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研究全程点式对接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62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全程点式对接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情况及术后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评分中,两组患者透析症状管理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透析并发症预防管理各项评分及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栓、血肿、感染等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中应用全程点式对接护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任永梅 《大家健康》2017,(10):221-222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透析中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50例血液透析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动静脉内瘘综合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有9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6%,研究组有3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2%,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72.00%,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0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透析中动静脉内瘘应用动静脉内瘘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障血液透析效果,而且有效提高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内瘘双瘘重建术等3种术式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80例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32例、内瘘重建(实施内瘘切除重建术)组28例和双瘘重建(实施内瘘双瘘重建术)组20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结果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作两两比较发现,双瘘重建组、内瘘重建组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均明显高于PTA组(均P<0.025),而内瘘重建组与双瘘重建组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25)。结论 内瘘双瘘重建术、内瘘切除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明显优于PTA。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血液透析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13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7例患者,对照组65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监测2组患者BUN、Scr水平,统计内瘘闭塞、感染及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使用生活质量量表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BUN、Scr分别为(65.21±5.77)%和(57.39±3.96)%,对照组分别为(64.19±5.93)%和(56.24±4.0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发生内瘘闭塞、感染几率分别为1.49%、2.29%,没有患者出现假性动脉瘤,共有4.48%的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内瘘闭塞、感染以及假性动脉瘤的几率分别为9.23%、10.77%和4.62%,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抑郁、焦虑以及总分分别为(2.10±0.22)分、(1.90±0.31)分(、1.82±0.21)分(、1.84±0.56)分和(1.71±0.42)分,对照组分别为(2.83±0.47)分(、2.41±0.63)分(、2.28±0.19)分(、2.20±0.57)分和(2.39±0.47)分,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不会对患者血液透析效果造成影响,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姜燕  谢毅  钱媛  杨阳  王嘉琪  刘宗旸 《重庆医学》2015,(36):5123-5125
目的:观察应用 Fogarty 球囊导管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该中心收治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选用大小适当的 Fogarty 导管,使导管穿过血栓或狭窄部位,注入肝素盐水使导管膨胀,利用水囊对栓子的牵拉作用将血栓取出。结果266例患者中243例采用 Fogarty 导管取栓成功,血液透析血流量达200 mL /min 以上(即时总通畅率92%),其中,取栓时间在48 h 内,即时取栓成功率最高,且术后再次血栓形成发生率较低;取栓时间在3~7 d内次之;血栓形成至 Fogarty 球囊导管取栓术时间在1~2周内,即时通畅率最低,且术后1年内所有患者再次血栓形成。结论早期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应用 Fogarty 导管取栓疗效好,手术简单、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对血透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患者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完成术后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22年1—12月福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8例血透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47)与对照组(n=41)。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研究组施以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评分、干预后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各项(伙伴关系、问题解决、执行自我护理、情绪处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液透析知识评分为(95.10±3.39)分高于对照组的(87.68±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84,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血透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患者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完成术后护理干预后,可显著提升自我护理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促进血透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患者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失调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要点。方法:将46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常规护理结合动静脉内瘘功能失调的原因分析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功能失调发生情况。结果:导致动静脉内瘘功能失调的原因包括低血压、过早使用动静脉内瘘、穿刺不当、护理不当、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沟通、护理操作能力、健康宣教等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着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功能下降或丧失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要点,为提高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 对照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根据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原因探讨针对性的护理要点对其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情况进行对比,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的主要原因为低血压及穿刺不当,研究组患者经针对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其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人员应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尽量降低患者内瘘功能下降或丧失,提高患者血液透析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Fogarty球囊导管在尿毒症患者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及取栓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室收治52例尿毒症患者,18例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4例因静脉血栓形成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取栓术。术中使用Fogarty导管,在球囊充盈状态下牵拉出血管,达到扩张细小血管或取栓目的,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 52例患者中通过使用Fogarty球囊导管,手术成功,无并发症,术后内瘘使用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随访12个月,其中6例行动静脉内瘘取栓术患者再次出现血栓形成。结论 Fogarty球囊导管在尿毒症自体血管条件欠佳患者中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中行取栓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陆磊  郭治宇  张浩 《浙江医学》2017,39(19):1675-1677
目的探讨侧侧吻合术建立的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终末期肾病行首次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67例,将行侧侧吻合术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3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行端侧吻合术建立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6周动静脉内瘘可使用率)、2年通畅率、2年后吻合口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2年通畅率、2年后吻合口流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06%vs.23.53%,P<0.05)。结论侧侧吻合术建立的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具有端侧吻合术建立的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相同的功效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推荐作为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动静脉内瘘手术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开放手术辅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Ⅰ型合并Ⅱ型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  90例已建立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并出现Ⅰ型合并Ⅱ型狭窄接受血透治疗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超声引导下PTA,B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引导下PTA,C组:开放手术辅助PTA。比较3组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血管内径、肱动脉血流量、AVF通畅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C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分别高于A、B组,并发症分别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3组患者的血管内径、肱动脉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C组分别大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术后6、12月时的AVF通畅率及稳定性分别高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开放手术辅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Ⅰ型合并Ⅱ型狭窄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恢复内瘘功能,保证患者有效透析,且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部分病例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陈小武  汪莫亚  张慧 《实用全科医学》2011,9(2):300-301,F0003
目的通过对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彩超监测,并与常规前臂动静脉内瘘比较,以评价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按内瘘术式不同分为二组,其中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30例、前臂动静脉内痿组21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比较二者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与前臂动静脉内瘘组手术1年后通畅率分别为90.0%(27/30)和90.5%(19/21);吻合口内径分别为(3.10±0.11)mm和(3.40±0.12)mm;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分别为(368.4±6.2)ml/min和(381.2±6.0)mJ/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3/30)和23.8%(5/21)。二者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17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与前臂动静脉内瘩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可做为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内瘘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伟  秦东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881-288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手术方式、手术经验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科2007年1月—2013年3月施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咽窝内瘘组(82例),腕部内瘘组(24例);术后吻合口急性闭塞探查Fogarty取栓5例,吻合口狭窄并血栓形成再次手术取栓加球囊扩张再通4例。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原因。结果 10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成功98例(92.5%),失败8例(7.5%),取栓后再次闭塞1例,患肢不同程度水肿42例。无高输出量心力衰竭及窃血综合征发生。3个月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内瘘血流量大于300 mL/min。结论鼻咽窝内瘘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式,腕关节内瘘同样可以成功建立透析通路,积极行术后并发症处理,可避免再次内瘘成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药熏洗联合艾灸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保护效应。方法 选择首次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血液透析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其中治疗组予以中药熏洗联合艾灸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术后观察。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瘘失功例数、内瘘血流速度、内瘘内径变化情况。结果 共8例患者发生术后失功,其中对照组7例,治疗组1例,主要原因为血栓形成。内瘘血流速度、内瘘内径及透析中血流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低血压是内瘘早期失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药熏洗联合艾灸治疗可减少维持性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三种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方式差异,对比其临床特点和并发症情况,为内瘘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72例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臂内瘘手术组、鼻烟窝内瘘手术组和肘关节内瘘手术组,分别进行手术,观察手术持续时间、内瘘成熟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8周内瘘大小、血流量、内瘘静脉直径、对心功能影响等指标.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瘘成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23,P=0.000),在并发症发生、第8周内瘘口大小、血流量、静脉直径及对心脏功能影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血管情况进行内瘘手术方式的选择可实现动静脉内瘘的最优化建立.  相似文献   

16.
韩立燕 《中外医疗》2014,(35):173-175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分析和临床护理。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依照调研得来的真实状态,选取带有针对特性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情况。结果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在低血压、过早使用动静脉瘘、穿刺不当、护理不当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中,对照组分别为9(22.5)、1(2.50)、8(20.0)、1(2.50)、3(7.50),观察组分别为3(7.50)、0(0.00)、2(5.0)、0(0.00)、0(0.00),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丧失或下降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尽量预设针对特性的护理途径,以便改善原初的治疗成效,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原有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服阿司匹林、维生素E联合内瘘局部红外线照射对内瘘血管血流量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18例常规最大透析血流量〈150ml/min的患者作为内瘘血管血流量不良的观察对象。给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1次/d;维生素E50mg,1次/d;同时行红外线内瘘照射30min,2次/d。疗程4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最大透析血流量和尿素氮,并计算尿素再循环率、尿素动力学指数(Kt/V)及尿素清除率(URR)。结果治疗后最大透析血流量≥180ml/min的14例,有效率77.8%。治疗前后尿素再循环率从17.63%降到9.87%;Kt/V和URR分别从(0.79±0.28)%、(51.57±11.38)%增加到(0.98±0.25)%、(62.73±9.47)%。治疗前后比较,P〈0.05。结论针对血管内瘘血流量不良应用口服阿司匹林和维生素E结合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等护理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内瘘的血流量,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重建内瘘术在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距吻合口2 cm以内)时的疗效是否一致。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A组)36例,外科手术组(B组)33例。随访并比较2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结果A组透析时间(4.11±3.06)年,临床成功率97%,技术成功率100%。B组透析时间(3.85±2.81)年,临床成功率94%,技术成功率100%。A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高于B组(P>0.05)。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与肱动脉血流量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均明显大于术前(P < 0.01)。结论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具有相同的疗效,因为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即可透析,保存病人血管资源等优势可以推荐作为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优质护理理念在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采用不同护理模式指导下护理干预措施对我院2010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再通率和再通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SAS标准分低于对照组[(41.29±3.28)vs(48.78±3.42),P<0.05],观察组患者SDS标准分低于对照组[(41.51±3.35)vs(49.84±3.47),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00.00% vs 80.00%,P< 0.05).结论 优质护理理念能够减少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研究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0年8月本院3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制作内瘘,以建立用于血液透析的血管通道,观察其应用情况。结果:30例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为1~5年,平均使用寿命为(3.4±0.4)年;患者中有5例发生感染,3例并发内瘘血栓,2例形成动脉瘤,1例血量供应不足。结论:加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这对提高患者的血液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