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小切口右侧开胸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切口右侧开胸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缺点。方法 :2 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房间隔缺损 ( ASD) 1 7例 (继发孔缺损 1 5例 ,原发孔缺损并发二尖瓣裂 2例 ) ,室间隔缺损 ( VSD) 3例。右腋下小切口 1 3例 ,右前外小切口 7例 ,经第 4肋间开胸。全部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缺损修补术。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术中无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 ,术后无脑部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右侧开胸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具有美容效果好、创伤轻、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短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不适合复杂的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治疗结果及手术经验。方法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61例 ,男 3 8例 ,女 2 3例 ,年龄 2 .5~ 2 7岁 ,平均 ( 7.1± 4.8)岁 ,体质量 11~ 71kg ,平均 ( 2 2 .0± 11.6)kg。肺动脉压中度增高 10例。手术在浅低温深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下施行 ,皮肤切口沿右侧第 5肋间长 5~ 8cm ,经第 3或第 4肋间入胸 ,距右膈神经前 2 .0cm纵向切开心包 ,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切开右心房 ,经三尖瓣显露和修补室间隔缺损。结果  6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皮肤切口长 ( 6.9± 0 .9)cm。体外循环时间 ( 5 7.4±2 1.8)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 3 6.2± 14 .8)min ,术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时间 ( 8.5± 5 .8)h ,ICU时间 ( 3 3 .6± 16.9)h ,术后住院 ( 8.2± 1.9)d。术后胸腔引流量 ( 2 0 6.1± 15 0 .7)ml。 5 2例 ( 85 % )未输库血。术后随访 3个月至 4年 ,心功能较术前改善 ,残余分流 2例。结论 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技术修补室间隔缺损 ,微创美观 ,安全可靠 ,手术操作简单 ,库血用量小 ,疗效满意。可经三尖瓣修补的室间隔缺损均可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跳动下的心内直视矫治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 11月~ 2 0 0 3年 1月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路径 ,在心脏跳动下行 2 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正术 1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 14例 ,女 2 6例 ,年龄 3~ 4 0岁。结果 手术顺利 ,所有患者随访 2~ 2 0月 ,均健在 ,无术后并发症。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体外循环 (32 5 0± 18 5 0 )min ,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 (2 0 0± 1 2 0 )h ;对照组患者体外循环 (6 8 5 0±17 5 0 )min ,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 (4 2 0± 1 10 )h。结论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跳动下矫治先天性心脏缺损的心内直视手术是可行、有效、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1993年6月至1997年12月,我们经右前外侧胸切口行体外循环心内直机术67例。现将其经验报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全组67例,男对例,女36例;年龄3-M岁,平均15.5岁。其中房间隔缺损42例,室间隔缺损18例。合并动脉导管本闭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二尖瓣替换4例,左房粘液瘤摘除3例。2.手术方法:全组均取仰卧位,右侧肩背部及臀部垫高30度,右上肢肩关节前举屈肘固定在麻醉支架上;右臀部伸展,同时消毒右侧腹股沟。女性切口沿乳房皱折至右锁骨中线或胸骨旁。少女切口在第5肋间下并沿着肋间的弧线。男性切口在第5肋骨上绕。…  相似文献   

5.
我院 1998年 6月— 2 0 0 0年 7月 ,应用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并行循环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6例 ,结果良好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5~ 32岁 ,体重 17~6 5kg ,心胸比例 0 .48~ 0 .5 6。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4例 ,缺损直径 0 .5~ 1.6cm。膜部室间隔缺损 2例 ,缺损直径 0 .4~0 .8cm。经彩超、心电图、X线胸片确诊。1.2 手术方法 全麻后气管插管 ,左侧 30°斜卧位 ,右上肢屈肘悬吊于手术支架上 ,采用第 4肋间右前外侧切口 ,长 10~15cm ,成年女性沿右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第 4肋间进胸 ,撑…  相似文献   

6.
介绍在海拔2200米的高原地区开展右侧小切口经肋间进胸,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总结我院1995年9月至1998年12月间,应用右腋下及右前外侧小切口长6-10cm经第4肋间进胸,在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置换,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共60例。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此切口适用于右房切口入路的心内缺损修补,瓣膜置换等常见心脏手术。但对于复杂心脏手术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1998年4月~2000年9月,我们采用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6~50岁,平均21岁.体质量16~70kg.其中房间隔缺损4例,膜部室间隔缺损7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例.心胸比例0.48~0.70.手术方法:全麻后气管插管,左侧30°斜卧位,右上肢屈肘悬吊于手术支架上@均采用右乳晕下右胸前外侧弧形切口,切口内侧缘位于右侧第4肋软骨上缘、距胸骨边缘约2cm处,止于腋前线,长约10~15cm.经第4肋间隙进胸,于右膈神经前方纵行剪开心包,下端绕向心尖,内侧缘固定于胸壁上,外侧缘缝于纱布垫上,下压右肺以显露术野.术毕间断缝合心包,置右胸腔闭式引流,常规关胸,皮内缝合皮肤切口.  相似文献   

8.
右侧小切口剖胸施行心内直视手术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右侧小切口剖胸施行心内直视手术。方法:从1999年4月至10月,经胸部右侧小切口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7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4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结果:手术无死亡和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其手术径路具有创伤小、胸液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微创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手术对患者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2002年10月,35例应用此法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例。全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1~30岁,平均11岁;心功能1级33例,2级2例;轻度肺动脉高压13例,中度肺动脉高压5例。经右侧腋下6cm切口第四肋间进胸建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17例,法乐四联症3例,脉动脉狭窄3例。均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手术。结果全组无脑气栓发生及死亡。随访2~25个月。术后未发生低心排。结论微创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矫治,心肌保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1997年 9月~ 1 998年 8月我们为 2 3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经右侧腋下胸部小切口(经肋间 )进行了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本文将着重介绍此种微创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技术及与之有关的问题。1 临床资料与方法对象 :1 5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 ,5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2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 ,1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三联症。其中男 7例 ,女 1 6例 ,年龄 1岁 8个月~ 6岁 6个月 ,体重 1 0~ 2 5公斤 ,身高 4 5~ 1 1 0cm。手术方法[1] :气管插管全麻 ,患者取左侧 60~ 90度卧位 ,双上肢自然放于头侧 ,右侧腋下小切口 ,皮…  相似文献   

11.
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切口选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切口选择.方法 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对54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行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首选切口位置经胸骨旁右侧第Ⅳ肋间小切口46例,经胸骨中下段切口7例,经胸骨正中切口1例.结果 本组中,52例行封堵术1次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30±9)min,心内操作时间为(8±4)min.无术后封堵器脱落.术后3d复查超声心动,无残余分流.随访1~13个月无残余分流.2例因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由胸骨中下段切口改为胸骨正中切口,行体外循环下直视矫正.本组无手术死亡者.结论 除经胸骨旁右侧第Ⅳ肋间小切口外,对于术前诊断是否存在合并症及封堵效果存在疑虑的,应该选择胸骨中下段切口或胸骨正中切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在体外循环下经右胸外侧小切口剖胸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 .[方法 ]经右胸外侧第 4肋间进胸 ,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 12例 ,其中修补房间隔缺损 2例 ,室间隔缺损 5例 ,法洛氏四联征 4例 ,部分心内膜垫缺损 1例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 ,1例法洛氏四联征病例在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症 ,3例出现部分右束支传导阻滞 ,1例在房间隔缺损术后拔胸腔引流管时出现气胸 ,再次做胸腔闭式引流 .[结论 ]经右胸外侧小切口手术法可替代正中剖胸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手术法 ,它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不破坏胸廓连续性及防止术后鸡胸等优点 ,属于微创外科手术 ,值得推广 .  相似文献   

13.
我院从 1999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2月 ,经胸部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 4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 42例病人 ,男 18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1 2岁至5 0岁 ,平均年龄 2 5 6岁 ,其中房间隔缺损 15例 ,室间隔缺损 18例 ,肺静脉畸形引流 1例 ,二尖瓣成形 1例 ,三尖瓣成形 4例 ,动脉导管未闭 3例。2 手术方法右前外胸部切口 ,病人左侧卧位 ,右上肢固定于间架 ,做右腋前线 ,右锁骨中线第四肋间皮肤切口 ,切口依据病人年龄 ,胸廓大小 ,切口选择 7~ 10cm ,女性病人在右侧乳房下缘入路。胸骨下段切口 ,沿胸正中第二肋间至剑突切口 …  相似文献   

14.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手术在常温深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下施行,沿右侧第5肋间切开皮肤,经第3或第4肋间入胸,距右膈神经前2.0cm纵向切开心包,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时间为(36.0±14.4)min。心脏跳动下切开右心房,直接缝合和自体心包片或涤纶片修补缺损。结果 5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时间(6.3±2.8)h,监护时间(35.3±16.4)h,术后住院(7.5±1.2)d。术后胸腔引流量(250.8±175.3)mL。54例(94.7%)未输库血。术后随访3个月~4年,心功能较术前改善。结论 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修补房间隔缺损,微创美观,安全可靠,手术操作简单,库血用量小,疗效满意。房间隔缺损及合并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患者的手术治疗均可采用此技术。  相似文献   

15.
随手术微创的要求,近年来在心脏外科领域,切口选择亦受重视。我院1996年4月~1999年4月,采用经右脑前外侧切日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7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互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8~SO岁,体重22~70k吕。中央孔型房间隔缺损3例,膜部室间隔缺损2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2例。其中3例房间隔缺损,l例室间隔缺损患者采用并行循环心脏空搏不停跳修补,1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采用右心房区级腔房管引流静脉、房间沟入路瓣膜置换术。2手术方法左侧30”斜卧位,右上肢外展,均采用右乳晕下右胸前外侧弧形切口,长约Ic~15…  相似文献   

16.
黄红珊 《右江医学》2002,30(1):78-79
体外循环灌注技术是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要使体外循环尽可能接近生理水平 ,并不断提高体外循环的质量 ,这不但要求灌注医师精通体外循环机理 ,而且还要灌注护士的密切配合( 1) 。我院自 1994年 3月~ 2 0 0 1年 4月行不停跳心脏直视手术 38例 ,现将体外循环灌注配合体会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16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4~ 4 9岁 ;体重 15~ 6 7公斤。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7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15例 ,房间隔缺损并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3例 ,二尖瓣置换术 6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经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们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实施心脏直视手术8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6例;年龄7个月~59(8.0±9.1)岁;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21例(不停跳18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3例,二尖瓣成形1例),室间隔缺损60例(同期行右室流出道疏通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右室双出口1例。回顾分析体外循环中主动脉插管选择、灌注方法、灌注压力、转流时间以及心脏复跳情况。结果主动脉弯头插管69例,直头插管14例;其中弯头插管出现高阻力泵压5例,1例更换为直头插管,其余4例调整插管位置后泵压恢复正常;直头插管中无高阻力泵压出现。体外循环时间21~185(66.9±32.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122(32.5±25.5)min。80例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96.4%。3例经电击除颤1次后心脏复跳。全部病例都顺利脱机。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右侧腋下小切口选择性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切口美观等优点;稳定可靠的体外循环、正确的管理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配合处置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自胸骨角下方2~3cm至剑突,长6~10cm.正中锯开胸骨至第2肋间,横断右半侧胸骨.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43例, 年龄4~26岁,平均12.4岁.其中室间隔缺损33例,房间隔缺损6例,法洛四联症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部分型房室管畸形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纵隔引流少,无并发症出现.结论: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适于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矫治,具有创伤小,美观的优点,可以完成大部分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19.
我院已应用右腋下小斜切口完成心内直视手术10例,均获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10例中,男5例,女5例。年龄4~10岁(平均79岁)。其中房间隔缺损6例,单纯膜部室间隔缺损4例。术前均有典型的心脏杂音,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全组均在静息互补麻醉体外循环下手术,右侧垫高60~80°,左侧卧位。皮肤切口自腋后线第3肋上缘至腋前线第5肋下缘,全长6~10cm,平均8cm经第3或4肋间进胸,将右肺向后推开,显露心包。沿膈神经前2cm,平行切开心包上达心包返折,下至下腔静脉穿膈肌处。悬吊心包时,尽量将心底部向足侧牵拉以充分…  相似文献   

20.
小切口右侧开胸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2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小切口右侧开胸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缺点。方法:20例先正确性心脏病患者,房间隔缺损(ASD)17例(继发孔缺损15例,原发孔缺损并发二尖瓣裂2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右腋征小切口13例,右前外小切口7例,经第4肋间开胸。全部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缺损修补术。结果: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术中无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右侧开胸心脏不停跳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