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前咽后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上颈椎结核患者共21例,均伴有寰枢关节、寰枕关节严重破坏且寰椎侧块破坏无法置钉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40.4±9.5岁(26~54岁),寰椎结核4例,寰椎并枢椎结核7例,均行颈前咽后路病灶清除并一期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根据枢椎椎弓根破坏情况,2例采用双侧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3例采用双侧椎板螺钉固定,6例采用一侧椎板螺钉和一侧椎弓根螺钉混合固定。术后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8个月,并随访其神经功能(JOA评分)、枕颈部VAS评分、植骨融合情况、复位程度及并发症。结果:11例患者平均随访39.5±13.1个月。术后9例获解剖复位,2例达部分复位;术后4个月10例达到骨性融合,1例出现部分植骨吸收,经对症治疗,于术后6个月获骨性融合。术后18个月结核病变均达到临床治愈。JOA评分由术前的8.4±1.3分上升到末次随访时的15.0±1.3分(P0.05),枕颈部疼痛症状也由术前的6.7±0.6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0.64±0.6分(P0.05),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采用经咽后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结核临床疗效可靠,病灶清除彻底,内固定牢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评价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寰枢椎结核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5年1月,12例寰枢椎结核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者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颈椎CT及MRI检查提示寰椎单侧或双侧侧块骨质破坏及枢椎齿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寰枢椎稳定性丢失,结核病灶突入椎管内,导致相应节段脊髓受压。术前神经功能评估ASIA分级为:C级4例,D级8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使用四联敏感抗结核药物规律治疗。通过对患者NDI评分和JOA评分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来评价临床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28±65.32)min;出血量平均(460±116.38)ml。平均随访(5.77±3.62)(2~12)年,在随访期内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失败等情况出现。患者NDI评分及JOA评分分别由术前(39.67±4.32)分和(7.63±2.3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0.82±4.63)分和(15.58±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2例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对于寰枢椎结核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治疗,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够完成结核病灶的彻底清除、脊髓的彻底减压及上颈椎稳定性的重建,通过中长期随访观察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1.9±8.3岁(6~71岁)。其中寰椎结核11例,寰枢椎结核6例,寰椎并寰枕关节结核2例,病灶均破坏累及寰枕关节或寰枢椎侧块,均伴有寰枢关节脱位,病灶周围脓肿形成。采用JOA评分评价脊髓神经功能,VAS评分评价枕颈部疼痛症状,寰齿间隙(ADI)评价复位情况,定时随访并复查X线片、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9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其中行枕颈融合11例,寰枢椎融合7例,C1~C3融合1例。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3.2±7.2个月(24~48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CT显示椎前脓肿消失、寰枢椎复位良好,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17例术后3个月实现后路骨性融合或前路骨缺损部植骨骨性愈合,另2例术后6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结核杆菌感染病灶,术后抗结核药物平均用药时间16.9±1.3个月。随访期间结核无复发,术后18个月结核病变均达到临床治愈。JOA评分由术前的7.9±1.1分上升到末次随访时的14.7±1.2分(P0.05);枕颈部VAS评分由术前的6.5±0.4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0±0.5分(P0.05),ADI由术前5.6±1.3mm减小至术后1.6±0.9mm(P0.05),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线缆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4年7月—2015年7月,2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和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接受后路线缆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及随访,其中12例采用Gallie术式,10例采用Brooks术式.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头颈椎旋转角、下颈椎后凸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疗效及预后.结果 22例患者随访5~16(7.5±2.3)年,20例患者获得了一期骨性融合;Gallie术式、Brooks术式各1例随访2年未融合,改行Magerl螺钉并Brooks融合术,末次随访获得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JOA评分、VAS评分、NDI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下颈椎后凸角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头颈椎旋转角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头颈部旋转功能平均丢失13.5%,下位颈椎不同程度后凸畸形发生率为63.6%(14/22).结论 线缆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中远期疗效满意;但融合术后头颈部旋转功能少量丢失,远期下位颈椎后凸畸形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与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21例寰枢椎不稳行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与融合术。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3个月,神经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螺钉位置良好,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术后8个月JOA评分(13.9±2.1)分。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是寰枢椎后路固定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2209-2215
[目的]探讨成年型齿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13例成年齿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9例可复性脱位患者行单纯后路复位+寰枢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4例难复性脱位者行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随访术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5±1.1)年;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5±1.6)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颈椎不适,但颈椎屈伸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1.65)分提高到(14.2±1.6)分(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寰枢椎融合术是治疗成年型游离齿突伴寰枢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解除脊髓压迫,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术后对枕颈部活动影响较小;难复性脱位患者,建议采用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7.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年3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39.6岁;Jefferson骨折4例,Ⅱ型齿状突骨折5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3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7例。采用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标准和VAS(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38.75±20.06)min,术中出血量(338.80±100.10)ml,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随访15.56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了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VAS评分从术前(7.25±1.52)分降至末次随访(2.13±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从术前(8.65±3.49)分提高至(13.05±4.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为(58.01±20.1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一期手术病灶清除术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手术行病灶清除并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6例颈椎结核患者资料,男17例,女9例;年龄26~75岁,平均45.4岁。其中累及颈椎单椎体7例、相邻双椎体12例、3椎体4例,合并脊柱其他部位结核病灶3例(包括T5 1例、T12 1例、L3 1例)。1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前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4~9分,平均5.7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7~12分,平均10.1分;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21.5°±6.1°;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21例。术前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待红细胞沉降率(ESR)50 mm/h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节段及病变情况选择颈椎前路、后路或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3~49个月,平均25.3个月。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时,颈部VAS评分(1.1±2.7)分,JOA评分(15.1±3.9)分,病变节段Cobb角4.7°±6.1°。1例上颈椎结核患者术后出现取骨区皮下脂肪液化、切口不愈合,给予手术清创缝合后二期愈合。术后未发生颈椎结核复发。结论在术前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根据病变节段采用一期彻底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可有效治疗颈椎结核,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提高颈椎结核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后路固定颈前路鼻内镜辅助病灶清除治疗上颈椎结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后路固定颈前路鼻内镜辅助病灶清除治疗上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上颈椎结核12例,均先行后路上颈椎侧块螺钉及颅骨钉棒系统固定及植骨,其中4例寰椎并枢椎结核行枕颈融合者植骨于枕颈部,8例枢椎结核仅在寰枢椎间植骨再行前路鼻内镜辅助结核灶清除。结果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均得到满意重建,经术中镜下及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结核病灶全部清除。手术时间160~250(198±27)min;术中出血量300~500(388±61)ml。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无脑脊液漏发生。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8~14(10±2)分提高至10~16(14±2)分。结论后路融合可使颈椎获得较好稳定性,前路鼻内镜下能彻底清除病灶,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此术式治疗上颈椎结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寰枢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寰枢椎不稳27例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及枕颈融合治疗.结果 27例患者均经寰枢椎螺钉或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其中一例颅底凹陷患者一期行经口齿状突切除术,二期行枕颈融合术,27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 ~17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3.5 ~16.9分,平均15.2分,改善率为88.4%.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 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枕颈融合术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下颈椎结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例下颈椎结核患者,所有患者术前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以上,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记录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C2~7 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45个月,平均3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VAS评分为(2.1±1.5)分,JOA评分为(15.3±1.5)分,下颈椎局部后凸Cobb角为-6.2°±3.5°,C2~7 Cobb角为-10.0°±4.5°,ESR为(8.1±4.2)mm/h,CRP为(3.8±2.2)mg/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病灶区域植骨均完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抗结核药物能有效治疗下颈椎结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中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技术治疗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4年12月,对23例常规方法不能彻底松解的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TARP内固定术治疗。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X线、CT三维重建和MRI)判断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颈椎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8.5±3.2)分提高至(13.2±2.1)分;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除1例患者因术中硬膜破裂,二期拆除TARP改为后路枕颈固定,其他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结论按常规方法不能完成充分松解的由陈旧性骨痂和瘢痕等因素造成的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技术可以获得彻底松解,再行TARP内固定术即可完成寰枢关节的完全复位,彻底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7~53(43.1±11.3)岁;病程3~27(10.2±6.9)个月。所有患者术前予颅骨牵引,14例可复性脱位患者中1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2例合并寰枕畸形患者行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3例难复性脱位患者行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分别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变化;通过CT扫描评价术后寰枢关节融合率。结果: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时间为86~170(92.2±27.5)min,术中出血量为200~350(250.7±65.2)ml,没有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1例C2椎板螺钉固定的患者术后复位丢失,再次行前路松解并最终行枕颈融合术。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5~58(32.0±12.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枕颈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4.2±0.9降低至1.3±0.7(P<0.05);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11.2±1.2提高到16.9±0.8(P<0.05);CT扫描证实所有患者寰枢椎或枕颈融合良好,融合时间为5~9(6.7±0.6)个月。结论:手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方式需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翻修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颈椎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6~68岁,平均44.1岁。其中内固定下位螺钉松动6例,上位螺钉松动5例,钛网沉陷3例,上位螺钉断裂2例,下位螺钉断裂1例。通过影像学观察患者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改良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17分评分法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所有翻修手术顺利完成。1例术前凝血功能欠佳患者术后血肿,出现神经症状,予急诊血肿清除,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神经症状基本恢复。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22.4±10.0)个月。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1±1.6、13.4±1.6、14.2±1.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翻修后保留或更换的内固定物位置良好,在术后10个月时显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个月。结论:采用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翻修颈前路内固定失效安全性高,减压彻底,能够稳定减压节段,维持颈椎曲度,重建三柱稳定,可用于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失稳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10年3月对收治的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治疗,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8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7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0.3)分。术前完善颈椎X线(包括动力位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CT轴位片上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点、置入角度及钉道长度等数据进行测量,并行颅骨牵引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直视下完成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复位和植骨融合,植骨块被向后预弯的横联紧紧卡压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棘突之间。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128枚,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0.2)分,平均改善率为86.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 目的 探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伴有寰枕关节失稳的寰枢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2月至2015年10月采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8例伴有寰枕关节失稳的寰枢椎结核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29~56岁,平均39.5岁。所有患者CT上显示均伴有寰枕关节的骨质破坏,3例伴有寰枢椎脱位。其中4例患者有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C级2例,D级2例。C1椎体结核4例,C1、2椎体结核4例,椎前脓肿6例。8例患者术中均使用自体髂骨植骨。8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为寰枢椎结核,术中病理检查确诊为结核。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0~290min,平均230min;术中出血量500~1700ml,平均800ml。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68个月,平均24个月。1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及喝水呛咳,予以留置胃管1周后症状减轻,2周后症状消失。8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或窦道形成。患者均植骨融合。有神经功能障碍者Frankel分级均恢复至E级。随访期间无复发及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 Ⅰ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伴有寰枕关节失稳的寰枢椎结核能彻底的清除病灶,重建寰枕关节的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防止结核的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7年3月-2008年3月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颈椎后路人工骨植骨及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及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9个月。结果手术出血量为325mL±25mL。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结核复发和内固定失败。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10.6±1.2分提高到术后的15.2±0.7分。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多节段脊柱结核可获得满意的初期疗效。病灶的彻底清除、360°的植骨、前后联合内固定以及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均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宋辉  李浩鹏  臧全金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10):878-88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寰枢椎脱位患者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探讨一种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方法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分析2005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9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龄13~67岁,平均48.1岁。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片及术中全麻下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情况,将脱位分为3型:易复型(easy reduction type)、难复型(hard reduction type)、不可复型(irreducible type)。易复型寰枢椎脱位经适当复位后采用颈后路固定融合术;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经全麻下大重量牵引复位后采用颈后路固定融合术;不可复型寰枢椎脱位选择前路经口松解或减压、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并根据脊髓功能评定标准(JOA)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89例患者中易复型寰枢椎脱位30例(33.7%),难复性型55例(61.8%),不可复型4例(4.5%)。JOA评分术前8.2±3.1,末次随访14.2±2.4,改善率40.1%~82.5%,平均62.5%。8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17.3个月。82例(92.1%)获得解剖复位,85例(95.5%)获得骨性融合。术后出现低钠血症1例,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伤口延迟愈合4例,1例因呼吸衰竭于术后2年死亡,前路经口手术未见感染病例。结论: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片及术中全麻下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情况对寰枢椎脱位进行临床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可活动式外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肘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2例肘关节结核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可活动外固定架治疗组和融合固定组,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可活动外固定架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4~75(42.81±9.01)岁;病程2~9(3.96±1.45)个月。融合固定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23~77 (44.08±7.44)岁;病程2~7 (3.88±1.67)个月。两组患者均行病灶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2周及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术前、术后1、12个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抗结核3周及术后1周、6个月的血沉(en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变化。结果:5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0(13.50±4.85)个月。所有患者未见混合感染、结核复发。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活动外固定架组术后2周VAS评分(5.15±0.95)与融合固定组(4.04±0.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可活动外固定架组术后1、12个月Mayo评分分别为(78.15±7.83)分、(90.19±7.13)分;融合固定组Mayo评分分别为(70.40±7.61)分、(82.60±8.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活动式外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肘关节结核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结核炎症指标控制方面疗效相当;可活动外固定治疗术后需要早期功能锻炼,不利于早期疼痛减轻,但其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可能优于融合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将42例老年腰椎结核患者分为CBT组和PS组,每组21例。CBT组男12例,女9例;年龄64~81(72.52±9.25)岁;骨密度T值(-2.69±0.17) g/cm~3;行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PS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63~85(71.42±9.81)岁;骨密度T值(-2.70±0.21) g/cm~3;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节段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1(15.00±3.57)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腰椎结核复发及螺钉松动情况。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1、6个月,ESR、CRP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节段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术后3和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3、12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均取得满意疗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范围较长,创伤大,而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仅需固定病变相邻节段减少了固定范围,具有创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