质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技术(正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MCI,ODS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方法以及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塔中栽培荒漠肉苁蓉干燥肉质茎8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isoeucommin A(2),(+)-麦奥迪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松脂素单甲基醚-β-D-葡萄糖苷(4),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5),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6),conicaoside(7),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8),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γ’-O-β-D-glucoside(9),橙皮素A(10),阿拉善苷A(11)。其中化合物1,3~7,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东北铁线莲地上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王威  刘小红  高华  张英华  李相成  范美玲  董方言 《中草药》2014,45(17):2440-2446
目的研究东北铁线莲Clematis manshurica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东北铁线莲地上部位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表松脂醇(1)、(+)-松脂醇(2)、(-)-表丁香树脂醇(3)、(+)-梣皮树脂醇(4)、(+)-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5)、(+)-丁香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6)、(+)-表丁香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7)、罗汉松脂素(8)、(+)-珍珠花环木脂素(9)、(+)-异落叶松脂素(10)、(7R,8R)-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11)、(7R,8S)-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12)、(7S,8R)-二氢脱氢双松柏醇(13)、木犀草素(14)、3″-O-(2′′′-甲基丁酰基)异当药苷(15)、2″-O-(2′′′-甲基丁酰基)异当药苷(16)、6″-O-(2′′′-甲基丁酰基)异当药苷(1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地上部位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4、7~9、11、12、15~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头花蓼全草正丁醇部位的烷基糖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7,(8)
目的:研究头花蓼全草正丁醇部位的烷基糖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柱层析及MCI凝胶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学成分,通过与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对比分析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头花蓼全草正丁醇部位中分离鉴定了7个烷基糖苷类化合物,分别为:1-O-丁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1-O-丁基-α-D-呋喃葡萄糖苷(2)、1-O-丁基-β-D-呋喃葡萄糖苷(3)、2-O-丁基-β-D-吡喃果糖苷(4)、3-O-丁基-β-D-吡喃果糖苷(5)、2-O-丁基-α-D-呋喃果糖苷(6)、2-O-丁基-β-D-呋喃果糖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和5为首次从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和5为首次从蓼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肖云川  赵曼茜  闫翠起  王炜  黄全书  梁凯  孟保华  柯潇  叶亮 《中草药》2015,46(23):3460-3465
目的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鲜松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SBC MCI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马尾松鲜松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没食子儿茶素(2)、3,5-二羟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3)、tachioside(4)、3,4-二甲氧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5)、3,4-二甲氧基苯基-1-O-(3-O-甲氧基-α-L-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citrusin D(7)、(6S,7E,9R)-长寿花糖苷(8)、4-(2-丁酮)-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9)、(-)-10-α-O-β-D-葡萄糖基-刺参-4-酮(10)、massonianoside D(11)、massonianoside B(12)、异落叶松脂醇-9′-O-α-L-阿拉伯糖苷(13)、(2R,3R)-花旗松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结论化合物2~6、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白苞蒿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白苞蒿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hinokinin (1)、conicaoside (2)、8, 9-dehydropellitorine (3)、墙草碱(4)、sintenin (5)、(+)-isoeucommin A (6)、(+)-表松脂素(7)、榕醛(8)、(+)-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9)、对羟基苯乙酮(10)、松脂素单甲基醚-β-D-葡萄糖苷(11)、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12)、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13)、3,5-二甲氧基苯甲醇-4-O-β-D-葡萄糖苷(14)。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7,(6)
目的:研究缬草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测定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缬草4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8-甲基-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2)、6-甲基-芹菜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5)、5-甲氧基-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6)、5-甲氧基-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4'-甲基-5-甲氧基-黄酮-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香叶木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8-羟基-香蜂草苷(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圆苞金足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亚梅  蔡英  董聪  黄居敏  李旸  杨明  张普照 《中草药》2015,46(22):3314-3317
目的研究圆苞金足草Goldfussia pentstemonoide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圆苞金足草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芳香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毛柳苷(1)、3,4,5-三甲氧基苯酚-1-O-6-L-鼠李糖基-(1→6)-O-β-D-葡萄糖苷(2)、异类叶升麻苷(3)、isonuomioside A(4)、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5)、淫羊藿次苷F2(6)、(-)-lyon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7)、(+)-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8)、脱咖啡酰基毛蕊糖苷(9)、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10)。结论所有化合物为首次从圆苞金足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