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参阅了近5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方面的相关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体质辨识、辨证论治、临床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对结直肠腺瘤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结直肠腺瘤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湿热痰瘀互结,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人群易感,临床主要证型为湿郁肠腑证、脾虚湿热证、痰湿瘀阻证、痰湿瘀毒证、肝郁脾虚证等。中医药在防治腺瘤复发和癌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何规范地运用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31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西医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依据病例数多少,各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不同证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存在一定差异,与肝郁脾虚证相比,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门脉内径明显增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门脉流速明显降低(P0.05,P0.01),瘀血阻络证门静脉血流量降低(P0.05)。肝功能A级的患者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肝功能B级以湿热蕴结、脾虚湿盛为主,肝功能C级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为主。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呈一定规律分布,不同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肝功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分型、病情评估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严重程度及血液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脂肪肝病例及健康对照者各100例,对脂肪肝病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测定各组中的肝、脾CT值,同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郁脾虚、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肝肾不足、湿热内蕴5个中医证候分型均以弥漫型脂肪浸润为主(P〈0.05);脂肪肝5个中医证候分型在不同CT分度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和湿热内蕴型以轻度为主;痰湿内阻型及痰瘀互结型以中度为主;而肝肾不足型以重度为主;肝脾CT比值最高的为肝郁脾虚型,最低为肝肾不足型;5个中医证候分型患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肾不足型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的肝脾CT值及血液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成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通过术前中医辨证,将112例行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分为5型:湿热内蕴、瘀毒结阻、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型,收集术中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分析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湿热内蕴型患者肠管或肿块以红色为主;瘀毒结阻型患者以紫暗色泽为主;气血两虚型患者多以淡红为主;脾肾阳虚型患者表现以苍白为主;肝肾阴虚型患者以浅白或红白相间为主。肠管水肿,与脾肾阳虚型相关;腹盆腔积液以湿热内蕴患者多见,多为淡黄色,量少;腹盆腔内粘连以瘀毒结阻患者多见;肿块最大径与各证型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证型分型存在相关性,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南京地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南京地区CHC病例100例,建立了数据库,并采用统计软件SPSS l3.0,分析了CHC患者症状、证型分布特点,同时还对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CHC患者症状多、杂,症状以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症状常见,而脾肾阳虚型症状较少见。实证以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常见;虚证以肝肾阴虚型多见,脾肾阳虚型较少。CHC患者的症状、证型、某些肝功能指标、B超等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结合B超、临床血清等检测可以动态观察CHC在各发病阶段特点,以及中医各辨证分型的相互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型的规律。方法:选取19例恶性肿瘤伴有黄疸症状的患者,调查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医辨证分型、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胆红素、预后情况等。并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证素特点。结果:19例患者辨证分为7种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证""湿热困脾证,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血瘀内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血瘀内结证"及"肝郁脾虚,湿热困脾证"。肿瘤患者证型中肝郁脾虚证型高于其他证型。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气虚,气滞是肿瘤患者合并黄疸之主要病性证素。患者病性分布为虚实夹杂。结论:肿瘤合并黄疸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为肝郁脾虚证;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主要病性证素为气虚,气滞。  相似文献   

7.
脂肪肝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笔者根据中医脏腑辨证原则,在临床上从脾论治糖尿病合并脂肪肝,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分脾虚肝郁、脾虚湿热、脾虚痰瘀互结、脾虚痰瘀阻络四型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经胃镜确诊为PHG的81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按Tanoue分类法记录PHG分级及Child-Pugh分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PHG的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本研究的81例PHG患者中,各证型分布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顺序为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湿热内蕴型肝(脾)肾两虚型,其中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Ⅰ级改变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和肝(脾)肾两虚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Ⅱ级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以Child A级和Child B级分布为主(分别占48.1%和34.6%),在肝郁脾虚型中以Child A级为主占62.5%,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脾)肾两虚型中以Child C级为常见占55.6%,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Child B级中,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以及列联表进行分析,PHG患者中医各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PHG患者中医各证型和胃镜下表现的分级、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和确立治法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检测符合诊断标准的71例NASH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肝组织病理学及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的检测。观察上述指标与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湿内阻证、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①病理学诊断属NASH轻度者51例,中度14例,重度6例;②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郁气滞型29例、肝郁脾虚型17例、湿热蕴结型11例、痰湿内阻型8例及痰瘀互结型6例;③NASH轻度组,中医辨证以肝郁气滞型为主占47.06%;中度组以瘀血阻络型为主,占50.00%;重度组病例均属痰瘀互结型。④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的检测结果提示:痰瘀互结证均显著高于其他四个证型(P<0.0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趋向,提示痰瘀互结可能是脂肪肝向肝纤维化发展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关系,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数。方法:将NAFLD患者13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型,即脾虚湿痰证(32例)、肝郁脾虚证(30例)、痰瘀互结证(30例)、湿热内蕴证(34例)和肝肾不足证(4例,因样本数太少,未纳入统计分析),测定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并以同期不嗜酒的30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AFLD不同中医各证型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中医各证型间按脾虚湿痰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湿热内蕴证依次升高,湿热内蕴证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其他三个证型(P0.05);痰瘀互结型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P0.05),但肝郁脾虚与脾虚湿痰两证型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NAFL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病毒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对198例5种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及HBV-DNA检测结果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析,初步探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结果: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其中以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和脾肾阳虚为其常见证型,占所调查对象的81.1%,而3型中又以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为主,分别为40.9%和31.3%。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患者病毒标志物有两种表型,即HBsAg(+)、HBeAg(+)、HBcAb(+)、HBV-DNA(+)或HBsAg(+)、HBeAb(+)、HBcAb(+)、HBV-DNA(+),提示病毒复制高度活跃,而脾肾阳虚患者病毒标志物以HBsAg(+)、HBeAb(+)、HBcAb(+)为主,提示病毒处于低复制状态。肝胆湿热型ALT、AST、TB IL等指标异常且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肝郁脾虚型仅次于肝胆湿热型,ALT、AST等指标异常且显著高于除肝胆湿热以外的其他证型(P<0.05)。结论:肝胆湿热型和肝郁脾虚型与病毒高复制状态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探讨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证候分布与方药运用规律,为临床中医药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4月3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中医药治疗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文献,统计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方药使用频次及不同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并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05篇,获得中医证型27个,最常见的5个证型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瘀证;共纳入方剂54首,其中成方12首,以参苓白术散、乌梅丸、六君子汤为主;共出现中药141味,多类属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多的前5味中药为白术、茯苓、甘草、党参、薏苡仁;聚类分析发现4组具有关联性的药物组合。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3种病理分型患者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结直肠腺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其次为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遣方用药时多运用清热化湿、补益脾气之法,兼顾理气行滞、活血化瘀、解毒散结,临证需对症加减,病证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清瘦素、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筛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60例,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别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含量,设健康对照50例,并将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湿热中阻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除脾肾阳虚外,其余证型均存在明显的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水平依次为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其中湿热中阻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更易于脂肪变。结论:湿热中阻是慢性丙肝的主要证型,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可以作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AFP的相关性。方法:对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云南省中医医院肿瘤科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肝癌诊疗方案采集患者四诊信息,将患者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瘀湿互结、肝肾阴虚5种基本证候,比较各证型构成比情况,以及各证型在不同临床分期(Ⅰ、Ⅱ、Ⅲ期)的分布情况,统计各中医证型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AFP)水平,分析各中医证型与AFP的相关性。结果: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肝郁脾虚证比肝肾阴虚证、瘀湿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多见;湿热蕴结证比瘀湿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多见;气滞血瘀证最少;Ⅲ期患者36例,5个证型例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Ⅲ期最常见的为肝肾阴虚证,其次是湿热蕴结证。在肝郁脾虚证患者中,Ⅰ期、Ⅱ期的患者较多,Ⅲ期患者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瘀湿互结证患者中以Ⅲ期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5个证型中AFP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总体上肝郁脾虚证多见,Ⅲ期最常见的为肝肾阴虚证,AFP的阳性率与肝癌中医证型无关。  相似文献   

15.
毛果  蔡光先  陈斌  廖亮英 《河南中医》2016,(11):1931-1933
目的:分析近五年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国内外涉及CHB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篇文献进行特征评价与证型分布统计。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胆湿热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辨证分型基本一致。结论:CHB的中医辨证分型可以初步规范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六种,人体体质的多元性与CHB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分型标准难以囊括所有患者的证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肝功能、血清中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思路。方法:对136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肝功能、血清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其中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ALT、TBil)水平有相关性;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4+/CD8+)与中医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HBV-DNA在湿热中阻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郁脾虚型次之,在瘀血阻络型中最低;HBV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不宜作为划分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与瘀血阻络证的客观指标,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水平及HBV-DNA载量正相相关,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与不同病理阶段的相关性。方法:采集结直肠息肉确诊患者的住院病历1428份,制定相应信息表,建立中医证型与影响因素数据库,对结直肠息肉疾病进展中结直肠腺瘤病变和结直肠癌变与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之间的关联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胆囊疾病或胆囊切除史、结直肠息肉家族史为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危险因素(P<0.05,r>1),胃炎病史、结直肠炎病史、结直肠息肉病史、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为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保护因素(P<0.05,r<1);中医证型对结直肠息肉腺瘤病变的影响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脾虚湿盛证、湿热蕴肠证、气滞血瘀证、脾胃虚弱证;对结直肠息肉癌变影响强度最大的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证。结论:结直肠息肉癌变进程与年龄、胆囊疾病史及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等多种影响因素具有相关性,且特定的中医证型与不同病理阶段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通过对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地区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流行病学调研,探讨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记录857例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临床资料,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两虚、阴虚阳亢、痰瘀内阻为血脂异常患者的5个常见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310例,占36.17%)。肝郁脾虚组总胆固醇(TC)高于脾肾两虚组、阴虚阳亢组以及其他证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脾肾两虚组、其他证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痰瘀内阻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肝肾阴虚组、脾肾两虚组、阴虚阳亢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郁脾虚证是广东地区血脂异常患者的最常见证候。  相似文献   

19.
孙贤  黄赟琪  朱红  褚娟红 《新中医》2023,55(11):99-10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常见中医分型与超声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 2019 年3 月—2022 年3 月湖州市南浔区中医院收治的120 例NAFLD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分型将患者 分为肝郁脾虚证组(46 例)、湿浊内停证组(25 例)、湿热蕴结证组(21 例)、痰瘀互结证组(17 例)、脾肾两 虚证组(11 例) 5 组。比较各组体质量指数(BMI)、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 酶(GGT)、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水平;比较各组超声脂肪肝分级、 声衰减成像参数(ATI) 和受控衰减参数(CAP)。结果: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BMI、ALT、AST、 GGT、TG 水平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组、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P<0.05)。各组TC、LDL 水平及肝 郁脾虚证组、湿浊内停证组和湿热蕴结证组BMI、ALT、AST、GGT、TG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CAP 值、ATI 值均大于肝郁脾虚 证组(P<0.05);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CAP 值、ATI 值均大于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P< 0.05)。肝郁脾虚证组轻度脂肪肝占比高于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痰瘀互结证组和脾肾两虚证组(P< 0.05),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中度脂肪肝占比高于肝郁脾虚证组、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P< 0.05),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重度脂肪肝占比高于肝郁脾虚证组、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AP 值、ATI 值与脂肪肝超声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NAFLD 患者中医 分型与脂肪肝超声分级、CAP 和ATI 等超声参数存在相关性,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超声脂肪肝分级以重 度为主,CAP 值、ATI 值偏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与临床生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统计分析210例M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生化指标及肝弹性测定差异。结果210例MAFLD患者单一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湿浊内停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性别比较,湿热蕴结证的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P<0.05),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患者(P<0.05);年龄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比较,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患者体质量高于其他3种证型(P<0.05)。湿热蕴结证患者ALT、GGT均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1),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患者TG、TG/HDL-C均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1)。轻度脂肪肝占比最高的是肝郁脾虚证、脾肾两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痰瘀互结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证和脾肾两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脂肪肝占比最高的是痰瘀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