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肝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3例EHF患者的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肝脏的损害(ALT、SB及白蛋白)较轻型、中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2)死亡组肝脏的损害(ALT、SB)显著重于存活组(P值分别为0.000;0.000);(3)肝脏的损害(ALT)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及肌酐密切相关.结论 EHF患者并发肝脏损害较普遍,以轻、中度肝脏损害多见,而且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酐及预后密切相关.病情愈重者,肝脏损害愈严重.因此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并发肝脏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肝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3例EHF患者的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肝脏的损害(ALT、SB及白蛋门)较轻型、中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2)死亡组肝脏的损害(ALT、SB)显著重于存活组(P值分别为0.000;0.000);(3)肝脏的损害(ALT)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及肌酐密切相关。结论 EHF患者并发肝脏损害较普遍,以轻、中度肝脏损害多见,而且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酐及预后密切相关。病情愈重者,肝脏损害愈严重。因此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3.
103例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对机体的重要器官(肝、心、肾、脑、肺及胰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0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肝、心、肾、脑、肺及胰腺等功能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发生率为9.7%,(10/103),而MODS的死亡率为70%(7/10);肝、心、肾、脑、肺及胰腺等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86.4%、70.9%、64.1%、5.8%、4.9%及3.9%.以肝、心、肾功能障碍最常见,尤其以肝功能障碍明显;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肝、心、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均高于轻型、中型患者(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者性差异)。结论EHF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较普遍,但以肝、心、肾功能损害最常见,尤其以肝功能障碍明显,并发MODAS者死亡率高,而且病情愈重者,器官损害愈严重。  相似文献   

4.
观察了5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眼部变化。结果表明:(1)EHF 病程各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眼部损害。(2)病情越重,眼部损害越重。(3)轻型患者无1例有内眼损害,重、危重型患者内眼损害者分别为44%和100%。(4)眼部变化观察有助于 FHE 早期诊断,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的眼部变化,我们对临床确诊为EHF的53例患者进行了观察。年龄16~66岁,男40例,女13例。轻型3例,中型21例,重型25例,危重型4例。观察结果:(1)EHF病程各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眼部损害,外眼变化以结膜充血(90.6%)、球结膜水肿(84.9%)  相似文献   

6.
宋秋云 《西部医学》2007,19(5):1006-1006
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并发心脏损害的心电图改变及发生机理。方法对20例EHF患者各个病期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窦性心动过缓8例,窦性心动过速3例,偶发房性早搏2例,室性早搏1例,T波低平3例,不全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结论EHA患者各个病期均可出现心电图改变,原因可能与病毒直接作用、免疫因素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7.
陈韬  王美芬 《医学综述》2012,18(6):949-95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心肌酶及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住院1709例HFMD患儿检测心肌酶,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同时均做常规床旁12导联心电图。结果心肌酶检查:心肌酶的异常主要在部分重型HFMD中,心肌酶升高以AST升高为主,同时伴有ALT、LDH、HBDH及CK升高,但升高的程度较轻,危重型HFMD患者心肌酶损害明显。心电图检查:半数患儿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少数重型HFMD患儿出现心律失常。结论 HFMD对心脏损害小,但部分重型手足口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临床上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报告90~92年住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均经全面的临床检验,结果:肝功能损害交于国内报导占82.9%,转氮酶500单位以上者20例,尿蛋白,尿镜检红自细胞增高是早期诊断参考,EHF特异性抗体IgG6天后阳性可达88.1%。 本组病例系90—92年3—8月份我院住院收治的97例,按1981年“EHF防治(试行)方案”中诊断和分型的标准分为:轻型46例、中型40例、重型7例、危重型4例,均作详细的临床检验,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38例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38例EHF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肝、肾损害发生率分别为84.2%和94.7%;73.7%出现血小板减少;心电图改变发生率68.4%,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B超双肾体积弥漫性增大占52.6%,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②临床特点中重型、危重型占36.8%,典型临床五期经过者占47.4%,伴消化道症状占42.1%;③本病在春季(1~3月)多发,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农民,女性发病较重,病前有鼠类接触史.结论:本地区EHF重型较多,临床表现各异,近年收治病人逐年增多,应早防早治.  相似文献   

10.
自1981年11月~1984年1月共收治199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对其可溶性免疫复合物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99例中男性146例,女性5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4岁,其中20~50岁148例,占71.9% 1.2 临床分型:本文病例的诊断、分型均以1987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试行)方案为依据。轻型59例,中型110例,重型21例,危重型9例。 1.3 住院天数:轻型平均9.2天,中型平均9.8天,重型平均12.4天,危重型平均21天。 1.4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CIC)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