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首先分析了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溢出的内在逻辑,构建了影响长期照护需求溢出内在逻辑的分析框架;然后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运用多项有序Logit回归对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溢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全体居民来看,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政府在老年人生活帮助中的责任与长期照护外溢成正相关,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数、个人地位和家庭经济状况与长期照护需求外溢程度呈负相关。然而,城乡居民的照护需求外溢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居民长期照护需求外溢的程度要比农村居民高,影响农村居民照护需求外溢的主要是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城市居民照护需求外溢的主要是养老保险和政府在老年人生活帮助中的责任。因此,要弘扬传统的孝文化,重视家庭的作用;理性定位政府责任边界,优先建立补缺型的照护津贴制度;统筹城乡照护服务发展,补齐农村照护短板。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人经济地位与医疗负担对老年人用药行为的影响,为老年人用药照护采取政策倾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年7月—2017年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河北省唐山市三级和二级医院各1所中的全部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75岁老年人3 448名,进行用药行为问卷和经济收入、经济支出、医疗负担等方面的调查。结果中高龄老年人长期服药≥1种者占73.5%,其中≥3种者占28.9%。用药行为评分为(30.16±4.68)分。单因素和多因素均显示,医疗负担、文化程度、医疗保健支出的高低、收入多少、给子女钱的多少是老年人用药行为的影响因素(β′分别为–0.148,0.111,0.076,0.067,–0.059)。结论社区老年人用药行为与其经济地位和医疗负担密切相关,减轻老年人医疗负担,完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有利于规范老年人用药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者的照护负担状况,分析影响照护者负担的因素,为减轻失能老人居家照护者的照护负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750例失能老年人照护者的照护负担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居家非正式照护者的照护负担平均得分21.12±10.32;418人(55.7%)有照护负担;社会支持平均得分37.74±4.3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老年人失能程度、失能原因和医保类型以及照护者的年龄、家庭月收入、与被照护老人的关系、照护时间、照护年限和社会支持水平是影响照护者负担的重要因素。结论政府相关部门应了解居家非正式照护者的负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减轻其照护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南宁市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参保意愿影响因素,以期为完善长护险制度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南宁市7个市辖区内抽取548名2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居民长护险参保意愿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子女数量、自评健康状况、长护险了解程度的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参保意愿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济因素(β=0.17,P<0.01)、主观规范(β=0.23,P<0.01)、感知有用性(β=0.24,P<0.01)和信任程度(β=0.29,P<0.01)均会正向影响居民的参保意愿,其中信任程度影响最大。结论:高年龄、高学历、多子女、健康状况较好以及对长护险了解程度较高的居民长护险参保意愿较高,经济因素、主观规范、感知有用性和信任程度是南宁市居民长护险参保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应提高居民对长护险的了解程度,建立多渠道、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的长护险筹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我国长期照护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为我国建立完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调研数据为例,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和Logistic回归等计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从主观态度角度来看,护理费用、家属支付能力、保险观念、护理需求和慢性病认知均与长期照护保险需求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影响显著;(2)从人口统计学角度来看,文化程度高的居民购买长期照护保险的意愿更高。结论:我国应充分考虑长期照护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护理机构多层次发展,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家庭抗逆力在老年人失能程度与疾病家庭负担间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疾病家庭负担量表及家庭抗逆力评估量表对431名新疆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者、家庭核心人物进行问卷调查,回归分析检验家庭抗逆力及其7个维度在老年人失能程度与疾病家庭负担间的效应关系。结果 家庭抗逆力在老年人失能程度与疾病家庭负担间中介效应显著(P<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70%,其中“家庭沟通与问题解决”维度中介效应最大,占总效应的53.27%。结论 新疆少数民族居家失能老年人家庭抗逆力在老年人失能程度与疾病家庭负担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提示相关部门在减轻失能老年人疾病家庭负担策略中,除财政支持,还应考虑通过协调家庭内部关系提高其家庭抗逆力,以期减轻照护失能老年人所带来的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居住方式和子女支持对老年人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使基层卫生服务更具针对性,以满足不同居家类型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方法: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负二项Hurdle回归模型(NBH模型)分析。结果:与子女同住会显著提高城乡居家老年人对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P<0.05),子女经济支持则会显著降低需求(P<0.05);当老年人至少具有一项基层卫生服务需求时,子女情感支持会显著降低其对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P<0.05)。此外,户口、自评健康、是否有慢病、ADL水平、子女数都是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和建议:家庭照护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将家庭责任融入社区居家健康养老制度中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家庭特征,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应当关注农村老年人、失能老年人、患有慢病老年人的需求,丰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具有社区居家养老意愿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求。  相似文献   

8.
日本长期照护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日本长期照护政策的发展历程、现状、成就和挑战,为我国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提供借鉴。日本长期照护保险覆盖65岁及以上老年人,申请人通过需要照护水平的认证后可获得居家和机构照护两种服务。保险筹资包括政府财政投入、保费筹集和使用者共付三大来源。日本长期照护保险最主要的特点是实现了全面覆盖,但随着日本老龄化和需照护老年人的增多,日本长期照护保险面临费用持续上涨等挑战。最后,建议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应该建立覆盖所有老年人、以居家照护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长期照护制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女照护因素与城市老年人精神虚弱、躯体虚弱的相关关系。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保定市年龄〉65岁老年人349名,采用匿名结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受教育程度、既往工作性质、婚姻状况、经济条件满意度、子女照护时间、对子女照护不周的看法和对子女照护满意度与老年人精神虚弱有关;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条件满意度、子女照护时间、对子女照护满意度与老年人躯体虚弱有关。结论子女照护可能对城市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和躯体健康均产生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失智人员及其家庭照顾者对长期照护保险上门服务的体验,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现象学方法,于2021年10月-2022年1月通过目的性抽样选取成都市参加长期照护保险的失智人员家庭照顾者52名,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对上门服务工作进行1周参与式观察,采用内容分析法整理、分析资料。结果 失智人员家庭照顾者对长期照护保险上门服务的体验共提炼出4个主题:家庭照护功能提升(照顾负担得以减轻、照护能力得到提高);社会支持增强(拓宽了寻求帮助的途径、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上门服务现存困境(失智人员医疗护理需求未满足;服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和对上门服务的期望(灵活多样的服务模式、增加照护培训)。结论 成都市长期照护保险上门服务能够提高失智人员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照顾者的幸福感,但还需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逐步优化服务模式以促进上门服务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老年人的长期照料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老年人拥有的医疗和养老保障是否影响其长期照料服务利用尚不清楚。利用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调查(CLHLS)数据,构建两部模型,分析医疗与养老保险对我国城乡高龄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高龄老人的长期照料支出显著高于农村高龄老人。公费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养老保险对高龄老人长期照料支出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城乡差异。城镇高龄老人享有的医疗和养老保险既影响长期照料支出发生与否,又影响长期照料支出的多寡;农村高龄老人享有的医疗和养老保险仅对其是否发生长期照料支出有影响,对支出数量的影响不显著。建议通过加大医疗和养老保障强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高龄老人家庭长期照料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2.
智利拥有公共和私人主体共同参与的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且因政策上歧视高健康风险人群购买私人医疗保险曾引发逆向选择问题。本文梳理了智利私人医疗保险的发展及其双层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逻辑,通过重点分析智利健康保证计划(GES)改革框架,结果发现,限制患者自付费用的比例、免费提供高成本的治疗药物是减少因社会经济地位导致的健康不公平的有效措施,其成功经验在于平衡了公共和私人医疗保险的发展关系,同时有法律和良好的政策工具规范私人医疗保险市场运行。以智利经验为启发,建议提高商业保险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参与度,统一商业保险参与医疗保障事务经办的规范,同时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良好协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08-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利用logit模型和多增减生命表研究了贫困状态对老年人死亡风险和预期寿命的影响。结果发现:(1)非贫困老年人的死亡风险比贫困老年人显著低15.3%;贫困状态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在不同居住地(城乡)、不同医疗保险拥有状况的老年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65岁非贫困老年人的平均余寿为16.75年,比贫困老年人长1.21年;其中,农村和城镇65岁非贫困老年人与贫困老年人的平均余寿之差分别为1.11年、2.01年;有无医疗保险者的平均余寿之差分别为1.32年、0.97年。本文建议完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尤其是医疗救助水平,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贫困地区与城镇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未满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拓展的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利用2005—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构建Logit模型。结果: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未满足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未得到满足。家庭相对经济资源越不足、老人身体状况越差、失能程度越高,非子女和配偶照料、照料者不情愿时,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越难得到满足。结论:建议加强对农村、低龄、低收入和重度失能老人生活照料的关注,强化家庭成员照料,并为家庭成员照料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差异,为制定长效、灵活、完善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提供经验启示。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Probit计量模型方法。结果 家庭经济条件差异导致大学生对医疗保险需求也呈差异化特征,表现为家境富裕的大学生对商业医疗保险需求强于贫困的大学生。而对医保的需求则相反;此外,性别、家庭规模等因素均会对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需求产生正向影响,认知水平影响则是消极的。结论 为满足大学生差异化多样化保险需求,应继续完善大学生医保的筹资与补偿机制,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意愿。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带来老年人健康的不平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弱势对老年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但生活方式、公共服务和社会心理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健康的直接影响。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利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并考察了生活方式、公共服务和社会心理维度变量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越好;体育锻炼、食用水果和居住安排等生活方式变量有利于缓解社会经济地位弱势对老年健康的负面影响;医疗服务可及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健康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但社区服务丰富性的中介效应不明显;生活满意度和社会参与度也能缓解社会经济地位弱势对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仅需要改变部分老年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弱势状态,也应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促进老年社会参与度。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完善老年服务和长期护理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元福利体系已经建成。本文认为与医疗有关的长期护理应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与生活有关的长期照料属私人事务,当私人在经济上和服务上不能提供有效供给时,政府需要"兜底线",瞄准对象,建立长期照护津贴制度,为弱势家庭提供长期生活照料的帮助;财政支出政策应由"补供方"为主转向"补需方"为主。文章认为现阶段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不适合中国国情,建议完善健康养老、积极养老政策降低失能概率;构建"支持和维护家庭"的养老和长期照护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现状及意愿,探究医疗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17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5个维度27个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建立Multinoal LASSO-logistic评估模型对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模型比较Multinoal LASSO-logistic优于弹性网和岭回归,不仅能筛选出精简实用指标体系,而且能甄别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和方向。结论:流动人口医保参保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个体特征中的男性、受教育程度高、党员、城职保、家庭人口多及已婚者;(2)流动特征中的户籍性质、流动原因及回乡频繁;(3)就业特征中的住房性质、就业身份及签订合同;(4)社会融合维度中的融入的意愿、留成意愿以及健康特征中患病频率、社保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