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康复训练与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康复护理;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肢体痉挛程度评价采用改良的Ashworth法(MAS),肢体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FMA)评定法,生活自理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BI)。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良好的预防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A型肉毒素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住我科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42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注射后常规护理,试验组在给予药物注射后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结局。结果:试验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提高A型肉毒素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疗效,减轻肢体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观察护理干预结合微波湿热敷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影响。方法:将65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时间为3周,对观察组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案早期干预,对照组则给予康复科常规护理。均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ADL-Barthel指数积分分级评分对2组患者入院后及出院前的情绪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出院前末次评价2组患者的Ashworth量表、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Ashworth量表、ADL评分较入院时初次评价时观察组改变幅度优于对照组,2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对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CRPS)Ⅰ型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CRPSⅠ型患者3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还给予镜像治疗,评价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BR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MA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康复治疗,试验组VAS评分、FIM、FMA腕部、FMA手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BRS手部、BRS上肢、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措施能有效改善CRPSⅠ型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1次/周,共4周。ESWT前和治疗4周后,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arthel指数评分对偏瘫肢体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组内比较:有效率达到96.67%,4周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MAS、FMA、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ESWT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崇应 《临床医学》2011,31(8):113-114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疗法对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用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康复疗法和温针灸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 d、治疗30 d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结果治疗15 d后两组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30 d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疗法可明显缓解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7.
范利  杨坚  张颖  刘功亮 《中国康复》2017,32(1):10-12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作业治疗、ADL训练以及传统物理因子治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外配合偏瘫上肢等速肌力训练。干预前后分别使用BIODEX system-3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检测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NRS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来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及疼痛。结果: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NRS疼痛评分均较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肌张力均较前改善,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屈伸肌力,且不会加剧肌肉痉挛和肩关节疼痛,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卒中后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早期偏瘫伴痉挛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NGF。用改良Ashworth(MAS)评分评定痉挛,简易Fugl-Meyer(FMA)评分评定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痉挛和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患侧上、下肢MAS评级与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痉挛总有效率:上肢73%,下肢69.9%,分别优于对照组42.3%和42.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GF对改善急性期和恢复早期脑卒中患者的痉挛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作用。方法将39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康法抗痉挛针法配合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巴氯芬配合康复治疗。用改良Ashworth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肌张力分级、ADL评分、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康法在改善卒中后痉挛方面与药物治疗效果相同,且无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1 次/d,45min/次,训练5次/周,连续6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6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如早期(病情稳定后)辅以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肢肢体功能、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神经促通技术结合电针治疗软瘫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软瘫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神经促通技术及针刺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针刺治疗。2组患者经1个月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后肢体痉挛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总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发现治疗组Ashworth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功能总分及ADL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神经促通技术结合针刺治疗能明显抑制偏瘫患者肢体痉挛,提高其运动控制能力及ADL能力,这可能与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及重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行头针及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康复训练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运用改良Ashworth评分法评定痉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评定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2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纯康复训练及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均可减轻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肌肉痉挛,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二者联合治疗优于单一康复训练治疗,因此临床上应重视中医头针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中的运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联合石蜡疗法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及肢体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62例脑卒中后偏瘫合并手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石蜡疗法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TEAS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评分、腕屈肌群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等手功能指标进行评价和比较。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OLF运动功能测试评分表(WMFT)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观察评价和比较。对2组的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MA-UE评分、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腕屈肌群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WMFT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1%和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联合应用TEAS和蜡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手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在脑卒中后痉挛偏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穴位按摩加肌群拍打。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及简化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治疗前后患侧肢体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4周后观察组肌肉痉挛及运动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康复治疗中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可减轻患者肌肉痉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麦粒灸结合Bobath康复技术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髋关节功能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40例和联合组41例,康复组给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联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加以麦粒灸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肢痉挛程度、髋关节功能、患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临床疗效为95.12%,高于康复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标准评分均显著降低,髋关节功能、Fugl-Ma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联合组改善效果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麦粒灸结合Bobath康复技术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效果,缓解肢体痉挛、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阳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1次/d,6d/周;治疗组另外接受益阳灸治疗,1次/周,每次60min,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集患肢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作为评定肌张力指标.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S、FMA、BI和RMS数据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P<o.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阳灸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患者肢体痉挛,有利于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督脉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和表面肌电图特征。方法:入组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康复组、电针组、督脉电针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电针,督脉电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督脉电针治疗,30min/次,1次/天,5次/周,共8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图测试、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值、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估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电针组、督脉电针组较康复组RMS(root mean square)值和改良Ashworth(MAS)均有所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督脉电针组较电针组RMS值和MAS均有所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3组协同收缩率在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3组之间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督脉电针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值,对两者之间的协同收缩率影响不明显,同时显著改善患者患侧上肢肘关节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