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电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电生理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固本通络电针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为本疗法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 :84例DPN病人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弥可保对照组 ,观察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 (NCV)、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EP)、穴位皮肤痛阈 (PSP)的变化。结果 :电针组和对照组的NCV均有部分明显加快 (P <0 0 5) ,PSP显示了双相调整、趋于平衡的变化 ,电针组SEP的N1 波明显缩短 (P <0 0 5) ,在以上 3项指标的改善方面 ,电针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P <0 0 1 )。结论 :固本通络电针法可以改善DPN患者的神经功能 ,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黄连素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痛阈、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脊髓组织病理学及血清、坐骨神经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黄连素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形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模型,分别以100 mg/kg或187.5 mg/kg黄连素灌胃治疗,每天1次,持续8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及坐骨神经内IL-1β、TNF-α、hs-CRP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PN模型组大鼠IL-1β、TNF-α、hs-CRP含量显著增高(P均0.05),黄连素治疗8周后,与DPN模型组比较IL-1β、TNF-α、hs-CRP含量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黄连素对DPN大鼠痛阈、NCV有明显改善,抗炎作用可能是黄连素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SI)抑制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高(SSIH)、中(SSIM)、低(SSIL)剂量组,每组9只。模型组和SSI组大鼠应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正常对照组行模拟手术。SSI高、中、低剂量各组大鼠术后开始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12.5、25、50 mg/kg,每d 1次,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25 mL/kg,每d 1次。5组大鼠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6、9、12、14 d测定机械痛和热痛阈值;术后14 d处死各组大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腰椎脊髓CX_3CR_1和NF-κB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SSI组大鼠各时点机械痛和热痛阈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SSI高中剂量组各时点机械痛和热痛阈显著升高(P0.05),但SSI低剂量组各时点痛阈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SSI组大鼠CX_3CR_1和NF-RB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SSI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CX_3CR_1和NF-κBmRNA表达明显降低,而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Sl高剂量组CX_3CR_1和NF-κBmRNA表达明显低于SSI低剂量组。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提高神经病理痛大鼠痛阈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糖周灵胶囊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下肢神经机械痛阈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造模组,其中正常组(10只),造模组分为糖尿病组、糖周灵小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维生素c组各10只;造模成功后,糖周灵小剂量组以糖尿病0.44 g/(kg·d)给药;中剂量组按0.88 g/(kg·d)给药;大剂量组按1.75 g/(kg·d)给药,维生素C组按0.05 g/(kg·d)给药,糖尿病组及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给药时间为16周,16周后用Von Frey测量仪测定机械痛阈值,观察糖周灵胶囊对糖尿病大鼠下肢神经机械痛阈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与维生素C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与小剂量组存在明显差异(P0.01);模型组与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维C组相比,糖周灵小、中、大剂量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糖周灵大剂量相比,糖周灵小、中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模型组机械痛阈值最低,糖周灵糖周灵胶囊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糖尿病大鼠机械痛阈值,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神经功能,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针刺干预治疗亚临床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方法将62例经电生理诊断为亚临床型D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降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治疗组采用针药并用(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4星期(针刺2个疗程)后,复查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 velocity,NCV)。结果治疗组对亚临床型DPN患者的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干预治疗亚临床型DPN有很好的疗效,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麻黄-桂枝(Eph-CR)药对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将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组,Eph-CR高、中、低剂量组(13.5、6.75、3.375 g·kg^-1),每组8只。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及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足肿胀度及肉芽肿质量,并计算抑制率。将KM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组,Eph-CR高、中、低剂量组(20、10、5 g·kg^-1),每组10只。采用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醋酸扭体实验、热板法及福尔马林实验,分别观察各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耳肿胀度、扭体次数、痛阈值及Ⅰ、Ⅱ相阶段的舔足时间,并计算抑制率、痛阈提高百分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ph-CR高(2~5 h)、中(3、4 h)剂量组大鼠的足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Eph-CR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鼠肉芽肿质量显著降低(P<0.05,P<0.001)。与对照组比较,Eph-CR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耳肿胀度显著降低(P<0.01,P<0.001);Eph-CR高、中剂量组小鼠扭体次数显著降低(P<0.05,P<0.01),福尔马林镇痛模型中Ⅱ相阶段小鼠舔足时间明显缩短(P<0.001);Eph-CR高剂量组小鼠热板法实验中60、90、120 min痛阈提高百分率显著增加(P<0.05),福尔马林镇痛模型中Ⅰ相阶段小鼠舔足时间显著减少(P<0.05)。结论 Eph-CR药对对急、慢性炎症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中剂量具有镇痛的药理活性,而且高剂量还具有一定的中枢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通络中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187只DPN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辛味通络组、藤类通络组、虫类通络组。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8周测定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2周、4周、8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而且呈下降趋势(P<0.01)。各治疗组均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期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通络中药随着疗程延长均具有延缓神经病变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症状及震动觉阈值改善情况。方法:DPN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2007年版);治疗组(30例),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静滴,每日1次。治疗时间15天。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振动觉阈值改善均高于对照组(P<0.005),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糖尿病下肢周围病变神经电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5年11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2型糖尿病未合并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纳入糖尿病组。糖尿病组行糖尿病基础治疗,对照组在糖尿病组的基础上予以尼莫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芍药甘草汤治疗。记录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评估踝臂指数(ABI)以及由专业医师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治疗后FBG、2 h PBG、HbA_(1c)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观察组FBG、2 h PBG和HbA_(1c)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和糖尿病组低(P 0. 05)。治疗后ABI观察组和对照组较治疗前升高(P 0. 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和糖尿病组(P 0. 05)治疗后交感皮肤反应(SSR)的潜伏期和波幅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较治疗前下降(P 0. 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和糖尿病组(P 0. 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NCV)均较糖尿病组低(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中NCV均见增加(P 0. 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芍药甘草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病变有效改善其血糖水平和ABI等下肢功能,同时改善其SSR和NCV等神经电生理特征,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大株红景天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α-硫辛酸及大株红景天,对照组给予α-硫辛酸,治疗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两组的神经症状TSS评分治疗后皆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TSS评分有明显降低(P0.05)。在神经传导速度(NCV)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NCV均增加(P0.05),治疗组NCV增加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使用大株红景天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疏肝理气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组予疏肝理气中药内服,1剂/d,对照组予甲钴胺片500μg,3次/d,口服。2组均以治疗16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甘油三酯(TG)、高敏C反应蛋白(CRP)、血浆内皮素(ET)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并计算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0%,对照组为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PBG治疗后2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ET、CRP、HOMA-IR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传导速度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疏肝理气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消渴清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消渴清颗粒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消渴清颗粒1袋/次(6 g),3次/d;对照组用甲钴胺胶囊0.5 mg/次,3次/d,2组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神经传导速度(NCV)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疼痛、麻木及感觉异常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63.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1)。结论:消渴清颗粒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滋阴益气活血熄风通络法观察降糖舒络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红细胞内糖醇含量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方法: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中医辨证均属于气阴两虚兼有血瘀型DPN患者。治疗组服用降糖舒络方,对照组服用弥可保片。治疗前后观察红细胞内糖醇含量、糖代谢和神经传导速度情况。两组均在西药降糖的基础上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病人对FBG、PBG疗效不如对照组(P〈0.05),但是治疗组HbA1C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两组对红细胞内糖醇含量的影响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比较以治疗组疗效占优(P〈0.05);两组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P〉0.05)。结论:滋阴益气活血熄风通络法治疗DPN可以改善糖代谢、改善红细胞内糖醇含量和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3组,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神经传导速度(NCV)、神经病变计分(MDNS)、血液流变学、血糖、血脂等变化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治疗2型DPN的总有效率为89.5%,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P<0.01),并且治疗后NCV、MDNS、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治疗2型DPN,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MDNS,显著提高NCV,疗效明显优于中西医结合内服和单纯西药内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乌头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胫神经神经生长因子(NGF)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A(TrkA)和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表达及血清NGF含量的影响,探索该方改善DPN的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观察乌头汤对胫神经纤维组织TrkA、p75NTR及血清NGF的影响。[结果]干预前后模型组和乌头汤组均较空白组FBG显著升高(P0.01),各组内FBG在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乌头汤组血清NGF含量明显升高(P0.05),神经组织p75NTR明显降低(P0.05)。乌头汤组p75NTR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程度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结论]乌头汤改善DPN的作用可能与其能够调节神经纤维p75NTR含量和血清NGF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燧心胶囊对左室重塑的影响,测定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含量,以探究燧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地高辛组、卡托普利组、燧心胶囊低剂量组、燧心胶囊高剂量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连续给药12周后,处死大鼠,称取全心质量(HW)、左室质量(LVW),计算心脏重量指数(HWI)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ngⅡ、ALD浓度。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卡托普利组、燧心胶囊高剂量组大鼠HWI、LVMI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燧心胶囊低剂量与高剂量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ngⅡ、ALD检测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地高辛组、卡托普利组、燧心胶囊低剂量组、燧心胶囊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ngⅡ、ALD浓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燧心胶囊能够延缓或逆转左室重塑的形成,其疗效有剂量依赖关系。其机制可能是使循环中AngⅡ、ALD水平有效降低,抑制慢性心力衰竭时神经激素的过度激活,从而干预心室重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