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62例冠心病PCI术后1周的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32)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 d)抗栓治疗,对照组(n=30)应用氯吡格雷(75mg/d)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治疗,两组均给予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观察1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事件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无死亡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情况,对照组局部出血发生率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房颤患者(CHADS_2评分为1~3分),12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与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的相似,而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的出血风险增加,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达比加群酯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77例非瓣膜性房颤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给达比加群酯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对照组38例,给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随访1年,观察两组出血事件及动脉栓塞事件。结果:随访期间观察组发生出血事件2例,发生率5.1%,对照组发生出血事件3例,发生率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动脉栓塞事件0例,发生率0%,对照组发生3例,发生率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达比加群酯抗栓治疗,比联合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行PCI术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与达比加群联合PCI术后双抗的效果。方法:掷币法将85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均行PCI术,并接受常规抗凝和抗血小板标准双联等治疗,试验组43例加用达比加群,对照组42例予华法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半年末凝血功能水平、出血和栓塞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半年末PT水平及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TT、APTT、FIB水平及体循环动脉栓塞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房颤患者行PCI术后使用达比加群联合PCI术后双抗进行治疗,抗凝效果较联合华法林良好,且出血风险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延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时程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6例,均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片及氯吡格雷片持续治疗12个月,随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继续应用两种药物,阿司匹林组仅服用阿司匹林,随访观察6个月,分析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时程至18个月安全、有效,可减少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出血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有华法林抗凝指征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同期收治的心房颤动行支架置入术患者1l例作为三重组,采取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术后1周,2.5mg/d,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药量,阿司匹林术前给予100~300mg,术后75mg/d,氯吡格雷术前3d开始,150mg/d,急诊术前2h 300mg,术后每天均给予75mg/d,连续12个月;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584例作为二重组,置入冠状动脉支架后采取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治疗,术前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300mg,支架术后100mg/d,氯吡格雷的用法同三重组一致;心房颤动有华法林抗凝指征患者227例作为抗凝组,采取华法林抗凝治疗,初始量为2.5mg/d,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调整药量,比较3组安全性。结果三重组和抗凝组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二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重组总出血率18.18%,二重组总出血率4.79%,抗凝组总出血率11.45%,三重组和抗凝组总出血率显著高于二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重组总出血率明显高于二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三重抗栓治疗明显增加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讨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方案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按抗凝方法的不同,对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医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分组,A组(n=32)术后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抗凝治疗,B组(n=32)术后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方案抗凝治疗,对两组的抗凝效果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在PLT、CRP等各项指标测定值上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上述各项指标测定值较A组均显著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出血事件相比,P0.05,无统计学的意义;但B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较A组显著减少,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方案进行三联抗凝治疗,效果较二联抗凝理想,并且不会显著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在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身上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凝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ALT以及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可更好地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抗凝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达比加群酯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伴房颤患者的抗凝疗效与安全性。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治疗后的血栓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PTT和PT-INR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达比加群酯组的aPTT显著高于华法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达比加群酯组的总出血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联合双抗比较,达比加群酯联合双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伴房颤患者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相似,但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华法林预防房颤脑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房颤患者,分为华法林抗凝组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组各55例,依据INR(维持2.0~3.0)调整华法林剂量,多数患者维持此值的华法林用量在2.25~3mg,每日1次,阿司匹林用量为100~150mg,对所有患者每月随访,包括脑栓塞,体循环栓塞,出血事件,死亡,每例患者随访为2年。结果华法林组较阿司匹林组脑栓塞发生明显减少,两组在体循环栓塞,出血事件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用于房颤抗凝治疗优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INR维持在2.0~3.0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罗羽慧  崔坤  尹纯  梅霞 《重庆医学》2015,(22):3107-3109
目的:比较高龄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完成2年随访的住院和门诊房颤患者共157例,根据服用抗栓药物将患者分为3组,即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组,观察3组患者心血管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双抗组冠心病和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其他两组(P <0.05),双抗组和华法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 <0.05),而双抗组患者在抗栓效果中和华法林组患者无明显区别。在不良事件方面,华法林及双抗组患者的皮肤淤斑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P <0.05),双抗组患者皮肤瘀斑的发生率高于华法林组(P <0.05)。结论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或双联抗血小板对抗栓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但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医学杂志》2016,(12):1679-168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不良事件的影响,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8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氯吡格雷抵抗组53例;对照组:非氯吡格雷抵抗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脂代谢(TC、LDL-C、HDL-C、TG)、糖代谢(FPG、HbA1c、GSP)、炎症指标(WBC、CRP、IL-6)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1观察组术后不良事件显著高于对照组;2观察组患者白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C反应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显著;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长期应用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7年9月-2010年2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60岁)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2组PCI术后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6个月,之后观察组继续服用2种药物,而对照组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PCI术后随访12个月,主要观察不良心脏事件、支架内血栓及出血情况.结果 2组患者PCI术后均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出血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龄患者PCI术后长期应用氯吡格雷,能减少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且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9,(12):1653-1656
目的:分析不同双抗血小板疗程对冠心病合并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180例,依据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80例采用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凝3个月后调整为单抗+抗凝9个月,观察组100例采用双抗板(方案同对照组)+抗凝6个月后改为单抗加抗凝6月;两组均连续随访12个月,观察并分析其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12个月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源性猝死、全因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延长双抗血小板疗程(6个月)可能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但有增加出血风险,应依据患者情况选择疗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口服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天各1次;观察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氯吡格雷75 mg,每天2次,1个月后改为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服药1个月后,观察2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随访1年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服药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2组患者心肌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口服双倍剂量氯吡格雷能够降低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术前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缺血事件的效果。方法急诊行PCI术的AC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PCI术前给予口服氯吡格雷300 mg,试验组PCI术前给予口服氯吡格雷600 mg,两组其他常规治疗相同。观察两组术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30 d,试验组死亡1例,无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明确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发心肌梗死发生,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67%;对照组死亡1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明确的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2例,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67%,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给予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显著减少术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并且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7,(8):1128-112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氯吡格雷对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组予以术后150mg/d氯吡格雷口服,低剂量组予以术后75mg/d口服维持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随访一年期间,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心源性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剂量组的心绞痛再发率较高剂量组有所增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47.37%,明显高于高剂量组的17.95%(P<0.05)。低剂量组患者发生3例轻度和1例中度出血并发症;而高剂量组患者发生5例轻度和2例中度出血并发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重度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高剂量(150mg/d)氯吡格雷作为药物洗脱支架术后的维持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1年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二联抗栓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2例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不良终点事件以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同时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的肾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局部缺血发作(TIA)、出血、死亡发生率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血运再次重建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二联抗栓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好,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对患者肾功能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和血栓栓塞事件。方法选取我院2017.11-2018.10诊治的60例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对照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30例研究组患者再联合华法林进行治疗,治疗1年后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血栓栓塞出血事件以及出血状况。结果研究组发生1例(3.33%)脑栓塞,与对照组发生5例(16.67%)(P0.05);研究组发生严重出血事件3例(10.00),对照组为4例(13.33)(P0.05)。结论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再联合华法林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佳和安全性与二联疗法类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预防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高危房颤患者120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17%,阿司匹林组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背景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最常见的危害之一。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房颤合并冠心病抗栓方案或抗栓达标情况探讨方面,对于不同用药方案之间远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 对房颤各抗栓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各年龄组用药方案及1年内房颤相关终点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NVAF患者35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房颤类型(阵发性、永久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合并症﹝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肌钙蛋白T(cTnT)、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及随访1年内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全因死亡及再入院情况。按抗栓方案不同分为无抗栓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氯吡格雷组(51例)、联合组(25例)、华法林组(49例)、达比加群组(89例)、利伐沙班组(77例),按年龄不同分为<65岁(60例)、65~75岁(92例)、>75岁(202例),并比较不同抗栓方案及年龄间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联合组男性占比高于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年龄小于氯吡格雷组,利伐沙班组阵发性房颤占比低于联合组,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冠心病占比低于氯吡格雷组、联合组,联合组冠心病占比高于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联合组cTnT水平高于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氯吡格雷组HAS-BLED评分高于达比加群组(P<0.05)。不同抗栓方案治疗 1年内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4,P=0.054),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25,P=0.128)。不同抗栓方案治疗1年内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9)。不同年龄段患者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识别房颤并行抗栓治疗在预防血栓栓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抗栓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或者华法林,NOAC在预防血栓形成及出血方面不劣于华法林,但需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对于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更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