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程波 《重庆医学》2009,38(22):2886-2888
目的 探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方式的优点.方法 104例颅脑损伤患者均运用改良翼点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存活86例,病死率为17.3%,骨瓣回植率为60%.结论 该术式暴露颅底结构彻底,清除血肿便捷,减压充分,脑疝回复容易,减轻术后脑肿胀,且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2.
改良翼点入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有效术式。方法:将1996年9月-2000年10月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术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119例,与1993年1月-1996年8月施行传统颞肌瓣减压术治疗同类病人106例,在术后病死率、病残率等方面作对比研究。结果:改良翼点入路降低了手术病死率(P<0.05)和病残率(P<0.01),尤其降低了小脑幕裂孔疝病人的病死率(P<0.01)。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治疗以额颞叶底部损伤为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一种有效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小脑幕裂孔疝病人。  相似文献   

3.
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80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灵  陆斌  伍仕兵  张镇  陈初亮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9):1150-1151,1158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在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额颞对冲伤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手术入路(26例)和扩大翼点入路(54例)治疗,并进行对比。结果:根据GOS预后评价标准,传统额颞瓣入路手术治疗组26例中,恢复良好7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4例,病死率53.84%;经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54例中,恢复良好24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9例,病死率35.18%;两组比较,恢复良好率、病死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的扩大翼点入路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额颞瓣入路患者(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在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中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额眶翼点入路处理鞍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改良后综合额下、眶上锁孔、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23例,观察其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该入路可缩短手术操作距离,对深部病变的观察角度明显扩大。术中显露程度分级均可达Ⅰ~Ⅱ级。CT复查未见明显的牵拉性损伤。肿瘤完全切除率达78%。无手术死亡,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结论眶颧翼点入路使用美容切口,手术不需行复杂的骨切除,减少了脑牵拉,可很好满足鞍区肿瘤的处理,不失为一种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5.
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326例(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326例鞍区肿瘤病例,其中垂体腺瘤158例,颅咽管瘤89例,鞍区脑膜瘤79例。术前主要是进行糖激素的替代疗法和癫痫的预防,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解剖脑底诸池,经鞍区的5个手术间隙切除肿瘤。术后处理主要包括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尿量和血清电解质,及时防治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预防癫痫和糖皮质激素的替代疗法。结果面神经额支的保留率达到92.18%,眶上神经的保留率达到95.72%,无颞肌萎缩发生;肿瘤的全/次全切除率达到95.26%,垂体柄的保留率达到62.44%;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和电介质紊乱,发生率虽然高达61.42%,但是经过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处理,97.12%的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得到恢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对面神经额支、眶上神经和颞肌的损伤机会减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应用显微解剖技术,结合积极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措施,可以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关则俭  邵强  吴分浪 《华夏医学》2006,19(6):1136-1137
目的分析扩大翼点入路治疗额颞叶损伤的优点,探讨额颞叶损伤治疗的手术入路。方法58例额颞叶损伤患者扩大翼点入路清除血肿、坏死脑组织和弃骨瓣减压术。结果恢复良好35例,占60.34%,中度残废12例,占20.69%,重度残废4例,占6.90%,植物生存2例,占3.45%,死亡5例,占8.62%。病死率较低,治疗效果好。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显露额颞叶广泛,减压充分,术中可协助脑疝复位或行小脑幕切迹切开术,适用于额颞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以及需要弃骨瓣减压患者,是额颞叶损伤手术的最佳入路。  相似文献   

7.
罗毅  黄文龙  李奋强  韦刚 《华夏医学》2002,15(3):306-307
目的 :探讨颅中窝血肿的手术入路和颅外减压的方式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 4年来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治疗颅中窝血肿 2 1例。结果 :无 1例死亡 ,除 1例出现术后患侧皱额不能、1例头皮下积液外 ,均属恢复良好。结论 :改良翼点入路显露中颅底良好 ,用于该部位的血肿开颅术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8.
庄志军  林瑞生  郭爱顺 《吉林医学》2013,(33):6995-6995
目的:探究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治愈率为77.50%(31/40),死亡率为22.50%(9/40);术后对治愈患者进行61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8.3个月,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分级可知,0例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13例Ⅳ级,2例Ⅴ级。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我院2006年9月至2013年9月26例行单侧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颅内多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6例(23.07%),脑积水2例(7.69%),癫痫发作2例(7.69%),低钠血症4例(15.38%),高钠血症3例(1 1.54%),颅内感染1例(3.85%)。结论:单侧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癫痫发作、颅内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术中规范操作及术后合理的治疗措施是减少并发症及其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雒仁玺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70-171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2006年1月~2010年6月收治脑动脉瘤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术治疗;观察组经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显微神经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随诊1~36个月,平均(12.78±6.34)个月,临床效果很好8例、良好7例、较差3例、很差2例;对照组随诊3~44个月,平均(13.14±7.12)个月,临床效果很好5例、良好6例、较差5例、很差4例,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7例低于对照组的12例(P〈0.05)。结论应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脑动脉瘤效果优于血管内栓塞术,但实施脑动脉瘤手术需要注意时机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的显微操作和术后围手术期管理及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核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及疗效。方法: 22例经CT证实血肿量为30~70ml且未出现脑疝症状的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早期行翼点后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术。结果: 术后12h内CT复查,血肿清除率80%以上占77.2%;仅1例清除不足70%;术后再出血1例,出血量不足15 ml;随访6个月ADL(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率72.7%,病死率13.6%。结论: 在合理选择病例的前提下,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少、手术显露满意、清除血肿较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致残、致死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114例高龄脑出血患者分别选择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和细孔钻颅血肿穿刺抽吸及置管引流三种术式进行治疗,并提出手术方式选择的基本原则。结果:手术治疗114例高龄脑出血患者,总有效率83.3%,死亡率16.7%,其中以细孔钻颅血肿抽吸及置管引流术式为最佳。结论:高龄脑出血患者手术方式应依据患者个人的具体情况则定,以微创手术方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Qiu TL  Jin GL  Wang X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1):1500-1502
目的 探讨外伤后脑浅表大静脉梗死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措施.方法 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对74例脑浅表大静脉损伤按术中发现分为3组:1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局部脑挫伤和脑内血肿、急性硬模下血肿.2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局部脑挫伤和脑内血肿、急性硬模下血肿、损伤区颅骨骨折.3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损伤区颅骨骨折、急性硬模下血肿,无明显脑挫伤、脑内血肿,并按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脑疝情况分组.结果 1组28例,2组39例,3组7例,各组的损伤静脉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组和2组有37例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3组有2例发生脑梗死.脑梗死与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脑疝均无关.结论 脑浅表大静脉损伤主要南局部颅骨骨折或对冲伤、剪切伤所致,合并有脑挫伤时脑梗死多见,术中应注意保护受损腩浅表大静脉及周围的静脉网,及时清除颅内血肿,必要时大骨瓣充分减压,降低颅高压,术后注意稀释血液,防止受损静脉栓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颅脑损伤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48例急性脑损伤患者,用自身对比的方法进行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与MRI检查;分析两者的优缺点。结果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的诊断,CT与MRI结果相符;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的诊断,CT较敏感;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裂伤的诊断,MRI明显优于CT。结论MRI能明显提高脑叶挫裂伤和脑深部挫裂伤诊断敏感性,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外伤后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50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ODS)分为ODS组和非ODS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损伤程度(GCS评分)、合并伤、脑挫伤、脑疝、颅骨骨折、低血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清除、甘露醇使用剂量等指标差异.结果:450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11例,发生率2.44%;单因素分析表明,ODS组年龄大于对照组,重度损伤、合并伤、脑挫伤、脑疝、低血压、血肿清除高于非ODS组(t=9.584,χ2=4.877~9.58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GCS评分(3~8分)、脑挫伤、低血压、血肿清除为重型颅脑外佃租后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的危险因素(β=0.032~0.754,S.E=0.007~0.302,Wald=5.324~28.302,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后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与年龄、损伤程度、损伤类型等因素有关,应加强对高危因素的预防,减小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112例侧颅底肿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研究侧颅底肿瘤术后并发症,探索术前、术中的预防和术后的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112例行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的病例资料,肿瘤类型包括神经鞘膜瘤、胆脂瘤、复发性鼻咽癌、副神经节瘤、脑膜瘤等;主要手术径路包括扩大迷路、耳蜗、颞下窝、乙状窦后、颅中窝径路、颞骨径路等。结果112例侧颅底肿瘤全切率为97.32%。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脊液漏,共出现8例(7.14%),其中仅1例(0.89%)需要手术修补,由脑脊液漏造成颅内感染者2例(1.79%)。死亡3例(2.68%),死因分别为颅内出血、术后脑梗死和术后窒息各1例。脑水肿4例(3.57%),术后失语、急性肺水肿及肺部感染、腹壁皮下血肿各1例(0.89%),后组颅神经麻痹失代偿2例(1.79%)。结论术前对肿瘤的正确诊断和对患者全身状况的正确评估、手术径路的正确选择和娴熟掌握、术中彻底止血、术后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可提高手术切除侧颅底肿瘤的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扩大式翼点入路在重型脑挫裂伤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重型脑挫裂伤患者采用扩大式翼点入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结果 37例重型脑挫裂伤患者经扩大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10例,轻残12例,中残8例,植物状态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扩大式翼点入路由于所采用的骨窗使得脑挫裂伤灶及血肿暴露更加充分,手术清除彻底,减压效果好,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锥颅穿刺引流结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和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适应症、禁忌症及其独特优点。方法共收集经此方法治疗的98例病人,应用自制锥颅穿刺工具穿刺血肿和侧脑室,抽吸、引流、尿激酶溶解血肿和脑室出血。结果生存87例,死亡11例,生存率88.8%,死亡率11.2%。结论锥颅穿刺引流结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和脑室出血快速、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总结 1995~ 1998年手术治疗的 15例后颅窝血肿。结果 患者有枕骨骨折 13例 ;后颅窝硬膜外血肿 11例 ,其中骑跨性 7例 ;小脑半球脑挫伤伴血肿4例 ;后颅窝血肿伴有大脑半球挫伤 4例 ,伴发急性脑积水 5例。患者意识障碍较轻 ,呈进行性加重。手术后恢复良好 10例 ,残留较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2例 ,死亡 3例。结论 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病情紧急而危重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如何及时发现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 23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12例,显微镜下小骨窗清除血肿5例,保守治疗6例。结果: 23例中,恢复良好7例,仅能生活自理9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病死6例。结论: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生同外伤部位、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因素有关,过量脱水、手术减压、凝血功能异常是诱因。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降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