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卒中后抑郁单胺类递质与睡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患者单胺类递质和睡眠结构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对4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血浆单胺类递质的测定以及多导睡眠图描记,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高香草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卒中后抑郁组与对照组相比,睡眠潜伏期及S1(%)时间延长,s3 S4(%)、REM、REM时间及潜伏期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NE、5-HT与REM、REM latency(%)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卒中后抑郁存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睡眠结构的改变,且睡眠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正常对照者的客观睡眠特征及差异。方法:对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38例抑郁症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对精神分裂症组和抑郁症组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和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的总睡眠时间减少(F=4.808,P=0.010),睡眠潜伏期延长(F=4.481,P=0.014),睡眠效率降低(F=9.934,P=0.000),慢波睡眠减少(F=11.309,P=0.000),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REML)缩短(F=7.407,P=0.001),更多的觉醒次数(F=10.772,P=0.000)和觉醒时间(F=7.965,P=0.001),而精神分裂症组慢波睡眠时间减少更显著(P=0.022),抑郁症组REML缩短(P=0.006)及REM时间延长(P=0.011)更加显著;抑郁症组REML和REM时间(r=-0.415,0.347;P=0.010,0.033)与其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在各睡眠指标上存在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显著的慢波睡眠减少,抑郁症患者在REML缩短和REM时间延长上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帕金森病(PD)患者的睡眠结构及其与快速眼动睡眠障碍(RBD)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PD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查,将患者分为SSR正常组及SSR障碍组。应用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Hoehn-Yahr(H-Y)分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_(1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_(24))、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估患者的运动、非运动症状及自主神经功能;RBD筛查量表(RBDSQ)评定患者RBD症状;多导睡眠监测(PSG)记录睡眠参数。结果与SSR正常组比较,SSR障碍组病程显著延长,H-Y分级及HAMA_(14)、HAMD_(24)、PSQI、SCOPA-AUT、RBDSQ量表评分显著升高(P0.05~0.01)。与SSR正常组相比,SSR障碍组患者睡眠效率及非快速眼动期(NREM)-Ⅱ期睡眠百分比显著下降,觉醒指数、NREM-Ⅰ期睡眠百分比、周期性腿动指数(PLMI)显著增高(P0.05~0.01)。SSR障碍组周期性腿动和RBD比率均显著高于SSR正常组(χ~2=4.463,P=0.035;χ~2=8.889,P=0.003)。RBDSQ与SCOPA-AUT评分、NREM-Ⅰ期睡眠百分比、REM期睡眠百分比、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PLMI和觉醒指数呈正相关(均P0.01),与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睡眠效率、NREM-Ⅱ期睡眠百分比、NREM-Ⅲ期睡眠百分比呈负相关(均P0.01),与总觉醒时间无相关性。结论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PD患者病程长,病情重,容易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客观存在睡眠结构紊乱,RBD发生率高。PD患者RBD的严重程度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MDD)睡眠期电生理活动的特点。方法:对36例MDD患者(MDD组)以及3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NC组)进行全夜多导睡眠监测(PSG);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入组者的抑郁程度和睡眠质量。结果:与NC组比较,MDD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显著降低,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期、入睡后清醒时间显著延长,觉醒指数显著增加(P均0.001);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睡眠中的N1%显著增加、N3%显著减少(P均0.05);MDD组N2期中睡眠纺锤波的个数和密度显著降低(P均0.01);PSQI评分与睡眠纺锤波的个数及密度呈负相关(r=-0.30,r=-0.26,P均0.05);HAMD-17评分与睡眠纺锤波的密度呈负相关(r=-0.25,P0.05),与PSQI呈正相关(r=0.76,P0.001)。结论:MDD患者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下降;且睡眠纺锤波变化可能是MDD的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生理的变化.方法 应用日本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等技术,对19例抑郁障碍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SG)进行整夜监测,并与21名正常受试者对照.结果 抑郁障碍组PSG主要指标表现为REM睡眠潜伏期(RL)前移,正常组(84±11)min,抑郁障碍组(61±19)min(P<0.01);睡眠维持率(SMT)下降(正常组(99±3)%,抑郁障碍组(90±5)%,P<0.01),第二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56±4)%,抑郁障碍组(45±17)%,P<0.05)及REM4个睡眠参数存在变异.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具有PSG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改变.其中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是本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Quisi在抑郁障碍辅助诊断中的价值及适应证.方法 应用德国Quisi仪,对24例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脑电进行全夜测试,并与21名正常受试者进行对照.结果 (1)患者的睡眠潜伏期、醒觉时间、睡眠总时间、觉醒比、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快眼动(REM)睡眠潜伏期、第1~4阶段百分比、REM百分比等指标上,第1轮与第2轮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2)与对照组相比,抑郁障碍组Quisi改变主要有REM睡眠潜伏期缩短等(P<0.05~0.01).结论 在缺乏相关设备的基层医院,Quisi技术可用于对抑郁障碍的检测.抑郁障碍患者Quisi的睡眠脑电特点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失眠症患者主、客观睡眠状况及睡眠质量。方法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和多导睡眠图监测仪对27例失眠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睡眠质量评定和整夜多导睡眠图描记,次日晨完成早晨问卷。结果失眠症组睡眠问题多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REM睡眠时间、睡眠维持率、N3时间、N3%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睡后觉醒时间、觉醒次数、N2%、觉睡比、微觉醒总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入睡困难因子与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4,P<0.05),与微觉醒总时间正相关(r=0.49,P<0.05);服药情况因子与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N2时间及N2%正相关(r=0.41~0.66,P<0.05或0.01),与REM睡眠时间及比例、N3时间及N3%负相关(r=-0.53~-0.41,P<0.05或0.01)。SRSS总分与N2%正相关(r=0.47,P<0.05),与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1,P<0.05)。失眠症组的主观睡眠潜伏期大于客观睡眠潜伏期(P<0.01),主观总睡眠时间少于客观睡眠时间(P<0.01),而对照组主客观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存在入睡过长、频繁觉醒、深睡眠及REM睡眠减少等睡眠问题。同时对自身睡眠状况的评价存在主、客观的不平衡,失眠症患者有过分估计自己失眠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及REM睡眠结构。方法选择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单相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和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各30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分别评定焦虑、抑郁症状。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采用多导睡眠记录仪监测整夜睡眠。结果1难治性抑郁症共病焦虑、重度抑郁组血清皮质醇、IL-6、TNF-α高于非难治性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2IL-6浓度与HAMD总评分、认识障碍因子分、HAMA总评分、躯体性焦虑因子分呈正相关(r=0.395~0.635,P0.05或0.01),TNF-α浓度与HAMA总评分、躯体性焦虑因子分呈正相关(r=0.522、0.563,P0.01)。3难治性抑郁症组REM睡眠密度增加,持续时间、周期缩短(P0.05或0.01),与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92,P0.01)。结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和细胞免疫调节紊乱可能参与难治性抑郁症的发病机制。REM睡眠密度可能提示难治性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体动记录仪(Actigraphy)和血浆食欲素水平在非器质性失眠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50例,对照组20名.采用体动记录仪评价睡眠效果.同时,采用EIA法测定血浆食欲素A和食欲素B的含量.结果 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实际觉醒时间、睡眠潜伏期、平均每次觉醒时间显著的延长(P<0.01),睡眠效率、平均静息状态时长显著降低(P<0.01),同时平均活动分数和割裂指数显著升高(P<0.05).但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食欲素A、食欲素B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诊断方法中,体动记录仪可以成为一种有效辅助方法,而血浆食欲素水平测定应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和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378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根据是否伴有睡眠障碍分为睡眠障碍组(HAMD总分≥14分且睡眠因子分≥4分)253例和非睡眠障碍组(HAMD总分≥14分且睡眠因子分≤3分)125例;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关联测验评估两组认知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睡眠障碍组RBANS即刻记忆(t=-4.309)、视觉广度(t=-2.321)、注意因子(t=-4.555)、延时记忆(t=-2.282)得分及总分(t=-2.549)、WCST完成分类数(t=-3.459)、学习到学会(t=-2.406)得分显著低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或P0.001);错误应答数(t=3.621)、持续性错误百分比(t=3.753)、Stroop色-词关联测验单色时间(t=2.010)、字义干扰反应时(t=2.168)、颜色干扰反应时(t=3.089)显著高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或P0.001)。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损害有一定关联;伴睡眠障碍者较不伴睡眠障碍者认知功能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奎硫平对酒依赖患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治疗效果及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酒依赖患者急性期戒酒治疗后随机分为奎硫平治疗组(研究组)和维生素治疗组(对照组),研究组给予200~400 mg/d奎硫平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治疗。采用宾西法尼亚酒精渴求量表(PACS)、视觉模拟渴求量表(VA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4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接受多导睡眠图(PSG)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PACS、VAS和HAMD、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ACS、VAS和HAMD、HAMA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SG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觉醒次数(AN)减少[(5.93±1.53)vs(6.91±1.60),t=2.559,P=0.000],睡眠效率(SE)升高[(68.3±4.17)vs(60.8±4.20),t=7.316,P=0.000],总睡眠时间(TST)增加[(292.5±25.9)vs(271.7±23.3),t=3.451,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睡眠潜伏期(SL)、快眼动睡眠(REM)百分比及REM睡眠潜伏期(RL)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奎硫平可改善酒依赖患者急性戒断后的心理渴求、焦虑、抑郁等稽延性戒断症状,提高部分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及其亚型的睡眠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脑电图的异常改变以及抑郁闰不同亚型之间的差异。方法 采用日本光电RM-6000多导生理记录仪,对18例抑郁症患者和19名健康人进行睡眠脑电图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出现明显的醒觉时间增多、睡眠总时间减少、晒起时间增加、睡眠效率下降、睡眠维持率下降、第一阶段睡眠百分比增加、快速眼球运动(REM)潜代期缩短和REM密度增加,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效果.方法 将67例老年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使用右佐匹克隆合并脑电生物反馈治疗8周)和对照组(33例,单用右佐匹克隆治疗8周).采用多导睡眠(PSG)监测技术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8周末,两组多导睡眠脑电图中实际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睡眠潜伏期、REM(快速眼动)潜伏期、REM睡眠比例、夜间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睡眠脑电图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QI评分均低于各自治疗前(P<0.05),研究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老年失眠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抑郁情绪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特征,为多发性硬化的病情判定寻找更多的依据。方法对63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分别进行了抑郁量表(HAMD)评定和ERP测定,并将结果加以比较。结果MS组中ERP测定的异常率为85.7%(54/63),ERP中N2、P3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3波幅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AMD评定中躯体化、体质量变化、认知障碍、昼夜变化、迟缓、睡眠及绝望感等因子分和总分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ERP成分中P3波潜伏期与HAMD评定中躯体化、体质量变化、认知障碍、昼夜变化、迟缓、睡眠及绝望感等因子分呈呈正相关(r=0.32~0.48,P〈0.01),而P3波幅与其呈负相关(r=-0.29~-0.42,P〈0.01)。结论MS患者的抑郁情绪及认知障碍明显,ERP测定可作为MS患者认知功能的判定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胃癌合并与不合并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血浆Nesfatin-1浓度的差异,以及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6例胃癌合并抑郁症患者(GCD组)、18例胃癌不合并抑郁症患者(GCND组)及26名健康对照(正常对照组)进行评定,同时检测血浆皮质醇及Nesfatin-1浓度,对其浓度与抑郁严重程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血浆Nesfatin-1浓度GCD组显著低于GCND组(P0.05),且两组Nesfatin-1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血浆皮质醇浓度GCD组显著高于GCND组,但GCND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血浆Nesfatin-1浓度与GCD组的SDS、HAMD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01,P=0.014;r=-0.528,P=0.035),而与血浆皮质醇浓度不相关(r=-0.109,P=0.687)。结论:胃癌合并抑郁症患者的血浆Nesfatin-1浓度显著降低,并与胃癌合并抑郁症的发病、以及抑郁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路易体痴呆(DLB)患者的视频~多导睡眠图,探讨路易体痴呆患者的睡眠结构。方法对临床诊断DLB28例及正常对照28人进行研究。所有入组者均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视频~多导睡眠图(Video-PSG)监测。结果(1)睡眠结构分析:与对照组相比,DLB组总睡眠间期时间(SPT)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睡眠时间(TST)减少、睡眠效率(SE)下降、总醒觉时间(TWT)、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增多、1期睡眠时间(TS1)、2期睡眠时间(TS2)、NREM睡眠时间(TNREMS)和REM睡眠时间(TREMS)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睡眠呼吸事件分析:DLB组与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其他睡眠事件分析:与对照组相比,DLB组睡眠期周期性肢体运动次数(PLMS)、快动眼睡眠行为异常(RBD)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LB患者存在睡眠结构紊乱,睡眠异常行为亦很常见。视频-多导睡眠图对于研究DLB患者的睡眠障碍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氟伏沙明与阿米替林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患者作为实验组,与实验组性别、年龄匹配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随机将实验组分为氟伏沙明治疗组(实验组1,n=30)及阿米替林组(实验组2,n=30),治疗8周前后予P300检测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比较各组P300各成分及HAMD评分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实验组1及实验组2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明显延长,P2、N2、P3波幅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实验组1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比治疗前明显缩短,P2、N2、P3波幅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o.01);实验组2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但P2、N2、P3波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氟伏沙明具有明显改善抑郁症认知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郁症相关性失眠症状的临床特征与抑郁症睡眠的结构特征。方法对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且具有明显失眠症状的患者71例,进行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以及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并随机选取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抑郁症相关性失眠患者相对于对照组,睡眠症状方面表现出睡眠潜伏期长、维持时间短、睡眠效率低、睡眠质量差、日间功能受损、过多依赖安眠药。睡眠进程和连续性方面: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睡眠维持率(SMT)均短于对照组,清醒时间(WASO)、睡眠潜伏期(SL)长于对照组;睡眠结构方面:N1、N2比例长于对照组,N3、REM比例短于对照组;REM指标:REM潜伏期(RL)、REM周期数、REM时间(RT)均短于对照组,REM密度(RD)、REM活动度(RA)、REM强度(RI)均长于对照组。在抑郁症失眠组中,HAMD总分与,TST、TIB、SE、SMT、RL显著负相关;与RD、RA、RI正相关;HAMA总分与TST、TIB、SE、SMT负相关;PSQI总分与TST、TIB、SE、SMT显著负相关;睡眠潜伏期因子与SL、N2%显著负相关;睡眠持续性因子与TST、TIB负相关;催眠药物因子与SE、SMT、SL、N2%正相关。结论抑郁症相关性失眠患者失眠症状与普通失眠症相似;多导睡眠图的结果表明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及REM指标系列改变;抑郁的严重程度与REM指标相关,REM睡眠的改变可能是特异性的,可作为抑郁症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瘦素水平与抗抑郁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43例抑郁症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Beck绝望量表(BHS)评定抑郁严重程度;测定患者服药前及治疗6周血浆瘦素水平,并以40例体检职工为对照组。结果:不同药物治疗亚组在治疗前后血浆瘦素水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治疗前血浆瘦素水平[(7.0±3.5)ug/L]显著低于治疗后[(12.8±5.4)ug/L])及对照组[(13.4±6.7ug/)L])(P均0.01),而抑郁症组治疗后血浆瘦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浆瘦素水平与治疗前HAMD、BHS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1、-0.53,P均0.01);治疗6周血浆瘦素水平与6周HAMD、BHS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5、-0.44,P均0.01);血浆瘦素水平的变化值与HAMD、BHS分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0、-0.38,P均0.01)。结论:瘦素水平变化与抗抑郁疗效相关,提高血浆瘦素水平的药物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抑郁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