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骨髓微环境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mieroRNA(miR)-21和miR-30b的调变作用.方法培养破骨细胞,采用MACS法分选纯化CD138*骨髓瘤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MM患者瘤细胞和细胞株以及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的MM患者瘤细胞miR-21和miR-30b的表达量.结果 MM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破骨细胞培养基培养后10~14 d形成破骨细胞,瘤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组和未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组相比较,细胞活力明显增高,miR-21的表达量增高了1.3~5.9倍,miR-30b表达量降低27.5%~76.9%.在正常浆细胞、MM患者瘤细胞和MM细胞株,miR-21表达水平分别为1.9±0.8、6.5±4.9和35.1±36.2,而miR-30表达分别为13.6±1.8、7.2±6.3和4.5±1.9.结论骨髓微环境可调控miR-21和miR-30b的表达,miR-21起癌基因作用,而miR-30b起抑痛基因作用.  相似文献   

2.
SDF-1/CXCR4与多发性骨髓瘤溶骨性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溶骨性破坏是主要的临床问题,其机制与骨髓瘤细胞或骨髓微环境的细胞产生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刺激破骨细胞生成有关,SDF—1a是骨髓瘤骨病发病中的一个重要因子,也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潜在的靶目标。本文就SDF-1/CXCR4的结构,SDF-1/CXCR4在MM患者骨微环境中的表达及对破骨细胞的作用、血浆SDF-1和骨髓瘤细胞CXCR4的表达与MM溶骨病变及预后的关系、SDF-1/CXCR4是治疗骨髓瘤骨病的潜在靶标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与骨髓微环境密切相关,但是其具体分子机制迄今尚未阐明.鉴于MM以广泛的免疫抑制、易导致感染和肿瘤进展为特征,而抗MM的新型治疗药物,如硼替佐米、沙利度胺等,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表明失调的免疫效应细胞在MM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破骨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和脂肪细胞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参与形成MM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并且其数量在MM患者体内异常增高,表达水平也与MM分期和临床预后有关.因此,笔者拟就外泌体、脂肪细胞、破骨细胞和MDSC在MM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将其作为MM治疗靶点的可能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质重建是骨吸收和骨形成耦联的动态平衡过程,破骨细胞是骨吸收的效应细胞。多发性骨髓瘤表现特征性溶骨病变,其机制与骨髓微环境中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生理平衡破坏有关,护骨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及其配体是对破骨细胞生成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潜在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骨髓瘤(MM)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骨质破坏而导致的骨髓瘤骨病.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趋化(相关)因子不仅可以介导骨髓瘤细胞的迁移与归巢,而且对成骨前体和破骨细胞的分化和迁移等也有重要作用.对趋化(相关)因子或其介导的相关信号通路的干预,不但可以减轻骨髓瘤骨病,而且能直接抑制骨髓瘤细胞及改善疾病预后.本文就趋化(相关)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中的作用及治疗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骨髓瘤(MM)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骨质破坏而导致的骨髓瘤骨病.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趋化(相关)因子不仅可以介导骨髓瘤细胞的迁移与归巢,而且对成骨前体和破骨细胞的分化和迁移等也有重要作用.对趋化(相关)因子或其介导的相关信号通路的干预,不但可以减轻骨髓瘤骨病,而且能直接抑制骨髓瘤细胞及改善疾病预后.本文就趋化(相关)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中的作用及治疗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骨质重建是骨吸收和骨形成耦联的动态平衡过程,破骨细胞是骨吸收的效应细胞。多发性骨髓瘤表现特征性溶骨病变,其机制与骨髓微环境中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生理平衡破坏有关,护骨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及其配体是对破骨细胞生成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潜在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微环境中调节性T细胞(Treg)和Th17细胞的比例,探讨Treg/Th17细胞失衡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7例MM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者骨髓中Treg和Th17细胞的表达量,对其中19例MM患者同时检测了外周血中Treg和Th17细胞的表达量.结果表明:MM组骨髓中Treg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自ISS分期的Ⅰ+Ⅱ期至Ⅲ期逐渐增高(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MM患者骨髓中Treg细胞水平高于外周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骨髓中Th17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P>0.05),临床分期间无差别(P>0.05).MM患者骨髓中TH17细胞比例与外周血无差别(P>0.05).MM组Treg/Th17的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自ISS分期的Ⅰ+Ⅱ期至Ⅲ期逐渐增高(P<0.05).结论MM患者骨髓微环境中存在Treg/Th17比例失衡,这种失衡可能促进了MM的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9.
骨重塑( bone remodeling)的失衡是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MBD)产生的主要原因.在骨髓微环境中,MM细胞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或直接的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刺激破骨细胞( osteoclast,OCL)活化,抑制成骨细胞(osteoblast,OBL)的形成和功能,导致骨重塑平衡的严重失调,产生骨骼疼痛、骨质破坏、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我们将就MBD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骨质破坏是多发性骨髓瘤(MM)一大特征,据统计70%~80%患者有骨的累及。骨质破坏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如破骨细胞活化因子(OAFs)、黏附分子、瘤细胞与基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通过上调破骨细胞活性,使成骨与破骨之间平衡失调而出现溶骨。在这些因素中哪种因素起主要作用,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对MM骨病机制及其调节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Pdcd5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骨髓瘤患者骨髓细胞中pdcd5基因的表达。应用ELISA方法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RQ—RT-PCR)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及正常人PDCD5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比较pdcd5基因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45例初治及难治复发MM患者血浆PDCD5蛋白水平显著低于20例健康人和20例治疗有效患者,分别为(16.91±0.28)ng/ml,(19.11±0.29)ng/ml,(17.94±0.154)ng/ml(P均〈0.05)。45例初治及难治复发MM患者骨髓细胞pdcd5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人,分别为0.64±0.47和1.28±1.21,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低表达PDCD5,pdcd5基因可能参与了MM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破骨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对破骨细胞(OC)生成及OC对MM细胞生长与存活的相互作用。方法在不同培养体系中行MM细胞与破骨细胞前体共培养,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鉴定OC的生成;以RT-PCR检测MM细胞对NF-KB受体激活剂配体(RANKL)/护骨素(OPG)的表达及MM细胞系8226细胞、IL-6依赖性MM细胞系XG1细胞对小鼠原代骨髓基质细胞(pBMSC)表达RANKL/OPG的影响;MM细胞与OC共培养后,采用碘化丙锭(PI)染色,以流式细胞术检测OC对MM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Annexin V/PI标记检测OC对MM细胞存活的影响。结果8226及XG1细胞均可直接促进破骨细胞前体向TRAP阳性多个核OC分化。8226、XG1及XG7细胞均不表达RANKL及OPG,8226及XG1细胞促进pBMSC对RANKL的表达,抑制OPG的表达。MM细胞促进OC存活,OC明显促进MM细胞增殖,共培养3d后XG1细胞增殖至(3.8±0.1)×10^9/孔,XG7细胞增殖至(3.9±0.1)×10^5/孔,8226细胞增殖至(4.0±0.1)×10^5/孔,共培养7d后XG1细胞增殖至(8.7±0.1)×10^5/孔,XG7细胞增殖至(9.1±0.1)×10^5/孔,8226细胞增殖至(9.0±0.1)×10^5/孔(P〈0.01)。OC抑制去血清培养诱导的MM细胞凋亡,8226、XG1及XG7细胞与OC共培养后Annexin V^-及PI^-细胞分别为57.71%、82.18%、90.92%(P〈0.01),但对地塞米松诱导的MM细胞凋亡并无拮抗作用。结论MM细胞直接和(或)通过破坏RANKL与OPG之间的平衡间接促进破骨细胞前体向OC分化,OC促进MM细胞生长与存活,从而在MM细胞与OC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AL)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N)骨髓中EBV—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8例急性白血病与43倒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V感染情况,同时检测了32例对照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骨髓EBV—DNA含量。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V感染率为58.1%,急性白血病组EBV感染率为8.0%,对照组EBV感染率6.2%。AL组与对照组EBV—DNA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M组与对照E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MM组与AL组E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L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关系不大,MM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MM患者骨髓中,EBV—DNA舍量进行检测,对于揭示MM的发病与EB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敏感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SDF)-1alpha mediates migration of norm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but its role i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is undefined. In this study, we detected SDF-1alpha in bone marrow (BM) plasma from 10 patients with MM (multiple myeloma; 2.6 +/- 1.5 ng/ml) and BM stromal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s from 5 patients with MM (0.6 +/- 0.2 ng/ml). We show that SDF-1alpha promotes proliferation, induces migration, and protects against dexamethasone-induced apoptosis in MM cells, but these effects are only modest. In MM cell lines and patient MM cells, SDF-1alpha induces phosphorylation of p42/44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s well as Akt and its downstream target Bad, and also activates nuclear factor-kappaB. In the BM milieu, SDF-1alpha up-regulates secretion of interleukin 6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BM stromal cells, which promote tumor cell growth, survival, and migration.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SDF-1alpha promotes growth, migra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MM cells in the BM microenvironment, but these effects are only modest, SDF-1alpha therefore does not represent a target for novel therapeutics in this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208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学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比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分析208例多发性骨髓瘤(MM)病例的骨髓细胞学、临床分型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固定电泳结果 ,探讨其在MM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8例MM患者骨髓细胞学特点,按照欧洲血液学会议形态学分型标准将骨髓瘤细胞分型,计数骨髓瘤细胞比例;按临床特点和分期标准将病人分期;记录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固定电泳结果。结果 208例MM病例中:骨髓涂片中骨髓瘤细胞比例≥10%的204例(98.1%),骨髓瘤细胞比例在6.0%-10.0%的3例(1.4%),骨髓瘤细胞比例不增高的1例(0.5%);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型128例(61%),IgA型47例(22.7%),轻链型28例(13.7%),未分泌型5例(2.8%);临床表现主要有骨破坏168例(80.1%)、贫血163例(79.5%)、骨痛146例(70.1%)、肾功能损害102例(49%)、出血8例(3.8%)、粘滞血症2例(0.9%)。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在MM的诊断中尤为重要。血清学特点及明显的临床表现也对MM的诊断有提示作用,三者需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U266和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M-BMMNC)中干扰素调节因子8(ICSBP/IRF8)的表达,及DNA甲基化与ICSBP/IRF8表达沉默的关系。选取U266细胞株及10例MM患者MM-BMMNC,同时提取10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N-BMMNC)为对照。用荧光定量PCR测定ICSBP/IRF8的表达(利用2-ΔΔCT进行计算);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ICSBP/IRF8启动子序列甲基化程度(以目的基因ICSBP/IRF8与内参照β-actin表达量的比值作为结果)。结果发现,与N-BMMNC相比,ICSBP/IRF8在U266细胞和MM-BMMNC中表达低下,且ICSBP/IRF8启动序列CpG岛甲基化程度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BMMNC和U226细胞中ICSBP/IRF8基因表达沉默,ICSBP/IRF8启动序列CpG岛甲基化程度较正常显著增高,说明DNA甲基化可能造成了ICSBP/IRF8表达沉默。结果初步提示ICSBP/IRF8与MM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可能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马钱子碱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中成骨细胞早期分化和破骨细胞代谢途径的影响,同时比较马钱子碱与硼替佐米在体外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响。用MTT法检测硼替佐米与马钱子碱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上清液加入到成骨细胞MC3T3-E1诱导分化体系中培养后,用RT-PCR方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骨保护蛋白(OPG)及骨保护蛋白配体(RANKL)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硼替佐米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 48小时后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4 nmol/L,马钱子碱为0.16 mg/ml;经马钱子碱及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上清液共同干预组的成骨细胞中ALP、OC及OPG的mRNA水平高于只经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上清液干预组的成骨细胞的表达水平(p<0.05),而RANKL的mRNA水平则降低(p<0.05),且它们增高或降低的程度大于硼替佐米作用组(p<0.05)。结论:马钱子碱对多发性骨髓瘤中骨代谢机制的影响可能通过成骨细胞对破骨细胞的调节而发挥作用。实验证实,马钱子碱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优于硼替佐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人多发性骨髓瘤血清对肝腺瘤细胞系Hep-3b细胞铁调节蛋白hepcidin表达的影响,及白介素-6(IL-6)单克隆抗体或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其的抑制作用。在Hep-3b细胞培养液中按10%终浓度加入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共培养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半定量方法检测Hep-3b细胞hepcidin mRNA的表达水平。在上述培养体系中,加入人IL-6单克隆抗体或rhEPO观察hepcidin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未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组hepcidin 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缺铁性贫血组,这种升高作用能被IL-6单克隆抗体或rhEPO完全抑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短期随访中,规律治疗能稳定血红蛋白,降低患者血清对Hep-3b细胞hepcidin mRNA的影响。结论:未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能促进肝腺瘤细胞系Hep-3b细胞hepcidin表达,这种促进作用可被人IL-6单克隆抗体拮抗,提示IL-6可能导致Hep-3b细胞hepcidin表达量升高,从而造成慢性病性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这种促进作用也能被rhEPO抑制,提示rhEPO可能对ACD有治疗作用。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短期随访中,血红蛋白水平稳定,患者血清对Hep-3b细胞hepcidin mRNA的影响减小,这表明治疗使病情稳定,改善了A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