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摘 要] 目的 提高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17年3月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9例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胰腺PIMN患者主胰管型6例(31.6%),分支胰管型9例(47.4%),混合型4例(21.1%);12例胰腺IPMN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例行胰十二指肠并门静脉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4例行胰腺局部切除术。结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预后较好的胰腺肿瘤,早期手术切除疗效满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PMN)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例经手术和病理学确诊的IPMN病人的资料。结果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主胰管型100%、支胰管型60%、混合型66.7%;非浸润性50%,浸润性50%。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5例(26.3%),包括胰瘘3例和胰周积液2例。17例病人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9个月-94个月),1例浸润性IPMN病人复发。结论影象学结合囊液分析是临床诊断IPMN的主要方法。浸润性IPMN的预测困难。只要病人符合外科手术标准,均应手术切除。术中胰腺切缘冰冻切片对减少术后IPMN复发有重要作用。病人术后须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分主胰管型、混合型和分支胰管型。主胰管型、混合型和有症状的分支胰管型IPMN建议行手术切除,对恶性IPMN,需行规则性胰腺切除。对良性和交界性IPMN,可行功能保留性胰腺手术。对暂时不行手术切除的IPMN病人,应定期随访。IPMN的治疗决策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病人的预期寿命、身体状况、治疗意愿、依从性、随访的条件等加以综合评估,最后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分主胰管型、混合型和分支胰管型。主胰管型、混合型和有症状的分支胰管型IPMN建议行手术切除,对恶性IPMN,需行规则性胰腺切除。对良性和交界性IPMN,可行功能保留性胰腺手术。对暂时不行手术切除的IPMN病人,应定期随访。IPMN的治疗决策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病人的预期寿命、身体状况、治疗意愿、依从性、随访的条件等加以综合评估,最后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近几年才被逐渐认识的一类胰腺囊性肿瘤,约占临床诊断胰腺肿瘤的7.5%和手术切除胰腺肿瘤的16.3%,具有产生大量黏液蛋白、胰腺导管囊性扩张和伴有导管内乳头生成的特点。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诊治的24例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类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以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乳头状异常增生合并大量黏液产生为特点。IPMN根据累及胰管不同,可以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病理学上表现为腺瘤至浸润癌多种类型。根据细胞形态及表达黏蛋白不同,可以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及嗜酸细胞型。笔者结合既往文献及团队实践经验,分析组织病理学分型在胰腺IPMN中的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外科医师对胰腺IPMN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特征,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PubMed为检索数据库,对2006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已发表的关于胰腺IPMN文献中经病理学证实的临床病例进行汇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病例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相关伴随疾病、肿瘤的形态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特征、病理学类型等.结果 共汇集文献123篇,病例6548例.胰腺IPMN多发于老年人,男性较女性略多.胰腺IPMN可发生于胰腺的各个部位,以胰头部多见,其次为胰体尾部以及弥漫性分布.在其三种形态学类型中,支胰管型最为多见.胰腺IPMN主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上腹部疼痛、体重减轻及黄疸最为多见.在汇集的病例中,恶性肿瘤病例达半数.结论 胰腺IPMN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临床工作中应警惕胰腺IPMN的存在.应在对其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结合患者的自身状况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IPMN的个体化治疗效果及预后.男性3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1±7)岁.其中主胰管型26例,分支胰管型18例,混合型12例.对累及主胰管或有临床症状的4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9例,胰体尾切除术17例,全胰切除术2例.8例病灶最大径<3 cm且无任何临床表现的分支胰管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予定期观察.结果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7.1%(13/48),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非浸润性肿瘤31例;浸润性癌17例,其中淋巴结阳性7例.主胰管型、混合型和分支胰管型病例中浸润癌分别占46.2%(12/26)、3/12和2/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85,P =0.041).非浸润性肿瘤与浸润性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24.6%;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生存期低于淋巴结阴性的浸润性癌患者(P =0.017).8例未行手术治疗患者随访期间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 IPMN恶性程度较低,进展缓慢,预后较好.累及主胰管的IPMN患者浸润性癌的比例较高,应积极手术治疗.最大径<3 cm的无症状分支胰管型患者可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1993年5月至2006年8月,共29例IPMT病人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男17例,女12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分类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本组共有11例是类腺瘤,2例交界性肿瘤,16例腺癌。其中,主胰管型11例,分支胰管型16例,混合型2例。2例病人由于病变累及全胰而施行全胰切除术,其余病人分别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胰体尾切除术(7例)及局部切除术(4例)。在腺癌病例中,有37.5%(6/16)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IPMT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主胰管直径≥10mm、肿瘤直径〉40mm以及主胰管型病例,应高度怀疑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如术前考虑IPMT有恶性可能,则应施行合并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区域性胰腺切除治疗胰头癌的临床实践和探索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临床研究区域性胰腺切除治疗胰头癌的效果。方法:采用区域性胰腺切除(RP)治疗39例,其中包括尖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基础上扩大区域淋巴结廓清的O型RP20例,同时联合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SMPV)的Ⅰ型18例,和联合切除受侵的肠系膜上的动脉的Ⅱ型1例。结果:20例发生了围手术期并发症(51.3%),围手术期死亡率5.1%,获随访36例(92.3%),其中21例已死亡的病例中,除2例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IPMN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动态增强三期螺旋CT和MRCP检查,并行外科手术治疗取得病理结果。结果 主胰管型IPMN 25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伴管壁结节样突起;分支胰管型IPMN 12例,表现为单发囊性病变或葡萄串样多发囊性病变伴腔内分隔或结节样突起;混合型IPMN 13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和囊性病变合并存在。结论 所有类型的IPMN都具有与胰管相通,并引起肿瘤上下游胰管扩张的特点。多层螺旋CT和MRCP对发现和诊断胰腺IPMN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寻找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良恶性相关的形态学特征以供临床实践参考.方法 研究尝试运用汇集分析的方法,通过对PubMed数据库中2011年6月30日以前所发表文献中经病理学证实的胰腺IPMN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数据为:性别特征、主胰管直径、囊性病变直径、壁结节情况、肿瘤的病理学类型(良、恶性).结果 共汇集文献98篇,胰腺IPMN病例1902例,其中良性1025例(53.89%),恶性877例(46.11%).胰腺IPMN形态学特征中,主胰管扩张(≥5 mm)、囊性病变尺寸较大(≥30 mm)及壁结节的存在与肿瘤的良恶性特征存在相关性,其OR值(95%CI)分别为5.591(3.657-8.548)、3.633(2.626-5.027)及4.983(3.872-6.412).结论 主胰管扩张(≥5 mm)、囊性病变尺寸较大(≥30 mm)及壁结节的存在均提示胰腺IPMN为恶性可能.胰腺IPMN的治疗应在对其临床诸多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估其良恶性之后,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决定.  相似文献   

13.
胰管栓塞术的临床观察体会孙喜庚,李庆怀我们在临床中对胰腺离断伤和胰十二指肠切除中的残胰施行胰管栓塞治疗2例,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例1,男性。上腹部砸伤60小时,病情危重,弥漫性腹膜炎而住院.术中探查见腹腔内300~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10年间收治58例IPMNs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理分型、治疗方式。男性36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39~82岁,中位年龄67岁。58例IPMNs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53.45%),胰头部局部切除术9例(15.52%),胰体尾切除术7例(12.07%),胰体部局部切除术4例(6.90%),胰尾切除术4例(6.90%),胰尾联合脾切除1例(1.72%),全胰腺切除2例(3.44%)。结果58例IPMNs病人中主胰管型26例;分支胰管型9例;混合型23例;术后病理:腺瘤26例,交界瘤13例,非浸润癌10例,浸润性癌9例;全组的中位生存期为42.6个月;1、2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4.5%、79.3%和65.5%。其中病理类型为浸润性癌的病人1、2、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47.5%、12.5%。结论IPMN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肿瘤,手术治疗是目前比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管修复外科的术式在治疗胰腺囊腺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采用胰管修复外科术式治疗的胰腺囊腺瘤52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21例为局部切除+主胰管修复术,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最大直径、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35 min、20 ml、2.6 cm、9.0 d,B级胰瘘率33.3%;31例胰腺端端吻合术,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最大直径、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32 min、50 ml、2.5 cm、6.0 d,B级胰瘘率41.9%;术后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出血1例,两种术式均无二次手术、死亡病例。 结论胰管修复外科在胰腺囊腺瘤手术的临床应用是安全、可行的,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胰腺组织结构和其生理功能,避免了胃肠道的损伤与骚扰。  相似文献   

16.
全胰切除术(TP)在治疗胰腺癌中的价值一直存在争议。TP曾经由于短期和中长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胰腺癌治疗效果不佳等原因而逐渐减少。然而,近几年随着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合成胰岛素和胰酶补充药物的出现,TP的安全性和病人术后生存均有改善。目前,胰腺恶性肿瘤行TP的适应证主要是侵犯胰颈部的胰头癌或胰体尾癌、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示胰腺切缘阳性、多发性胰腺癌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及累及胰管全程的胰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等。对于TP在胰腺癌中的价值,建议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下,选择可从手术切除获益病例,合理选择手术路径,提高手术安全性,实现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头癌胰腺全系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行胰腺全系膜切除的105例胰头癌病人资料,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胰头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进行观察,完成术前可切除性的评估,共施行胰腺全系膜切除术105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39 min,平均术中出血409 mL。29例(27.6%)发生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74例标本三维空间切缘病理学检查达到R0切除,R0切除率为70.5%。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头癌全系膜切除术前规划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胰头癌的精准手术,提高了术前评估的准确率与手术的R0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临床上胰腺囊性肿瘤(PCN)的病人越来越多,但外科医师对其认识不深,诊治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了对PCN治疗上的不足或者过度。就PCN当前的国际诊治指南而言,不但存在较多的争议,而且也在不断的修正之中。黏液性囊腺瘤(MCN)及浆液性囊腺瘤(SCN)的诊治策略较为明确,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诊治中存在的争议较多。MRI为PCN首选的非侵入性检查,因其在鉴别诊断上较CT有优势。内镜超声对PCN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PCN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上,SCN一般无须手术;而MCN一旦确诊均建议手术切除,若无恶性证据无须术后随访。主胰管型IPMN因恶变率高,一旦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分支胰管型IPMN(BD-IPMN)的治疗则存在不少争议,目前国际上对BD-IPMN的治疗总体趋于保守。在手术决策上,肿瘤大小越来越受到重视,肿瘤生长速度及血清CA19-9水平也在近期成为指导BD-IPMN治疗的重要因素。IPMN术后仍存在较高和较长期的复发风险,建议终身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疗胰腺损伤的术式选择及危险并发症的防治。方法:71例中29例行胰腺清创缝合引流术,17例行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4例行胰体尾切除术,17例行胰体尾空肠Roux-Y式吻合术,2例行胰管吻合术。结果:71例中62例治愈,9例死亡(12.7%)。结论:Ⅲ~IV级胰腺损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是胰肠吻合瘘,在术式上应选择切除远端胰腺及脾脏,避免胰肠Roux-Y式吻合术及胰管吻合。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胰腺囊性肿瘤手术方案多有争议,紧邻主胰管的胰腺囊性肿瘤的手术病例报道较少,临床仍在积累经验。本文总结近年来笔者科室在治疗紧邻主胰管的胰腺囊性肿瘤的经验教训,探讨紧邻主胰管的胰腺囊性肿瘤行胰腺局部切除的手术效果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4例紧邻主胰管的胰腺囊性肿瘤行胰腺局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运用胰腺局部切除治疗紧邻主胰管的胰腺囊性肿瘤的经验教训。结果:2例患者术后快速出院,均在术前放置胰管内支撑管;另外2例患者出现了主胰管损伤伴B级胰瘘,术前均未放置胰管内支撑管,其中1例患者术后放置胰管内支撑管后胰瘘量明显减少,此2例患者均长期带管后胰瘘自行愈合。结论:对于紧邻主胰管的胰腺囊性肿瘤,尤其是良性及低度恶性的囊性肿瘤,施行胰腺局部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术前放置胰管内支撑管对于术中辨认主胰管、减少主胰管损伤、预防胰瘘发生有积极作用;发生主胰管损伤后,胰瘘给予长期带管引流,有自行修复机会,部分患者可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