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新型转录因子NKX2-1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发病中调控嗜酸性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 方法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获取鼻息肉及非变应性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鼻甲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免疫组化及蛋白印迹检测细胞因子IL-5、IFN-γ、IL-17A,转录因子NKX2-1及趋化因子CCL17在患者中的表达。 结果 鼻息肉患者中IL-5阳性表达率为24%,并伴有IL-4、IgE等炎症介质及酸性粒细胞浸润升高特征;40%鼻息肉患者关键细胞因子阴性表达并伴有IL-1β、IL-8等非嗜酸性炎症升高特征。单纯IL-5+鼻息肉患者NKX2-1表达低于非变应性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单纯IL-5+鼻息肉患者中趋化因子CCL17高于非变应性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且与趋化嗜酸性粒细胞相关。 结论 新型转录因子NKX2-1在不同内在型鼻息肉患者中具有表达差异,其在单纯IL-5+鼻息肉患者中表达下降且有负性调控嗜酸性炎症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观察难治性鼻-鼻窦炎(difficult-to-treat rhinosinusitis,DTRS)的鼻窦黏膜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同时还探讨其与TGF-β1、嗜酸性粒细胞及影像学表现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就诊时临床特点和纳入标准将51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分为难治组(12例)、复发组(14例)、初治组(15例)和对照组(10例)。术前对所有研究对象行血常规和鼻内镜检查,同时对术前鼻窦CT行LundMackay评分;术中取黏膜组织进行Masson染色、HE染色和ELISA检测。结果①难治组的黏膜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高于复发组、初治组和对照组;②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与TGF-β1浓度、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Lund-Mackay评分均有相关性;而与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无相关性。结论①鼻窦黏膜纤维组织增生可能是DTRS病理特征之一,可能与发病有关;②TGF-β1高表达、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丰富和高Lund-Mackay评分可能是胶原纤维沉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5及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在鼻息肉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鼻息肉患者、11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及6例正常人组织匀浆中IL-5含量;对15例鼻息肉、11例慢性鼻窦炎及6例正常人进行HE切片染色,以观察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结果①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IL-5含量(pg/mg)分别为23.44±6.68,16.41±3.09,12.86±4.17,鼻息肉组织IL-5含量高于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P<0.01)。②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酸性粒细胞数分别为7.42±2.33,1.30±0.59,1.07±0.70,鼻息肉组嗜酸性粒细胞数高于慢性鼻窦炎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鼻息肉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过程,对嗜酸性粒细胞有活化作用的IL-5对鼻息肉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白细胞介素25(interleukin-25,IL-25)、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在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IL-25、IL-33和TSLP在33例嗜酸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RSwNP,ECRSwNP)、30例非嗜酸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CRSwNP)和20例正常下鼻甲组织(对照组)中表达。结果 IL-25mRNA和蛋白在ECRSwNP组和non-ECRSwNP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IL-33 mRNA和蛋白在ECRSwNP组、non-ECRSwNP组和对照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LP mRNA和蛋白在ECRSwNP组表达高于non-ECRSwNP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IL-25、IL-33和TSLP在ECRSwNP及non-ECRSwNP均有表达;IL-25和TSLP在CRSwNP患者鼻息肉中表达显著增高,在CRSwNP患者鼻息肉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分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变态反应临床差异性。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接受治疗的150例CR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及外周血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分析其与CRS起病联系情况。 结果 150例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显示45例为中性粒细胞型,105例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高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CRSwNP)分型和免疫病理的分型在两种不同浸润型患者内分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RS病理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与其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有关,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和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呈现为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比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CP)、伴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NPwAR)及不伴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NPsAR)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IL5的表达水平,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及IL5在不同鼻腔炎性疾病发生中作用的差异。 方法 对10例ACP、9例NPwAR及14例NPsAR组织切片行H&E染色,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进行计数;提取组织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对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嗜酸性粒细胞在ACP中的浸润显著低于NPwAR(P<0.001),嗜酸性粒细胞在ACP中浸润百分比的中位数低于NPsAR,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在NPwAR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PsAR(P<0.05)。在ACP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PsAR(P<0.05)和NPwAR(P=0.001),且NPsAR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PwAR(P<0.05)。 结论 ACP与NP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嗜酸性粒细胞及IL5参与了NP的发病过程,并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在ACP的形成中可能未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短疗程雾化吸入对嗜酸粒细胞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部症状及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分别给予糖皮质激素短疗程喷鼻和雾化吸入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鼻部症状VAS评分,内镜Lund-Kennedy评分,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S)计数水平、血清皮质醇水平及随访复发率等。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鼻部症状VAS评分和内镜Lund-Kenned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3个月和6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OS计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较于喷鼻方案,糖皮质激素短疗程雾化吸入方案治疗嗜酸粒细胞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可有效缓解鼻部症状体征,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聚集,降低远期复发风险,且未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慢性鼻窦炎(CRS)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ESS)前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表皮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分析它们在术腔创伤愈合中的意义。 方法 选取行ESS的163例CRS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6、12周行鼻内镜检查并采集鼻腔分泌物,采用酶联免疫荧光分析技术检测鼻腔分泌物中ECP、EGF、IL-6的浓度。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术前ECP、EGF、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术后1周ECP、EGF、IL-6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前(P<0.05)。术后6周ECP、EGF、IL-6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前、术后1周(P<0.05)。术后12周ECP、EGF、IL-6含量显著低于术前及术后6周(P<0.05),显著高于术后1周(P<0.05),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ECP、EGF、IL-6含量影响术后6周和术后12周患者术腔创伤愈合情况(P<0.05)。 结论 CRS鼻息肉患者术前ECP、EEG、IL-6含量显著升高,且在术后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与术后上皮修复过程可能有相关性,术前ECP、EEG、IL-6含量是影响鼻黏膜术后上皮修复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伴有下气道疾病的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患者的肺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161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CRSwNP组),26例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CRSsNP组)和34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肺功能检测,比较三组肺功能的各项指标,并分析CRSwNP组肺功能和临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这些参数包括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血清特异性IgE、Lund-Mackay评分、呼出一氧化氮水平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 结果 CRSwNP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EV1%pre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血清特异性IgE(sIgE)与VC%、FEV1%pre、FEV1/FVC呈负相关(P<0.05)。 结论 不伴下气道疾病的CRSwNP患者存在潜在的阻塞性肺功能改变;sIgE与CRSwNP的肺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鼻息肉中白细胞介素10(IL-10)、IL-33的表达水平,及外源性IL-10刺激对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eosinophilicCRSwNP,ECRSwNP)中IL-3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手术获取ECRSwNP 12例、非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non-eosinophilic CRSwNP,nECRSwNP)8例及12例正常鼻黏膜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组织中IL-10及IL-33表达水平。另收集10例ECRSwNP样本,以含或不含100 ng/ml IL-10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同一患者样本24 h后,ELISA及免疫组化检测IL-33表达量。结果 IL-10在ECRSwNP组、nECRSwNP组、对照组中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IL-33在ECRSwNP组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3)。在ECRSwNP组中,IL-10与IL-33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470,P=0.0052);在nECRSwNP组及对照组中两者无明显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R)患者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EOS-CSF)、白介素5(IL-5)的水平,判断AR症状缓解以及临床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的方便快速的实验室指标。方法 研究分AR组、AR治疗4周组、AR治疗12周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ELAISA方法检测外周血EOS-CSF、IL-5水平,常规计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的鼻部症状。结果 AR组血中EOS-CSF和IL-5水平及外周血中EOS数目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R治疗4、12周组与AR相比,IL-5和EOS-CSF水平及外周血中EOS数目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5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63, P<0.05);血清EOS-CSF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68, P<0.05)。结论 经鼻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检测外周血EOS-CSF和IL-5及查外周血EOS数目可用以监测变应性鼻炎治疗效果并对调整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大鼠IL-35的表达及对辅助性T细胞免疫调节的影响。 方法 以卵清蛋白作为致敏原,建立AR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IL-35干预组。分析比较大鼠过敏症状评分;采用RT-PCR分析鼻黏膜中IL-35、IFN-γ、IL-4和IL-17的mRNA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35、IFN-γ、IL-4和IL-17在外周血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Th2和Th17细胞百分比。 结果 IL-35干预可明显降低AR大鼠的症状积分;AR模型组IL-35和IFN-γ的mRNA表达及在外周血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IL-35干预组的表达高于AR模型组,AR模型组IL-4和IL-17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IL-35干预组的表达低于AR模型组(P<0.05);AR模型组Th1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IL-35干预组Th1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AR模型组,Th2和Th17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IL-35干预组Th2和Th17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AR模型组(P<0.05)。 结论 AR大鼠IL-35的表达降低,IL-35干预可通过上调IFN-γ和下调IL-4、IL-17表达降低炎症反应,机制可能与调节Th1、Th2和Th17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L-25 mRNA及IL-33 mRNA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利用Balb/c小鼠建立卵清蛋白致敏的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同时使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取各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使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两组小鼠鼻黏膜中IL-25 mRNA和IL-33 mRNA的含量。结果IL-25 mRNA和IL-33 mRNA在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中均有表达,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5和IL-33参与到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该结果将有助于提高对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进一步了解,为变应性鼻炎潜在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芦荟治疗大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芦荟 (aloevera)治疗大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卵清蛋白致敏大鼠制成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 ,将芦荟经鼻给药 ,观察其行为学差异 ;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鼻粘膜改变 ;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对鼻粘膜和脾组织IL 2 ,IL 4mRN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行为学得分 ,阳性对照组[(8.4 2± 1.0 6 )分 ]明显高于实验组 [(2 .0 2± 0 .4 2 )分 ]和正常对照组 (0分 ) ,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实验组鼻粘膜炎性反应明显轻于阳性对照组 ;实验组IL 2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 ,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实验组IL 4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 ,其差异也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芦荟通过改变TH1和TH2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调节CD4+ 淋巴细胞亚群分化而发挥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EOS)的聚集和COX-2在阿司匹林三联征(ST)发病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取94例鼻内镜手术患者鼻息肉组织,其中ST患者34例(ST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伴哮喘患者30例(ATA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30例(对照组),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OS的分布及COX-2的表达,并经统计学分析EOS、COX-2的表达和分布与临床病理和发病机制的关联。结果:EOS在3组患者鼻息肉组织中均大量浸润,EOS计数均数分别为80.02±6.11、76.62±5.22、65.97±4.78,ST组、ATA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T组与AT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鼻息肉组织中主要表达于黏膜下腺体、腺上皮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间质中的EOS,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88.13±6.26、89.46±5.97、91.22±4.11,ST组与对照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A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组与AT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OS浸润程度不同可能是ST患者接触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特有临床表现的炎症基础,COX-2在ST患者息肉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可能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的转换及鼻息肉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鼻息肉组织中IL-4、IL-5、IL-6、IL-8的水平及表达方式,探讨细胞因子在鼻息肉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4例鼻息肉组织(鼻息肉组)中IL-4、IL-5、IL-6及IL-8的浓度,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其表达,以22例行鼻中隔手术患者中鼻甲黏膜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鼻息肉组IL-5及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IL-6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在变应原皮试阳性组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0.05。IL-4主要表达于息肉组织内炎性细胞,多为淋巴细胞或浆细胞;IL-5主要表达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IL-6、IL-8主要表达于息肉上皮层及息肉组织中的炎性细胞,皮试阳性组和阴性组间无明显区别。结论:IL-5及IL-8在所有鼻息肉组织中具有一定作用,而IL-4仅在变应原皮试阳性息肉中具有一定意义,IL-6在鼻息肉组织中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NLRP3炎性小体在嗜酸粒细胞性鼻息肉(ENP)发病及复发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 方法 根据HE染色,选取80例ENP(ENP组)、24例嗜酸粒细胞性复发鼻息肉(RENP)患者(RENP组)的鼻息肉组织及同期3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对照组)的中鼻甲黏膜。所有患者嗜酸粒细胞(EOS)浸润数通过HE染色观察并计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NLR含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性小体、白细胞介素-1beta(IL-1β)、IL-18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NP、RENP组中NLRP3炎性小体与EOS浸润数的相关性。 结果 IL-1β和IL-18在ENP及RENP组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ENP与RENP组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NLRP3炎性小体在RENP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ENP组和对照组(P<0.01),且EOS浸润数明显多于ENP组(P<0.05)和对照组(P<0.01)。NLRP3炎性小体在ENP及RENP组中的表达均与EOS浸润数呈正相关。 结论 NLRP3炎性小体、IL-1β和IL-18均与ENP发病密切相关,NLRP3炎性小体可能参与ENP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介素12基因治疗小鼠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鼻腔局部应用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质粒载体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将36只6~8周雄BALB/C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变应性鼻炎组、IL-12基因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以BALB/c小鼠经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免疫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EBV质粒载体介导的IL-12表达质粒(pGEG.mI-L12)形成混合物EBV/lipoplex,于激发前鼻腔局部滴入后,观察小鼠变应性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检测该基因在3组实验鼠鼻黏膜局部的表达情况以及对鼻黏膜炎性细胞和Th2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基因治疗组小鼠鼻黏膜中IL-12mRNA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变应性鼻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因治疗组小鼠鼻黏膜中IL12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变应性鼻炎组(P<0.05);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IL5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基因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变应性鼻炎组外周血中总IgE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基因治疗组(F=1216.21,P<0.01)。结论鼻腔局部应用EBV/lipoplex后,pGEG.mIL-12能够在鼻黏膜中高效地表达,能明显抑制鼻腔的变应性反应。EBV/lipoplex有望成为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β-榄香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变化的影响,以期为β-榄香烯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40只成年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大鼠给予构建糖尿病模型,对β-榄香烯治疗组大鼠实施β-榄香烯溶液灌胃,持续治疗12周。在给药12周末对各组大鼠进行处死,将大鼠的视网膜组织进行分离,同时收集大鼠房水与血清,使用ELISA法测定IL-1β、ICAM-1蛋白在大鼠视网膜组织、房水与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β、ICAM-1蛋白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β、ICAM-1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 ELISA 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血清与视网膜中IL-1β、ICAM-1 蛋白含量升高;但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大鼠血清与视网膜中IL-1β、ICAM-1 含量低于糖尿病组,其中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对血清与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的降低作用较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作用更强;各组房水中IL-1β、ICAM-1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视网膜IL-1β蛋白微量表达,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IL-1β均较糖尿病组表达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表达量升高;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表达量均低于糖尿病组,且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表达量低于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 结论 β-榄香烯可以抑制糖尿病大鼠血清及视网膜组织中的IL-1β、ICAM-1炎性因子的产生,且β-榄香烯剂量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提示β-榄香烯可能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