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通过评价儿童计划免疫信息、教育与传播(IEC)策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试点实施情况及效果,探讨IEC综合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宜性,为在贵州全省推广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社区干预试验研究方法,分别以贵州省黔东南州实施和对照县的儿童母亲作为研究对象,在实施县进行为期8个月的干预活动。干预后,问卷调查实施县291名、对照县279名儿童母亲,同时访谈实施县村干部、乡村医生及7岁以下儿童家长。结果 干预县被调查儿童母亲有关IEC关键信息知识、态度和行为意向得分显著高于对照县。干预县儿童母亲获知计划免疫知识主要来自IEC策略的传播主体和媒介,与对照县有明显差异。从工作开展情况看,宣传画的张贴最到位,此外带插页接种证的发放率较高;被访谈村干部和乡村医生对IEC策略持认同态度。结论 IEC策略是适合当地计划免疫工作的健康传播策略,在当地推广具有可行性,但应根据当地情况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2.
贵州地区儿童计划免疫IEC策略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儿童计划免疫信息、教育与传播(IEC)策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试点效果进行评估,为在贵州全省推广IEC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区干预试验的设计方法,于IEC策略干预前后,在试点实施地区及对照地区,采用自行设计的知、信、行问卷对当地2岁以下儿童的母亲进行调查。实施和对照地区,干预前分别调查308人和283人,干预后分别调查291人和279人。结果干预前,目标人群有关儿童计划免疫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意向均处于较低水平;干预后,实施地区目标人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意向均有提高,提高的比例高于对照地区(P〈0.05)。在试点地区,被调查对象认可的IEC传播渠道依次是医生讲解、村干部讲解、播放计划免疫民歌VCD、宣传画、预防接种证插页。结论应在贵州全省进一步推广IEC策略,以人际传播为主,辅以多种大众传播媒介,从而达到提高预防接种率,有效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监护人对儿童预防接种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了解预防接种信息传播的有效渠道和沟通方式,为制定儿童免疫信息沟通和促进行为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青海省循化县240名0~6周岁儿童的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获知孩子接种信息(χ2=6.64,P=0.040)和KAP得分(χ2=5.56,P=0.020)是儿童漏种/迟种的影响因素。获取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乡村医生,占93.75%。其次是宗教人士,占72.50%。监护人对从乡村医生、宗教界人士和村干部获得的儿童预防接种知识信任度较高。结论 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知识欠缺。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监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乡村医生、宗教界人士、村干部和亲戚朋友适合作为儿童免疫信息的传播员。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青海省少数民族聚居农牧区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和行为态度,为制定免疫规划传播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703名儿童监护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区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了解不够,自主接种意识薄弱.不同民族儿童监护人在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和主动开展疫苗接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务人员和电视广播是儿童监护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且也希望今后继续通过这两种途径获得.结论 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重点通过医务人员和广播电视途径开展免疫规划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免疫规划服务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在贵州农村试点实施的干预效果研究,探讨儿童计划免疫IEC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的推广此IEC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社区干预试验的设计原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干预前后,分别问卷调查2岁以下儿童母亲591例(实施和对照地区分别为308例和283例)和570例(实施和对照地区分别为291例和279例),另外还在干预后的实施地区,对65例7岁以下儿童家长、20例乡村医生和19例村干部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①IEC策略的干预效果主要体现在提高有关计划免疫的知识、态度、行为意向、突变管理能力和社会支持上(P<0.01),净提高率分别为26.86%、9.88%、5.05%、31.14%和15.50%;②传播主体和目标人群对此IEC策略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接受和认可的态度,人际传播辅以多种传播材料的形式符合当地情况。结论:此IEC策略是有效的、可行的,建议进一步在贵州等西部省份推广此IEC策略。  相似文献   

6.
贫困地区目标人群计划免疫知识、态度现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目标人群乡村医生、儿童母亲及儿童监护人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制定信息传播策略、提出合适的信息传播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黑龙江、河北两省随机抽取两个国家扶贫开发县的目标人群,共105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当地群众计划免疫知识匮乏,对麻疹、卡介苗和百白破3种疫苗可预防5种疾病的知晓率均在35%以下.乡村医生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缺乏,只有10.00%的人能完全正确回答出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结论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向当地群众普及计划免疫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或维持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常规免疫服务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常规免疫服务策略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统一调查表,对剑河、台江、罗甸、长顺4个试点县,在实施加强常规免疫服务策略前后,通过询问儿童监护人并核对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的方法调查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覆盖率,通过问卷调查儿章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KAP).结果 2008年效果评估中,儿童建预防接种卡、证率,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麻疹减毒活疫苗(MV)、乙型肝炎疫苗(HepB)5种疫苗的基础免疫覆盖率,HepB首针(HepB1)及时接种率和卡疤率均比2006年基线调查结果有不同程度提高;儿童住院分娩比例、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KAP知晓率较2006年也呈升高趋势.结论 对基层防保人员进行反复培训,对基层工作开展经常性检查指导,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是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常规免疫服务质量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儿童计划免疫行为改变通径模型,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计划免疫的影响因素及行为改变模式.方法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信息、教育与传播(IEC)策略的3个试点县进行终末评估,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2岁~儿童母亲291人;根据调查数据,应用通径分析方法,建立儿童计划免疫行为改变通径分析模型.结果 被调查母亲在有关计划免疫知识、态度、行为意向、突变管理能力、社会支持、计划免疫行为上的得分依次为39.70,11.80,11.82,11.10,10.60,28.30.各变量对于儿童计划免疫行为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4477,0.2813,0.2125,0.3990,0.2435,0.1161.绪论计划免疫行为受IEC策略、知识、态度、行为意向、突变管理能力、社会支持以及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0~7岁儿童母亲计划免疫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青海省0-7岁儿童母亲对儿童计划免疫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AP)。方法选取青海省共和县2个农业乡和2个牧业乡的8个村作为调查地点.采用自行设计的KAP问卷调查了208名0-7岁儿童母亲.并组织儿童主要看护人参加小组讨论。结果被调查儿童母亲文化水平较低,普遍缺乏计划免疫知识,牧区妇女的计划免疫知识水平低于农区:她们对计划免疫持有正确的态度:在接种行为上,接种的依从性较好,但是接种的主动性较差。被调查儿童母亲现有的计划免疫知识主要来自乡村医生。结论在青海省调查地区开展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教育和传播(Information Educationand Communication.IEC)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现状,分析儿童接受计划免疫服务的影响因素,为探索偏远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四川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两个乡为现场,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儿童监护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400份,进行过预防接种的儿童占78.5%,未进行过任何预防接种的儿童占21.5%。农村地区儿童监护人计免知识匮乏、家长文化程度低,接种意识差、防疫部门计免工作人员宣传力度不够等,是影响农村地区儿童预防接种的主要因素。[结论]目前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状况不容乐观,需加大对该地区儿童计划免疫宣传和健康教育,应进一步开展以“社区为本”,学校儿童和村民骨干培训相结合的儿童计划免疫的健康教育活动,以改善农村计免工作现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IEC策略传播材料与目标人群的相关性、可接受性、可行性及适用性。方法在贵州省IEC策略需求评估地区,针对宣传画和预防接种证插页传播材料共进行两轮预试验,分别调查了115名和128名村民,并分别对27名和45名儿童家长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第一轮预试验中,只有60.5%的目标人群能够理解宣传画的文字含义,存在易混淆词语;能完全看懂图画含义的目标人群更少(占7.8%),图画内容极容易产生歧异,根据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第二轮预试验,在能认读宣传画文字的村民中,91.7%的人能完全理解含义,大部分村民能看懂图画的内容,对宣传画的接受性、认同性较高。预防接种证插页是宣传画的黑白形式,修改后95.6%的村民可以看懂大部分内容,97.8%的村民对预防接种证加插页表示认同和接受。结论传播材料在应用到健康促进策略前有必要进行预实验。经两轮预试验后,IEC策略宣传画和预防接种证插页传播材料定稿,建议在IEC传播策略中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贵州省肺结核患者的规则服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贵州省肺结核患者管理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自然间断点分级方法将全省按照2017年贵州省结核报告发病率分为高中低三层,每层随机抽取一个县作为样本县,收集三个县2017年纳入基本公共卫生管理的肺结核患者的健康管理资料,调查患者规则服药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使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结果 共调查1 796名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86.97%。年龄、复治、服药不良反应、依从性、村医按规定频率随访、村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规则服药的主要影响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治疗分类)=6.436,复治患者出现不规则服药的危险性是初治患者的6.436倍;OR(村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5.352,村医未进行健康教育的患者出现不规则服药的危险性是村医进行了健康教育的患者的5.352倍;OR(村医按规定频率随访)=13.187,村医未按规定频率随访的患者出现不规则服药的危险性是村医按照规定频率随访患者的13.187倍。结论 贵州省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应重点加强对高龄患者和复治患者的督导管理,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在结核病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贵州省普安县村医医疗卫生服务收入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2010年1月对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149名村医进行医疗卫生服务收入状况调查,采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执业资格以乡村医生为主,占81.9%,执业助理医师占18.1%;村医每周工作时间以>48 h为主,占87.2%,≤48 h占12.8%;2009年参加在岗培训者为主,占86.8%,未参加者占13.2%;村医每人月均收入1 258元;其中,医疗服务收入1000元,占79.5%,公共卫生服务补助258元,占20.5%,月均收入≤1000元占55.0%,>1000元占45.0%;新农合实施后收入增加者为主,占59.1%,未增加者占40.9%;在岗培训、每周工作时间和执业资格对村医医疗卫生服务收入有正向预测作用,OR值分别为8.96,3.94,3.12;卡克斯-史奈尔决定系数为0.17;模型x2检验值为27.22(P<0.01).结论 村医医疗卫生服务收入较少,在岗培训、每周工作时间和执业资格对村医收入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民俗传承元素在儿童计划免疫的信息—教育—交流策略传播材料中的应用及与目标人群的相关性、可接受性、可行性和适用性。方法1.走访当地主要民俗传承人—歌师和歌手,观察了解当地侗族和苗族的主要民俗传承系谱。2.在贵州省黔东南州2个县,针对4种传播材料共进行两轮预试验,预防接种关键信息分别访谈10名村干部,对115名和134名村民进行宣传画问卷调查,分别组织6组民歌VCD和接种证宣传插页的小组讨论。结果1.根据村干部的文化程度及背景,第一轮预试验后,将6条关键信息内容进行通俗化修改;通过第二轮预试验,80%的被访村干部均能理解关键信息的内容。2.第一轮预试验后,对宣传画的文字和图画内容均进行修改、完善;第二轮预试验,在能认读宣传画文字的村民中,91.7%的人能完全理解含义,92.5%的村民能基本看懂图画的内容,对宣传画的接受性、认同性较高。3.鉴于苗族和侗族语言存在地域差异,第一轮预试验后调整民歌VCD策略,民歌只作为一种吸引本民族传播受众的手段,各首民歌之间插播预防接种关键信息;第二轮预试验中大部分村民能听懂关键信息的内容。4.预防接种证插页是宣传画的黑白形式,修改后95.6%的村民可以看懂大部分内容,97.8%的村民对此形式表示认同和接受。结论儿童计划免疫侗族、苗族民歌VCD创作中充分吸收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既可减少民族文化艺术的消失,又可以传播健康文化,获得较好效果。经两轮预试验后,信息—教育—交流的4种传播材料形式保留,传播策略适当调整,内容修改确定,建议在信息—教育—交流传播策略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少数民族贫困县村医队伍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贫困县村医队伍现状.方法 2010年1月选取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14个乡镇77个村卫生室所有在岗村医172人进行面对面访谈.结果 村医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39岁;98.8%的村医无专业技术职称;执业资格以乡村医生资格证书为主,占81.4%,执业助理医师占18.6%;医学学历以中专或相当于中专水平(贵州省卫生厅授证)为主,占86.7%,大专及以上占1.2%,无任何医学学历占12.1%;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0.48人,明显低于全国、西部地区及贵州省的平均水平(P<0.01);村医每人月均收入1250元,低于当地民办小学教师收入水平;所有村医无养老保险,自费参加新农合;各乡镇村医农业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紧靠绝对公平线.结论 普安县村医年龄结构偏老化,技术素质较低;村医短缺;收入水平较低,未享受政府补助的社会保障;乡镇间村医分布公平性好.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