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甘肃省部分非综合征型聋患者进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从分子水平了解其遗传病因及特点.方法 采集甘肃省375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5~10 ml,提取基因组DNA,运用SNPscan技术检测GJB2基因2个外显子36个突变位点、SLC26A4基因21个外显子77个突变位点和mtDNA12SrRNA A1555G及C1494T突变.结果 375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中,23例携带mtDNA12SrRNA A1555G均质性突变(6.13%, 23/375),2例携带mtDNA12SrRNA C1494T均质性突变(0.53%, 2/375);检出GJB2基因突变致聋者42例(11.20%, 42/375),其中纯合突变31例(8.27%, 31/375)、复合杂合突变11例(2.93%, 11/375),GJB2基因单杂合突变携带者25例(6.67%,25/375),c.235delC为最常见的突变类型,等位基因频率为8.80%(66/750);检出SLC26A4基因突变致聋者29例(7.73%, 29/375),其中纯合突变17例(4.53%, 17/375)、复合杂合突变12例(3.20%, 12/375),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携带者14例(3.73%,14/375),c.919-2A>G和c.2168A>G为其最主要的突变类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20%(39/750)和2.0%(15/750).结论 甘肃省部分非综合征型聋患者mt DNA12SrRNA A1555G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2.83%,57/2016),而GJB2、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率与全国水平相近;三个常见聋病易感基因筛查可为25.60%的本组耳聋患者提供明确的分子病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足底电击应激对大鼠空间参考记忆维持及海马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3在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所有大鼠均进行4天Morris水迷宫训练,建立空间记忆模型后随机分为足底电击应激组和鼠笼对照组,每组10只。足底电击应激组每天在8.00-14.00给以足底电击,30V,每30min一次,每次2s,共14d。鼠笼对照组用硬尼龙丝触摸足底,12h内每30min一次,每次2s。共14d。第15天两组大鼠重新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每天训练1次。共训练4d,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潜伏期、游泳距离、游泳速度、记忆得分。水迷宫实验结束后立即取脑、固定、行冰冻切片(片厚250μm),采用SABC法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进行观察分析、摄像,并记录各组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结果:各组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第1次Morris水迷宫实验各指标测试结果:训练至第4天所有大鼠的空间记忆已经形成,4天中游泳速度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逐渐增强。②电击应激后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实验各指标测试结果:与鼠笼对照组相比,足底电击应激组大鼠游泳距离长、记忆得分低、而游泳速度快,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妒〈0.05)。③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足底电击应激组大鼠海马中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CA1、CA2、CA3、CA4及齿状回稀疏,数目较相应鼠笼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电击应激可造成大鼠空间参考记忆获得和维持能力的损伤,减少大鼠海马各亚区及齿状回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期间的视功能变化.方法 对18例(21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存在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AMD患者行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每6周注射1次,每次剂量为1.25mg(0.05 mL),共3次.研究治疗期间患者的EDTRS视力得分、闪光视网膜电图的a、b波振幅值、对比敏感度及视野平均视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患者的平均视力EDTRS得分提高,第3次注射后第3天较第1次注射前1 d平均得分提高5.1分(P=0.001);3次注射前1 d,闪光视网膜电图中a、b波振幅值分别为(160.00±47.63)μV、(263.84±65.81)μV;(159.79±55.07)μV、(273.47±92.56)μV;(164.05±57.94)μV、(282.26±96.55)μV;后2次注射前1 d数据与第1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及视野平均视敏感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湿性AMD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后,治疗期间各项视功能指标稳定,多次注射后EDTRS视力得分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5.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下简弥《条例》)颁布实施,使我国的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管理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对提高公共场所卫生质量、预防疾病、保障人体健康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在《条例》贯彻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结合实际工作对此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条例》贯彻执行中的问题 1、对《条例》的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条例》的颁布实施至今已八年有余,尽管在《条例》实施前和实施中利用各种宣传工具进行了多方面的宣传,但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宣传的范围小且难以深入持久所致。一些主管部门和被监督单位对《条例》理解不深、重视不够,甚至有抵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Avastin)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术后各时间段的视野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临床研究方法.收集经间接眼底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存在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ARMD患者13例(15只眼),患眼最佳矫正视力均>0.1.患眼行Bevacizumab玻璃体腔内注射1.25mg(0.05ml),注射次数为6次,间隔6周至3个月,治疗后随访3~12个月,记录并分析术前及术后6周,3月,6月,12月的平均视觉敏感度(mean visual sensitivity,MS),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缺损变异度(lose variance,Lv)的变化.结果 以0周注射为基准,第24周及48周MS值与注射前MS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91、3.69,P值均<0.05));第48周MD值与注射前MD值(7.97±3.97)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5,P<0.05);各组LV值与注射前L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次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有利于改善湿性ARMD患者黄斑区视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视网膜平均敏感度以及平均缺损的改善上;重复4-6次注射后绝大多数湿性ARMD患者的视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抗微生物药物有很大的发展,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为了解我院抗微生物药物应用情况,笔者对2002—01-2004—12三年间,全院抗微生物药物的实际消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医院的药品购存以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比较丙酸氟替卡松喷鼻剂与左西替利嗪口服片在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中的疗效。方法:对86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氟替卡松治疗组和左西替利嗪治疗组,比较两组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对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氟替卡松喷鼻剂、左西替利嗪片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后视网膜电图明视负向反应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后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增生性糖尿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视力、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明视负向反应(PhNR)和黄斑神经上皮层厚度(CRT)变化。设计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研究对象8例渗出性AMD患者(9眼)和3例PDR患者(3眼)。方法患者于表面麻醉下给予1.25mg(0.05ml)贝伐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检查EDTR视力、眼压、视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相干光断层扫描和闪光ERG。主要指标PhNR振幅、视力和CRT。结果治疗前后CRT显著下降(n=12,P=0.008),但PhNR振幅和视力变化不显著(n=12,P=0.153)。CRT与PHNR振幅(r=0.294,P=0.145)、CRT与视力无显著相关性(r=0.358,P=0.073)。结论玻璃体腔内单次注射贝伐单抗可减轻渗出性AMD和PDR患者的黄斑水肿,但对视功能的改善需要进一步的观察。(跟科,2009,18:243—24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术后早期眼压变化.方法 对13例(18眼)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0例,1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例,6眼),所有患者分别在第0周,6周,12周行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 1.25mg.在注射前后5min,30min,1h,2h进行眼压检查.结果 以0周注射为例,5min,30min,1h,2h内眼压分别为(18.7±5.4)mmHg、(18.1±5.3)mmHg、(17.3±5.4)mmHg,与注射前平均眼压(14.6±4.1)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1、3.45、2.63,P值均<0.05).而随访的2h平均眼压降为(15.6±5.8)mmHg,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P>0.5).在总共48次注射中,注射后眼压监测5min时IOP值高于正常眼压值(IOP>21mmHg)的百分率为41.7%,30min时高于正常眼压值的百分率为22.9%,而在1h内85.4%,2h内91.7%的眼压测量值恢复正常.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早期眼压(5min)呈现短暂升高后下降,术后2h可作为门诊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早期眼压监测时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