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64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3组,利伐沙班组88例,述比加群酯组88例;华法林组88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0~2.50.结果 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2例(2.27%);达比加群酯组发生3例(3.41%);华法林组发生4例(4.55%).出血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7例(7.95%);达比加群酯组发生6例(6.82%);华法林组发生13例(14.77%).3组间卒中或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比较,在降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方面,治疗效果与华法林相当,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胶囊、华法林钠片用于老年人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Ⅰ型胶原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2月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收治患有持续性房颤老年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每组73例;达比加群组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每日2次;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钠片,每天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选定用药剂量。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浓度、I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I)浓度,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型胶原代谢标志物(PICP、CTXI水平)影响、治疗后临床事件(脑栓塞、其他部位栓塞、脑出血、致命性出血及死亡)和不良反应(贫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及消化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PICP、CTX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两组血清PICP、CTXI水平达比加群组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在临床事件中两组患者均无致命性出血、脑出血,但华法林组有1例死亡病例,脑栓塞、其他部位栓塞达比加群组均低于华法林组,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临床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6.85%和13.70%,达比加群组明显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5.48%和8.22%,达比加群组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老年持续性房颤效果比华法林钠片好,能改善患者血清I型胶原代谢标志物水平,心房纤维化减轻,减缓房颤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行PCI术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与达比加群联合PCI术后双抗的效果。方法:掷币法将85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均行PCI术,并接受常规抗凝和抗血小板标准双联等治疗,试验组43例加用达比加群,对照组42例予华法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半年末凝血功能水平、出血和栓塞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半年末PT水平及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TT、APTT、FIB水平及体循环动脉栓塞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房颤患者行PCI术后使用达比加群联合PCI术后双抗进行治疗,抗凝效果较联合华法林良好,且出血风险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酯和调整剂量的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6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达比加群酯组(110 mg/次,2次/d)和华法林组(初始剂量为2.5 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有效性终点指标:达比加群酯组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华法林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 vs 1.2%, P>0.05);安全性终点指标:两组均无重要出血事件发生,达比加群酯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4例,华法林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5例,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和华法林对非瓣膜性房颤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28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根据其抗凝药物的不同分为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随访至2015年5月31日。纳入统计的有达比加群组78例,服用达比加群胶囊每日2次,每次110 mg;华法林组86例,服用华法林,维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比较2组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1例,达比加群组3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消化道出血5例,颅内出血3例,华法林组消化道出血2例,颅内出血5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s-bled评分是华法林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不是达比加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达比加群可以有效减少非瓣膜性房颤伴卒中患者再发血栓栓塞事件。同时,Has-bled评分不一定适用于评估服用达比加群进行二级预防抗凝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达比加群酯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77例非瓣膜性房颤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给达比加群酯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对照组38例,给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随访1年,观察两组出血事件及动脉栓塞事件。结果:随访期间观察组发生出血事件2例,发生率5.1%,对照组发生出血事件3例,发生率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动脉栓塞事件0例,发生率0%,对照组发生3例,发生率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达比加群酯抗栓治疗,比联合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0例老年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口服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至术后8周,观察患者有无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并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凝血象等指标。结果:达比加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与华法林组相当,两组患者均无大出血发生,两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相当。达比加群组少量出血并发症少于华法林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华法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达比加群酯在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可以减少少量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其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8月~2018年08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房颤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术后两组均给予三联抗栓药物治疗6个月,之后双联抗栓药物治疗至12个月,其中试验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凝血功能,同时观察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试验组比较,对照组aPTT、PT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的疗效与华法林相当,而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46例NV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观察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PT、TT、APTT均长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TT、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1%(3/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5%(1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治疗NVAF患者的效果相当,但达比加群酯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老年持续性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以80例老年持续性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华法林钠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对比两组凝血指标、缺血性事件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PLT、Fb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无变化,凝血酶时间(TT)水平较前延长(P<0.05)。观察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为7.5%(3/40),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10.00%(4/40)(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5.0%(2/40),低于对照组22.5%(9/40)(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持续性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凝效果与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相似,且出血事件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罗羽慧  崔坤  尹纯  梅霞 《重庆医学》2015,(22):3107-3109
目的:比较高龄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完成2年随访的住院和门诊房颤患者共157例,根据服用抗栓药物将患者分为3组,即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组,观察3组患者心血管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双抗组冠心病和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其他两组(P <0.05),双抗组和华法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 <0.05),而双抗组患者在抗栓效果中和华法林组患者无明显区别。在不良事件方面,华法林及双抗组患者的皮肤淤斑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P <0.05),双抗组患者皮肤瘀斑的发生率高于华法林组(P <0.05)。结论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或双联抗血小板对抗栓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但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非瓣膜病高龄房颤(≥80岁)患者的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非瓣膜病高龄(≥80岁)心房颤动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华法林组和阿斯匹林组,华法林组密切监测PT-INR达1.6~2.5。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血栓发生率3.33%,阿斯匹林组血栓发生率24.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病例中不良反应85%为出血,无一例严重出血,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非瓣膜病高龄(≥80岁)房颤患者血栓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高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完成2年随访的住院和门诊房颤合并冠心痛患者共224例,根据服用抗栓药物将患者分为4组,即华法林组、华法林+单联组、单联组及对照组,观察4组患者心血管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对照组总血栓事件特别是新发脑梗死风险(12.5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单联组患者的血栓事件发生率(2.78%)低于华法林组(4.29%)和单联组(5.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总体出血风险(3.13%)明显低于其他抗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联组患者皮肤瘀斑的发生率低于其他抗栓组,而华法林+单联组患者总体出血风险特别是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房颤的高龄患者需要进行抗栓治疗以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使用华法林特别是华法林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抗栓治疗并未引发严重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预防卒中的价值。方法:收治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20例,均需要抗凝治疗,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华法林,观察组应用达比加群,维持患者INR2.0~3.0。随访2年,比较两者卒中发生率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卒中的发生率5.63%,观察组卒中的发生率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4.38%,观察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3.13%,两组比较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达比加群抗凝治疗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可以替代华法林成为临床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5.
孙小强  李姮  张香玲  何峰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41-3845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每组50例。华法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替格瑞洛口服。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达比加群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替格瑞洛口服。达比加群酯110 mg,2次/d;替格瑞洛90 mg,2次/d。两组均随访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12个月测定凝血指标,记录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PT、INR、T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在PT、INR、TT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前,两组PT、INR、TT、APTT、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12个月时,达比加群酯组PT、INR、TT、APTT低于华法林组,Fib、D-二聚体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2/50)比6.0%(3/50);χ2<0.001,P=0.999〕。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5,P=0.026)。结论 对于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能有效预防血栓事件,且与华法林相比具有较低的出血发生率,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对于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伴新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Af)的患者,短程应用三联抗栓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方法:选取ACS行PCI术并阵发性Af,血栓栓塞风险属于中、高危的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75例,患者分为非华法林组(n=44)和华法林组(n=31),并对患者在PCI术后进行随访,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相关临床观察及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随访期间非华法林组4例发生脑梗死,1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与华法林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9.1%比0)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轻度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显著增加(P<0.05),严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ACS后30 d内新发的阵发性Af,且评估栓塞中高危风险的PCI术后患者,在初次发现Af后即在原来双联抗血小板基础上联合华法林短期抗栓治疗(90 d)有减少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可能,但明显增加轻度出血的概率.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抗栓治疗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以指导及规范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张优惕  张小河 《当代医学》2014,(14):130-131
目的: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广东省揭西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54例,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华法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30例患者2例发生出血事件,出血发生率6.67%,阿司匹林组24例患者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发生率4.17%,2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终点事件发生率低,出血事件少,效果显著,可行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陈奕 《中国现代医生》2014,(19):133-134
目的 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预防卒中和栓塞,观察达比加群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入我院心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59例,其中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34例,观察组予达比加群酯抗凝,对照组予华法林抗凝.观察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血管事件死亡以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卒中(14.4%)、栓塞或血栓形成(8.8%)、心血管事件死亡(2.4%)、出血(5.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预防脑卒中和血栓形成以及降低出血风险方面均优于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4,(8):969-97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ACS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57例在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给予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2.5之间),对照组63例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PCI术后6月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体循环栓塞及出血风险。结果:两组均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华法林组较对照组体循环栓塞风险无统计学差别(P>0.05),但出血风险明显升高(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未明显降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体循环栓塞的风险,但却增加其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RFCA的房颤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2例。两组患者均行RFCA,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性别、平均年龄、房颤类型、存在外周血管动脉粥样斑块比例、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房颤患者卒中发生评分系统(CHA2DS2-Vasc)得分、合并症、既往有卒中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3个月时,两组均无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两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房颤患者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不低于华法林,可作为安全、稳定的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