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分析12例肺癌致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2例经脑脊液细胞学证实的肺癌致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首发症状多为头痛、呕吐,头颅CT或MRI检查多无异常发现,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脑脊液生化检查蛋白升高者多见,细胞学检查均见癌细胞,形态与原发肿瘤相似,经治疗后25%的患者获得缓解.结论 对以头痛、呕吐发病,伴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征,且CT及MRI检查无明显异常者,应高度警惕脑膜癌病的可能,鞘内注射加全身化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脑膜癌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11例脑膜癌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2002年7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1例经脑脊液细胞学证实的脑膜癌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首发症状多以头痛、呕吐为主,亦可有视觉障碍、复视、眼睑闭合无力、口角歪斜以及发作性上背部疼痛,可伴脑神经和脊神经损害及脑膜刺激征;头部CT及MRI均无异常发现。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均不同程度增高(200-400mmH2O),其中8例细胞数、蛋白升高,糖、氯化物下降;细胞学检查均发现癌细胞,形态与原发肿瘤相似,来源于肺癌5例、乳腺癌3例、胃癌1例、卵巢癌1例、血液系统恶性淋巴瘤1例。其中5例于发现原发肿瘤之前即有神经系统症状。11例患中6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2例院内死亡,3例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结论 对以头痛、呕吐发病伴脑神经、脊神经受损,并出现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头部CT及MRI无明显异常,应考虑脑膜癌病的可能,及早行全身检查寻找原发病灶,以脑脊液发现癌细胞为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5例经脑脊液细胞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患者,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后分别行肿瘤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TM-iFISH)、脑脊液细胞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TM-iFISH检测显示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数目为18~1823个/7.50 ml,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仅2例发现肿瘤细胞,肿瘤标志物检测5例均高于血清正常值范围。MRI增强扫描可见脑膜转移癌之典型征象。结论 TM-iFISH技术用于检测脑脊液中恶性肿瘤细胞较传统方法具有一定优势,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脑脊液肿瘤细胞检测方法,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尚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膜癌病患者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改变特点,评价其对脑膜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及脑脊液检查资料,总结其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数、葡萄糖、蛋白和氯化物含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异常者95.60%,主要表现为糖降低(73.03%),其中≤1.0 mmol/L者占14.61%;其次为颅内压升高(71.76%),最高可达400cmH2O,其中300cmH2O者占18.82%;蛋白升高(70.79%),其中1g/L者占39.33%;氯化物降低(52.81%),均未低于100mmol/L;WBC升高不明显,54例(6136%)患者WBC≤10×106/L,其余34例WBC升高的患者中,29例(85.29%)WBC≤100×106/L。结论脑膜癌病患者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异常率高,颅内压及蛋白不同程度显著升高,葡萄糖降低,白细胞升高和氯化物降低不明显是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脑膜癌病系癌肿向颅内转移的一种特殊类型,癌细胞弥散浸润软脑膜或脊膜,而颅内无占位性病灶。临床表现以脑、颅神经、脊神经损害为主等症状。多在病程中能发现原发灶,但较隐匿,部分病例也可先于原发灶表现于临床。本文5例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证实为脑膜癌病。现分析报导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5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32岁,最大69岁,平均45.4岁,30~40岁3例乳腺癌1例,肺癌1例,甲状腺癌1例,粘液癌1例,原发灶不明1例。5例均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均经头部CT扫描排除颅内占位性转移。 (二).临床表现:本组从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7天,最长3个月,平均55天。首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北方地区出现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嗜酸细胞性脑膜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对该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9例在北京地区发病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脑脊液细胞学等检查,总结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5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9例)、发热(9例)、头痛(9例),伴恶心或呕吐(3例)、脑膜刺激征(7例)、视乳头水肿(2例)、肢体感觉异常(7例)、脑神经受累(3例)和肢体瘫痪(1例)等.临床分型:脑膜型8例,脊髓型1例.神经影像学:4例存在软脑膜弥漫强化,脑和脊髓实质点片状异常信号者4例.脑脊液检查:全部患者均有压力升高,白细胞均升高[(70~780)×106/L],蛋白均升高,5例有葡萄糖减低.脑脊液细胞学:嗜酸细胞比例均升高.1例(仅行1次腰穿)嗜酸细胞比例5%,其余8例脑脊液嗜酸细胞多次枪查在45%~90%,呈现以嗜酸细胞为主的炎症,伴激活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偶见浆细胞,未见寄生虫虫体.结论 脑脊液嗜酸细胞比例超过50%的脑膜炎应高度怀疑广州管圆线虫病.临床结合脑脊液细胞学对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有一定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膜癌病的脑脊液细胞学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脑膜癌病(LC)的脑脊液(CSF、)细胞学、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6例LC。结果16例LC患者中,男6例、女10例,年龄29~69岁。亚急性起病,头痛14例,伴恶心、呕吐、眼底视乳头水肿;出现脑膜刺激征12例;双下肢无力5例,排尿困难3例;意识丧失、抽搐7例;视力减退5例,眼肌麻痹4例,听力下降1例,吞咽困难2例,偏瘫1例,多饮多尿1例。消瘦10例,低热5例。7例有癌症病史。CSF压力升高13例,CSF、常规计数白细胞升高10例,蛋白均升高,糖减低9例。CSF细胞学均见癌细胞,4例行免疫组化检查示,肿瘤细胞上皮膜抗原和细胞角蛋白阳性。临床及病理学确定来源肺癌6例、乳腺癌3例、胃癌2例、卵巢癌1例,来源未明4例。结论LC可作为首发症状和主要症状而缺少肿瘤原发灶表现。表现为亚急性脑膜炎,进行性颅内压升高,常合并多脑神经和脊髓神经根损害。CSF细胞学是确诊LC主要方法,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确诊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8.
以神经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癌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神经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癌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 对32例首发神经症状的肺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以脑部转移引起的头痛、呕吐、偏瘫、失语、肢体抽搐及精神异常等为首发症状者最多,26/32例,其次为肿瘤直接或间接压迫其周围的神经引起声音嘶哑、肩部及上肢疼痛无力等,6/32例.结论 首发神经症状的肺癌易误诊,因此,对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常规治疗体征缓解迅速或癫(癎)样发作、肢体疼痛无力、声音嘶哑者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应高度怀疑转移癌,尤其是肺癌.头颅、胸部、脊柱、四肢CT、X线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9.
脑膜癌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膜癌病的临床特点及脑脊液细胞学改变。方法:对1998年9月到2004年12月收治的20例 经脑脊液细胞学证实的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多以头痛、呕吐为主,可伴脑神经和 脊神经损害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均不同程度增高,另外还可表现细胞数、蛋白升高,糖、氯化物下降;细胞学 检查均发现癌细胞,其中有四例经丫啶橙荧光染色结果阳性。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是诊断脑膜癌病的重 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脑膜癌病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膜癌病 (meningealcarcinomatosis,MC)又称脑膜转移瘤 ,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脑膜者 ,是颅内转移瘤的一种表现形式 ,该病病程进展快 ,平均生存期短 ,早期诊断困难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 ,脑、脊神经麻痹 ,脑膜刺激征及精神障碍等。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科发现原发病灶或 (和 )脑脊液(CSF)中发现肿瘤细胞确诊的MC患者 2 1例 ,其中男 9例 ,女 1 2例 ,年龄 42~ 79岁 ,平均年龄 (54± 1 1 )岁。有 1 9例发现原发灶 ,其中肺癌 1 5例 ,乳腺癌 2例、前列腺癌、肝癌、胃癌各 1例 ;1例在CSF中发现肿瘤细胞而未找到原发灶。急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1例首发表现为Fisher综合征的脑膜癌病(MC),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及脑脊液(CSF)改变的特点。方法对1例首发症状表现Fisher综合征的MC进行病史采集和临床查体,分析其影像和CSF结果。结果患者以典型的Fisher综合征起病,后逐渐出现纳差、呕吐等颅高压表现,头颅MRI表现为脑干脑膜广泛强化,PET-CT提示肺癌并脑膜及骨转移。CSF发现肿瘤细胞。结论首发症状为Fisher综合征的肺癌转移致MC临床罕见,临床症状的多样性是MC容易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脑膜癌病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膜癌病系指脑和脊髓之软膜的弥散性癌转移,而脑脊髓内并无肿块。其神经症状较复杂,临床上易误诊为各种脑膜炎或后颅凹占位性病疫。现将我院1985~1987年经临床和脑脊细胞学检查证实的9例脑膜癌病报告如下,并进行分沂讨论。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3例,女6例,年龄30~66岁,平均49.4岁。9例病人均使用粟氏微型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器(1)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大量恶性肿瘤细胞而确定诊断。二、临床表现:本组9例均有头痛,并进行性加重,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8例,以腰腿痛为首发症状者1例。伴有呕吐7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及治疗.结果发病年龄多在26~60岁;多数为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癇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感染性或癌性CVT除外);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16例病人中,7例症状好转,6例基本痊愈,1例无变化,2例死亡.结论CVT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癇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检查,明确诊断.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病理证实的以瘤样脱髓鞘病变(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lesions,TDL)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011-01-01-2013-08-05就诊于海军总医院以TDL为首发表现的MS患者6例。6例患者均在首次发病时行脑立体定向活检术,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定期随访24个月(最后1例患者末次随访日期为2015-10-20)。结果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12~44岁,平均(33.5±12.4)岁。6例患者中:(1)首次发病(TDL表现)表现为头痛3例、肢体无力2例、头晕伴耳鸣1例;实验室检查:IgG合成指数3例升高;病灶部位:分布于侧脑室旁6例、基底节区3例、额叶4例、延髓3例、颞叶2例、胼胝体2例。(2)复发(MS确诊后表现)表现为肢体麻木伴感觉异常3例、伴肢体无力2例,头晕伴耳鸣1例,1例随访仅见2次影像学复发,无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CB)3例阳性,血清MBP升高4例,脑脊液MBP升高3例;病灶部位:多累及额叶4例、侧脑室旁4例、颞叶3例、基底节区3例、胼胝体2例、延髓3例、大脑脚2例、桥脑2例。6例均以TDL起病,TDL出现距MS确诊的时间约6~24个月,平均(12.0±7.6)个月。所有患者均有≥2次临床或影像学发作史,平均复发次数为(3.2±1.0)次,年平均复发次数约(1.5±0.5)次/年。结论以TDL首发的MS临床表现多样,多以头痛起病,首次发病与复发期的脑MRI病灶多位于脑室旁,复发期脑脊液OCB可能由阴性转为阳性。重视复发期脑脊液OCB和脑MRI的动态复查有助于判断TDL的临床转归,减少MS的临床漏诊。  相似文献   

15.
脑囊虫病37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利于其与颅内其他炎性或肿瘤性病变鉴别。方法:对1995~ 2004年收住我院的37例脑囊虫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7例脑囊虫病患者,男性25例,女性 12例,年龄6~62岁,平均28岁。经病理证实34例,脑脊液及血清免疫学检查支持3例。临床表现以癫痫样发作为主 者18例(48.6%),以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11例(29.7%),以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者3例(8. 1%),以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为主者5例(13.5%),头痛伴癫痫发作者4例,头痛伴视力下降者2例,29例无神经系统 阳性体征(80%)。按病变部位并结合影像加以分型:脑实质型27例,脑室型3例,脑膜型5例,混合型2例。结论:单纯 根据临床症候难以确定脑囊虫病,结合MRI观察病灶内是否有头节、病灶囊内密度、囊壁信号等细微变化,同时注意 DWI及增强扫描表现,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诊断,少数需应积极进行脑活检。  相似文献   

16.
小脑后下动脉瘤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脑后下动脉瘤临床上较少见,常易漏诊。我院近5年收治5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经及时诊断和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1.1 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39岁。4例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表现为突发性头痛伴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术前Hunt及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其中 1例伴有轻度意识障碍,2例锥体束征阳性。 1 例为巨大动脉瘤表现为慢性头痛,伴有步态不稳及饮水进食呛咳。1.2 影像学检查:CT检查单纯第Ⅳ脑室出血2例,全脑室系统出血1例,第Ⅳ脑室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  相似文献   

17.
脑膜癌病的临床和脑脊液细胞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膜癌病的临床和脑脊液细胞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确诊为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脑脊液资料。结果本组临床表现为头痛、背痛31例,脑神经损害18例,脑膜刺激征25例。头颅MRI增强扫描显示软脑膜弥漫性异常增强3例:脑脊液压力增高32例,细胞数增多41例,以激活型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44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发现肿瘤细胞,5例为颅内原发肿瘤,其余39例颅外转移肿瘤细胞学分类为腺癌33例、恶性淋巴瘤3例、小细胞未分化癌2例及鳞癌1例:结论脑膜癌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脑膜癌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膜癌病(MC)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MC的认识。方法对5例住院治疗M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C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多以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部分存在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性发作等大脑半球受累症状;脑脊液压力均不同程度增高,但肿瘤细胞检出阳性率偏低。头颅MRI增强扫描可见脑膜线样或结节样强化。脑室-腹腔引流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结论 MC的诊断应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及原发肿瘤依据。脑室-腹腔引流术是改善临床症状等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脑膜癌病(MC)是指恶性肿瘤播散或浸润软脑(脊)膜、蛛网膜下腔,而脑实质不受累的一类疾病,为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的少见类型,在实体瘤患者中发生率极低。MC起病隐袭,症状复杂无特异性,患者可呈头痛、意识改变及多种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对于原发灶不明而以脑病为首发症状者,极易误诊、漏诊。现就1例以脑膜转移为首发表现、原发灶为结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警惕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垂体转移癌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垂体转移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3例住院手术治疗的垂体转移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人均以尿崩、眼肌麻痹、头痛为首发症状.激素水平正常,影像学表现为鞍区不规则浸润性肿瘤.病理学诊断均为垂体转移性腺癌.2例来源于肺癌转移,1例来源丁结肠癌转移,手术后平均生存135d。结论 垂体转移癌病人影像学检查多难以确诊,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