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对比静脉肝素抗凝与脑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和抗凝组(静脉肝素抗凝),每组7例,比较2组平均住院时间、血管完全再通率、mR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脑静脉窦介入组住院时间较抗凝组短,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抗凝组,mRS平均评分低于抗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可改善CVST患者的转归,疗效优于静脉肝素溶栓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评价局部溶栓与机械碎栓治疗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资料与治疗效果。方法对7例静脉窦血栓病人经股静脉穿刺,将微导管选择性插入已闭塞的静脉窦内。6例行静脉窦局部灌注尿激酶或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1例采用球囊机械碎栓术;3例伴脑皮质或深部静脉血栓者同时经颈动脉给予溶栓药。结果造影示6例已闭塞的静脉窦部分再通,1例无明显再通;3例侧支静脉回流增多。1例溶栓后原有脑内血肿增大,导致偏瘫加重;1例术后发生无症状出血性静脉梗死。随访10个月~3年,6例mRankin评分0~1分,1例mRankin评分2分。结论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静脉窦血栓,静脉窦完全再通率低,但血管部分再通及侧支静脉回流增多,可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方法 对8例以顽固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采用颅脑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协同抗凝治疗。结果 MRI显示相应脑静脉窦区出现长T2WI,短T1WI信号,DSA显示脑静脉窦闭塞、静脉侧支循环建立和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临床病情显著缓解。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成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成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2例,女30例,其中产后24例,流产后5例。上矢状窦血栓14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等血栓16例,海绵窦血栓2例。32例中痊愈24例,好转及死亡各4例。结论上矢状窦和其它静脉窦同时发生血栓的机率并不少见。CT扫描仅作初步估计诊断,DSA可为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MRI是敏感而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9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辅以机械性血栓切割,以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闭塞的脑静脉窦主干再通为停止溶栓指征.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出院后随访9~30个月,内容包括腰穿、眼底检查和MRV或DSA检查. 结果 出院时9例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再通,动静脉循环时间正常,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眼底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0分恢复到15分,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平均随访20个月后无一例患者血栓再形成,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结论 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静脉窦插管溶栓加导丝疏通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自行设计经上矢状窦插入导管鞘 ,滴注尿激酶溶栓的同时 ,在DSA下用导丝机械疏通上矢状窦、左右横窦。结果 :13例病人高颅压症状全部缓解 ,无一例死亡 ,无并发症发生 ,有10例视力逐渐恢复 ,1例术前失明术后未能复明。结论 :在DSA下进行静脉窦插管溶栓加导丝疏通 ,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个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颅内静脉窦血栓为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呈缓慢发病,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极易延误诊断和治疗,病死率达5.5%~30.0%犤1犦。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窦和静脉闭塞性疾病的认识水平,笔者以上矢状窦为例,设计了大鼠脑静脉窦闭塞动物模型,以观察颅内静脉窦闭塞后局部脑血流量(re-gi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 C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表现均有头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表现,且呈进行性加重、常有癫痫、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影像学检查显示:有上矢状窦、横窦血栓形成和乙状窦、横窦血栓形成,经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临床无特异性,头颅CT结合CTV检查对本病诊断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脑静脉窦内血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l)的特征以及DWI表现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的MRI表现,包括常规MRJ、FLAIR、DWI及MRV,统计静脉窦内出现DWI高信号的部位、数量;以溶栓治疗后1~3个月的MRV确定原栓塞静脉窦是否再通;探讨溶栓前静脉窦内血栓T1WI、FLAIR、DWI表现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结果 14例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中9例出现21个部位的血栓DWI高信号.首诊MRI血栓内有DWI高信号的静脉窦的血管完全再通的几率较低(19.0%),血栓内无DWI高信号的静脉窦冉通率较高(6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血栓DWI信号可能与血栓的进展有关,首诊MRI发现静脉窦内血栓DWI呈高信号能预测溶栓治疗1~3个月后血管再通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报道1例自发性低颅压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脑内多发静脉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影像学特点及相关文献报道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自发性低颅压可导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静脉系统扩张及血液瘀滞是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严重的血液瘀滞患者可出现多发皮质静脉性梗死,甚至脑干静脉性梗死,经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消失。结论自发性低颅压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静脉性梗死可以出现在脑干。早期发现并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脑皮质静脉缺少中膜,没有静脉瓣,脑静脉窦一旦闭塞,将引起血液逆流,从而导致广范围的脑静脉性梗死.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产生漏诊或误诊,近年已引起广泛关注[1].一般常规治疗的效果欠佳,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从临床方面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治疗和影响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脑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脑静脉窦血栓13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经股静脉插管,微导管超选至血栓内局部溶栓。术后抗凝治疗。3~62个月,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5例行MRI随访。结果 12例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1例死亡。1例复发再次局部溶栓治疗,其余病例疗效满意。结论局部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静脉(窦)血栓(CVST)包括皮质静脉、深部脑静脉和硬膜静脉窦的血栓。1825年.Ribes首次描述了1例45岁的男性全身恶性肿瘤病人.尸检时发现了上矢状窦血栓。以往认为CVST比较少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病例被确诊.治疗方法也在更新。我们在1990年前后开始关注此病.并采用蛇毒经颈动脉途径进行溶栓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由于对此病尚缺乏足够认识.仍有一些病例没有得到及时诊治。因此。本文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述.以期得到同道们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方法本科1999年10月~2004年4月收治的11例经MRI、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其中9例进行了介入颈动脉内溶栓,2例进行了静脉溶栓,并同时进行了抗凝等治疗,现结合文献报道分析。结果采用介入颈动脉内溶栓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2例1周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大部分静脉窦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治疗后2周颅内压降致250~300mm H2O。结论颈动脉内连续应用尿激酶溶栓并结合全身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是目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改良溶栓方案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48小时微量溶栓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其中9例采用经典方法治疗,13例患者(9例随机分配患者及4例经典方法禁忌的患者)采用改良方法(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持续48h微量溶栓术)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2.1月。结果:经典方法组:9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1例植入支架1枚,2例并发脑出血(1例在右侧顶叶,1例在左侧小脑),并发脑出血的1例患者遗留面瘫,NIHSS评分1分,其余8例0分,预后良好。改良方法组:1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含相对禁忌证病例1例,禁忌证病例3例),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无一例并发或加重脑出血,病程超过3个月的1例患者术后1个月残留语言功能障碍NIHSS评分1分,其余12例0分,预后良好。结论:经典方法可以有效治疗脑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但并发脑出血的风险较大,改良方法"脑静脉窦48h微量溶栓术"有效规避了大量应用溶栓药物的问题,在达到同样疗效情况下更为安全,拓展了血管内途径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16.
MRI和MRV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MRI和MRV对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受累的脑静脉和静脉窦有上矢状窦9例,横窦5例,直窦3例,乙状窦2例,大脑大静脉合并大脑内静脉2例。常规MRI可见受累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静脉窦内信号高低不一,11例脑实质内出现静脉性脑梗死表现,其中4例合并出血。增强扫描15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现,9例脑实质内出现脑回样强化。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缺失、狭窄。结论MRI和MRV是诊断和随访CVST形成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跨横窦硬膜外血肿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跨窦硬膜外血肿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疗方法。方法对近三年来临床工作中发现的9例跨窦硬膜外血肿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诊断均经MRI、MRV证实,并静脉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首剂20万U,每日增加5万U。最大剂量40万U。结果9例跨窦硬膜外血肿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经治疗后4例再通,5例建立侧支循环;无1例死亡,无原有血肿扩大及再出血病例。结论对临床工作中发现腰穿颅内压大于300mmH2O,跨窦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的病例,应警惕静脉窦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近两年来临床工作中发现的27例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V)证实,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首齐20万U,每日增加5万U。最大剂量达100万U。结果 19例再通,7例建立侧支循环,1例死亡。结论 对临床工作中出现的腰穿颅内压大于300mm H20的病例、跨窦骨折的病例、病情平稳后又出现反复(如头痛加剧、呕吐等)而复查头颅CT无异常的病例,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或深静脉血栓形成。MRV成像是脑静脉安或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9例(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静脉窦狭窄)患者进行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及支架置入术。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个月。结果:1例患者施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8例患者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5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开通吸栓治疗,所有8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团注肝素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0000~2900000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0000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狭窄或闭塞静脉窦均获得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上矢状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磁共振诊断七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上矢状窦、乙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磁共振检查确诊的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15~34岁。病后3~11天行磁共振检查,主要观察水肿、静脉性梗死或出血、硬脑膜异常强化及静脉窦内异常信号,部分病人复查时可观察到再通。结果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7例皆有明确原因,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亚急性颅内压增高、抽搐、肢体瘫痪或昏迷。MRI常规SE序列T1、T2加权示窦内高信号,脑实质水肿或合并出血、梗死,强化后显示闭塞静脉窦附近硬脑膜异常强化;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的PC法示静脉窦高血流信号丢失,2例分别于病后29及37天复查MRI,结果显示再通,硬脑膜异常强化消失。经降颅内压、抗凝,合并炎症者给予抗生素、激素治疗,1例外伤引起者经手术治疗,7例均治愈。结论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病,且病情重,MRI/MRA可帮助确诊。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