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在传染病报告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集中培训与个体行为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对医院疫情报告人员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并将培训前后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干预前后传染病报卡质量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后疫情报告人员传染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传染病报卡及时率、合格率均较前有显著性提高。结论以集中培训与个体行为干预相结合对医院传染病报告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传染病报告卡的填报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高校学生对传染性疾病的认知和相关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并最终达到得出有效的干预途径来控制传染性疾病的目的.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河北省三所高校2011级1500名新生进行传染病知信行调查,然后进行健康教育及干预,教育前后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相关数据进行统一分析.结果 干预前、后新生传染病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69.4%和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染病相关行为正确率干预后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系统健康教育课相对其他干预手段效果尤为显著.结论 在高校开展传染病知识健康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传染病知识效果尤为理想.因此,开展大学生传染性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且艰巨的任务,除了大学生自已的科普学习外,还需要教育、宣传等多部门的参与.传染性疾病知信行部分调查项目有突破性结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市阂行区社区人群中菌痢、病毒性肝炎等重点传染病的知晓水平和行为状况,探讨综合性健康教育干预内容,评价干预效果. [方法]采用PPS抽样方法,在上海市阔行区颛桥镇抽取2个社区,对社区居民实施半年的相关传染病综合性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后对所有干预的居民进行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通过比较干预前后居民的相关传染病知识知晓率和相关行为正确率的变化,评价健康教育效果. [结果]干预后居民相关重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相关正确的行为意向认知率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对经常吃熟食、隔夜菜的行为意向仍保持较高比率,分别为41.98%(本地居民)和51.26%(外来人群);安全套使用的行为认知率仍很低.分别为26.72%(本地居民)和42.02%(外来人群). [结论]传染病综合性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但要真正改变人们行为,实现由知识的获得、态度的转变到行为实践的飞跃,仍需要进行长期广泛而持续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前后家长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变化,为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发放宣传折页、播放宣传视频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在暴发手足口病的某社区随机抽取50名5岁以下儿童家长,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家长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改变情况,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儿童家长的手足口病知识知晓率从干预前57.25%提高至73.25%(P0.05);到人口聚集地(排舞区)的危险行为从干预前的62.00%下降到36.00%(P0.05);88.00%的家长对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有需求,最希望获得知识的途径是电视,工作忙碌是家庭预防手足口病的最大难点(36.00%)。结论对手足口病暴发社区居民经过健康教育相关卫生知识及行为改变效果较明显,值得在手足口病流行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影响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的认同水平及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率及卫生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高校在学生中如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及探索制定培养学生健康行为和良好生活方式相关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三明职业技术学院一、二年级在校学生200名作为样本,进行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前后的问卷调查分析,分析了解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前后的变化。结果学生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为90.8%,对照组与干预一、二、三组的答题正确率有显著性差异。66.7%的学生吸烟或偶尔吸烟,主动获取健康知识的仅为24.1%。结论在校大学生中存在不良生活行为,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可以达到改变大学生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多元化的高校传染病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对常见传染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和预防行为。方法开展常见传染病系列专题讲座;制作健康教育手册;利用校园电子屏幕、海报宣传;利用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根据高校传染病疫情特征及传染病相关知识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前后认知水平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肺结核、流感、乙肝和艾滋病等常见传染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对传染病基本知识的认知水平,高校应根据教育厅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管理制度,规范传染病防控工作,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建立科学的传染病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评估培训后即时效果,为今后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选修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的245名学生在授课前后分别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艾滋病知识需求等。结果大学生健康教育授课前、后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2.24%和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8,P0.05)。结论健康教育课可即时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改善其对待艾滋病及感染者的态度。高校开展健康教育课有助于艾滋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8.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及AIDS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井冈山学院非医学专业6个班共357名学生进行AIDS相关知识、态度的问卷调查,实施健康教育后再进行调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健康教育后大学生的AIDS相关知识水平有明显提高。[结论]利用学校的组织、教学特点,在大学生中开展AIDS知识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可推动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连市三~五年级小学生铅中毒知识的知晓状况以及健康相关行为,评价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大连市2个区15所学校的三~五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全校师生开展预防儿童铅中毒的健康教育干预,以相同的方法和相同的问卷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三~五年级小学生关于儿童铅中毒相关知识及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后平均得分均明显提高(P<0.01)。不同年级学生知识得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五年级高于四年级,四年级高于三年级(F=25.876,P<0.01);干预后四、五年级高于三年级(F=7.687,P<0.05)。不同年级学生干预前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38,P>0.05),干预后三、四年级学生行为得分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F=3.948,P<0.05)。女生行为得分在干预前后均明显高于男生。结论对小学生进行预防儿童铅中毒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小学生对铅中毒的认识及预防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状况调查,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某高校不同年级、专业在校学生1 131人,在健康教育综合措施前后进行相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态度和行为,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结果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由健康教育干预前的16.3%(124/763)提高到干预后70.9%(261/368);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由干预前32.4%(36/111)上升至干预后58.6%(17/29);"输血途径传播"方式,干预前后的回答正确率均较高(87.0%和90.2%);艾滋病非传播途径中的"蚊子叮咬"、"共同进餐"方式是否能传播HIV,知晓率由干预前11.9%、11.0%上升至干预后的55.2%和74.5%;干预前后反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47.7%和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对待艾滋病的态度上干预后均有所改善;有12.4%(140/1 131)的学生发生过性行为;男男同性性行为发生率8.6%(39/456);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途径主要是电视广播(57.7%)和网络(67.8%);89.4%的学生希望获得相关知识,88.6%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结论三明市此高校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水平仍较低,应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制定更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艾滋病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1.
黎慕  严龙鹏  曾正  王志锋 《中国健康教育》2012,28(8):639-641,656
目的评价贵州省平坝县中小学校开展伤寒副伤寒健康教育效果,为今后学校开展伤寒副伤寒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平坝县内伤寒副伤寒高发区的城关镇、夏云镇和羊昌乡的9所学校的学生及家长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学生及家长伤寒副伤寒知信行的改变。结果干预后城关镇(学生为61.70%,家长为78.30%)、夏云镇(学生为78.90%,家长为74.20%)、羊昌乡(学生为71.90%,家长为69.30%)学生和家长的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正确态度总体持有率学生为89.10%,家长为87.88%,正确行为总体形成率学生为20.25%,家长为30.13%,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已实施的健康教育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正确态度和行为形成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探索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海南省儋州市农村居民和学生登革热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择干预村和对照村,在干预村采取入户宣传、集中健康教育等方式对农村居民和学校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照村仅调查干预前后登革热媒介变化情况。比较健康教育前后农村居民、学生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持有率变化情况,及干预村和对照村登革热媒介密度变化情况。结果对儋州市18岁以上农村居民(1445名和1442名)和中小学生(2412名和2400名)进行了干预前后的调查。干预前,居民登革热各项知识知晓率均在65%以下,登革热防治相关行为中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其他各项行为持有率均在80%以下。干预后,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居民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持有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干预前,除"适合蚊虫孳生的场所"外,学生其他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均在60%以下,登革热防治相关行为中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其他各项行为持有率均在70%以下。健康教育干预后,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学生登革热防治相关知识和行为持有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村和对照村媒介密度指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干预村下降幅度大于对照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农村居民和学生为目标的健康教育方式能较好的提高其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从而达到降低蚊媒密度,预防和控制登革热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儿童伤害预防教育材料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儿童伤害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评估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方法在2所小学抽取500名儿童为干预对象,对其进行儿童步行安全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分别采用自行设计的认知问卷进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与安全行为遵循情况的调查。结果干预后学生认识黄色交通信号灯起警示作用、下车后正确过马路、正确掌握十字路口遇上红灯时过马路方法的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P〈0.05);在马路上追逐玩闹、在红灯亮起时穿越马路、跨越马路中间护栏过马路等危险行为显著减少(P〈0.05);与机动车或非机动车碰撞的情况也显著减少(P〈0.05)。结论对儿童开展步行安全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显著,建议在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方面要不断创新,营造伤害预防教育的良好氛围,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陈晨  赵锋  陈平  陈森  殷环  娜地拉  史宇晖 《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0):827-828,838
目的评价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龋齿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预防龋齿的健康教育活动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利用问卷进行干预前后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小学生龋齿相关知识得分由干预前(7.01±1.85)分提高至(7.61±1.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四年级提高最为明显。定期口腔检查比例由干预前33.2%提升至42.3%(P<0.05)。干预前后对自身及他人的口腔健康关注态度变化不明显。结论口腔综合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小学生龋齿相关知识和口腔健康行为,还需要长期坚持在小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以降低患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行性观念和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效果,为在该类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5月,对临沂市2所职业技术学校的470名学生进行短期有关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于教育前后进行有关知识知晓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培训后分别获得有效答卷392份、384份,同意婚前性行为、多性伴、同性性行为和商业性行为者所占比例培训前为4.85%~50.51%,培训后为5.21%~52.08%(P>0.05);多数人对艾滋病的一般知识和预防知识有一定了解,培训后的知晓率、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所占比例较培训前明显提高(P<0.01或P<0.05)。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也有所提高,但仍然很低。结论职业技术学生的性观念中存在着传播艾滋病和性病的高危因素。短期知识讲座和宣传对提高学生的性卫生知识和艾滋病相关知识有较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谢延  袁芹  张丽  向莹君 《实用预防医学》2013,(12):1517-1518
目的 探讨健康管理对社区老年慢性病防治的影响. 方法 对福田区益田社区181例老年慢性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健康调查、评估、干预,并进行健康管理前后效果评价. 结果 181例老年慢性病人生活方式得到明显优化,体育锻炼习惯有显著改善(P<0.05),膳食结构更加合理,低盐饮食有明显下降(P<0.05);同时通过一年的健康管理后,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均较健康管理前明显提高,慢性病与非药物治疗知晓率也明显提高(P<0.05).其它遵医及服药依从性也有明显改善. 结论 对社区老年慢性病人进行健康管理可控制和减少老年人由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维护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在碘缺乏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方法]2007年4~10月,抽取公主岭市某镇10个村,对部分家庭主妇进行碘缺乏病知识、行为的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家庭用盐碘含量和食用碘盐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调查家庭主妇240人、100人,家庭主妇对碘缺乏病知识知晓率、碘缺乏病预防认知情况和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均为干预后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干预对提高家庭主妇的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改善相关行为有着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持续监测宁波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规模成比例抽样(PPS抽样)方法,使用《2015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对5 843名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入户面对面调查。结果 宁波市居民健康素养具备率为15.44%。其中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素养水平分别为24.99%、19.02% 和22.88%;6类健康问题的健康素养具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知识(56.98%)、科学健康观(42.79%)、健康信息素养(25.52%)、传染病预防知识(20.79%)、基本医疗素养(11.97%)和慢性病预防知识(11.23%)。健康素养城市高于农村(χ2=24.38,P<0.05),25~34岁年龄段最高(χ2=88.66,P<0.05),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素养水平越高(χ2=227.41,P<0.05),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其他职业(χ2=124.77,P<0.05)。结论 宁波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仍有待提升,特别是农村地区,农民、青少年和55岁以上人群、文化程度较低者仍是日后健康教育重点区域和人群,慢性病防治及基本医疗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仍是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社区健康教育在预防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闵行区华漕镇4个居委中年龄≥45岁的居民共200人作为干预对象,进行基线调查,然后开展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并对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认为“吸烟者有必要戒烟”、“接种流感疫苗对预防呼吸道疾病有用”、“接种肺炎疫苗对预防呼吸道疾病有用”的人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分别为92.0%、93.5%和93.5%。干预后,“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接种流感疫苗”的人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分别为98.0%和78.5%;而其他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在干预前后没有明显改变。调查对象呼吸道疾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社区健康教育能够提高人们对呼吸道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并促进态度的积极改变,从而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但一些健康行为的形成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