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IF-1α和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 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61例大肠癌组织中H IF-1α及VEGF蛋白表达,并与15例正常大肠组织比较。结果:大肠癌组织中H 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10%(33/61)和62.30%(38/6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者呈正相关(r=0.505,P<0.05);Dukes分期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织学分级中的表达则无差异性(P>0.05)。结论:H IF-1α及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H IF-1α和VEGF可作为判断大肠癌转移潜能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低氧诱导因子(H IF)-1α在急性白血病骨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骨髓内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GMA)塑料包埋法进行骨髓活检组织制片,采用EnV ison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对照10例和20例初诊急性白血病骨髓组织中H IF-1α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20例急性白血病骨髓组织中H IF-1α蛋白低、中等、较高和高水平表达分别为1、5、6和8例;对照组10例中等、较高水平表达分别为7和3例,两组差异显著(P<0.05)。初诊急性白血病骨髓内MVD在40倍镜下为8.50±3.92,较对照组(4.71±1.53)明显增高(P<0.05)。急性白血病骨髓组织中H IF-1α蛋白表达水平与MVD具有相关性(r=0.578,P<0.05)。结论:H IF-1α在急性白血病骨髓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对骨髓内异常新生血管生成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HIF-1α与口腔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 IF-1α)的表达与口腔鳞癌血管形成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8例口腔鳞癌手术切除标本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标本中H IF-1α的表达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口腔鳞癌标本中41例(70.69%)H IF-1α呈阳性表达,400倍镜下口腔鳞癌微血管密度为38.44±12.66;H IF-1α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MVD与H IF-1α表达呈正相关(rs=0.665,P<0.01)。结论H IF-1α很可能以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角色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手术及预后。方法:对20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进行手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1例次全切,1例单纯囊肿切开排液减压。随访2.5年,肿瘤全切除者均痊愈,2例复发。结论: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术中尽可能全切除囊结节.是预防肿瘤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 IF-1α)在小鼠椎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动态观察小鼠椎体发育的演变过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 IF-1α在各发育时段的表达。结果胚胎第13.5天(E13.5)时,软骨性脊柱形成,可检测到H IF-1α的mRNA表达;E14.5时,H IF-1α的表达水平达高峰(P<0.05);E15.5时,椎体内形成小的骨化核,之后逐渐增大形成初级骨化中心,并向头尾两端延伸,H IF-1α仍高表达,其后快速降至低水平。结论椎体发育表现为软骨内成骨过程,存在低氧环境,伴随H IF-1αmRNA的规律性表达,这可能与椎体软骨内骨化过程启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特征.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32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和增强扫描.结果 32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左小脑半球14例,右小脑半球11例,双小脑半球2例,上蚓部3例,下蚓部2例.MRI表现为囊壁结节型25例(78.1%),囊旁结节型3例(9.4%),实质型4例(12.5%).肿瘤的活性部分于FLAIR和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T1WI肿瘤囊性部分呈均匀低信号、肿瘤壁结节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结论 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及特征性MRI表现.MR对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增强扫描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HIF-1α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 IF-1α)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5例石蜡包埋的人体肝癌组织(术前均未行放疗及化疗)H IF-1α的表达。结果:H IF-1α主要表达于肝癌细胞浆,部分于胞核,肿瘤间质细胞也可见少量表达。肿瘤坏死区周围及肿瘤浸润边缘部的癌细胞H IF-1α表达明显增多。H IF-1α的表达强度与肝癌细胞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而与病人年龄、性别及原发肿瘤大小均无关。其阳性强度随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淋巴结转移、术后生存期短而增高。结论:H IF-1α可作为评估肝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选择素和缺氧诱导因子1((Hypox ia-inducib le factor 1,αH IF-1α)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食管粘膜和6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选择素和H IF-1α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P-选择素在正常食管粘膜的阳性表达率为40.00%,在鳞癌组织中为66.67%,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选择素在低分化食管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87.50%)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59.09%),在浸润至全层的阳性率(83.33%)显著高于浸润至肌层组(55.55%),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阳性率(82.61%)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56.76%)。H IF-1α在正常食管粘膜无表达,而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1.67%,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随着食管鳞癌肿瘤体积的增大、组织学分化程度的降低,H IF-1α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H IF-1α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阴性组。食管鳞癌中P-选择素和H IF-1α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选择素可能参与了食管鳞癌的组织分化、浸润和淋巴结转移。H IF-1α的高表达可能促进了食管鳞癌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其组织分化,并参与了淋巴结转移。H IF-1α和P-选择素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较特殊的良性血管肿瘤,现报告一例如下。患者王丽金,女性26岁,1985年12月29  相似文献   

10.
血管网织细胞瘤是一种颅内血管性肿瘤,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1.5%~2.5%,占后颅窝肿瘤的7%~12%[1].本院自1999年5月~2006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17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手术及预后。方法对20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进行手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1例次全切,1例单纯囊肿切开排液减压。随访2.5年,肿瘤全切除者均痊愈,2例复发。结论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术中尽可能全切除囊结节,是预防肿瘤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评估缺氧诱导因子1α(H IF-1α)来检测青光眼患眼的视网膜及视乳头的组织缺氧情况。H IF-1α是一种转录因子,对细胞中氧浓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法分析28只青光眼供体及20只符合数项条件的健康供体做对照的视网膜及视乳头的H IF-1α在细胞内定位。使用视野分析H IF-1α视网膜免疫染色的部位与功能性损害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青光眼组的视网膜及视乳头处H IF-1α免疫染色增强,而且部分患眼H IF-1α免疫染色增强的部位与视野缺损的位置基本一致。结论:由于H IF-1α诱导生成区代表着氧输送减少及低氧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血管网织细胞瘤中VHL基因的突变与异常甲基化。方法 :采用PCR SSCP法检测血管网织细胞瘤中VHL基因的突变率及甲基化 ,敏感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检测血管网织细胞瘤中VHL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率。结果 :34例血管网织细胞瘤标本中 ,VHL基因突变率为 6 4 7% ,VHL基因异常甲基化率为 2 3.5 % ,2例同时存在突变与异常甲基化。结论 :VHL基因突变及异常甲基化导致其失活是血管网织细胞瘤发生中的一个经常性事件。  相似文献   

14.
延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跃康  段劼 《四川医学》2007,28(12):1365-1366
目的 探讨延髓血管网状细胞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延髓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术中全切肿瘤。术后随访,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明显改善者5例,加重者2例,1例患者因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于术后1个月后死亡。结论 头部MRI对延髓血管网织细胞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延髓血管网织细胞瘤多为实质性,巨大型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仍然是处理难题。术前有效的供血动脉栓塞,术中良好的脑干神经监测、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术后精心的并发症防治等综合措施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24例分析吴高远,昂怀清,高金华,冯春国,李汉杰脑血管网织细胞瘤(HBT),又称腋血管母细胞瘤,属良性肿瘤。好发于后颅凹,以小脑半球为多;以青中年好发。HBT又分为实质性、囊性伴结节2种类型。部分病例有家族史和红细胞增多症现象[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脑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对16例经显微外科手术并经病理组织检查证实的小脑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11例,次全切5例,手术死亡2例(12.50%)。随访14例,其中痊愈10例,好转3例,肿瘤复发1例。结论小脑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全切难度大,但术中正确的处理原则和熟练的手术技巧,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 IF-4E)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60例以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SCLC组织以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el F4E的表达。NSCLC患者术后均接受2周以上的榄香烯联合顺铂化疗,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系统地随访评价,分析e IF-4E的表达与无瘤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结果 e IF-4E在NSCLC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80.00%,显著高于正常癌旁组织(33.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60岁及TNM分期为Ⅲ~Ⅳ期患者的e IF-4E高表达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及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 IF-4E低表达患者的DFS和OS均显著高于高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 IF-4E基因在NSCLC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榄香烯联合顺铂化疗后e IF-4E低表达患者的DFS和OS明显延长。e IF-4E高表达水平可作为NSCLC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三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onHippel Lindau综合征 (VHL综合征 )是一组家族性、多发性、多器官受累的良恶性肿瘤症候群 ,常见的多发肿瘤包括 :视网膜血管网织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网织细胞瘤、胰腺囊肿、肾细胞癌或囊肿、嗜铬细胞瘤、附睾囊肿等 ,临床表现多样性 ,不易被认识。本院共收治 3例 ,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病例 1,男 ,32岁 ,以“头晕 ,头痛、行走不稳进行性加重3个月”为主诉于 1995年 6月入院 ,经CT、MRI检查发现后颅凹右侧小脑占位病变。 3年前 ,该患曾出现右眼视力下降 ,诊断为视网膜血管瘤 ,行右眼视网膜血管瘤激光手术治疗 ,术后…  相似文献   

19.
惠旭辉  游潮 《四川医学》2000,21(6):500-501
后颅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较少见,瘤体主要由大量团块状血管丛或血窦组成,血供十分丰富,诊断及治疗均较困难。1986~1999年我科共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32例,但仅3例术前CT首诊为本病。为提高诊治水平,本文对该32例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CT及MRI影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7~62岁,平均40.3岁;病程1~49月,平均9.5月。其中1例有家族史,2例为同一区域肿瘤残存生长再手术,两例同时伴有肝、肾等腹腔脏器多数囊肿。14例血红蛋白超过15g/L。1.2 症状…  相似文献   

20.
发现一家族中有两代6例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现报告如下,并对其遗传方式及治疗予以讨论。一、资料患者女性43岁,因头痛进行性加重1个月,伴眩晕走路不稳一周入院。患者既往11年前(即患者32岁时)因小脑占位病变行开颅手术,术后病理为血管网状细胞瘤,第一次术后五年复发,再行手术切除,本次为第三次发病。查患者神清,精神差,语速缓慢,表达尚准确流畅,水平眼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