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FibroScan肝脏硬度(LSM)值与舌象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门诊就诊行FibroScan检查的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清学资料、舌象及FibroScan检查结果,并进一步分析LSM值与舌象变化的相关性。结果:160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平均(13.58±9.85)k Pa;舌色上,以黯红舌及黯淡舌(44.4%,36.9%)出现率为高,舌形上,齿痕舌(65.6%)多见。紫黯舌LSM值最高,且大于淡红舌(P0.05)、黯淡舌(P0.05)及黯红舌组(P0.05)。齿痕舌组LSM高于无齿痕组(P0.05);瘀点/瘀斑舌组及舌下络脉增粗组均高于无瘀点/瘀斑舌组及舌下络脉无增粗组(P0.05)。结论: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LSM值与舌脉象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紫黯舌、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增粗的患者,LSM值越高,说明肝硬化病情越重,血瘀越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舌象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 Scan)检测值(FS值)的相关性,为中医通过望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运用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一般病情资料、舌象、FS值等,并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将数据根据舌象有无出现分组,并运用SPSS 20. 0软件对患者临床信息、FS值及舌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结果 (1)108例肝炎肝硬化患者,FS值最小值4. 1 k Pa,最大值75 k Pa,平均(24. 07±18. 43) k Pa,其中代偿期(16. 18±10. 06) k Pa,失代偿期(38. 03±21. 50) k Pa,2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2)108例患者不同舌象FS值的比较发现:舌色上,红绛舌组FS值最高;舌形上,瘦舌组FS值最高;苔质上,燥苔组FS值最高;苔色上,黄苔组FS值最高。所有分组中,只有胖舌组、裂纹舌组以及燥苔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各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舌象表现为瘦舌、裂纹舌和燥苔患者的FS值较高,说明当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以上3种舌象时,病机主要以热证、阴虚、血虚和津伤为主,提示肝硬化病情越严重。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FS值与舌象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焕琴 《华夏医学》2003,16(6):800-801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 0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 ,并与 4 2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细胞压积、全血粘度均低于健康者 ,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 k值均不同程度高于健康者 ,P<0 .0 1。结论 :血液流变学指标能反映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情况 ,可考虑作为其病情诊断和疗效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病证结合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与组合情况,以初步了解其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为指导临床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课题组统一制订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结合现行多个诊疗共识以及前期文献回顾,并经过2轮专家论证,最后制订《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依此判定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类型。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及频数、频率等描述性分析的方法。结果 801例患者有7种病性类证候要素,其中气虚517例,血瘀503例,水停462例,阴虚448例,气滞438例,阳虚428例,湿热257例,且气虚、血瘀、水停、阳虚在失代偿期的分布频率高于代偿期(P0.05)。314例代偿期患者中,单一病性类证候要素以血瘀最为常见(36.36%),2~5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分别以气虚+气滞(20.00%)、气虚+阴虚+血瘀(11.32%)、气虚+阳虚+阴虚+气滞(16.13%)、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45.1%)最为常见;487例失代偿期患者中,单一病性类证候要素以水停最为常见(90.91%),2~5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分别以气虚+水停(57.45%)、气虚+血瘀+水停(26.44%)、气虚+阳虚+血瘀+水停(23.40%)、气虚+阳虚+气滞+血瘀+水停(25.00%)最为常见。属于6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的代偿期患者常见组合中有60.00%的患者未合并水停;失代偿期患者常见组合中有59.81%的患者未合并湿热。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最多见;在代偿期以单一与2~5种组合多见,多合并气虚、血瘀、气滞;失代偿期则以3~7种组合多见,多合并气虚、水停。2期均有气虚、血瘀等基本病机,也有各期病机侧重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转化为肝硬化的过程与微循环的关系。方法 对 5 8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全血粘度降低 ,血浆粘度增高 ,血细胞压积降低 ,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血沉加快 ,反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血沉方程k值显著升高。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微循环存在严重障碍。提示在肝硬化失代偿期适当地采用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治疗方法 ,改善微循环 ,可能会收到缓解病情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血清神经肽Y(Neuropeptides Y,NPY)水平及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布,血清NPY水平在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之间的差异,探讨病性类证候要素与血清NP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本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等信息,采集血液标本并统一检测指标;依据课题组形成的专家共识《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判定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比较肝炎肝硬化患者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血清NPY水平及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布,探讨血清NPY水平与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 (1)71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失代偿442例,代偿期272例,失代偿期患者血清NPY水平显著低于代偿期(P0.05);失代偿期(除气滞外)的诸证候要素出现频率高于代偿期,其中血瘀、气虚、阳虚、水停证候要素在两期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分期及分期比较结果均表明,具有湿热、气滞、阳虚、阴虚证候要素的患者血清NPY水平低于不具有者,具有气虚证候要素的患者血清NPY水平高于不具有者;代偿期,具有气滞、阴虚、阳虚证候要素的患者血清NPY水平显著低于不具有者(P0.05);失代偿期,具有阴虚、阳虚证候要素的患者血清NPY水平显著低于不具有者,而具有气虚证候要素者其水平显著高于不具有者(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血清NPY水平低于代偿期;失代偿期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出现频率高于代偿期,患者血清NPY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程度,并且与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今后进一步探讨肝炎肝硬化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病理学基础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干预。方法对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4年收治24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患者年龄、住院天数的关系。结果 248例患者中有82例接受过各种侵入性操作,发生医院感染45例,发生率54.9%;≥60岁患者137例,发生医院感染63例,发生率46.0%;住院时间≥30 d患者122例,发生医院感染70例,发生率57.4%。结论为预防和控制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医院感染发生,应高度重视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减少侵入性护理诊疗操作,加强对进行侵入性操作、年龄≥60岁、住院时间长≥30 d患者的管理,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变化规律,并探讨二者鉴别诊断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120例,其中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各60例.比较RDW-CV、RDW-SD在不同肝硬化阶段的差异,研究RDW-CV、RDW-SD与肝功能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以及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DW-CV、RDW-SD在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肝硬化代偿组患者RDW-CV和RDW-SD均低于失代偿组患者,其中RDW-SD差异更明显(P<0.001).肝硬化代偿组患者RDW-SD、RDW-CV与TP均呈负相关,此外,RDW-SD还与γ-GT正相关;肝硬化失代偿组患者RDW-SD与ALB负相关,与TP、ALT、AST和TBIL均呈正相关,RDW-CV与TP、ALT和TBIL也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及RDW-SD.肝硬化失代偿组患者CRP与RDW-SD呈正相关,却与RDW-CV无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RDW-S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8,高于 RDW-CV 的0.648.结论 RDW-CV和RDW-SD在不同肝硬化阶段存在差异,RDW-SD差异更为明显,具有潜在鉴别诊断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不少肝硬化患者往往因并发症而死亡。因此,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症的及早发现,及时处理,精心护理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科对10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会,色结如下:1一般资料IO0例肝硬化先代偿期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79例,血吸虫性肝硬化3例,肝炎和血吸虫混合性肝硬化10例,不明原因的肝硬化喇。z病情观察中注意的几个问题目)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由于大量静脉血液不经过肝脏而经入体循环,可引起肝性脑病。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钠代谢变化特点,对12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钠变化及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较高(46.03%),肝功能越差发生低钠血症的可能性越高,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低钠患者,发生肝性恼病、肝肾综合征及病死的机率都升高。提示:肝硬化失代偿期与钠的代谢失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和稳定期的中医证候类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通过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774例COPD患者急性期和稳定期的中医证候类型及其舌象的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舌象的总体分布以舌红(33.5%)、苔黄(67.1%)出现频率最高。证候则以痰热壅肺证(18.9%)为最多,在中医证候与舌色、苔色的关系方面,痰热壅肺证中以舌红苔黄所占比重最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舌象的总体分布以舌淡红(43.5%)、苔白(55.9%)出现频率最高。证候则以肺肾气虚证(12.7%)为最多,在中医证候与舌色、苔色的关系方面,肺肾气虚证中以舌淡红苔白所占比重最大。结论:本研究显示,急性期患者舌象的总体分布以舌红、苔黄出现频率最高。反映了急性期主要表现为以痰热为基本特点的证候特点。稳定期患者舌象的总体分布以舌淡红、苔白出现频率最高,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着病情好转,舌象逐渐趋于正常或体现出本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朱俊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2):123-124,127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肝硬化患者的贫血及红细胞特征。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11月在咸宁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肝硬化患者232例,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11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24例,乙醇性肝硬化50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44例。所有患者于入院后测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者以正常细胞性贫血为主,丙型肝炎肝硬化和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以大细胞性贫血为主。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者MCV、MCH、MCHC及RDW与正常细胞性贫血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型肝炎肝硬化和乙醇性肝硬化患者MCV、MCH显著高于正常细胞性贫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型肝炎肝硬化和乙醇性肝硬化患者MCHC、RDW与正常细胞性贫血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因所致肝硬化患者具有不同的贫血类型及红细胞特征,分析肝硬化患者的贫血类型和红细胞特征,可为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肝硬化中医证候与其肝脏窦周隙胶原纤维沉积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肝硬化患者分为临床前代偿期、临床代偿期、失代偿期三组,并与慢性肝炎组、非肝病组进行对照,利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获取肝组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窦周隙胶原纤维沉积程度。结果肝硬化患者中均见窦周胶原纤维沉积表现(20/20,100.0%),其中重度者失代偿期中占71.4%(5/7)、代偿期中占33.3%(3/9)、临床前代偿期中占25.0%(1/4);瘀血阻络证在肝硬化患者中占55.0%(11/20)、重度胶原纤维沉积者中占66.6%(6/9)、轻度者占45.4%(5/11)。结论窦周隙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可能随肝硬化临床前代偿期、临床代偿期及失代偿期的进展而逐渐加重,窦周隙胶原纤维沉积程度与中医瘀血阻络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辛晓丽 《中外医疗》2013,(24):38-38,40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间该院肝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病因、并发症等。结果 2年间共收集肝硬化患者386例,其中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318例(82.4%),酒精性肝硬化31例(8.0%),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20例(5.2%),丙型肝炎肝硬化17例(4.4%)。386例肝硬化患者中206例出现并发症(53.4%),其中上消化道出血97例,占47.1%,居于首位,其次为肝硬化并发肝癌56例,占27.2%,继发感染30例,占14.6%,肝性脑病14例。结论该地区构成肝硬化的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腻苔形成过程中舌苔代谢物质的变化。方法:利用人工与Z-BOX舌象数字化分析仪共同判读的方法诊断受试者的舌苔,其中慢性胃炎患者腻苔40例,非腻苔30例及正常人淡红舌薄白苔20例。采集舌苔样本,经前期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各组患者舌苔中的代谢成分,得到代谢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得到潜在的代谢标志物,并利用ChemSpider、HMDB(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网站检索,对潜在标志物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发现,慢性胃炎腻苔组、非腻苔组和正常组舌苔的代谢产物分布在不同区域内。进一步分析代谢物后发现,腻苔组和非腻苔组之间差异的化合物有3-酮基乳糖、2-脱氧-D-核糖、UDP-D-半乳糖、变视紫红(质)、抗坏血酸盐、吡啶甲酸、组氨酸;腻苔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的化合物有3-酮基乳糖、UDP-D-半乳糖、白细胞三烯A4、维生素D2等。结论:慢性胃炎腻苔与非腻苔患者及正常舌苔间代谢物质有明显差异,这些代谢物质主要参与能量代谢,以糖代谢为主。糖代谢的变化是腻苔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 EVL)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血糖的影响。方法60例接受EVL的乙肝肝硬化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根据OGTT分为糖代谢正常组和异常组,检测EVL术后即刻(0 h)、术后1、2、3 h血糖值。结果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肝功能生化指标等均不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糖代谢正常组中,EVL术后1、2、3 h与0 h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代谢异常组中,EVL术后1 h 血糖[(8.13±1.89)mmol/L]、2 h 血糖[(8.11±1.57)mmol/L]明显高于EVL术后0 h血糖[(7.04±1.2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乙肝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常在正常范围,需行OGTT明确是否有糖代谢异常。肝硬化合并糖耐量异常者EVL治疗后2 h内血糖易发生明显变化,应予以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常规参数血小板2/(单核细胞百分比×分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P2/MS)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慢性肝炎(慢肝组)68例,肝硬化(肝硬化组)60例,共128例病人。其中,有病理诊断者33例。慢肝组68例中,有慢性乙肝者54例;肝硬化组60例中,乙肝肝硬化43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常规,根据相关数据计算P2/MS值;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肝活检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网状纤维及Masson染色;统计学采用SPSS 11.0软件处理。结果①肝硬化组、乙肝肝硬化组的P2/MS值显著低于慢肝组及慢乙肝组;②肝硬化组及乙肝肝硬化组的HA显著高于慢肝组及慢乙肝组;③肝硬化组的PⅢP高于慢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2/MS值可作为反映慢性肝病患者发展到肝硬化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nterferon,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和代偿期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接受PEG-IFNα-2a联合RBV抗病毒治疗的住院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慢性丙型肝炎)与治疗组(30例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总疗程48~72周,随访2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us response,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us response,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nd-treatment virus response,ETVR)、无病毒学应答(no response,NR)、复发(relapse)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53.3%)较对照组(80.0%)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死亡或严重不良反应,除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症状及腹水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适应证和预防措施的情况下,PEG-IFN联合RBV治疗慢性丙肝安全有效的,大部分患者可以按预定方案完成治疗。对于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使用小剂量PEG-IFN联合RBV较为安全,也有一定疗效。丙肝肝硬化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较慢性丙肝更易出现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的不良反应及肝功能失代偿。治疗过程应密切观察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自然光条件下基于色差校正方法的舌象颜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尝试建立一种自然光条件下基于L*a*b*色差校正的舌象采集分析方法,观测色差校正方法的舌象颜色分类规律。 方法:在光线良好的室内自然光环境下,应用NikonD70数码单反相机采集413例舌象,以柯达Q-13灰阶色卡为软件校正依据。通过NikonCaptureNX软件进行图像色差校正,并应用L*a*b*均匀色空间对校正后的舌象进行舌象颜色分类与定量分析。 结果:应用软件校正方法对舌象颜色进行色差校正,具有良好的效果。校正舌色后,从淡白舌、淡红舌到红绛舌,L*值逐渐降低,而a*值则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绛舌和青紫舌L*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淡红舌和青紫舌a*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各类舌色的b*值除淡白舌和青紫舌以及淡红舌和红绛舌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舌色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苔色定量分析显示白苔a*值大于黄苔(P〈0.01),白苔b*值小于黄苔(P〈0.01)。白苔、黄苔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自然光条件下应用L*a*b*色空间对舌色进行色差校正和定量分析,颜色还原准确,操作方便,是一种可行的临床舌象采集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抑郁情绪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乙肝肝硬化患者114例,其中Child pugh分级A级42例、B级38例和C级34例,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11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有38例(其中A级10例、B级12例和C级16例)患者有情绪障碍,占33.33%。Child pugh A级、B级和C级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3.81%、31.58%、和47.06%,Child pugh C级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病情较轻的A级和B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Child pugh C级患者HAMA和HAMD各项目评分明显高于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乙肝肝硬化患者抑郁情绪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65,P=0.005)结论研究表明乙肝肝硬化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情绪障碍,且乙肝肝硬化患者情绪障碍发生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